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極具創意的推恩令,究竟有沒有發揮作用?

2021-01-18 腦洞外星人

今天繼續陪大家讀《資治通鑑》漢武帝頒行推恩令這段。

漢武帝頒行推恩令,旨在解決當時藩國勢力過重的問題,這也是中國古代一次典型的「帝王陽謀」。

漢朝初建時,劉邦及其智囊團將秦朝的迅速滅亡的原因歸咎於秦朝實行郡縣制導致皇帝沒有得力的心腹軍將,以致叛軍驟起時無用命之軍。於是,漢朝立國後即實行郡國並行的地方管理制度,皇帝既設立由中央垂直管理的郡縣,又分封子弟心腹為鎮一方。

此制度看似完美,既可集郡縣、分封兩制之所長,又可使兩者相互牽制,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弊端也日益顯現。在文景時,隨著封國勢力發展得越來越大,各藩國尾大不掉的問題逐漸嚴重,中央朝廷與各封國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

相對於郡縣而言,漢朝賦予各諸侯國的自治權力很大,各國諸侯也受利頗豐,勢力發展很快,甚至出現與中央朝廷對抗的趨勢。

漢文帝在位時就已經關注到這一問題,當時有大臣賈誼曾向文帝獻《治安策》,針對當時的藩國問題提出了他的解決措施,即「眾建諸侯以少其力」,這與之後的推恩令可謂有異曲同工之妙。

可惜的是,賈誼的建議沒有引起漢文帝的足夠重視,文帝用此策處置了當時勢力最盛的長沙王后,就未再用。所以,藩國問題並沒有在文帝時期得到實質性的解決。

景帝即位後,藩國勢力更大,甚至一些藩王的反心昭然若揭,因此中央朝廷削藩迫在眉睫。對於如何削藩,景帝採取了晁錯的建議,即直接「請諸侯之罪過,削其地,收其枝郡。」

起初景帝也擔憂這樣簡單粗暴的削藩政策勢必會引起諸侯國的反抗,然而晁錯又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景帝深然其說,於是下定決心著手削藩。事實果然不出所料,此法一經推行就引發了以吳王劉濞為代表的七國之亂,叛亂雖然最終被中央平定,但此法以謀者晁錯自己的性命和多地三個多月的戰亂為代且未能達到徹底削藩的目的,實在算不得高明。

到漢武帝時,依然存在的藩國問題仍然是漢中央朝廷的心腹大患。據《史記·》記載,主父偃結合賈誼與晁錯的經驗,向漢武帝獻上了「推恩令」的建議:「願陛下令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願,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

由此可見,所謂推恩令,就是打破以往各個諸侯國只許嫡長子才可繼封的傳統,使其他旁支或庶出的漢室宗親子弟亦可獲得受封分地的權利。此法的高明之處就在於,中央明施恩惠,實為削藩,既能獲得廣大支庶宗室的支持與擁護,又使各藩國諸侯王即使有怨,也是有口難言,無計可施。

對此妙計武帝自然接受,據《史記》記載:漢武帝於建元年間「制詔御史:『諸侯王或欲推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條上,朕且臨定其名號。」

《漢書》又載:元朔二年,「春正月,詔曰:「諸侯王請與子弟邑者,朕將親覽,使有列位焉。」由此可見,漢武帝認真推行推恩政策,通過賦予支庶宗室子弟合法受封地位的方式,積極鼓勵各藩國主動推恩分封子弟。

漢武帝時期對推恩令的實行也確實獲得了顯著的成效,各藩國王室的支庶子弟多因此令得以受封為列侯,原來藩國的封地實際上被肢解為數份甚至十幾份,其中實力較為強大的諸侯其封地也不過只剩十幾座城池,實力較小的也只有轄地十餘裡而已,這使得原來各藩國的勢力被大大削弱。

