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劇起義?

2020-09-16 娛樂硬糖

作者|顧 韓

編輯|李春暉

如果說過去幾年中,是汪海林、於正等成名已久的大咖以一己之力撐起了編劇在大眾視野裡的活躍度,2020年夏天的情況則大有不同——

《以家人之名》編劇惹眾怒、《琉璃》編劇髮長文、《皓衣行》編劇回應女演員加戲爭議……熱劇編劇或大或小、或主動或被動,相繼登上風口浪尖。

自來有雲,電影是導演的藝術,電視劇是編劇的藝術,話劇是演員的藝術。劇本是指導影視劇拍攝的藍圖,在以劇情為主要看點的電視劇領域尤其吃重。按理說,編劇在一個項目中應當佔據關鍵地位。

然而在我國的影視產業中,編劇似乎成了貢獻與待遇最不匹配的工種,是乙方中的乙方。劇本的完整呈現、自身的相關權益都得不到保障,還時常要為其他環節的「自由發揮」背鍋。

行業生態的改善絕非一朝一夕,有條件的人只能先自救。以往,編劇們的自救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垂直躍遷,在業界、學界取得榮譽和資歷,成了「金牌編劇」,自然也就有了更多話語權;二是橫向轉型,自己做導演、製片人甚至出品人,主動擁抱資本、成為資本。

如今看來,網際網路又提供了一種更具性價比的方式:自媒體輿論武器。

無需發布會、產業論壇等特定場合,也無需經過宣傳、記者的把關轉述,如今,編劇通過個人社交媒體即可發聲。原本身居幕後的他們,越來越容易——似乎也是越來越急於被聽到、被看見。

幕後集體出道,源於全民甲方心態?

編劇「出道」絕非孤例。在這個全民娛樂的時代,觀眾對於導演、編劇、綜藝PD、經紀人、公司老總等幕後工種,全都越來越熟悉。

究其原因,首先,微博、抖快、B站等平臺給了所有人發聲與展現自我的機會,也大大縮短了這些幕後人員與觀眾之間的距離。

其次,娛樂內容的創新與多元化,令這些幕後從業者可以以更多形式(比如綜藝)出現在觀眾面前,曝光度、認知度大大提升。

編劇宋方金登上《吐槽大會》

再次,90後、00後作為網際網路原住民,觀影量、對內容的挑剔程度遠超前代。加上自媒體時代來臨後,影視評論走向大眾化,諸多專業自媒體、UP主、「民間高人」、飯圈KOL們不遺餘力地對最新內容展開評論解析,無形中也科普了許多真真假假的業內知識和專業術語。

當普通觀眾也試圖帶著專業色彩去品評內容,主創自然也會收穫更多關注。好的創作者,如曾經的正午陽光男團、如今的網紅編劇王倦,可以獲得不亞於明星的追捧。

反之亦然,《下一站是幸福》、《以家人之名》兩部爆劇讓水阡墨名聲大噪,但連續兩次爛尾也令許多觀眾考慮今後要「避雷」這位編劇。

更殘酷的是,IP潮與偶像養成文化在帶來更加豐富的娛樂內容的同時,也在觀眾中培養起了某種「甲方」心態。

藝人團隊的一舉一動都在粉圈監視之下,被「彈劾」是常有的事。IP劇則是天然存在一個可以對照的原著,原著粉也難免會抱著「找不同」的心態去看。即便是順應影視規律進行的正常改編也並非所有人都能理解和接受,更何況那些的確有失水準的魔改操作。

說白了,影視作品越來越產品化,再不復九十年代拍啥看啥的類似「作者電影」狀態,那用戶老爺可不就是「甲方爸爸」?

耽改劇可能是最極端的情況。相比傳統影視劇,耽改更加倚重粉絲經濟,也更需要考慮粉絲感受。經歷了《鎮魂》、《陳情令》兩次大練兵之後,熱門的耽改項目,一般粉絲從前期就會高度關注、深入參與。不久前,《皓衣行》也出現了女演員加戲的傳聞,最終以編劇出面、立下「收不到尾款」之誓安撫粉絲收場。

幕後「戲多」,是好事嗎?

