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0-10000元是高端膠片機的一個從入門邁向中等的價位,在這個價格區間裡,赫赫有名的哈蘇、祿萊、萊卡也不再局限於早期入門機型。
同時一些日系高端機型也能勉強夠得著門檻。
更經典保值的德系,還是更實用的日系,你的選擇會是什麼呢?
經過大家的投票,最終選出了前10名最受歡迎的機器,這次有毒君要從第十名開始倒序展示至第一名。(投票貼可點擊文末「閱讀原文」查看)
第十名是那個前不久被我罵慘的Makina 67。這相機鏡頭成像真不怎麼樣,好在有6×7大底撐著,出片也還算不錯。機器過片齒輪有缺陷,不過定期上油保養可以適當延長壽命。
這機器之所以能被炒起來,主要還是因為它的設計讓人眼前一亮。最輕便的6×7相機我覺得給Makina 67一點都不過分,復古的旁軸顏值也從來不會低。所以說到底在成像需求基本滿足的前提下,決定大家消費的主要原因還是顏值。
10000內選Rolleiflex 2.8e是比較寬裕的選擇,收一臺好成色壓力不大。
說到E和F的區別,基本就是早期E有的版本不帶測光,不能更換對焦屏,沒有EV聯動,其他沒什麼區別。
除了2.8GX和2.8FX,之前有測光的祿來都是硒光測光表,到今天90%都不靈了,所以有沒有測光我個人不是很在意。
其次對焦屏這個東西,只要換一塊自己用著舒服的對焦屏,以後基本不會怎麼更換了。動手強的自己螺絲刀換一下,動手不強的花點錢找師傅幫忙換一下也一勞永逸了。最後,EV聯動這個東西我是真的極少用,對我而言有沒有真無所謂。所以就這些差別,2.8F相對2.8E的溢價有毒君個人是覺得非常不值。
喜歡2.8的,能收臺好的E可以收臺好的E,其實再不行可以退而求其次回頭看看2.8D也不是不可。
細細品味M2在徠卡M大軍裡是一個很微妙的存在。
徠卡從M4-2開始是一個從手工作坊生產到流水線生產的分水嶺,M4-2的前一代M4是最後一代手工作坊式生產的徠卡。
上卷機構也是一個大大的改進,這一點並沒有什麼爭議,但問題在於也只有千禧版M6和MP以及一些稀少的特殊版本在保留三爪上片機構的同時,還原了M3的退片旋鈕和過片把手,但這些後期和特殊版本機器簡直是天價。
Rolleiflex 3.5f又一次出現在了8000-10000元檔。
3.5f有多經典就不用多說了,就說在這個價位,要麼箱說全準新,要麼就後期6片。如果你買了個成色一般、沒有箱說、還不是6片的,那你就是最綠的那顆韭菜。
645畫幅在膠片時代一直是不太受歡迎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底片太小。膠片時代用120底片的大多都是商業拍攝,因為膠片是一種昂貴的耗材,普通家庭愛好者一般是消費不起的。而對於商拍而言,客戶滿意才是第一位,這時候使用6×6、6×7多出來的耗材成本就完全可以忽略不計了。
但在今天膠片大多已經淪為業餘愛好者的玩具,120底片對於普通家庭玩家也不再是多大的負擔。另一方面645相機設計體積大多比6×6或6×7甚至6×9要小巧得多,又比135底片大畫質好,因此645在今天的愛好者圈子裡慢慢變得火熱起來。
說回來Pentax 645Nii,有自動對焦的中畫幅實在稀罕,而Pentax 645Nii優異的性能和便宜的價格完全勝出。其實645Nii一機一鏡不到8000以上的,8000-10000的價位一機二鏡甚至三鏡是完全沒有壓力的。或者可以收一臺上圖的645J,絕對是最騷的賓得645。
Mamiya 6MF和徠卡哈蘇林好夫出現在同一個價位裡,雖然名聲遠不如幾位歐系大佬,但是6MF從操控到成像都是不含糊的,而且帶A檔操作也更方便。
在用膩了幾位德系後,6MF能給你帶來新鮮的樂趣。
對於6MF不熟悉的,可以移步看6MF的專題介紹:《Mamiya 6MF簡評》
Linhof 23是Linhof生產的實用120膠捲拍攝6x9畫幅的相機。
之前投票貼中只提了Linhof 23,但其實Linhof 23並不是某一款具體的相機,因為Linhof有好幾款23,比如Technika 23、Press 23、Kardan 23等。
這裡主要還是推薦Technika 23,Linhof的雙軌還是最經典的。
投Linhof的人一定是非常有品味的玩家。Linhof的玩法非常豐富,鏡頭選擇也很多。淘一塊V口轉接板還是能用數碼後背,樂趣無窮。
Nikon SP是Nikon生產過的巔峰機械旁軸。但是這個巔峰只是對Nikon自己而言。相比Leica,操作體驗一塌糊塗。
Nikon SP在今天來看收藏意義大於實用。SP也是罕見的抄襲勝過原作(Zeiss Ikon Contax )。
注意,這個價位收的是復刻版新SP,原版舊SP不值這個價。
上一檔價位區間裡就有500C/M,這次還有。影響哈蘇價格區間大的不只有成色,其實鏡頭也是一大因素。整個哈蘇500-503系列,鏡頭卡口都相同,也就是說無論哪款機身,從早期C頭到最後期CFE頭都可以使用,而不同換代的鏡頭價格差異較大。
上個區間的500C/M基本只能配早期的C頭,而這個區間的500C/M可以搭配快門更耐用的CF頭。
哈蘇去年開始漲價變得火起來一方面是明星帶貨,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哈蘇官方推出了一個cfvii新款數碼後背,在網絡上也沒少發力打廣告,讓不少人突然意識到: 哈蘇原來可以數碼化的!於是就有一種哈蘇重新復甦的感覺,當時網上充斥著這種言論。
但其實仔細想想,V口數碼後背2000年初就有了,cfvii並不是開天闢地第一臺,而且再說回來,有幾個人能買得起6萬一塊的的cfvii?大家就這樣被無腦帶節奏了。
就算買得起,用數碼後背和拍膠片其實並不是一個味道,別問我怎麼知道的,我的Leaf Credo 50已經落了厚厚一層灰了。
沒有任何驚喜地,Leica又是No.1,可以看出徠卡在膠片迷心中地位的有多重要。
雖然M3是M系統的開山鼻祖,但是依然有著後浪們超越不了的優勢,就是全M系統最舒服的取景器。
10000以內的價位,M3可以淘到成色還算不錯的,至於鏡頭,選擇空間可能就比較小了,有毒君推薦搭配Elmar 50/2.8。在Leica螺口時代縮頭可是經典中的經典。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