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恩令,歷史上第一大陽謀,完全無解,卻造成了漢朝最後的滅亡

2020-12-20 騰訊網

所謂陽謀,是針對陰謀而言,完全光明正大的實施計策,卻讓對手毫無辦法。推恩令,便是中國歷史上的頂級陽謀。

漢高祖劉邦在建立漢朝後,吸取了秦朝朝廷孤立無援、二世而亡的下場,分封了一批諸侯王,保衛國家的穩定。

▲劉邦雕像

後來劉邦也意識到諸侯王權力過大,通過各種途徑除掉了韓信、英布等大部分的異姓王,但仍有九個同姓諸侯王做為朝廷之援。

但是,諸侯王在分擔皇帝壓力的同時,把皇帝的權利也分擔了。

所以他們實力逐漸強大,有獨立的軍事權、官員任免權,而且很多諸侯王的封地跨越數郡,大者甚至有四至六郡。

▲西漢疆域圖

當時天下各郡,有三分之二都在諸侯王的統治之下,皇帝可以直接支配的還不到二十個。

而且這些諸侯王還可以傳給自己的嫡長子。作為開國皇帝的劉邦,還可以震懾住他們。但是劉邦的後代,就未必能震懾住這些諸侯王的後代了。

等到文、景兩帝時,諸侯國過於強大,已經成為漢帝國的首要問題。於是,皇帝開始嘗試削藩。

▲七國之亂

不過,因為漢景帝的做法過於直接,他直接褫奪了幾個諸侯國的封地,收歸朝廷。諸侯國自然不能坐以待斃,便爆發了差點斷送大漢王朝的"七國之亂"。

儘管漢景帝派大將周亞夫平定了這場亂局,對諸侯進行重新分封,剝奪諸侯王任命官員的權利。但是,這一招沒有解決根本問題,皇帝任命的官員到了封地,還是要聽命於諸侯。

漢景帝駕崩,他的兒子漢武帝繼位後,實行了極為高明的削藩政策:推恩令。

推恩令就是"擴大皇帝恩澤"的意思。這個政策極為高明,堪稱教科書級別。以前諸侯的封地爵位只能傳給嫡長子,現在皇帝開恩,允許諸侯王傳給所有的兒子。

▲漢朝權貴階層才可持有的金餅

看似與原來區別不大,但是原來諸侯王傳給長子時,是把所有的土地和資源一股腦的全部傳過去。現在諸侯王去世後,要按照兒子的數量,將封地分成幾塊,每個兒子都成為新的諸侯王。這些新的諸侯王去世後,又要按照同樣的辦法,將封地再分給他們的兒子。