幕後創作者受追捧,某種程度上體現了觀眾對於好內容的尊重與渴求,自然是多多益善。

沒有創作者希望被定型,但不可否認的是,在觀眾印象中與特定的題材類型「綁定」、擁有個人品牌,有利於創作者市場競爭力的提升。

電視為王時代,如歷史劇之於劉和平、軍旅劇之於蘭曉龍、女性題材之於張巍。如今網絡平臺上的幾大熱門類型——懸疑、青春、甜寵,也出現了各自的頭部廠牌與熱門創作者。

甚至某些情況下,有個人影響力的幕後也能成為宣發的一部分。比如《安家》熱播期間,編劇六六便在微博上積極營業。

而在電視時代已經黑紅兼備的於正,在網際網路時代更是徹底放飛自我——瘦身、上綜藝、拍硬照,在微博上放物料、發小作文、跟網友搞互動解謎,深諳炒作之道。

當然,圖文勢頭早不如短視頻與直播,抓住新風口的是「apologizer」萌萌子。憑藉《安家》、《乘風破浪的姐姐》,張萌在2020年強勢翻紅,成為一個集出品方、製片人與明星身份一體的特殊存在。比普通幕後更有流量、更知道如何面對大眾,比純演員明星更敢說、更能放低身段,比普通營銷號效果強百倍。

除了大咖,網際網路也給了更多中小創作者發聲的平臺。影視劇是過程並不透明的集體創作,國產劇從劇本到成片的過程中有太多不可說、不能說的影響因素:為過審而刪改,為高價而注水,大咖自帶編劇進組,「資本」加戲捧人,演員業務能力欠佳等等。

以往編劇話語權低,往往淪為最好用的背鍋俠。但如今越來越多的編劇不甘於默默承受,揭竿而起要為自己「正名」。

2018年《香蜜沉沉燼如霜》熱播期間,網友就主配戲份問題吵得不可開交。之後編劇團隊與甲方人員在微博上互相喊話,扯出了一段「加戲羅生門」與署名權糾紛,將劇集注水的潛規則推到明面上。

從編劇角度講,網際網路令維權變得更便捷、也更容易獲得聲援了。但並不是所有發聲最終都能引向深度有益的討論。有時候說得越多,越容易暴露自己能力有限、或者對原作了解不夠深入。也有些時候,編劇帶有主觀色彩的發聲會招致不必要的爭議。

也不排除是一種另類的炒作方式……

畢竟觀眾心態還是相當多樣化的。有些喜歡挖猛料、了解得越多越好,也有些更傾向於「距離產生美」,並不希望被戲外的糟心事影響看劇心情。

編劇中心制有多遠?

內地第一代名編劇們大多文人氣息濃重,甚至本身就是知名作家,對應的是真正匠人式的悉心打磨與個性化創作。也只有那個時代,能夠催生出《我愛我家》、《編輯部的故事》這樣的情景喜劇神作。

市場經濟大潮席捲影視圈之後,小作坊開始轉為批量生產,精英自上而下的引領開始轉為以市場為導向的定製,資本與網際網路的加入也改寫著行業內的權力生態。想要重申話語權,編劇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可喜之處是,相比於前輩,新一代編劇在適應市場、擁抱資本方面也比較放得開,積極轉向團隊創作或者公司化運作的模式。

師從港導TVB模式的於·瓔珞·正,是內地首批向製片人轉型的編劇之一。2012年左右,於正工作室又升級為歡娛影視。2019年的綜藝《演技派》以及姜思達的訪談節目都對於正的片場進行了展示,從演員的選擇、溝通,到具體某個場景如何打光,於正都有著近乎絕對的控制權。

類似的人物還有搭上IP與網劇風口,轉型製作人、創立靈河文化的白一驄。編劇代表作如《約會專家》,製片人代表作則更為年輕用戶熟知,如《暗黑者》系列、《老九門》等。

曾經的金牌編劇夫妻檔、後轉型為導演與製片人的於淼與李瀟,編劇代表作有《好先生》,導演代表作《來電狂響》、《大贏家》。兩人也擁有自己的公司白鯨影業,參與到項目出品中。

還有資深編劇試圖創立以編劇為主體的製片公司,如2009年汪海林等二十多位編劇共同出資建立的喜多瑞。以及由張永琛等人創立的,籤約20多個工作室、超過100位編劇的派樂傳媒。

當然了,術業有專攻,編劇、導演、製片人、公司老闆處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層面,素質要求各不相同,轉型依然能將路走通的還是少數。從整體情況看,國內編劇的處境依舊是艱難的,對作品的話語權低、缺乏有效的保障手段和維權支持,收入兩極分化情況嚴重。

