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方言地圖
這兩天,2015年央視春晚的兩大福建元素被福建網友熱傳。一個是遭眾多福建網友吐槽的「蝦油味」普通話,還有一個就是正能量滿滿的見義勇為道德模範張輝。一下子成了「熱點話題」,福州人民有心聲要表達。
春晚小品節目《小棉襖》的表演中,演員臺詞中穿插了「蝦油味」發音的普通話表演。演員高曉攀扮演的是一個福州人,滿口不標準的普通話引得臺下一片笑聲。在臺詞中提到「胡建」和「胡州」時,不少在電視機前觀看春晚的福州網友就已經開始發微博,自嘲福州終於上春晚了。可大家更覺得委屈,紛紛吐槽說自己普通話很標準。
網友「老榕」發帖稱,「胡建人」都覺得節目臺詞是模仿廣東話發音,而廣東人都認為這不知道哪裡話。網友「閒情漫記」發帖說,福建人的普通話未必不行,哪怕福州人到了北京,除了少些京味兒,普通話不比其他省份差。
福建大學語文研究協會秘書長、福建省普通話水平測試員廖建國介紹,福州人說話有著自己的「蝦油味」,老一輩的福州人確實存在f和h、n和l發音不標準的問題,但這些普通話的發音是古人世代傳下來的古漢語發音特點,是古漢語發展留存下來的活化石,有助於研究當地母語及古漢語發展和演變。而小品節目的表現形式只是一種文化時髦現象,表演者更像是模仿廣東地域的普通話語調和發音。網友對此表示,古漢語的蝦油味,你們不懂。
【相關資料】
福建方言源於唐朝官方語言
易中天在談起福建方言時曾經寫道:「如果說贛語像刀,客家話像圈子,那麼閩語就像是石頭,而且是活化石。閩語的形態是很古老的,老得有時候你會覺得福建人說話簡直就是在說古漢語:你叫汝,他叫伊,吃叫食,走叫行,臉叫面,黑叫烏,鍋叫鼎,繩叫索,翅膀叫翼,圖章叫印,房子叫厝,棉襖叫裘。當兩個福建人相互詢問『食糜未』(喝過粥沒有)或『有佇無』(在不在家)時,你會不會覺得自己進了時間隧道?」
方言VS普通話:不一定是你進我退
全國九大方言區,除了福建以外,沒有一個方言區的次方言是不能通話的,只有福建是個例外。而且,受到地形地勢的影響,很多地方會出現『一村一調』的現象,想到鄰村串門聊天都難。」
也許正是由於福建省內方言差異過大的原因,經常可以看見福建人之間用普通話進行交流。因為互相交流不便,他們需要找一個共同的東西、藉助共同的平臺去溝通交流。也正因為如此,普通話在福建的推廣很好,而這恰恰又影響了方言傳承。
難道普通話與方言之間只能是你進我退、不能共存嗎?
儘管對女兒未來的普通話發音有些擔憂,但福州人楊女士依然堅持同時教女兒說普通話和福州話。「方言是一定要學的,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母語。」她認為,普通話說得標不標準,與會不會說方言其實關係不大。「語言環境更重要吧。即使不會說方言,也會受到周圍大環境的影響。我的很多朋友不會講福州話,但一樣有很重的『福州腔』。福建人要說好普通話,只能靠自己有意識地進行訓練,糾正發音。」
「共存有一個主導和輔助的關係,在保證通用語(即普通話)使用於公共領域的主導地位下,可以提倡在私人領域說方言。」唐若時說,方言與普通話都有其各自存在的價值,我們可以選擇在不同場合下,根據不同的情感表達需求來使用不同的語言。「因此,普通話和方言完全可以共存互補、和諧相處。」
親們,你會說家鄉話嗎,你會教會自己的下一代說方言嗎?歡迎在評論中八一八對方言和普通話之間尷尬關係的看法。
(來源:大閩網、《福建人》雜誌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