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的十月,一位在臺北的叔公回到家鄉探親,見到了外婆。
外公的父輩們背井離鄉遠渡南洋來到印尼泗水的一個小山村謀生活,立業成家、生兒育女,後來忍痛割愛遣兩兒子回家鄉廣東梅縣丙村照顧年邁的老人,當年,外公離別父母回大陸年僅十二、三歲,帶著弟弟揮別父親登上了離開村莊的火車,母親則躲在不遠的牆角獨自垂淚目送他們遠去,再後來中印尼時局動蕩,造化弄人,外公與印尼的家人一別竟成永別,以前都是外公與兄弟們書信往來溝通,外公去逝後就漸漸斷了聯繫。
當這位叔公邀請外婆他們去印尼與親人們見見時,我們當即答應並做好了行程安排。
回到泗水的小村莊,看到當年的火車站舊址,說起當年的情景,往夕的一幕幕仿佛浮現眼前,從操著濃厚印尼版客家話的叔公嘴裡蹦出來,令從未謀面的弟妹們也聽得津津有味。
(當年的火車站已變成了消防局)
幾年之後,印尼的一位叔公特地攜家人回了一趟大陸家鄉,看見了父輩們即使在困難時期仍通過各種渠道匯款建設的老宅,並在老宅裡與家族的親人們共同聚餐。
十年時光匆匆而過,大洋的兩邊,兩個小村莊依然靜默地守護著各自土地上生活著的人們,只是人兒不斷變換,故事不斷翻篇,我也在大都市的一個角落,盡力整理些文字和圖片,記錄下作為客家人的一些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