出自《2019-2020中國青年編劇生態調查報告》

如上文提到的利用網際網路發聲維權、經營個人品牌,也是一種新的自救方式。但編劇群體生存狀況的改善,還要寄希望於尊重內容、尊重專業、尊重原創的健康業態的建立。

海外的編劇中心制建立在邊拍邊播的基礎上,編劇相當於掌握著一部劇的生死榮辱,自然能取得中心地位。2007年美國編劇工會大罷工,一萬多名編劇罷寫劇本,包括《24小時》、《絕望的主婦》、《急診室的故事》在內的多部熱門美劇停播,就連當年的金球獎頒獎典禮也被迫取消。

而國內沒有分級制度,採用的是先審後播的做法,傳統購劇模式也是一錘子買賣(現在有了尚未成為主流的分帳劇),收視不好被砍的情況寥寥無幾。如此一來,重點其實就在於如何把劇包裝好、賣出去,而不在於劇集最終的質量。因此劇集常常出現注水、爛尾,以及審美脫節等情況,編劇在其中也得不到重視。

因此,想要改善編劇生態、提高國產劇質量,除了編劇內部抱團取暖,建立起強有力的行業組織與維權機制,促進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更重要的是全行業項目流程的規範與科學化、減少不必要的幹涉劇本的情況,推動劇集盈利模式由2B轉向2C。觀眾增強版權意識、用為正版付費的方式表達對好內容的支持。最終令劇集收入與質量掛鈎,在優勝劣汰中讓好的創作者脫穎而出、獲得應有的待遇。

