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壯族文化,享受壯族風味

2021-01-19 啤酒魚鼓鳴寨

        壯族在我國廣西雲南等地都有分布,而國外主要分布在越南北部,可謂分布之廣。在我國,廣西壯族的文化十分有特色,那麼有什麼特色文化呢?跟我來看看下文,你或許就知道了,相信你會被他們豐富的民族文化所吸引。


一、廣西壯族文化特色:山歌

  壯族人民能歌善唱,壯族的山歌因南北方言不同而有「歡」、「西」、「加」、「比」、「掄」等不同稱謂。壯人定期還舉行唱山歌會「歌圩」,以農曆三月初三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萬人以上參加。右江一帶稱為「歡」,左江一帶稱為「詩」,桂北一帶稱為「比」和「歡」,都是唱山歌的意思。內容有請歌、求歌、激歌、對歌、客氣歌、推歌、盤歌、點更歌、離別歌、情歌、送歌等。被譽為「歌仙」的劉三姐就是歌手的典型代表。



 

二、廣西壯族文化特色:繡球

   廣西壯族古老的歌圩集會和繡球一直流傳至今。關於繡球最早的記錄可見於寧明花山壁畫,當時是一種球狀青銅武器,打獵時投出去砸獵物,這也是古書上將壯族的繡球稱作飛砣(駝)的原因。


 三、廣西壯族文化特色:舞蹈戲劇 

唐代,壯族先民已有舞蹈,如舂堂舞以舂米為內容,以敲擊聲伴舞。宋代有扁擔舞、採茶舞、撈蝦舞、春牛舞等。男的舞姿剛健有力,女的婀娜多姿。這舞蹈流傳至今。在漢族戲劇的影響下,大約在清代,壯族開始出現戲劇。一種是用壯語演唱的壯劇、師公戲、木偶戲;另一種是在民間歌舞基礎上發展形成的歌舞劇。壯劇又分為流行于田林、西林、百色一帶的「北路壯劇」,是在滇戲的影響下,於民間說唱曲藝「板凳戲」的基礎上形成,吸收了滇戲的唱腔,伴奏的樂器有壯族的馬骨胡、葫蘆胡、木葉和漢族的笛子、三弦、二胡。流行于靖西、德保一代的「南路壯劇」,是在馬隘土戲的基礎上,受邑劇影響而形成演唱合一的戲曲形式,伴奏樂器除本民族的馬骨胡、葫蘆胡外,還採用了邑劇的文鑼、武鑼、大鈸、小鈸、二胡、三弦、笛子、鼓、梆子,以及龍州縣新發掘出的天琴彈撥樂器。


 

  四、廣西壯族文化特色:歌圩

  歌圩盛行於壯族地區。各地圩期不完全一樣,但大體上春秋二季為最盛。春季多於春節後的一段時間,為正月初四或正月初七、二月十九、三月初三、三月十六等等;秋季則多於中秋節後的一段時間,為八月十五或九月初九、十月初十等。此外,還有不定期的歌圩,這是經常的普遍的。傳說很早以前,一位壯族老歌手的閨女長得很漂亮,又很會唱山歌,遠近的小夥子都想向她求婚,於是老歌手提出賽歌擇婿。各地青年歌手紛紛趕來賽歌,以期被老歌手和姑娘挑中。從此,形成了定期的賽歌集會——歌圩。定期歌圩一般一年舉行三兩次,規模大者上萬人參加,小者也有一二千人。不定期歌圩一般是小型的,三五十人,一二十人都可以進行。歌圩上所唱的歌,主要是以男女青年追求美好愛情理想為主題。其內容一般為見面歌、邀請歌、盤歌、新歌、愛慕歌、盟誓歌、送別歌等。歌圩一般為期一天,也有連續兩三天的。參加歌圩的除青年人外,也有中老年和少年。老人小孩主要是「觀戰」、欣賞、品評,有的老年歌手參與活動,但他們不唱歌,而是給青年人當參謀。歌圩非常熱鬧,除青年們對歌外,還有唱戲的、做買賣的。各種日用百貨、綾羅布匹、飲食糕點、雞鴨魚肉、蔬菜等,應有盡有。實際上歌圩也帶有幾分交易會的性質。


 

  五、廣西壯族文化特色:歌會

  歌會與歌圩有所不同,大概是從歌圩派生出來的。歌會的會期不一定,只要有需要,隨時都可以進行。參加歌會的人數多者上千,少者三二十。歌會上所唱的歌,主要是以表現壯族人民變革社會、變革生活的思想激情和對未來生活的憧憬為主題。其內容大體從開篇歌開始,進而到獻歌、賽歌、評歌、和歌、學歌、團結歌等。參加歌會的一般是對時政有所感的成年人。


