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ICE蟈蟈
如果喪失了聽力或者視力,我們的生活又會是怎樣的呢?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中海倫是19個月大時,生病導致聽力和視力喪失。曹晟康,8歲因為意外失明。一位從來沒有看過世界,一位有過短暫光明。對後者來說,何其殘忍!
曹晟康是中國第一位盲人旅行家,第一位盲人帆船帆板運動員,世界上第一位登上「非洲之王」——吉力馬札羅山的盲人。每個第一背後都有一段心酸的故事。
《不和世界講道理》記載了曹晟康一路走來的不易和艱辛。他將自己這些年的體會與經歷集結成《不和世界講道理》告訴我們,真正能主宰我們命運的不是上天也不是遭遇,而是我們面對人生的態度。這個世界從來不是靠講道理獲勝,而是靠自身毅力和感悟。無論你是一位正常人還是一位殘障人士。「我命由我不由天」或許更適合曹晟康。
一、絕處逢生
對正常人來說,一個人獨自上路旅行都有各種各樣的障礙,更何況一個盲人呢?
一位盲人旅行家,小時候家裡很窮,8歲時因為車禍視力逐漸衰退,最後雙目失明。他遭受過同齡人的欺負,親人的冷漠,原生家庭帶來的傷痛,抱怨過眼前的空洞,命運的不公,甚至嘗試過結束自己的生命。特別是失明後,父親將他關在家,限制他的自由,不留情面的打他。
就在他想要結束生命時,朋友的一段話點醒了他。他想死在哪兒?是臭水溝還是鮮花盛開的地方,並建議他去拉薩感受一下。
拉薩之旅中,曹晟康打開內心,讓外面的光照進去了。他說,「誰說盲人就不能旅行了,雖然我不能看,但我可以聽,可以聞,可以觸摸,還可以用舌頭嘗……說不定我的旅行體會比正常人的還要深刻呢!人生從此有了奔頭,我是個可以旅行的人,我要賺錢去旅行。」
曹晟康說,既然我看不見世界,那就讓世界看見我。想做就做,他行動起來,將那些帶給他的傷痛統統拋在腦後。生命因旅行這束光,帶給他重燃生命的勇氣。
也許,正是拉薩之旅,讓他明白,世界從來不講道理,行動起來,停止抱怨,活著,向前看。這就有了後面第一位盲人旅行家,第一位盲人帆船帆板運動員。足跡遍布國內每個省,自治區,直轄市,5年遊歷世界6大洲。
二、一技傍身
《不和世界講道理》中講述,曹晟康15歲時,明白一個道理:靠山山倒,靠人人跑,除了自己,他別無所依。首先要做一個能養活自己的盲人,一個盲人能學到技能真的很有限。曹晟康思來想去,選擇了盲人按摩這個技能。
曹晟康掙到的第一份工資分成了兩份,寄了一大部分回老家,留了一小部分,點了一份豆腐和一份排骨,加瓶啤酒。一個人,邊吃邊落淚,這裡面有難以說出口的心酸,還有想證明他自己的那一點點驕傲,這是工作和成長的滋味!
帶他入門的那位師傅告訴他:「要想讓別人尊重盲人按摩技師,自己就得活到老,學到老,抓住各種機會磨練自己的技藝。」真因為這樣,曹晟康有機會就會精進自己的技能。憑藉自己的手藝,他在北京開了三家盲人按摩店,後來一些原因,按摩店關門。
按摩這項技能,為他旅途帶來了意想不到的驚喜,每次都能助他化險為夷。交朋友,關鍵時刻還能保命。
旅行需要強健的體魄,包括帆船帆板運動。年少時,一位練過武術的本家叔叔教了一些基本功給曹晟康,一來防身,二來健身。沒想到,這為他後面的旅行、帆板運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為他增加了底氣。
三、用心感受
《不和世界講道理》中分享到,「如果一個家庭裡充斥著貧窮和脾氣暴躁兩種元素,那麼對家裡的孩子來說,這一定是人生悲劇,也許孩子會因為抗爭而讓自己成為了不起的人,可是修復童年帶來的傷口,需要花上此後的一輩子。」
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將會跟隨他一輩子。好在,正是這些不被理解和不被支持的行為,造就了他不服輸,堅韌,頑強的性格。有了後來他懷揣著「我看不見世界,但我要讓世界看見我。」的夢想,他出發了,先是在國內,接著是走出國門。一個普通人出國都有困難,他還是一個盲人。是什麼讓他堅持,真正做到了的呢?正是不被看好之人,完成了不被看好之事。
曹晟康說,他只能一邊受苦,一邊滿懷希望。想要和得到之間的那條路,沒有信念的人是走不過去的。對於想要的東西,打破枷鎖,一定要積極爭取。
從前走在路上,曹晟康用的腿。
今後走在路上,曹晟康會用心。
《不和世界講道理》是一本勵志書,教會我們不管生活多麼變化無常,世界上總有願意接受無常的人。自由灑脫的人一定都很堅強,一個人若想做到自由灑脫,就要有勇氣面對生活的無常。
……END……
點讚是最好的喜歡,關注是最大的支持。
我是蟈蟈,寫寫生活小故事,書評,講書稿。如果想要了解更多,歡迎來我的小屋做客,我們一起成長,用文字記錄我們走過的歲月,留下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