歸根到底,這不是道德問題,甚至不是職業素質問題,而是市場問題。而眼下,觀眾對編劇的關注,應該就是一個好信號。

相關焦點

  • 電視劇《歸鴻》今晚開播,講述「兩航起義」
    我黨各級地下組織成員,深入兩航內部,感化了在歷史關頭猶豫不決的兩航高層,成功策劃了兩航起義,十二架飛機載著兩航的高層與技術骨幹,從香港起飛,飛向了祖國的懷抱。《歸鴻》的故事在歷史上確有其事,是根據著名的「兩航起義」改編而成。當年兩航起義歸來的大批技術業務人員,成為了新中國民航事業建設中主要的技術業務骨幹力量。
  • 《歸鴻》以「兩航」起義為故事背景,致敬中國民航的奠基人
    11月8日,紀念「兩航」起義70周年座談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來自海內外的「兩航」起義人員代表及家屬共160餘人參加座談會。「兩航」起義人員代表、民航局原局長胡逸洲,原周恩來總理辦公室副主任、「兩航」起義策動者羅青長之子羅援,「兩航」起義人員代表陸家沂和張伯平分別發言,講述了當年激動人心的歷史時刻,表達了對黨、對國家、對人民的赤膽忠心和對民航事業的關切之情。
  • 編劇起義進行時,國內離編劇中心制還有多遠?
    ——《以家人之名》編劇惹眾怒、《琉璃》編劇髮長文、《皓衣行》編劇回應女演員加戲爭議……熱劇編劇或大或小、或主動或被動,相繼登上風口浪尖。自來有雲,電影是導演的藝術,電視劇是編劇的藝術,話劇是演員的藝術。劇本是指導影視劇拍攝的藍圖,在以劇情為主要看點的電視劇領域尤其吃重。按理說,編劇在一個項目中應當佔據關鍵地位。
  • 為什麼歷史上通常將秦朝的大澤鄉起義定義為第一次起義?
    公元前209年秋爆發的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定義為第一次農民起義,現在也有人稱陳勝、吳廣不是農民,不認為是農民起義,但是主流觀點還是稱農民起義。大澤鄉起義主體是農民,由此產生了全國性起義,導致公元前207年推翻了秦朝。公元前594年,魯國實行「初稅畝」制度,承認了私有土地合法化,這是由奴隸制向封建制邁出了重要一步。在這之前,還是實行「土地井田制」,土地歸國家管理。井田制是奴隸制主要標誌。「國人暴動」發生於公元前842年,是在西周首都鎬京,現在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西北發生的,是以平民為主體的暴動。
  • 惠州起義失敗
    孫文又兩手空空地回到日本,但事情終於迎來了轉機。起義的計劃和五年前的廣州起義基本相似:楊衢雲在香港籌款,鄭士良在廣東沿海收買幫會好漢,先在靠近大海邊的惠州歸善縣三洲田(今屬深圳)一帶打響,然後向西奪取廣州。在必要的時候,孫文會離開總指揮部,從臺灣冒險潛入內地,親自指揮,直到攻下廣州,建立「兩廣共和國」為止。計劃不缺,從來缺的只是錢和軍火。孫文向兒玉源太郎提出先借一筆錢,承諾革命成功後再連本帶利地歸還。
  • 《瞄準》大結局:蘇文謙完勝池鐵城,第十兵團成功起義
    三年後,池鐵城帶領的水母小組重回松江執行暗殺任務——阻止第十兵團的起義。而此時,蘇文謙走向了池鐵城所代表的國民黨勢力的對立面。而秦鶴年在最後終於想通,勸解廖傑起義。廖傑在思考過後,答應與唐思遠聯合起義。最後第十兵團成功起義,順利解放了衡州。了解更多,請關注「海飛工作室」!
  • 《魔獸世界》蘇拉瑪起義任務在哪裡接 蘇拉瑪起義任務接取攻略
    導 讀在遊戲《魔獸世界》中,蘇拉瑪起義任務的接取地點是在蘇拉瑪地圖中的沙爾艾蘭地區NPC夜之子首席奧術師塔薩。
  • 斬「白帝子」是一個謊言,劉邦斬蛇起義和大澤鄉起義形式上的雷同
    談論漢朝的歷史,特別是在說起劉邦的時候,我們第一個要想到的恐怕是劉邦"斬蛇起義"的故事。司馬遷在寫這個故事的時候,採用了寫實與虛構相結合的手法,既有斬蛇之實,又寫了赤帝與白帝之子的神話,從而為劉邦起義之事裹上了一層神秘而又神奇的外衣。無白書生細讀這段故事,發現劉邦斬蛇起義的某些情節,竟然和大澤鄉的陳勝、吳廣起義有許多相似之處,甚至可以說是大澤鄉起義的「翻版"。
  • 《救國同盟》真實的十二月黨人起義
    1821年一批具有民主主義思想的貴族軍官成立革命組織,謀划起義,主張建立共和國或君主立憲政體。1825年12月14日,乘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突然死亡,先後在彼得堡和烏克蘭發動起義,均遭失敗。後五百多人受審,五位首領被處死,一百多人被流放。他們因此被稱為「十二月黨人」。
  • 雲南起義 一起撲朔迷離的間諜案
    雲南起義 一起撲朔迷離的間諜案一 間諜案起因二 桃園小學抓捕共產黨,引起盧漢關注三 三管齊下,假戲真做,盧漢釋放張鏗四 激烈暗戰,盧漢欲擒故縱,肖毅肅羞揭迷底 雲南和平起義距今已經64年了,隨著時光流逝參加起義的親歷者大多數已經作古。
  • 《環太平洋2:起義時刻》更大的威脅即將來臨 機甲獵人起義對抗怪獸
