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為何不用推恩令削藩,而要逼反叔叔們?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2020-12-22 騰訊網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一代雄主明太祖朱元璋駕崩,皇太孫朱允炆即位。這恐怕也是讓朱元璋臨死也放心不下的一件事,因為太子朱標的早逝才不得已選了這位看上去過於柔弱的孫子。為了防止朱允炆壓制不了朝中的功臣們,朱元璋將他們幾乎屠戮一空。陪伴在朱允炆身邊的,都是些文人,朱元璋看到這些書生,又想起鎮守各處兵強馬壯的藩王們,擔心尾大不掉,於是頒布一條聖旨:朝廷在必要時,可以下令「削藩」。

朱元璋

朱允炆上臺後沒多久,為了鞏固皇權,開始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密謀削藩。只是建文帝的步子邁得實在太大了,自己的那些叔叔,在沒有明顯過錯的情況下,被直接廢為庶人,甚至被殺。周王、代王、齊王、岷王被廢,湘王朱柏全家自焚。實力最強、野心明顯的燕王朱棣,為了不落得和被廢藩王一樣的下場,在和自己的首席謀士,「黑衣宰相」姚廣孝密謀後,開始起兵「靖難」。

朱允炆

「靖難」這個詞不是朱棣的發明,朱元璋生前規定各地藩王可移文中央捉拿奸臣,必要時得奉天子密詔,領兵「靖難」。「靖難之役」本是以一藩之地對抗朝廷,實力本來極不均等。但朱棣不但是軍事天才,煽動人心也很有一套,連建文帝派去監視他的軍隊也加入靖難軍陣營,寧王朱權因被朝廷下令削減護衛也與朱棣合流,他的精銳蒙古衛士「朵顏三衛」大大擴充了靖難軍的實力。靖難軍直搗南京,一路上屢破朝廷軍隊,經過四年徵戰,攻破南京城,建文帝見大勢已去,縱火焚燒宮殿,不知所蹤。朱棣奪取帝位,也就是明成祖(太宗)。

朱棣

其實削藩這個難題,有一個現成的答案,那就是「推恩令」。漢朝經過「七國之亂」後,漢武帝採用了主父偃的計策,施行推恩令削弱諸侯國。推恩令規定,諸侯國由長子繼承改為長子、次子、三子共同繼承。這樣諸侯國就會越分越小,實力從之前可以和朝廷對抗,削減到只相當於一個縣,再也無力作亂。其實朱允炆繼位後高巍、韓鬱先後上書請用主父偃推恩之策:「在北諸王,子弟分封於南;在南,子弟分封於北。如此則藩王之權,不削而自削」。朱允炆為什麼不採用呢?

漢武帝

其實明朝的藩王制和漢朝的分封制有本質不同,漢朝的諸王在封國就藩,有大片實土封地,那些封國都是獨立王國,可以施行法令,鑄造錢幣,擁有軍隊。明朝的藩王沒有封地,只有田莊,衛隊數量嚴格控制,但邊疆的藩王如燕王、寧王、肅王還擔負著守衛邊疆的責任,他們擁有邊軍的指揮權,實際掌控著邊關的軍政大權。推恩令的關鍵,在於分裂王國的封地,諸侯的力量都是建立在封地基礎之上的,封地的減少意味著實力大減,最終變成一盤散沙。明朝藩王沒有封地,推恩也無從推起。

還有,推恩令這種明顯是削弱諸侯的「陽謀」之所以能順利實行,還和經過了「七國之亂」後剩餘的諸侯力量弱小,而漢武帝為首的中央政府實力強大有直接關係,如果是在「七國之亂」前,諸侯強橫,朝廷弱勢,此時要是施行推恩令,只會讓諸侯立即起來造反。而朱允炆在朝廷缺乏精兵強將,自己的叔叔們兵強馬壯又年富力強的時候貿然「削藩」,簡直就是逼著他們造反。

靖難之役

其實朱允炆削藩的動機是完全正確的,只是手法策略出了差錯,如果他不是操之過急,一開始就施以雷霆手段,而是採取先削兵權,逐步減封,降等襲爵等手段,藩王們的反抗就不會這麼激烈;或者趁藩王都在南京參加祭祀朱元璋的大典時,用軍隊一舉將他們控制,可以一勞永逸。

朱棣坐上皇位後,繼續削藩事業,他採取的手段比較溫和,沒有削去他們的爵位,而是減少藩王的護衛,嚴禁他們參與當地軍政事務,甚至不準他們輕易離開王府。另一方面所有藩王都賞賜大量田莊,他們的子孫由國家供養,生的越多,朝廷發的錢也越多。這樣一來,藩王和他們的後代成了被圈養的豬,他們的追求就是多生孩子多佔地,到崇禎年間,人數超過二十萬,生生把大明拖垮。