封地越來越小,權力也越來越小,幾代下來,就沒有任何一個諸侯王,有實力和皇帝叫板了。

▲絲綢之路

這個計策的絕妙之處,就是在於諸侯國明知道皇帝在削弱他們,但是他們無力反抗,完全沒有對策。

如果同意,那麼幾代人下來,他們的封地很可能小到只有幾個村子;如果不同意,那麼諸侯王的庶子們,很可能會直接造反。

而且,推恩令對於現任諸侯王,並沒有實質性上的損失。所以也不會像被褫奪封地那樣,而奮起反擊。

▲漢皇宮

在執行推恩令之後,漢朝再也沒發生過類似於"七王之亂"的情況。

因為等到東漢末年時,這些諸侯王已經和平民無異,甚至活的還不如平民。比如劉備,他自稱是中山靖王之後,卻只能以賣鞋為生。

但是,諸侯王實力的削弱,助長了外戚和宦官的氣焰。東漢末年,外戚當道,最終走向了滅亡。

可以說,漢武帝雄才大略,解決了他自己時代的問題。但是他的子孫,卻沒有解決他們時代的問題。

相關焦點

  • 被視為最強陽謀的「推恩令」該如何評價?真相讓人唏噓且無奈
    在中國的歷史上,推恩令被稱作最強的陽謀,不過,這種政策的優劣性,其實在歷史上爭議很大,大家是如何看待的呢?圖片:漢武帝推行推恩令劇照一、推恩令的前世今生想弄清楚推恩令的來歷,首先需要弄清楚這個政策出臺的前因後果。
  • 歷史上的三大陽謀:令人膽寒的人性洞察
    不過,中國歷史上卻有三個著名的「陽謀」,讓人明知前面有坑卻不得不跳,堪稱無解。第一個陽謀的故事發生在春秋時期,當時齊國國君齊景公手下有三員大將: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這三個人都為齊國立下了汗馬功勞,戰功累累。但是,齊景公卻整天愁眉苦臉,為什麼呢?因為這三人仗著自己立下大功,十分驕橫,齊景公怕有一天他們會造反。
  • 漢武帝極具創意的推恩令,究竟有沒有發揮作用?
    今天繼續陪大家讀《資治通鑑》漢武帝頒行推恩令這段。漢武帝頒行推恩令,旨在解決當時藩國勢力過重的問題,這也是中國古代一次典型的「帝王陽謀」。漢朝初建時,劉邦及其智囊團將秦朝的迅速滅亡的原因歸咎於秦朝實行郡縣制導致皇帝沒有得力的心腹軍將,以致叛軍驟起時無用命之軍。
  • 陽謀的推恩令,為何無人反抗?
    因而從漢文帝開始,漢朝中央就開始實行削藩,而「推恩令」便成為了削藩中最有效的一種手段之一。一,削藩策的前身:眾建諸侯而少其力推恩令這個政策也就是通過分封諸侯王子弟的方法使得地方的諸侯國不斷被分小。推恩令的正式實行是在漢武帝時期,不過實際上早在漢文帝時期就已經開始又局部推行,但是政策名稱並未形成。而提出相關措施的便是西漢的著名的政治家賈誼。
  • 歷史上最厲害的四大陽謀,明知前面是陷阱,卻依然得往裡面跳
    哪怕是到了今天的戰場,謀略依然是最重要和恐怖的武器之一,而在古代,一個好的計謀,甚至勝過十萬大軍,而歷史上最厲害的4個陽謀,對方就算明知前面是陷阱,也不得不往裡面跳,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當然,圍魏救趙也有翻車的例子,比如三國時期的官渡之戰,袁紹屯糧之地烏巢受到了曹軍偷襲,結果袁紹在專門出餿主意的謀士郭圖建議下,卻並沒有管理糧倉,而是拼命攻擊曹操本部大營,結果曹軍堅守之下,曹營沒有攻下來,袁紹的糧草卻被燒個精光,可以說是賠了夫人又折兵。而至於第四個陽謀,便是漢武帝期間,實行的推恩令。
  • 歷史上著名的3大陽謀,明知是火坑也不得不跳,至今無人能解
    俗話說「明槍易躲,暗箭難防」,來自於暗中的陰謀詭計是最令人痛恨的,它往往在當事人不知情的情況下施行,並對其造成巨大傷害。陽謀,則正好與陰謀相對,它是根據現有條件,因勢利導、光明正大的達成目的,儘管對方一眼就能看穿,但還是不得不按照對方的意願行事,這便是陽謀的厲害之處。
  • 中國歷史朝代:漢朝至南北朝時期,持續了多久,又是為何走向滅亡
    中國歷史朝代:漢朝至南北朝時期,持續了多久,又是為何走向滅亡漢朝(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公元25~220年)是繼秦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分為西漢、東漢時期,共歷29帝,享國四百零七年。秦末天下大亂,劉邦在推翻秦朝後被封為漢王。
  • 推恩令為何難解?看看它是如何把人性的弱點環環相扣地利用起來的
    了解漢初歷史的人,一定會聽說過「推恩令」,因為是它給漢初一直追求的中央集權畫上了一個句號。它打著愛的名義,不顯山不露水的,溫柔一刀就讓那些諸侯王們有苦說不出。所以,很多人也將其稱為「千古第一陽謀」。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讓對方明知道是陷阱,還得心甘情願地跳進去。那麼我們是不是就因此可以認定那些心甘情願去「飛蛾撲火」的諸侯王們就很愚蠢呢?