    以「機甲獵人」以及「怪獸」為主題的電影《環太平洋》續集《環太平洋 2:起義時刻》,官方於昨(24)日晚間釋出了最新的預告影片。《環太平洋 2:起義時刻》故事描述,約翰波耶加飾演叛逆青年傑克潘塔考斯特,他曾經是一名極具潛力的機甲獵人駕駛員,他傳奇性的父親為了讓人類贏得勝利,在一場和怪獸之間進行的激烈戰鬥中不幸壯烈犧牲,傑克也因此放棄他的訓練,被捲入充滿犯罪份子的地下世界。
  • 動作+喜劇:最後得分,辦公室殭屍起義
    簡介:林·奧汀執導,布倫頓·思韋茨、簡·拉維主演的喜劇電影[辦公室殭屍起義]已被多家公司購得在法國、拉美、俄羅斯、中國等國家的發行權。該片由伊安·肖爾、J·彼得·羅賓遜編劇,講述一名武器製造工人從一棟危機四伏的辦公樓營救心愛人的故事。短評:一家武器公司大樓員工喝了自己研發的黃色「魔爪」飲料,全部都憤怒失控,整棟大樓封閉,成了殭屍牢籠,主角小哥帶著暗戀女孩和基友,一邊諷刺辦公室政治,一邊殺掉殭屍尋找出路。
  • 印度人民反英大起義
    1857年的民族大起義是過去所發生的孤立又互不配合的起義的頂峰。甚而,這次起義梯與亞洲各大國對英國統治的普遍不滿同時發生」,和偉大的亞洲各民族所表現的對於英國權威的普遍仇恨分不開的,也是「與波斯戰爭和中國戰爭有密切的聯繫」。故此,起義在這個時期亞洲反殖民主義浪潮中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 這次起義的主力是農民和手工業者。出身於農民和手工工人的土著僱傭兵是這次起義的突擊力量。
  • 宋江起義是農民起義,108條梁山好漢裡卻只有一個農民
    雖然是小說,但《水滸傳》所講述宋江起義故事卻並不是憑空捏造。宋江起義在北宋歷史上真實存在,還被寫進《宋史·徽宗紀》《宋史·張叔夜傳》《宋史·侯蒙傳》等官方史書。有趣的是,宋江起義被視為一場農民起義,參與起義的108條好漢中,絕大部分都不是農民。真正有農民身份的好漢,只有一個人。
  • 中秋節月餅的典故故事——月餅起義
    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有關中秋節,或者是月餅的傳說故事很多,這裡就說一個和月餅有關的典故——月餅起義。月餅,又稱月團、豐收餅、團圓餅等等。月餅最開始是用來祭祀月神的,後來則演變成了中秋節的必備品。中秋節吃月餅、送月餅經元明兩朝代,這樣的風俗越來越盛行,月餅起義就是發生在元朝末年。
  • 中原英雄文化與白朗起義故事!
    中原英雄文化與白朗起義故事文/潘運明在平頂山學院舉行的白朗殉難100周年座談會中原英雄文化起源於原始的英雄崇拜。公元前約475年,春秋末期的魯國西北部柳下屯(今河南省濮陽縣柳屯鎮)人展雄又名柳下蹠(蹠,赤腳奴隸)、柳展雄,領導了九千人的奴隸大起義,史稱柳下蹠起義,追求「耕而食,織而衣,無有相害之心」的平等社會。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領袖陳勝,是河南登封人。代父從軍的巾幗英雄花木蘭,是河南虞城人,其義舉令世人讚嘆不已,美國人將其英雄故事搬上銀幕,傳播全球。
  • 謝雪紅與二二八起義
    1947年11月12日,在孫中山先生誕辰紀念日,參加臺灣人民二二八起義的謝雪紅、楊克煌、蘇新等人在中共的幫助下,在香港愛國民主人士的支持下,正式創立臺灣民主自治同盟。並確定《臺灣民主自治同盟綱領草案》,制定《臺灣民主自治同盟規程草案》,發布《臺灣民主自治同盟時局口號》《臺灣民主自治同盟第一次代表會文告》等相關文件。臺盟選擇孫中山先生的誕辰日發表宣言。這是楊克煌提議的。
  • 貴港中秋起義傳記(連載2)
    在中共廣西省工委橫縣六秀會議精神指引下,在貴縣中心縣委書記楊烈直接指導下,武宣武裝起義的準備工作加緊進行。最後縣工委討論武裝起義形式與時間,楊烈約定新成立的縣工委:「我在橫縣打響了,你們就接著起義」。縣工委委員工作分工,仍然按照原特支委委員工作分工繼續執行。至此,縣工委已經組織起來的武裝隊伍有:通挽公路沿線韋華炎連隊,人槍70多,擁有輕機2挺。
  • 【名篇賞析】《史記·陳涉世家·陳涉起義》
    《陳涉起義》節選自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為什麼陳涉要起義呢?司馬遷對此有鋪墊描寫,在與人傭耕之時就發表過「苟富貴,勿相忘」的誓言,這句話應該解釋為,等有一天我富貴了,不會忘記你們的,可見他是一位有大志向的人,哪怕在最艱苦最沒有希望富貴的處境下他也具有「鴻鵠之志」。這樣有大志向的人,一旦有了機會就能緊緊抓住。
  • 航空諜戰劇《歸鴻》今日開播,揭秘「兩航起義」致敬無名英雄
    電視劇《歸鴻》以1949年全國解放前夕為時間背景,講述了華航和遠航兩家航空公司成功起義,毅然決然飛向祖國懷抱的故事。這部劇將於今晚登陸江蘇衛視黃金檔。航空+諜戰題材另闢蹊徑劉飈紮實考據做好戲「兩兩歸鴻欲破群,依依還似北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