烏蘭察布市中心醫院創傷中心醫生正在進行創傷手術。
記者 張少慧
見到王永勝大夫,是在醫院的急診醫學科。此時的他,正救治完一位因重物砸傷左小腿的患者。
「這個病人送來的及時,要是再晚送來一會兒或者醫院的救治流程有耽擱,患者的左小腿可能面臨截肢。」王大夫剛剛經手的是一場創傷救治手術。創傷是當今世界各國普遍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據相關數據顯示,我國每年因創傷致死達70萬~75萬人,佔死亡總人數的9%左右,是第5位死亡的原因,同時也是我國青壯年人群第1位死亡原因。
道路交通傷、高處墜落傷、意外等因素發生的創傷具有傷情複雜、病情兇險、致殘率高、死亡率高等特點。為了落實國家《進一步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和國家衛健委《關於進一步提升創傷救治能力的通知》,烏蘭察布市中心醫院積極開展創傷中心的建設工作,2018年12月市中心醫院創傷中心掛牌啟動。「創傷往往具有不可預見性、救治緊迫性和傷情多系統性,及時有效的救治,對於創傷患者尤為重要,而創傷中心建設的目的便在於此,另一方面,它能夠有效打通以往創傷救治工作的流程『梗阻』,提升救治水平,讓更多患者受益。」創傷中心主任王永勝介紹到,在創傷界,病人受傷後的前1小時在臨床上被稱為「黃金1小時」,這個階段是現場急救、途中轉運、急診救治的關鍵時期。對於嚴重創傷的病人來說,時間就是生命,因此,創傷救治的診治必須整合多學科、多層次、多環節的醫療服務資源,促進創傷患者接受一套完整的、連續的、組織化的醫療服務,而這種創傷救治模式即「創傷中心」。
6月19日上午,市中心醫院急診科響起一陣急促電話鈴聲:「您好!這裡是商都縣醫院,我院有一名40歲的李姓女患者,因發生交通事故,導致全身嚴重多發傷,處於休克狀態,現準備轉院手術。」急診科醫生接到信息後立即響應,緊急啟動創傷搶救流程,同時創傷中心救治團隊成員組專家第一時間趕到重症醫學科,並根據前期獲得的患者資料,做好了相關的準備工作。
急救車一路呼嘯而至,途中隨車醫生通過院前急救系統將實時位置、患者生命體徵、病情變化情況及時反饋給接診醫生。因傷情嚴重,患者繞行急診科到達重症醫學科時,醫護人員已做好前期急救準備,並立即啟動創傷中心綠色通道,安排患者進行相關術前檢查。
腹部閉合性外傷、脾破裂、失血性休克、肋骨骨折、腰椎爆裂性骨折、損傷嚴重度評分……經過全面評估,發現患者的脾臟損毀嚴重,出血量高達1500毫升,於是專家們決定先行脾臟切除手術,待患者生命體徵進一步穩定後,隨即進行了婦科和骨折救治手術,如今病人處於後續治療和康復中。
市中心醫院創傷中心自成立以來,年收治外傷創傷病人8000餘例,其中不乏許多像李女士這樣經歷生死邊緣又重獲新生的病例,而這背後,是市中心醫院創傷中心專業救治專家、一流醫療技術、先進醫療設備給予的強大支持,從而有力保證了治療質量。為進一步提高多發複合傷的救治成功率,打破以往外科急救時「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科室各自為戰」的局面,市中心醫院創傷中心積極推動建立多學科聯合診療模式,建立了一支由院前急救、骨科、普外科、神經外科、急救醫學科、泌尿科、麻醉科、輸血室、重症醫學科等多個專科業務骨幹組成的專業化創傷救治團隊,不僅有利於提高嚴重創傷和多發傷的綜合救治能力,同時綜合醫院的創新能力和多學科交叉優勢也得以顯現。創傷中心的專業化救治團隊,經驗豐富,專業技術實力過硬,能夠開展顱腦、胸腹、胃腸、脊柱、盆骨、四肢等部位的多種創傷手術。同時,在技術方面,醫院能夠快速完成創傷重點超聲評估、胸片、全身快速CT檢查等,力爭做到介入時間及手術時間提前,確保病人能夠在「黃金1小時」內實施急診手術。
「對創傷患者的救治,時間是關鍵,速度是靈魂。」王永勝介紹,嚴重創傷後死亡有三個高峰期,第一個高峰發生在創傷後數秒至幾分鐘內,患者因傷勢過重或得不到及時救治往往當場死亡,但第二個高峰發生在創傷後的數分鐘至數小時內,和創傷後搶救黃金時間基本重合,此時患者大多已經入院,如果能儘快開展有效搶救,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挽救患者生命,因此,做好患者入院後的早期評估、救治便顯得尤為重要。
為進一步提升搶救效率,市中心醫院不斷優化急診救治流程,明確了各環節救治目標和時間節點,規範了創傷救治中的院前、院內診治流程和關鍵技術,引進了「紫雲創傷救治軟體」,實現了創傷患者在120接診時就能將患者信息、病情實時傳遞給接診醫生,做到了病人未到,信息先到。同時,對嚴重創傷患者醫院實行「綠色通道」管理,患者入院後實行「零等待」,優先給予檢查和治療,為患者爭取了黃金救治時間,提高了嚴重創傷患者的搶救成功率。
隨著市中心醫院創傷中心建設的不斷完善,越來越多的嚴重多發傷患者在更短的時間內得到了有效救治,大大提高了該類患者的存活率,有效降低了致死致殘率。2020年11月市中心醫院正式成為中國創傷救治聯盟建設成員單位,向著打造具有區域影響力的急危重症創傷中心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