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可取信任而能共擔當 專訪毓璜頂醫院創傷神經外科主任陳鴻光

2021-01-18 齊魯網

齊魯網煙臺9月1日訊(通訊員 李成修  劉肖宏)一個好的醫生,除了技藝精湛等共性之外,還有不同的個性,或是和風細雨般讓患者感受到溫暖和信任,或是厲聲堅持中讓患者拋卻包袱輕裝手術。作為一個醫生,技一定要高,但德字為先;術必須要巧,但更須以仁為要。醫生,看的是病,救的是心,開的是藥,給的是情。

陳鴻光,毓璜頂醫院創傷神經外科主任,採訪時,他溫文爾雅的訴說讓記者感受到醫生本身就是一味良藥。在陳鴻光看來,能從患者角度出發和他們家屬進行良好的溝通,相互間更容易取得信任,在此基礎上達成一致共同承擔風險,如此一來,治療過程就成功了一半。

摘蘋果跌落在地,醫生堅持保守治療出奇蹟

前段時間,萊陽一位農民,他在自家樹上摘蘋果,摔下來,後腦勺著地,造成雙額葉挫傷,伴有血腫。在當地醫院進行治療時,醫生說需要進行開顱手術。出於信任,家屬在得知必須進行手術後就把傷者轉到毓璜頂醫院進行治療。

陳鴻光與其團隊分析患者病情

陳鴻光告訴記者,開顱清除血腫就是根據損傷的部位在腦袋上切開一個大刀口進行手術,有些病人還要去除部分顱骨進行減壓。這樣的結果必然是術後患者的頭部要麼鼓起來一個大包,要麼就是凹進去一個大坑。

病號來了,科室例行的工作就是進行會診,這位傷者的情況倒是符合手術指徵,但是否一定要馬上進行手術成了爭論的焦點,多數人主張積極進行手術,為什麼呢?陳鴻光解釋說有個專業術語叫「Talk and die」,通俗講就是傷者在保守治療的前提下可能會出現前幾分鐘還和正常人一樣交流,但突然就陷入昏迷甚至面臨死亡的情況。為了讓患者儘早脫離「die」的危險,手術往往是第一選擇。如果做了手術,可以儘快解除後顧之憂,把最關鍵的威脅生命的危險因素解決掉,從醫生角度來講就比較放心了,不必整天提心弔膽、戰戰兢兢。而至於將來的情況,就看傷者自己的恢復了,或者說是看他的造化了。然而,陳鴻光卻堅持要先進行保守治療,原因是患者當時的各項評分很好,至少不必急於手術,因為手術對前額葉腦結構的損害很可能加重傷者將來的認知功能障礙,還有引發外傷後腦積水的可能,後續會面臨一系列問題。

陳鴻光思慮良久,還是堅持自己的想法——保守治療。在和家屬經過反覆細緻的溝通之後,家屬選擇了信任。說起來輕巧,但真正保守治療的這段時間,是一段痛苦的歷程,醫生整天如履薄冰,膽戰心驚地承擔著巨大的壓力,需要動態的複查CT、監測各項指標以及非常細心地觀察傷者的狀態、體徵,因為轉瞬之間形勢就有可能天壤之別。

回憶起那段過程,陳鴻光用了「煎熬」形容。其實,作為醫生,這種煎熬時常存在,陳鴻光說自己最害怕的就是手機鈴聲突然在半夜響起。

令人欣喜的是,12天過去,經過保守治療,CT檢查顯示傷者顱內挫傷出血逐步吸收,腦水腫逐漸消退,這就昭示著危險的階段即隨時會出現生死問題的關口已經過去。後來,這位患者恢復的很好,幾乎沒留下任何後遺症,痊癒出院。

用微創手術治療腦出血,保護腦認知功能

許多腦外傷的人近期記憶不行,遠期記憶還可以。陳鴻光在查房時經常遇見這樣的病人,有些患者連早上剛剛吃過的早飯都忘記了。還有剛剛來探視患者的親朋好友,坐在一起時交流的很好,但當探視人一走,患者就很快忘記。有些腦外傷的人會有性格上的改變,很內向的人,外傷之後會變得話很多,人很興奮、甚至是有些躁狂,打人罵人,有攻擊性行為。有些很開朗的人就會變得淡漠、沉默寡言等等,生活質量受到嚴重影響。

