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公布主競賽單元入圍片單,共計18部影片入選,蔡明亮導演新作《日子》入圍,也是其中唯一的華語片,蔡明亮時隔15年重返柏林主競賽,本屆柏林電影節將於2月20日-3月1日舉行。
《日子》是蔡明亮的作品第三度入圍柏林競賽單元,也是臺灣電影暌違15年後再度徵戰柏林主競賽,從歐洲三大影展來看,這也是繼2015年侯孝賢《刺客聶隱娘》入圍坎城主競賽之後臺灣電影再度入選三大主競賽。
柏林影展藝術總監卡洛.夏堤安(Carlo Chatrian)在入圍公布記者會上表示,1993年蔡明亮第一部作品《青少年哪吒》入選柏林影展觀摩單元,隔年他以《愛情萬歲》贏得威尼斯金獅獎,1997年以《河流》獲得柏林影展評審團大獎銀熊獎。
另外,蔡明亮還繼續維持著自《愛情萬歲》以來,每部劇情長片都入圍國際三大影展主競賽的驚人記錄:1994《愛情萬歲》威尼斯影展主競賽獲得金獅獎,1997《河流》柏林影展競賽獲得銀熊獎 評審團大獎,1998《洞》坎城影展主競賽,2001《你那邊幾點》坎城影展主競,2003《不散》威尼斯影展主競賽,2005《天邊一朵雲》柏林影展主競賽獲得銀熊獎 傑出藝術貢獻,2006《黑眼圈》威尼斯主競賽,2009《臉》坎城主競賽,2013《郊遊》威尼斯影展主競賽,獲得評審團大獎,2020《日子》柏林影展主競賽。
蔡明亮總計10度入圍歐洲三大影展主競賽,在整個華語導演領域內,只有張藝謀比他入圍次數更多,為12次(去年《一秒鐘》意外撤展,但仍計算在內)。
2005年《天邊一朵雲》獲得柏林影展最佳藝術貢獻銀熊獎殊榮,憑著一部又一部的作品,蔡明亮以其獨特的美學,展現、同時創造電影獨有的特質。
卡洛.夏堤安表示,在虛擬實境(VR)與其他形式的挑戰及實驗後,蔡明亮帶來了一部,正如片名所揭示,極為純粹的作品《日子》,「我會稱它是一部關於『痛苦』與『安慰』的電影」。
蔡明亮說,「我總以為一生能拍10部劇情片就滿足了,《日子》是我的第11部,這是上天給我的禮物。」
他指出,因為御用演員李康生一場漫無天日的病,「沒法拍別的,就拍李康生的病吧,等他好了演也演不出來。」
《日子》沒有計劃、沒有構想、沒有劇本,斷斷續續拍了4年,蔡明亮說,當時也不知道拍來做什麼,後來在曼谷遇見了一位寮國朋友亞儂,透過視訊,見他在簡陋的房子煮他的家鄉菜,又忍不住飛去拍他。
」這大概就是因為,早已厭倦所謂的電影工業製片模式,講故事啦、談預算啦、大隊人馬啦、市場啦,我走的是另一條路,別人電影越拍越大,我卻越拍越小,越小越自由,想拍什麼就拍什麼,想怎麼拍就怎麼拍;我現在拍的都是生活,是小康的日子、亞儂的日子,也是我的日子。」
「我的第一部電影《青少年哪吒》就是在柏林電影節亮相的,第三部《河流》得了評審團大獎,最受爭議的《天邊一朵雲》除了再拿銀熊獎,又加碼給了兩個我忘了是什麼獎了。所以有人問會不會擔心《日子》沒獎?不會不會,我年紀大了,心境自然改變,能保持每一部片都入圍大影展的競賽記錄己經不易,非常非常開心了,獎不獎,聽天由命。「
30多年前,蔡明亮在去看大衛林奇電影的路上遇到小康,就此開始了一段電影史級別的長久合作,與亞儂的相識似乎也像是回到了最初的創作起點。
「前天從午後4點拍到凌晨6點《日子》殺青在小康睡醒的一個特寫,真是好,拍的時候我也沒多說什麼,但他總給出極動人的表現,我敢說他只有在我的電影才這樣。很開心又拍了部電影。」
《日子》是臺灣公視首部入圍柏林影展主競賽的合制電影,公視節目部經理於蓓華表示,蔡明亮像個苦行者、獨行者,默默的堅持開展電影藝術的形式和可能性,帶給觀眾新的觀影經驗,公視支持《日子》,也是期望藉此打開公視戲劇平臺的多樣性,為藝術電影創作者提供能量。