 

  六、廣西壯族文化特色:花山崖畫

  寧明的花山文化是古代駱越人創造的世界聞名的藝術畫廊,主要分布於左江及其支流明江沿岸,綿延200多公裡,另有5處分布於左江流域的憑祥市、天等縣等處。共有84個地點,183處,287畫組。主體形象為人身蛙形的蛙神形象,赭紅色,平塗成投影式(鬼影),皆兩臂彎肘上舉,半下蹲成騎馬式,猶如蛙泳之狀,整個畫面呈歡歌狂舞之態,震動人心。花山崖畫是駱越人祭祀蛙神的聖地,是按照駱越人敬祀蛙神的場面描繪的。除了蛙神形象,還有奔犬、鹿、鳥、銅鼓、銅鑼、星星、太陽等形象。其產生年代上限在戰國,下限在西漢,長達700多年。少量為後世仿製。

       其中規模最大的為寧明縣的花山崖畫,壯語叫做岜萊(Byaraiz),岜意為山,萊意為花紋。因其規模最大,故以之代表整個左江崖畫。花山崖畫和世界各地巖畫相比,有顯著的特色。其蛙神形態不僅整齊劃一,而且綿延700多年而不改,比較罕見。寧明花山畫面高40多米,寬長達170多米,就一個「地點」(世界巖畫規則,畫面邊沿外500米內無畫為一個「地點」)的面積來說,堪為世界之最。此畫面尚可辨認的人物形象達1300多個,所有的大小圖像加起來達4萬多個,世界少有。花山崖畫是稻作文化的集中展示,像這樣大規模展示稻作文化的藝術珍品,堪稱一絕。花山崖畫不是靜態古老文化,而是活態文化,其所展示的稻作文化,依然活在民間。至今在古駱越北界紅水河沿岸的東蘭、鳳山一帶,還保留有「蛙婆節」,祭祀民族圖騰蛙神。節日裡跳的蛙舞,舞者戴蛙首頭套,跳躍之狀酷似花山崖畫上的動作,其他地方民間流傳的一種師公舞,也酷似花山形象。故舞蹈家們把花山人物形態稱為蛙形舞姿。


 

  七、廣西壯族文化特色:樂器

1、銅鼓

  壯族鑄造和使用銅鼓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迄今,在壯族地區的絕大多數縣份已發掘出不同時期的銅鼓。銅鼓的類型很多,大小不一。鼓面圓平,鼓身中空無底,裝飾著各種圖案花紋。在歷史上,銅鼓既是樂器,也是權力和財富的象徵。從冶煉技術和造型技術來看,在廣西田東縣鍋蓋嶺出土的屬於戰國時期的銅鼓,在廣西貴縣、西林縣出土的屬西漢時期的銅鼓,均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2、天琴

  天琴,壯語叫「叮叮」,是著眼於它的發音特點而得名的。彈唱天琴流傳於左江流域的壯族地區。這種琴的共鳴器呈圓碗形,用大竹筒或葫蘆瓜殼製作。琴面蒙上蛇皮或蚌皮,也有用薄木板或竹殼覆蓋的。琴杆為木質,細而長,兩弦為絲質,是壯族農民舉行消災驅邪、祀神求福的跳天或唱天活動中所用的樂器,故稱天琴。群眾在演唱時,常常是邊唱邊彈。在節日喜慶時,天琴是伴舞的樂器。跳天者邊唱邊彈邊舞。


 