陳鴻光查看患者

因為這一系列問題,陳鴻光和他的團隊特別注重腦外傷病人的神經功能恢復。他說,神經外科的手術模式是隨著人類對腦結構和腦功能認識的深入、對腦保護要求的不斷提高而進步發展的。目前,對腦功能的認知已經從大腦的神經功能到認知功能,對認知功能的保護成為未來學科發展的新要求。近幾年來,隨著神經重症的成立和多模態監測手段的運用,陳鴻光團隊重點開展了關注雙額葉腦挫傷患者的腦保護工作,一是嚴格把握手術指徵,避免指徵放的過寬過松,二是擯棄以往積極「內減壓」的傳統理念,注重加強腦保護,臨床效果顯著。

當然了,這需要勇氣和智慧,要敢於擔責還要智於擔責。智慧源於對病症的思考和研究,而勇氣則是毓璜頂醫院給予的信心,如今,毓璜頂醫院作為山東省區域醫療中心,有完備手術設施和先進的理念,創傷神經外科的監測手段和治療手段都比以往有了更大的提高。萬一有突發情況,都可以及時處理。

有了金剛鑽方攬瓷器活。正是有了這一切,陳鴻光才敢於放心地和患者家屬溝通,為患者選擇創傷最小的治療方案。陳鴻光欣喜地表示,就在近期診療的十多個病號來講,一旦保守成功,其治療的效果要比以前開顱手術好很多。當然,這其中也會存在風險,也有很多難以保守而改行開顱手術的病人,只能兩害相權取其輕,儘可能在恰當的時機選擇恰當的治療方案。陳鴻光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氣擔負起傷者的未來,但這也絕對離不開家屬的支持,因為責任共同承擔。

當然,遇到腦出血嚴重的患者,如果病人出血量特別多、深昏迷、瞳孔散大,為了預防手術後可能出現的腦水腫、腦梗死等情況,可能需要傳統的手術減壓,切除較大的一塊顱骨。除此之外,對於其他顱內血腫的病人,陳鴻光團隊還用微創手術進行治療。

微創手術顧名思義就是以最小的手術損傷達到普通手術方式相同甚至更好的治療效果,在創傷神經外科,微創的含義主要指的是對神經組織的損傷要儘可能的小,而不是憑手術切口的大小來界定。在這個意義上講,很多手術都可以歸為微創,比如顯微鏡下小骨窗開顱手術、內鏡下手術等。創傷最小的手術是局部麻醉下進行的血腫單純置管引流術,陳鴻光團隊是手術前通過顱腦CT的影像學資料制定好手術方案,鑽一個大約5毫米直徑的孔,把引流管置入血腫腔,把血腫引流出來,恢復比較快。

微創手術的優勢就是將手術的損傷降到最低,既能保證腦組織的損傷小,患者的創傷也較小,有利於患者身體的恢復和神經功能的康復,減輕後遺症。其他的優勢包括縮短了住院時間、降低住院費用、減少手術的併發症等。 

個體化人性化治療,讓愛美的女孩重返校園

從1991年來到煙臺毓璜頂醫院,陳鴻光已經在神經外科工作了27年。在治療過程中,

通常情況下絕大多數家屬是希望保守治療的,但也有傷者到了非做手術不可的地步,並且醫生做了很多溝通之後,家屬依然強烈要求保守治療不願意進行手術的,這時候醫生也只能尊重家屬的意願。有時候「保」不過去,就會突然發生腦疝,病情瞬間惡化危及生命,到那時再進行緊急手術,手術效果就會大打折扣,這時的手術目的僅僅就是「保」命了,至於生存質量根本無從談起。因此如何準確把握病情變化的拐點至關重要。

陳鴻光(左三)查房中

隨著臨床醫學的飛速發展,現代醫學正由經驗醫學向詢證醫學和精準醫學轉變,如何在指南的基礎上更好結合患者自身狀況進行個體化治療是陳鴻光團隊近年來不斷努力的方向,更加追求患者有尊嚴、高質量的生活。

前段時間,蓬萊姐妹倆因車禍外傷來到醫院進行救治。當時,姐姐開車拉著17歲的妹妹外出,不幸與一輛大貨車相撞,坐在副駕駛的妹妹受傷嚴重,整個頜面部、眶壁、前顱底粉碎性骨折,伴有視神經挫傷,顱內有血腫。陳鴻光對傷者進行了緊急嚴格的檢查,發現大腦中的血腫已經符合手術標準。