相關焦點

  • 建文帝朱允炆削藩,逼反了朱棣,朱允炆削藩沒錯,就是太急了
    明太祖朱元璋本來立長子朱標為皇位繼承人,可惜朱標因病早逝,朱元璋於是立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作為皇位的繼承人,朱元璋死後,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 朱允炆一即位,就開始採納大臣齊泰、黃子澄等人的建議,實行「削藩」的政策。
  • 明朝那些皇帝兒——建文帝朱允文
    可惜建文帝就沒有漢景帝那般幸運咯…   再講建文帝削藩前,咱們不能不介紹一下,建文帝當時的智囊團,齊泰,黃子澄,方孝儒。建文帝削藩,跟這三位有著莫大關係。   兵部尚書——齊泰。放在現在,齊泰雖然不是個出色的將軍,但是個很不錯的參謀長。無論是在削藩,還是在靖難之役中,齊泰的表現還是可圈可點的。可惜,隊友不給力,強行送人頭,帶不動,帶不動。
  • 是什麼原因造成建文帝朱允炆削藩失敗
    內外文武臣僚同心輔政,以安吾民」、「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朱允炆繼位後,年號建文,史稱建文帝,自幼喜愛讀書的朱允炆,自然深知漢朝時期的「七王之亂」,也明白朱元璋生前分封的25位實權藩王,早晚都會是朝廷心腹大患,重演漢朝時期的「七王之亂」。
  • 最有效的辦法還是削藩
    要是方法不對,就會出反效果,比如漢朝的漢景帝削藩引發了歷史上著名的七國之亂。雖然最終消滅了叛亂,但是說明方法還是有所欠缺。此時換到明朝的建文帝朱允炆的這種情況,削藩固然是沒錯的。太子朱標因為死得早,而朱元璋又不重新立其它的自己,直接選擇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繼位,這就屬於特殊情況。朱允炆的皇位是由爺爺隔輩相傳的,就會導致他的二十幾個叔叔們成了他的天然政敵。
  • 明成祖朱棣攻入南京城後,建文帝朱允炆下落究竟如何?
    在此期間,率軍殲滅北元舊部勢力,屢建奇功,當時的名望威震全國。後在1402年以清君側名字,舉兵攻打南京,和當時建文帝率領的朝廷正規軍對抗,後戰勝自己的侄子建文帝,入住南京城,稱帝,是為永樂帝。他為何要奪取自己侄子的帝位?同時又是為何對自己的侄子朱允炆一系進行斬盡殺絕呢?
  • 談談燕王朱棣的靖難檄文,建文帝喊冤:我忤逆不孝,我欺人太甚?
    明惠宗建文帝朱允炆這時的建文帝二十出頭,血氣方剛的年紀,不理解皇爺爺為什麼要在邊境要地大肆封藩,更不能忍受藩王叔叔們兵權在握,於是「削藩」政策應運而生。建文帝年紀雖小,但做事老辣,直接跳過過渡期,大幅度裁減藩王羽翼,惹出兩個過激人物,一個是縱火自焚的湘王朱柏,一個是起兵反叛的燕王朱棣。按照建文帝的說法,他和四叔朱棣的關係最親,遲遲沒有裁撤燕軍,卻唯獨燕王起兵造反,他感到震驚和憤怒:「朕以棣於親最近,未忍窮治其事。
  • 朱允炆的墓被尋找到,600年前建文帝的下落總算水落石出
    他改革最重要的一項措施就是削藩。當時的藩王一般為朱允炆的叔叔,而且手中都有兵權,他們在自己的番地為非作歹,有的甚至摩拳擦掌準備造反。尤其是燕王朱棣,手握重兵,對皇權威脅極大。可以說,建文帝的削番就是針對燕王一人的,但是建文帝與他的父親一樣,過於柔弱,過於仁慈,受儒家的影響較大。因為他的軟弱,在削藩的問題上,他並沒有先削燕王,而是從其他親王下手,這樣使得藩王們人人自危,同仇敵愾。更是打草驚蛇,使得燕王加緊做出準備。
  • 建文帝是自焚了,還是逃走了?其實歷史早有了答案
    引言:建文帝朱允炆削藩逼反了燕王朱棣,朱棣以「清君側,靖國難」為名,發動了「靖難之變」。在靖難軍攻克南京城之際,建文帝火燒皇宮,不見蹤影。太監從火堆中找到一具被燒得面目全非的屍體,有人認為這具屍體就是建文帝的,也有人認為這具屍體不是建文帝的,並認為真實的建文帝是從密道逃出了皇宮。那麼,真相到底如何呢?
  • 朱允炆上臺後為何著急削藩,最後結局如何?
