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7月7日訊(福建日報新媒體·閩南網記者 陳玉玲 文/圖)5日,第十一屆海峽論壇·「泉臺青年交流匯——分享、體驗、融合」系列活動在泉港區新輝大電子商務產業園區開幕。主題活動特邀兩岸8位創業青年,講述各自在不同領域的創業故事,分享創業路上的心得。
這8位青年的創業領域涉及農業、教育、文化等,分別是臺灣「壽豐印象」盧紀燁,玉順農創花園邱俊閔,「曾的東方美人」曾莉敏、曾鬱芳,東山制材廠楊潤中,泉州市新青年文化旅遊開發公司鄭植芳,泉州市辰星教育諮詢有限公司劉芳芳,泉州市艾美社文化傳媒柯建興。他們真摯、真實的分享過程,引發了現場共鳴。
「大陸市場潛力大,臺灣應該積極走出來。」臺灣苗慄縣政府幹事陳冠宇帶隊來參加交流匯,他告訴福建日報新媒體·閩南網(www.mnw.cn)記者,臺灣創業青年一直期盼著能擁有更大的舞臺,希望和大陸青年開展更多交流,共同學習進步。
盧紀燁做分享
青年農民盧紀燁:研發農用無人車的「碩士農民」
「一百多年前,我的祖先就生活在泉州,這次回來很感動。」在獲得碩士學位後,盧紀燁毅然決定回家鄉花蓮幫父親處理文旦滯銷的問題,後又成為了一名博士。他在短短幾年時間裡,先後創立了「不老文旦」、「鷹獵米」等品牌,還成立了「壽豐印象」品牌。
在創業的過程中,他積極推進智慧農業,用無人機拍攝土地,用高清圖來解析地面作物的品種、產量和面積。他認為,農村農業目前主要面臨著人口老齡化嚴重、人力短缺等問題,尤其是要用力人解決一些重複性高的工作,比如施肥、除草、噴藥、採收、分級、包裝等。為了減輕80歲父親的負擔,盧紀燁致力於研發農用無人車,希望這臺智能機器能完成施肥、除草等工作,減少農民的工作量。
借著泉臺青年交流匯的平臺,盧紀燁想向大陸取經,「大陸和臺灣各有優勢,我們有很好的構思理念,大陸的硬體設備又好又便宜,我們想找找看有沒有適合的合作廠商」。
圖為曾氏姐妹花
曾氏「姐妹花」:傳承家族百年茶產業
在臺灣苗慄山區,有一家超過120年的四代曾姓茶農,前三代都是男人當家,到了第四代傳到了一對「姐妹花」曾莉敏、曾鬱芳手中。多年來,這對「姐妹花」不但堅持自然農法無添加,還於2015年創立了「曾的東方美人茶品牌」。曾莉敏說,她們兩姐妹分工明確,一個專注於茶葉製作,一個專注於品牌經營,逐漸把市場拓展到大陸,甚至到世界各國。她們的目標是,讓更多人知道臺灣苗慄縣的「東方美人茶」。
多年來,兩姐妹一直在思考如何讓年輕人、年長者以更簡單的方式來喝茶。為此,她們非常重視食品安全,不斷改良包裝、對產品進行升級。
「創業最初,我們非常煎熬,不知道合作夥伴在哪裡。」曾莉敏說,她們相信有多少努力就能有多少收穫,三年來,她們每年至少參加二十場展會、茶會。她們建議,在創業過程中要做一個收支損益平衡表,關於這一年要賣多少東西,這一年能收穫多少,這一年能盈利多少,做好這張表格,才能確定明年要準備多少茶,如何擴大商品市場。
心理諮詢師劉芳芳
心理諮詢師劉芳芳:創業要先煉「內功」
辰星教育是泉港一家專注於學生課後服務的機構,主營小學生託管項目,兼具書法、魔方、戶外營地等培訓。創始人劉芳芳畢業於福建師範大學心理學系,是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從大學畢業後,她兩次走上了創業之路,遇到了不少困難,一手創辦了兩間公司。
「對創始人來說,應該先知道我們要做成怎麼樣,先看到它的模樣,然後再去做。」劉芳芳說,作為創業者,要時時刻刻修煉好「內功」,今年5月份,她剛剛去臺灣參訪當地企業,向他們學習管理,暑假計劃再去當地看看課後服務,期盼將所學到的適合泉港的教育理念引進來。
青年導演柯建興做分享
青年導演柯建興:用影像溫暖泉港
「90後」柯建興是福建省電影家協會青委員,泉港區青年導演,泉港影像聯盟的發起人。從業多年,他曾跟拍過蔡國強先生的煙火作品《天梯》,籌備拍攝了大陸首部閩南語電影《番薯澆米》。從鄉村文化到政企服務,從古居老街到都市人文,他的鏡頭裡,瀰漫著對泉港一草一木、一街一景的無限關懷。
創業最初,柯建興也曾「迷茫」,搖臂、拍攝、布場、搬桌椅等工作都做過。因為什麼都做,他曾一度失去了動力。他回憶說,當時所做的並不是創業,只是在為自己打工,真正的創業是「改革」,比如阿里巴巴改變線上線下供應端所有的市場跟商戶之間的供應端。經過摸索,他才確定了接下來要開展的工作,用影像探索閩南傳統文化的現代敘事方式。
「在創作或者拍攝的時候,首先要多一點耐心,其實都可以拍出好的東西,我們也是從不斷的作品拍攝中成長起來,在創業之初我們也做了很多很差的作品,應該要學會沉澱。」柯建興說,創業中最重要的一點是享受孤獨,繼續保持對這份工作熱愛。他的目標是,發揮所長為家鄉做事,用影像的方式賦予傳統文化新的能量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