討論時,大家在手術治療還是保守治療,以及手術方式等問題上各持己見,一時難以達成共識。陳鴻光表示,若按照傳統手術方式,則需要在全麻下行開顱手術,手術創傷較大,術後切口疤痕以及局部的顱骨缺損會對女孩的容貌、心理造成巨大影響,同時手術開顱過程中對骨折區域的騷擾有可能加重患者的視神經損傷。如果實行微創手術,急性期的血腫是以血塊為主難以引流,而且女孩傷後並發凝血功能異常,也害怕引流過程中造成新的出血。而保守治療呢,女孩很煩躁,會造成顱內壓增高,也有加重出血的風險。

在通盤考慮和全面評估之後,徵得女孩母親及姐姐的同意,陳鴻光團隊聯合神經重症的同道們首先採取了嚴密顱內壓監測下的鎮靜鎮痛、控制顱內壓治療,同時積極糾正凝血障礙,2天後進行了微創血腫引流,手術創傷小、恢復快且沒有手術疤痕,除左眼因視神經挫傷視力較傷前略有下降外,女孩未遺留任何後遺症,住院短短20天女孩即康復出院,順利地重返校園。

醫生,醫人身,也在醫人心

採訪中,談到將來,陳鴻光表示隨著醫學水平的不斷提高,顱腦創傷和腦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在逐年降低,但同時發病後遺留意識障礙的患者也在不斷增加,我國每年大約新增昏迷病人近十萬。由於缺乏有效的促醒手段,使得這部分病人治療周期長,生存質量差,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壓力。近年來,國內外逐步興起的脊髓電刺激技術給此類患者的治療帶來一絲曙光,被認為是目前國際上最先進的昏迷促醒技術。目前,陳鴻光團隊正在向國內開展此工作較好的醫院進行學習,希望能夠更快、更好地應用於臨床,造福每一位昏迷的患者,拯救他們的家庭。

毓璜頂醫院創傷神經外科主任陳鴻光

相關連結:

陳鴻光,醫學碩士,主任醫師,煙臺毓璜頂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兼創傷神經外科主任。從事神經外科工作近30年,先後到北京天壇醫院、中國武警腦科醫院和義大利錫耶納大學醫院等地進修學習,對各種神經外科疾病有著較豐富的臨床診療經驗,尤其擅長中重型顱腦損傷、腦積水以及神經重症的臨床救治。現擔任中國醫師協會第二屆神經損傷培訓委員會委員,山東省疼痛研究會第二屆神經損傷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煙臺市醫學會神經外科專業副主任委員,煙臺市醫學會創傷專業副主任委員。