相關焦點

  • 壯族9• 三月歌魂 / 壯族釀酒的歷史/ 劉三姐的傳說(黃佩華)
    因而,對於壯族人來說,酒不止是一種文化,不止是歷史,更是生活的一部分,一個內容,一種人生。壯族釀酒的歷史,與中原地區的釀酒歷史一樣久遠。人們都知道,糧食是釀酒的主要原料,壯族的先人很早就學會了種植水稻,把穀物作為釀酒的原料,那是毋容置疑的。在龍山文化遺址中,出土了陶尊、陶斝、陶盉、陶高腳杯、陶壺等酒具,說明在大約五千多年前,人們就盛行飲酒了。
  • 壯族民間信仰=迷信?
    [2]如今在壯族民間中流行的布洛陀信仰就是在這樣的社會發展規律中成為壯族及其先民共同信仰的始祖神。先秦時期的壯族先民自古生活在自成一體的地理環境中,與中原地區族群的接觸少,其原始宗教信仰自然屬於一個獨立起源發展期,未受到其他外來文化的約束或影響。這一時期壯族先民宗教信仰以自然崇拜和巫信仰文化為主要特徵。
  • 廣西壯族民族服裝的設計元素和特點是什麼?
    除壯族外,還有苗族、瑤族、侗族、彝族、回族、京族)、水族等多個少數民族,然而壯族服裝有許多不同的款式,他們因地域性、生態性、生產性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圖騰崇拜社會經濟和審美觀念的不同,產生了不同的文化內涵。
  • 我的老婆是壯族
    十二月十一日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六十二周年紀念日,今天就發一篇與壯族有關的真實故事。我跟我老婆認識是同學介紹的,她是南寧市本地人,老家在南寧市郊區那陳鎮中敏村。她是個壯族!當時我有點意外,老婆怎麼會是個壯族?正在我發愣的時候,老婆推了我一把:不願意啊?不願意就算了!我一聽就急了:願意,願意,怎麼能不願意呢?說完心裡就在想:談了幾個女朋友,好不容易有一個願意和我登記結婚,我怎麼能給放跑了呢?只要人漂亮賢惠,又管她什麼民族?結了婚以後,我們成為了一家人。
  • 廣西壯族民族服飾圖案元素及特徵有哪些?
    廣西壯族自治區是一個以壯族人數居多的少數民族自治區,廣西除壯族外還有苗族、瑤族、侗族、彝族、回族、京族、水族等眾多的少數民族,然而壯族服飾就有多種不同風格的圖案樣式,他們因地域、生態、生產生活方式、圖騰崇拜、社會經濟以及審美觀念等的差異,產生不同的文化內涵。
  • 廣西龍勝縣的千年古村落,打油茶吃竹筒飯,體驗濃厚的壯族風情
    今年12月,來到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由於冬季不是看梯田的最佳時節,所以我們選擇了龍脊梯田下的各個村落,廣西是少數民族聚居區,壯族是這裡為數不多的民宿,聽朋友介紹,這裡有一個千年古村,就在天下第一長發村旁邊,所以我們驅車來到了這個有著濃厚壯族風情的金竹壯寨。
  • 壯族三月三 廣西除了文旅還有祭祀儀式
    世界人民足不出戶即可感受廣西壯鄉的民族文化魅力。2014年,「壯族三月三」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將「壯族三月三」確定為法定假期。「壯族三月三·那坡風流街」連續舉辦多年,已經成為廣西邊關民俗文化旅遊重要活動。這一文化盛會,得到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和高度關注。今年按照自治區有關調整三月三假期統一部署,「壯族三月三·那坡風流街」也開展了線上「雲遊」活動。
  • 壯族明明是少數民族,為何要用漢族的姓氏?壯族和漢族有什麼關係?
    除了漢族之外,中國人口最多的民族就是壯族了,約為1700萬。壯族起源較早,按照現今流傳下來的史料,歷史學家們進行了仔細的研究,確定了他們的祖先應該是秦漢時期中原人常稱呼的「西甌」和「駱越」,他們生活的地方也被叫做「百越之地」。
  • 《小劉知特產》之屬於壯族的節日
    特產是某些地方特有或特別著名的產品,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或歷史,在這裡小劉給介紹一下特產的文化歷史傳說,這期我們的主角是屬於壯族的節日。三月歌圩壯族傳統節日,廣西素有歌海之稱,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集會,其中以農曆三月初三為隆重。這一天,家家戶戶製作五色糯飯,染紅彩蛋,歡度節日,有的持續二三天。各地歌節有特定的聚會場地。一般為峒場坡地。
  • 歌海裡頌唱壯美廣西——廣西各地各部門精心策劃組織「壯族三月三...
    文化唱戲,經濟搭臺。各地各部門以「壯族三月三」活動為契機,開展旅遊營銷、農副產品展銷、招商引資等活動,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動力。在自治區文化旅遊部門指導下,各市開展各具特色的文化旅遊主題活動,各大景區推出各種趣味性強,互動性強的民俗活動。各市赴區外主要客源地,開展了10多場專題推介及路演活動。
  • 「鼓王」韋建廷:傳承壯族會鼓千年雄風
    韋建廷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壯族會鼓」代表性傳承人和廣西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壯族會鼓」代表性傳承人。痴迷會鼓50多年,他將壯族會鼓帶到了上海世博會等地,讓世界人民領略到壯鄉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魅力。