漢武帝推行推恩令,使中央朝廷未用一兵一卒,便達到了削藩的效果,此令不可謂不妙。

推恩令後,各諸侯封地面積大為縮減,但為徹底解決諸侯國問題,使其再無威脅中央的可能,漢武帝又打出一套連環拳:頒行《附益法》禁止朝臣與諸侯勾結,從權力上孤立諸侯王;此外,漢武帝還通過「酎金奪爵「事件,罷免了近半數的諸侯,並將其封地納入中央的直轄範圍。這樣一來,之後所餘各諸侯國也再沒有可與中央朝廷對抗的實力與能力了。

漢武帝時期推行的推恩令,是在對文景時期削藩經驗教訓的繼承與反思的基礎上產生的,實施之後成效顯著且弊端甚微。

自此之後,不僅諸侯國封地小,而且受封列侯無詔不得私自離開封地,其權力也大大受限,只是享封地之利,再無治封之權。至此,困擾漢朝三代皇帝的藩國問題被最終解決。

這是中國歷史的智慧,學習歷史,《資治通鑑》是無法繞過的一本書。歷史上許多偉大人物都有閱讀《資治通鑑》的習慣,甚至是不斷翻閱。不過,對於今天許多人來說,因為文言文的關係,導致對於閱讀《資治通鑑》,門檻極高。