[責任編輯:楊凡、張泉邦]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夥伴。

相關焦點

  • 毓璜頂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陳鴻光團隊:生死時速間的「微觀」考量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孫淑玉 通訊員 李成修腦出血、腦瘤、腦外傷,神經外科隨便一種病症都足以致命,但保命卻不是煙臺毓璜頂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陳鴻光和團隊的唯一追求。醫學越來越精細化發展的今天,如何在治好病的前提下,打好「組合拳」,還患者有質量和尊嚴的生活才更值得探索。
  • 陳鴻光及其團隊:生死時速間的「微觀」考量
    中國山東網12月15日訊 (通訊員 李成修 李凌峰) 腦出血、腦瘤、腦外傷,神經外科隨便一種病症都足以致命,但保命卻不是煙臺毓璜頂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陳鴻光和團隊的唯一追求。2005年,煙臺毓璜頂醫院神經外科在省內率先細分創傷、腫瘤、血管、功能四個亞專業,後又成立神經重症亞專業,經過潘樹茂、湯國太等前任主任和科室十幾年的努力,從開顱到介入再到「雜交」複合手術,血管神經外科一直都在省內名列前茅。為最大限度保功能,利用「術中喚醒」和患者互動,腫瘤神經外科在膠質瘤的診治方面已處國內先進水平。
  • 煙臺毓璜頂醫院手足外科主任林國棟:「微雕高手」重塑患者人生
    這樣的「奇蹟」,在煙臺毓璜頂醫院手足外科主任林國棟手下經常發生。手足畸形矯正,周圍神經卡壓松解,四肢腫瘤切除,創傷修復等等,都是林國棟的專長,這源於他對手足外科的手術臺有著忠誠的熱愛。現在,手足外科對於林國棟而言,是將堅持一生的事業,更是人生價值的實現平臺。
  • 用「心」詮釋大醫精誠——專訪煙臺毓璜頂醫院心血管內科仲琳團隊
    煙臺毓璜頂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仲琳,帶領整個科室團隊披荊斬棘,一路向前,用「心」詮釋著大醫精誠的深刻內涵。仲琳(中)醫護團隊一份信任,架起醫患真情「連心橋」「我負責治病,而你,只負責相信我。」「能讓患者依賴你,信任你,看著原本生命垂危的患者能獲得新生,健健康康地從醫院走出去,這份成就感是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的。」仲琳說,為了對得起這份信任,作為一名醫者,唯有以更精湛的醫術去拯救患者的生命。
  • 毓璜頂醫院林國棟:「微雕高手」重塑患者人生
    這樣的「奇蹟」,在煙臺毓璜頂醫院手足外科主任林國棟手下經常發生。  手足畸形矯正,周圍神經卡壓松解,四肢腫瘤切除,創傷修復等等,都是林國棟的專長,這源於他對手足外科的手術臺有著忠誠的熱愛。現在,手足外科對於林國棟而言,是將堅持一生的事業,更是人生價值的實現平臺。
  • 煙臺毓璜頂醫院心血管內科仲琳團隊:用「心」詮釋大醫精誠
    煙臺毓璜頂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仲琳,帶領整個團隊披荊斬棘,一路向前,用「心」詮釋著大醫精誠的深刻內涵。仲琳(中)醫護團隊一份信任,架起醫患真情「連心橋」「我負責治病,而你,只負責相信我。」「能讓患者依賴你,信任你,看著原本生命垂危的患者能獲得新生,健健康康地從醫院走出去,這份成就感是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的。」仲琳說,為了 對得起這份信任,作為一名醫者,唯有以更精湛的醫術去拯救患者的生命。
  • 國內頂級外科大咖齊聚,煙臺毓璜頂醫院這4天的手術直播不容錯過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本次手術直播邀請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普外科主任、胃腸外科主任鄭民華教授,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胸外二科主任康明強教授、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醫學博士、副主任醫師、副教授湯堅強,北京腫瘤醫院胃腸腫瘤中心一病區主任、大外科副主任李子禹教授共同進行手術直播。
  • 老太雙腿遭大貨碾壓血流不止至休克,醫院輸血上萬毫升將其從死神手...
    被120送到煙臺毓璜頂醫院創傷中心時,王老太已經嚴重休克。與死神搏鬥的這段時間,醫院為其輸血就達到了上萬毫升,在多科室醫護人員的共同協作下,王老太從死亡邊緣被拉了回來。開通綠色通道,一切以救人為第一位「劉主任,真的不知道該怎麼感謝咱們醫院,要不是咱們醫院的及時搶救,我母親的命肯定保不住了,咱們醫院不愧是煙威地區首屈一指的大醫院,綜合能力就是強!」
  • 煙臺毓璜頂醫院手足外科楊光詩:腳踏實地 做患者「手護神」
    楊光詩(左)團隊討論患者病情老人患糖尿病足破潰,治療後一周能「立足」72歲的張大爺身患糖尿病長達8年之久,由於粗心大意,平日沒有進行正規監測和控制血糖,一個月前右足開始出現破潰,並伴有發燒症狀,張大爺十分焦急,在家人的陪伴下來到毓璜頂醫院手足外科就診。