2020柏林影展將於2月20日至3月1日舉辦,蔡明亮與2名主角李康生與亞儂弘尚希,將於2月23日抵達當地,並出席27日的世界首映。
在2020年第70屆柏林電影節公布的主競賽單元及特別展映單元入圍影片中,除了《日子》,亞洲地區還有導演洪尚秀新片《逃走的女人》、潘禮德《被輻射》。除此之外凱莉·雷查德、阿貝爾·費拉拉、莎莉·波特等人新作也入選。賈樟柯紀錄片新作《一直遊到海水變藍》、約翰尼·德普新片、皮克斯動畫《1/2的魔法》等都入圍了本次特別展映單元。
《日子》Days
蔡明亮
《逃走的女人》The Woman Who Ran
洪尚秀
《被輻射》Irradiated
潘禮德
《柏林亞歷山大廣場》Berlin Alexanderplatz
布爾汗·奎巴尼
《DAU.娜塔莎》DAU. Natasha
伊利亞·赫爾扎諾夫斯基
《刪除歷史》Delete History
伯努瓦·德雷平&古斯塔弗·德·科文
《入侵者》The Intruder
娜塔莉亞·梅塔
《壞故事》Bad Tales
達米亞諾·迪諾森佐&Fabio D'Innocenzo
《第一頭牛》First Cow
凱莉·雷查德
《眼淚之鹽》The Salt of Tears
菲利普·加瑞爾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
伊麗莎·希特曼
《未曾走過的路》The Roads Not Taken
莎莉·波特
《我的妹妹》My Little Sister
史蒂芬妮·楚特&韋羅妮克·雷蒙
《無邪》There Is No Evil
穆罕默德·拉索羅夫
《西伯利亞》Siberia
阿貝爾·費拉拉
《所有死者》All the Dead Ones
馬可·杜特拉&Caetano Gotardo
《溫蒂妮》Undine
克裡斯蒂安·佩措爾德
《我想藏起來》Hidden Away
喬治奧·迪裡蒂
(共19部作品其中有7部紀錄片)
《當我成為塞林格》My Salinger Year(開幕片)
菲利普·法拉多
該片導演2011年作品《拉扎老師》曾獲2012第8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以及第64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 觀眾選擇獎。
《一直遊到海水變藍》(紀錄片)
賈樟柯
《水俁病》
Andrew Levitas
《1/2的魔法》
丹·斯坎隆
《匹諾曹》
馬提歐·加洛尼
《江湖郎中》
阿格涅絲卡·霍蘭
《波斯語課程》
瓦迪姆·佩爾曼
《警察》
安妮·芳婷
《Curveball》
約翰內斯·奈博
《High Ground》
史蒂芬·約翰森
《狩獵的時間》
尹成賢
《The American Sector》(紀錄片)
Courtney Stephens, Pacho Velez
《Last and First Men》(紀錄片)
約翰·詹森
《Hillary》(紀錄劇集)
Nanette Burstein
《瘋狂教授》(1963,含紀錄片和幕後花絮)
傑瑞·劉易斯
《Golda Maria》(紀錄片)
Patrick Sobelman, Hugo Sobelman
《Speer Goes to Hollywood》(紀錄片)
Vanessa Lapa
《DAU. Degeneratsia》
伊利亞·赫爾扎諾夫斯基
《Paris Calligramme》(紀錄片)
烏爾萊克·奧汀格導演
《Numbers》
Oleg Sentsov、Akhtem Seitablaiev
此前我們已經盤點了本屆入圍的華語片片單,賈樟柯導演三部作品參展,華語片也延續了去年十餘部影片入圍的強勁勢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