  • 【魅力中國城|崇左名片】龍州天琴:壯族文化的藝術瑰寶
    天琴彈唱   嚴造新 攝龍州縣以天琴為代表的壯族文化獨具特色。天琴在壯語中稱為「鼎叮」,是壯族最古老的三大樂器之一,也是駱越文化的主要曲藝形式之一,對駱越文化具有獨特的傳承價值。近年來,龍州縣不斷積極探索天琴文化藝術的發展和傳承工作。
  • 《壯族傳揚歌100首》《古詩漢壯對譯》亮相廣西書展
    12月19日,廣西民族出版社在南寧國際會展中心舉辦「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壯族傳揚歌100首》《古詩漢壯對譯》分享會」,亮相2020廣西書展。《壯族傳揚歌100首》以已出版的古壯字抄本和標註新壯文為底本,精選100首寓意深刻、發人警醒的作品,訂正舛誤,細加解讀,重新翻譯,並配以手繪插圖。用「歌」來傳播、傳承壯族優秀傳統文化是這本《壯族傳揚歌100首》少兒繪本的策劃初衷。
  • 廣西百餘壯族小學生「飈壯語」 講述趣味小故事
    鍾建珊 攝中新網南寧10月31日電 (鍾建珊)10月30日至31日,來自廣西57所壯漢雙語小學的116名壯族小學生匯聚南寧,他們之中年齡最大者13歲,最幼者7歲,均不約而同穿起了壯族特色民族服飾,用壯語講述壯鄉發展趣味小故事。第四屆廣西小學生講標準壯語故事比賽此間在南寧舉行。廣西教育廳民教處處長韋蘭明31日表示,今年是《壯文方案》頒布60周年。
  • 廣西壯族自治區民宗委來皖開展宗教文化學習交流活動
    12月1日至4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民宗委來皖開展宗教文化學習交流活動。12月2日上午,在委局九樓會議室召開座談會,副局長韓雷、各宗教業務處室及聯絡輿情中心主要負責同志參加會議。韓雷代表委局對廣西壯族自治區民宗委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並介紹了我省開展宗教文化交流活動、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的經驗做法,宗教團體工作管理制度和工作模式,宗教活動場所管理的經驗做法以及宗教團體聯席會議制度運行情況等。在皖期間,考察組一行先後前往合肥市基督教堂、池州九華山等地實地參觀考察。
  • 壯族服飾崇青尚黑習俗的由來
    壯族男女的服飾多為黑色和藏青色。壯族男子上身多著黑色或青色對襟短衫,下著寬腿長褲,系腰帶,打綁腿,穿草鞋或剪口布鞋,包黑布頭帽。女子則戴黑頭巾,穿黑色或青色右衽斜襟上衣,並在領襟、袖口、衣擺處均繡上花邊,下著寬大黑褲,褲腳鑲飾花帶,腰系圍裙,喜歡佩戴銀項圈、銀手鐲等飾物,以襯託壯族婦女青黑色服飾的典雅文靜之美。那究竟為何壯族人民如此崇青尚黑呢?
  • 廣西壯族民間為什麼崇拜青蛙,並且以青蛙為圖騰?是封建迷信?
    那麼同樣處於史發展的長河中,廣西壯族為什麼會崇拜青蛙,並且以青蛙為圖騰呢?靠山吃山,溼熱的時候決定了壯族先民要以種植水稻為生。溼熱溫暖的環境也為青蛙的生長提供了適宜的生存環境。有歷史傳說,壯族人民認為天上有三位神靈:雷神、布洛陀、蛟龍。青蛙是雷神和蛟龍的兒子,是雷神眾多兒子中最得寵的一個。
  • 民俗魅力--壯族「螞拐節」[組圖]
    中國網圖片庫 彭寰攝    2013年2月21日,壯族「廣紅水河螞拐民俗文化節」活動在廣西河池天峨縣六排鎮納洞村舉行。群眾現場領略了螞拐祭祀,吹嗩吶,敲銅鼓,唱山歌,跳螞拐舞、耙田和犁田舞、打魚撈蝦舞、紡紗織布舞等「壯族螞拐節」的獨特民俗魅力。    壯族螞拐節,主要流行於廣西西北部紅水河流域的東蘭縣境內。
  • 臺灣青年創作手指舞 點讚廣西「壯族三月三」
    (中國臺灣網 發)中國臺灣網4月2日訊 據廣西南寧市臺辦消息,來自臺灣的青年陸寬,一直嚮往「桂林山水甲天下,廣西處處是桂林」的壯美風光以及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文化。最近,陸寬看到廣西今年將舉辦線上「三月三」活動以及桂臺經貿文化交流協會組織開展「我眼中的壯族三月三」微文、微頻徵集活動,便利用5天時間創作了《歌兮舞兮三月三》手指舞向廣西「壯族三月三」活動致敬並參加微視頻徵集活動,希望以手指舞這種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新穎方式為廣西壯族三月三活動推廣盡一份力量。
  •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崔智友簡歷
    月後為中央宣傳部宣傳局幹部、主任科員;    1988年10月後為中央宣傳部副處級秘書、正處級秘書;    1993年3月後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正處級秘書;    1994年3月後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辦公廳副主任;    1997年11月後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辦公廳主任;    2002年4月後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正局級幹部(其間:2001年12月至2003年11月掛職任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