  • 毓璜頂醫院疼痛科梁立升:疾病以「痛」吻你,醫者用「心」撫平
    煙臺毓璜頂醫院疼痛科成立於2014年,作為醫院的第一代「疼痛」人,梁立升之前一直在醫院從事麻醉工作。多年的麻醉工作經驗為他從事疼痛醫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一路走來一路探索,從麻醉科醫生轉型為疼痛科醫生,這個過程需要學習研究更多更深的臨床醫療知識與技術,通過對病人查體、病事採集以及對一些輔助檢查的判讀等,綜合分析以後對病人的疼痛進行診斷。
  • 煙臺毓璜頂醫院馬黎明:刀尖兒之上走春秋
    5月7日,記者從煙臺毓璜頂醫院獲悉,心臟外科醫生的日常,如同刀尖在心臟上起舞,風險與挑戰並存,責任與壓力共勉。煙臺毓璜頂醫院心外科專家馬黎明,三十年心外科生涯,主刀手術5000餘例,每每手術刀下與死神搏鬥,令業界信服,患者尊崇。
  • 煙臺毓璜頂醫院30個專科獲評省級臨床重點專科
    中國山東網12月21日訊 (通訊員 李成修 崔方榮) 近日,山東省衛生健康委發布《關於確定2020年度省級臨床重點專科的通知》,在所評選的35個專業中,煙臺毓璜頂醫院產科
  • 毓璜頂醫院成功切除一例食管下段巨大固有肌層平滑肌瘤
    超聲內鏡提示病變來源於固有肌層膠東在線2月22日訊(通訊員 李成修 劉肖宏) 2月19日中午,煙臺毓璜頂醫院消化內科黃留業教授成功使用經內鏡黏膜下隧道法(submucosal黃留業教授與團隊分析患者病情患者趙先生,今年41歲,因發現食管下段黏膜下腫物1月,為求診治慕名自蓬萊市來到毓璜頂醫院消化內科住院。
  • 圖說|煙臺毓璜頂醫院病歷展 見證醫學發展趨勢
    此病歷為1980年的兒科病歷,是由宋文藻主任書寫的住院病歷。診斷急性腎小球腎炎,採取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治癒此患者。體現了當時中西醫治療的地位。秦友平主任醫師的再入院記錄。患者為十餘次住院患者,再入院記錄全面又簡潔地總結了歷次住院診治要點及病情變化,既能抓住重點又不漏下要點,也是在當下再入院記錄格式與當時格式不完全相同的情況下,應該借鑑的地方小兒科李麗霞主任醫師書寫的住院病歷,字跡清秀,文筆流暢,內涵豐富。
  • 毓璜頂醫院梁立升:疾病以「痛」吻你 醫者用「心」撫平
    煙臺毓璜頂醫院疼痛科成立於2014年,作為醫院的第一代「疼痛」人,梁立升之前一直在醫院從事麻醉工作。多年的麻醉工作經驗為他從事疼痛醫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一路走來一路探索,從麻醉科醫生轉型為疼痛科醫生,這個過程需要學習研究更多更深的臨床醫療知識與技術,通過對病人查體、病事採集以及對一些輔助檢查的判讀等,綜合分析以後對病人的疼痛進行診斷。
  • 全心、全力、全面讓您擁有「健康狀態」煙臺毓璜頂醫院體檢中心...
    呂偉(右三)團隊分析市民體檢結果 體檢、門診統一標準主治醫生親自「把脈」在煙臺毓璜頂醫院,體檢中心雖然與門診、住院分離運作,但其在設備和專家儲備方面卻是「同根生」,也就是說,在體檢中心花同樣的錢卻能享受到三甲醫院醫護團隊的優質服務,這讓很多市民大呼「划算」。
  • 毓璜頂醫院宮向前:創口越來越小 愛卻越來越大
    煙臺毓璜頂醫院胃腸外二科主任宮向前在這個依舊談「癌」色變的社會中,煙臺毓璜頂醫院胃腸外二科主任宮向前正是憑藉過硬的技術和醫者仁心的大愛,幫助越來越多胃腸癌患者,擺脫了對手術的恐懼,建立起戰勝疾病的信心,迎來了生活的希望。同時,在煙臺毓璜頂醫院胃腸外二科全體醫護人員的共同努力下,科室綜合實力不斷提升,技術水平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國的前列。
  • 市中心醫院創傷中心:敬畏生命 撫平「創傷」
    道路交通傷、高處墜落傷、意外等因素發生的創傷具有傷情複雜、病情兇險、致殘率高、死亡率高等特點。為了落實國家《進一步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和國家衛健委《關於進一步提升創傷救治能力的通知》,烏蘭察布市中心醫院積極開展創傷中心的建設工作,2018年12月市中心醫院創傷中心掛牌啟動。
  • 偷吃瓜子被噎住 煙臺毓璜頂醫院助一歲男童轉危為安
    亮亮於26日上午氣管進入異物導致刺激性咳嗽,當地醫院胸片檢查未發現異常,遂轉煙臺毓璜頂醫院,夜間到達急診科後,開通「綠色通道」完善胸部CT檢查,發現左側主支氣管異物並阻塞性肺氣腫,遂於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住院,經醫院多學科聯合救治,最終將異物取出,讓他化險為夷。
  • 煙臺毓璜頂醫院放療科宋軼鵬團隊:專注於為腫瘤患者「照準減副」
    2003年,宋軼鵬碩士畢業後回到煙臺毓璜頂醫院組建放療科。20世紀初,放療患者的副作用還十分嚴重,很多人都堅持不到治癒的日子。宋軼鵬在煙臺市率先開展了「調強放療技術」——治療效果更精準、副作用更小。彼時,全省乃至全國都沒有幾家醫院能開展調強放療,但憑藉著夯實的腫瘤學專業能力、精湛的放射醫學技術、紮實的解剖學功底,宋軼鵬專家團隊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