由臺灣二十七位教授合譯的《白話資治通鑑》就非常適合入門閱讀。這些教授都是領域內的鑽研程度極高在翻譯能夠做到「信、達、雅」的境界。

書中又有地圖、制度架構圖、人物圖等高清插圖,更有利於入門閱讀。每一次閱讀,都可以歷史中學到修身齊家、經世治國之道。

現在點擊下方橫條,即可了解購買

相關焦點

  • 陽謀的推恩令,為何無人反抗?
    但個別諸侯王對子弟有憐愛之心,不願他們淪為庶民,因而也願意實行推恩令。而諸侯王的子弟也十分支持推恩令,「彼人人喜得所願,上以德施,實分其國」。因此推恩令在初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有魯王、梁王、城陽王等主動要求分封子弟為侯。自元朔二年到元鼎五年的15年間 大約有12個諸侯王國先後執行了推恩令,推恩分封列侯達150多位。
  • 漢武帝的推恩令,變「奪」為「予」解決了諸侯坐大的問題
    但令他沒想到的是,封王非但沒有鞏固了政權,反倒成了國家動亂的根源。在漢初及呂后專制時期,異姓王逐漸被誅殺削奪,後僅剩3人。但隨著同姓王勢力的不斷增長,與中央政府的離心力也越來越大,成了真正的國中之國。及至文帝、景帝時期,這個問題越來越嚴重。
  • 被視為最強陽謀的「推恩令」該如何評價?真相讓人唏噓且無奈
    在中國的歷史上,推恩令被稱作最強的陽謀,不過,這種政策的優劣性,其實在歷史上爭議很大,大家是如何看待的呢?圖片:漢武帝推行推恩令劇照一、推恩令的前世今生想弄清楚推恩令的來歷,首先需要弄清楚這個政策出臺的前因後果。
  • 推恩令為何難解?看看它是如何把人性的弱點環環相扣地利用起來的
    顯然,在沒有充分了解「推恩令」究竟有多麼厲害之前,這樣的說法是十分武斷的。因為從人性的角度上來說,集體跳坑的行為往往是被逼無奈多於愚昧無知的成分的,畢竟任何一個群體都不會缺幾個聰明人。「推恩令」究竟是什麼意思?它為什麼有這麼大的魔力呢?要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得明白一點,任何的陰謀詭計都是在利用人性的弱點,「推恩令」自然也不例外。
  • 看「推恩令」如何解決貧富分化
    因為歐洲不承認妾的存在,沒有嫡長子這一說,只有婚生子和非婚生子。歐洲的貴族不能娶妾,只能有大量情人。中國的妾生子,當正妻無所出的時候,還有扶正的機會,而歐洲貴族情人的孩子,法律不承認,永遠沒有繼承權,正妻無後就直接認定絕嗣,外面私生子一大堆也沒用。 英國的王位繼承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喬治四世、威廉四世,在外面都有一大堆情婦和私生子,就是沒有合法的孩子,別說男孩,連女孩都沒有。
  • 推恩令,歷史上第一大陽謀,完全無解,卻造成了漢朝最後的滅亡
    推恩令,便是中國歷史上的頂級陽謀。 漢高祖劉邦在建立漢朝後,吸取了秦朝朝廷孤立無援、二世而亡的下場,分封了一批諸侯王,保衛國家的穩定。 漢景帝駕崩,他的兒子漢武帝繼位後,實行了極為高明的削藩政策:推恩令。 推恩令就是"擴大皇帝恩澤"的意思。
  • 漢武帝的那麼多豐功偉績,究竟是依靠什麼做到的?
    ——雨果 漢武帝劉徹,是秦始皇后面第二個擁有著卓越成就的皇帝。他的功績數不勝數,比如:鹽鐵官營提高政府財政收入、治黃河發展農業、通西域促進東西方文化經濟科技交流、推恩令加強中央集權、北擊匈奴上千裡和收服南越等等。做出這麼多影響深遠的事,依靠的不只是他一個人,但起決定作用的確是他。 他依靠的是什麼做到這一切的呢?
  • 明知推恩令會把封土削成渣,中山靖王為何狂生120子,有何原因?
    再者就是班超的《漢書》,撰寫這本書時劉勝已經死了一兩百年了,《漢書》中:樂酒好內有子百二十位。大家相信史記還是漢書,我只想說:真是差之一字謬之千裡。為什麼老是講中山靖王劉勝有120子?其實是班超的《漢書》筆誤,司馬遷說劉勝有子屬120人,子屬應該包括旁系親戚的孩子在內。按照推恩令,爵位由長子繼承,其他兒子封侯,裂土分封,不歸管束。
  • 漢初七王之亂,漢武帝如何平定的?主父偃一策略影響大漢命運
    主父偃是漢武帝時期非常出名的謀士,西漢能夠走向繁榮昌盛,和主父偃有著很大的關係。此人提出的一策略,可以說改變了漢帝國的走向,對當時的大漢王朝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漢文帝時期,削藩的時機還未成熟,所以漢文帝有削藩的想法和舉動,但並沒有起到多大作用。漢景帝時期,中央削藩的意願更加強烈了,著名謀臣晁錯對漢文帝說:「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不削之,其反遲,禍大。」晁錯極力舉薦漢景帝削藩,但因為漢景帝的實力不夠,削藩的建議直接導致各個諸侯國向朝廷施壓,最後出現了吳楚七國之亂。
  • 漢武帝和漢光武帝,都有一個「武」字,他們是什麼關係?
    漢武帝劉徹劇照今天主要說說漢武帝和漢光武帝的事,漢武帝自不用說,他在位期間,他攘夷拓土、國威遠揚,東並朝鮮、南吞百越、西徵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漢地的基本範圍,開創了漢武盛世的局面,所以劉徹被稱為漢武帝。