  • 四大千古陽謀,挾天子以令諸侯只算半個,最後一個至今無人能解
    今天就為大家介紹歷史上最出名的四大陽謀,讓人明知是坑也不得不跳。一、二桃殺三士。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是齊景公時期的三維猛士,齊景公一直想要除掉他們,又害怕他們的勢力。晏子使出一個計謀「二桃殺三士」。公孫接、田開疆動作迅速,吃掉了兩個桃子。古冶子沒有吃到桃子,認為受辱選擇自殺。
  • 看「推恩令」如何解決貧富分化
    而稍微上點檔次的大家族,也不會平分。因為大家族都知道,當財富積累到一定地步的時候,量變會引發質變,擁有巨量財富的人會更容易的賺取更多的財富。所謂富不過三代,完全就是個偽命題,古代傳承數百上千年的大家族簡直太多了,有些大家族密密麻麻上百代人的宗族祠堂,看了就讓人震撼。這樣的古老宗族,能摧毀它的,只有意外到來的戰火,如果是和平時期,他們可以傳承千年甚至萬年。
  •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四個陽謀,一個比一個無解
    其妙處在於:魏國和龐涓即使看出了孫臏的目的,但卻不得不「中計」,因為他們不敢賭,大梁一旦丟了,他們打再大的勝仗也於事無補。 3 推恩令 漢武帝時期,諸侯勢力不僅土地面積極為遼闊,而且實力雄厚,往往不聽從朝廷的調遣。
  • 文景之治和昭宣中興:漢朝歷史上,有著這些名不副實
    並且,在漢景帝的折騰之下,漢朝發生了很多悲劇。漢景帝在位時期,諸侯國問題成為了漢朝十分嚴峻的社會問題。當然這個社會問題確實有必要解決。不過,對於諸侯國問題的解決,其實最好的策略,漢景帝的兒子漢武帝給出了答案:那就是奉行推恩令。這個政策其實可以兵不血刃地解決諸侯國問題。按照漢朝的傳統:諸侯國的國王都有很多的兒子。
  • 歷史大劇《漢武大帝》觀後感
    後來打通西域的時候,匈奴兩個部落投降漢朝,歸順時匈奴士兵發生譁變,霍去病只帶幾個親兵跑到匈奴大營,只靠氣勢便鎮住了譁變士兵,使事情不致擴大。儒家學派,漢武帝推行他的推恩令政策,一招陽謀徹底解決了地方諸侯不斷做大的問題,中央集權大大加強。後期主父偃用強硬手腕去除趙齊燕三國,由於膽子太大貪汙受賄權利越界,被武帝株連九族。
  • 建文帝為何不用推恩令削藩,而要逼反叔叔們?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靖難軍直搗南京,一路上屢破朝廷軍隊,經過四年徵戰,攻破南京城,建文帝見大勢已去,縱火焚燒宮殿,不知所蹤。朱棣奪取帝位,也就是明成祖(太宗)。 朱棣 其實削藩這個難題,有一個現成的答案,那就是「推恩令」。漢朝經過「七國之亂」後,漢武帝採用了主父偃的計策,施行推恩令削弱諸侯國。
  • 他是漢室宗親,皇家第一才子,卻準確預言了漢朝的滅亡
    更難得的,是他出身皇家,卻苦心鑽研學問,學以致用,堪稱皇家第一才子。而他實踐性最強的,無疑是預言了漢王朝的滅亡。上以我先帝舊臣,每進見常加優禮,吾而不言,孰當言者?」劉向認為,王家的勢力再發展下去,是一定會毀滅劉家的天下的。於是,他上了一份密奏,列舉了歷史上那些因為重用外戚和姦臣而亡國的諸多事例,遠至周朝尹氏專權,近到本朝呂后亂政,儼然是一篇大數據的辯證分析。
  • 站在文景之治肩膀上的歷史巨人:千古名帝漢武帝,開疆拓土揚威名
    秦皇自然就是統一了全國、並且將諸侯紛爭軍閥混戰變成了大一統局面的秦始皇,而漢武,則是漢代的偉大君主、中國歷史上的偉大君王漢武帝。漢武帝本名劉徹,又有一說是,不過史料所記載的內容中,並沒劉彘的說法。當然,說到歷史史料記載,其實要說一下漢武帝與我國歷史傳記第一人司馬遷的關係。
  • 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王朝,連續7代是明君,打得外族不敢進犯
    我國歷史上第二個出現的王朝就是西漢王朝,其也被後世稱作為最正統的王朝。以至於後世許多的政權都喜歡以「漢」為國號,算下來足足有將近20多個。僅為了顯示自己的正統地位。
  • 漢武帝的推恩令,變「奪」為「予」解決了諸侯坐大的問題
    但隨著同姓王勢力的不斷增長,與中央政府的離心力也越來越大,成了真正的國中之國。及至文帝、景帝時期,這個問題越來越嚴重。晁錯向景帝提出「削藩 」建議後,激起了諸侯王的不滿,釀成了以吳王劉濞為首的打著「清君側」旗號的七國之亂。既然削藩不成,那就不削;不僅不削,還要加大分封規模,一次「批發」眾多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