    太赦天下,以明年為建文元年。」朱元璋,身為明朝的開國皇帝,他的皇帝生涯中是有功有過的,但大體上他也稱得上是一位,有著相當不錯文治武功的皇帝。然而他去世前的一個決定卻令人感到不解,那就有著眾多有能力的皇子的他,為何卻要把皇位交給自己的孫子朱允炆呢?
  • 陽謀的推恩令,為何無人反抗?
    不過由於當時諸侯國很強,僅採取這樣的措施不僅不能抑制諸侯國的膨脹,反而會加快其叛亂步伐。漢景帝時,晁錯強行推行了「削藩策」,引發了「七國之亂」。前154年,叛亂被平定,諸侯國的勢力受到了嚴重的削弱,漢景帝因此開始推行更大規模的削藩,其措施依然是「眾建諸侯而少其力」。
  • 建文帝--明朝第二位皇帝朱允炆
    只要有足夠多的人反對朱棣,建文帝死了,可以扶立建文帝的兒子;建文帝的兒子死了,可以扶立建文帝的叔叔、堂兄弟.。秦二世時代,人們找了一個放羊的人(楚懷王),就能扯起大旗反抗秦二世;當然了,王莽時代,人們找到一個放牛的人(劉盆子),就能扯起大旗反抗王莽。
  • 漢武帝極具創意的推恩令,究竟有沒有發揮作用?
    漢文帝在位時就已經關注到這一問題,當時有大臣賈誼曾向文帝獻《治安策》,針對當時的藩國問題提出了他的解決措施,即「眾建諸侯以少其力」,這與之後的推恩令可謂有異曲同工之妙。可惜的是,賈誼的建議沒有引起漢文帝的足夠重視,文帝用此策處置了當時勢力最盛的長沙王后,就未再用。所以,藩國問題並沒有在文帝時期得到實質性的解決。
  • 靖難之役:朱棣因何奪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
    到了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大局已定,就要準備登基當皇帝了,就決定要給7個兒子取名字了。他祭告太廟:仰承先德,自舉兵以來,渡江生子七人。今長子命名曰標,……曰棣……。這時朱棣已經7周歲了,朱棣10歲,受封燕王。  太子死後,朱元璋選擇了自己的孫子,朱標的次子朱允炆來繼承皇位。
  • 推恩令為何難解?看看它是如何把人性的弱點環環相扣地利用起來的
    所以,漢武帝時期進一步削藩的政治意義依然十分巨大,這個時候主父偃就提出了「推恩令」。「推恩令」之名來源於「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條上,朕且臨定其號名」 。按照傳統,應當由嫡長子繼承諸侯王位,現在漢武帝要放寬政策了,其他庶子也可以享受繼承權了。
  • 建文帝失蹤後,叔叔朱棣是如何對待他妻兒的?真心讓人落淚
    為了坐上皇位,皇室成員明爭暗鬥,甚至拔刀相向,弒父殺兄的事情並不罕見,建文帝朱允炆卻與眾不同,他是祖父朱元璋指定的繼承人,卻被親叔叔朱棣奪走皇位。朱允炆原本很幸福,身為朱元璋的長孫,太子朱標的長子,過著無憂無慮的愜意生活,按照正常情況,朱標以後必然繼承大統,朱允炆自然是太子的不二人選。
  • 建文帝的豬隊友,這貨直接家門口送人頭
    建文帝使用耿炳文也是正確的,如果建文帝一直用耿炳文,就是天天在那耗著也能將朱棣給耗死!可歷史沒有太多的如果,建文元年七月,朱允炆撤下耿炳文,換了個沒頭腦的人上場,加上朝中兩個白痴在輔助,開啟了自己自我毀滅的模式。今天,歷史君就和大家說說建文帝身邊的三個沒頭腦的豬隊友。
  • 朱棣奪取侄子皇位只用了4年,建文帝為什麼不堪一擊,差在哪?
    他朱允炆可是朱元璋生前就指定的皇位繼承人,其實細細分析就會發現,建文帝朱允炆的失敗是註定的。影視作品中的朱棣其實建文帝朱允炆,也算得上是位悲催的皇帝了,掌握天時,地利,人和的他,卻依舊未能鬥得過自己的皇叔朱棣,究其原因不外乎這幾點。
  • 朱元璋為了自己的孫子,誅殺功臣,可為什麼不削藩呢?
    他死後,孫子朱允炆登基了,不過他的屁股還沒有坐熱,叔叔燕王朱棣就發動了靖難之役,把他趕了下來。我們知道,朱元璋為了自己的孫子,可謂是煞費苦心。甚至不惜與自己的昔日老兄弟撕破臉,對這些功臣下手,背上了誅殺功臣的帽子。可是對於同樣威脅建文帝皇位的諸多藩王,朱元璋並沒有什麼舉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