  • 漢武帝開創了漢王朝強盛的局面,他是一個怎樣的皇帝?
    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字彘,西漢第七位皇帝,漢景帝劉啟的第三子,公元前156年出生於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十六歲登基,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在政治上,漢武帝為鞏固中央集權,在郡縣制的基礎上加以改進,頒布了推恩令,要求各諸王將所管轄的區域分給長子、次子、三子共同繼承,削弱了各諸侯國的勢力。為了進一步的加強君主的權力,漢武帝將全國分為十三部,每一部都派出一名刺史,對地方的豪強以及官吏進行監督。
  • 漢武帝彪悍的不解釋人生
    漢武帝登基以後,仍然實施漢初的休養生息的政策,聽從了大臣的建議,提出了推恩令,讓諸侯把自己的封地分給自己的後代,這樣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諸侯的實力,加強了中央集權。在軍隊和經濟上,他也採取了相應的措施,將冶鐵,煮鹽,釀酒等事務收歸中央所有,不再讓地方製造。同時,他禁止諸侯國鑄錢,把財政大權牢牢把握在了自己的手裡。
  • 建文帝為何不用推恩令削藩,而要逼反叔叔們?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靖難之役」本是以一藩之地對抗朝廷,實力本來極不均等。但朱棣不但是軍事天才,煽動人心也很有一套,連建文帝派去監視他的軍隊也加入靖難軍陣營,寧王朱權因被朝廷下令削減護衛也與朱棣合流,他的精銳蒙古衛士「朵顏三衛」大大擴充了靖難軍的實力。靖難軍直搗南京,一路上屢破朝廷軍隊,經過四年徵戰,攻破南京城,建文帝見大勢已去,縱火焚燒宮殿,不知所蹤。朱棣奪取帝位,也就是明成祖(太宗)。
  • 漢武帝為了鞏固政權幹的這些事兒,註定了不平凡
    那麼,漢武帝這位歷史牛人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呢?採取了哪些措施又能取得了什麼效果呢? 《推恩令》與《附益法》 「七國之亂」以後,諸侯王制度和諸侯王本身力量都大大削弱了,可是這些皇子皇孫的地位特殊,有恃無恐,常常有不法行為,又有很多人趨炎附勢
  • 衛子夫自殺後,漢武帝究竟有沒有後悔?
    後因雁門小官的洩密,致使單于及其率領的十萬匈奴騎兵獲知了馬邑有三十萬漢軍形成的「口袋陣」,使得匈奴全身而退,漢軍徒勞無功,更與匈奴結下了仇怨,開始頻繁寇邊,燒殺搶掠,邊境官民死傷慘重。 而王恢發現匈奴退兵後,只是尾隨不敢上前與之交戰,加上他是首倡馬邑之謀,是力主與匈奴開戰的武將,兩罪並罰,最終被定為死罪。
  • 中山靖王為躲避漢武帝削藩,生了120多個兒子,手段頗為高明
    但是大臣們卻沒有停止過對諸侯的打壓,他們最常用的辦法就是"拿著放大鏡",去審視諸侯們的一舉一動。如果哪位諸侯有一點不當之處,大臣們就會對他的事跡進行一番"添油加醋"式的匯報。而對諸侯心存芥蒂的漢武帝也是"寧可信其有",因此,每逢被狀告,諸侯們基本都會遭受到責罰。
  • 有一百多兒子的中山靖王,死後封國被分成多少塊,小的不能再小了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中山靖王兒子非常多,有一百多。那麼,他死後,按照漢武帝的推恩令,他的封國被分成多少份了呢?西漢建立之初,分封和郡縣制並存。不過西漢初期諸侯的實力非常強大,控制了西漢三分之二以上的地方。漢景帝時更是出現了七國之亂。所以中央一直想辦法來限制這些諸侯,漢武帝時期,在主父偃的建議下,漢武帝實行了推恩令。
  • 衛子夫死後,漢武帝劉徹一點後悔也沒有嗎?
    漢武帝劉徹雖非無情之人,但絕對算得上薄情寡義,尤其是他晚年的時候,各種濫殺無辜,衛子夫死後,他一點心理負擔也沒有。縱觀整個中國古代,漢武帝劉徹算得上第一梯隊的有為皇帝。政治上他推行推恩令以及酎金奪爵,加強了中央集權;經濟上他實行鹽鐵官營,打壓投機取巧的商人,振興農業;文化上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促進人們思想的大一統;軍事上他三徵匈奴,徹底洗刷了漢高祖劉邦白登之圍的恥辱。然而即便是這樣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晚年時期也會腦袋糊塗,因巫蠱之禍,他逼死了太子劉據,曾與之恩愛多年的皇后衛子夫也是選擇上吊自盡,給後世留下太多的嘆息。
  • 秦始皇沒能解決的問題,被漢武帝給解決了
    秦始皇一統天下後,頒布了眾多的新措施來鞏固自己的政權,比如:廢分封、行郡縣;確立三公九卿制;統一貨幣和度量衡等,這些措施對於加強中央集權確實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同時也遺留下不少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