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導演去世 | 這部豆瓣9.0分的「清宮戲」電影,當年橫掃9項奧斯卡大獎

2021-02-19 新華書店悅讀時光

11月26日,義大利知名導演伯納多·貝託魯奇因病去世了,終年77歲。

導演 伯納多·貝託魯奇

對於中國的觀眾來說,提到貝託魯奇這個名字一定繞不過他執導的《末代皇帝》

1987年上映的電影作品《末代皇帝》,在獲得了24萬餘網友的打分後,豆瓣評分9.0分。更是在1988年第60界奧斯卡金像獎上橫掃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攝影、最佳美工、最佳服裝設計、最佳剪輯、最佳音響效果、最佳原始音樂等在內的9項大獎

《末代皇帝》講述了中國最後一個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從一個孩子到當上皇帝,最終變成普通公民的一生。直到今天,這個第一部得到中國政府許可在紫禁城內拍攝並全力合作的關於中國的電影成為了千千萬萬人心中不可替代的經典作品。

曾在《末代皇帝》中飾演婉容的演員陳衝,發微博回憶貝託魯奇,言語中充滿了感動和溫暖:

陳衝的微博全文

憑藉為《末代皇帝》創作的配樂,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原創配樂獎的坂本龍一,與貝託魯奇也淵源頗深。

他在個人自傳中講述了1982年在坎城影展與貝託魯奇的第一次相遇,以及之後參與《末代皇帝》的拍攝製作工作點點滴滴。他當時心想:「一定要和這麼有魅力的人共事。再怎麼說,我也是個很貪心的年輕人。」

坂本龍一為電影《末代皇帝》創作的原聲配樂《Rain》 現場版

文 | [日]坂本龍一

譯 | 何啟弘

| 電影《末代皇帝》劇照

在坎城的相遇

電影《俘虜》於1983年入圍坎城影展,於是我在同年5月前往坎城,也因此遇見了貝託魯奇導演。貝託魯奇導演透露了許多關於自己要拍的電影的事,例如「我想拍一部中國最後一位皇帝的電影」「和政府交涉實在是很累人」,等等。由於我一直是他的影迷,因此覺得好幸運。我想自己在聽他說話時,眼睛大概都亮起來了吧。

 

我當時心想,一定要和這麼有魅力的人共事。除了與大島導演合作外,我也希望與貝託魯奇一起工作。再怎麼說,我也是個很貪心的年輕人。然而,我完全沒想過會幫他的電影配樂,事實上,他也根本不曾提過要請我製作配樂。

| 電影《末代皇帝》劇照

絕不切腹!

參與電影《末代皇帝》的拍攝工作,對我而言真的是非常重要的經驗。與貝託魯奇導演一起工作相當有趣,每天都過著緊湊的生活。

 

如同前述,我第一次見到貝託魯奇導演是在1983 年的坎城影展上,那一年《俘虜》入選為影展的競賽片。通過大島渚導演的介紹,我跟崇拜的貝託魯奇導演寒暄過後,他就開始滔滔不絕地聊起了拍攝《末代皇帝》的事,比如說他想拍攝這樣一部電影,然而,困難重重之類的話題。在喧鬧嘈雜的宴會會場裡,我們就一直站著,聽他說了快一個小時。

我覺得這部片的拍攝工作似乎非常有趣,不過做夢也沒想到自己居然會參與。我大概是在三年之後受邀出演。工作團隊似乎費了很大一番工夫取得拍攝許可,總算在1986年於北京紫禁城開拍,過了三個月後,我也加入了拍攝的行列。

| 《末代皇帝》拍攝現場  坐在坂本龍一身旁的是貝託魯奇導演

其實在開拍之前,我已經拿到劇本讀過了,裡頭有一幕劇情讓我怎麼樣也無法接受。劇本裡寫著,我所飾演的甘粕是切腹而死。到了拍片現場後,我很固執地不願配合,心裡覺得:「雖然我很希望出演這部電影,但是切腹實在令我相當反感。對日本人來說,切腹是多麼的可恥。」於是,我拼命說服導演:「一提到日本人,就會聯想到切腹。像這種刻板印象,你應該也覺得很丟臉,而且你在全球的影迷也應該不會接受吧!」

| 飾演甘粕正彥的坂本與飾演皇后的陳衝

| 飾演甘粕正彥的坂本

甘粕曾經在法國待過兩年多,在當時是個相當時尚的男子。我嚮導演懇切地拜託:「這樣的男人怎麼可能會切腹?拜託改成用槍自盡吧!」

貝託魯奇導演也知道甘粕是一位時尚的男子,而且在電影裡,甘粕的辦公室牆壁上還有著未來派的畫。最後,我堅持地表示:「是要選擇切腹?還是要選我?如果要留下切腹的劇情,我馬上就回日本。」我似乎是讓貝託魯奇導演傷透了腦筋,結果劇情還是改成甘粕舉槍自盡。不過,實際上,甘粕是服毒自殺。

臨時負責配樂

《末代皇帝》的拍攝工作從北京展開,然後開拔到大連、長春持續進行。到了長春,劇組也借到實際的宮殿,拍攝了溥儀「登基」為偽滿洲國皇帝的一幕。貝託魯奇導演表示,希望這一幕的現場能夠配上音樂,於是要求我立刻創作「登基儀式」的音樂。

 

一直以來,我都是以演員的身份參與拍攝工作,從沒想過得創作配樂。我也覺得貝託魯奇導演雖然請我加入演出,卻也沒有考慮過要讓我負責配樂。真要說起來,據說導演的老朋友埃尼奧· 莫裡康內幾乎每天打電話來片場,請導演讓他負責這部電影的配樂。總之,我就遵照導演這時候的指示,就當成是製作攝影現場的這一幕配樂,而不是負責整部電影的音樂。1

| 電影《末代皇帝》劇照

我一直對民族音樂很有興趣,讀書時也學過,但是我不太喜歡中國的音樂,也沒有寫過中國風的曲子,甚至是幾乎沒有聽過。而且,拍片現場缺乏器材,給我作曲和錄音的時間大概也只有三天。

 

貝託魯奇導演狡猾地笑著說:「不管是什麼樣的音樂,埃尼奧可都是當場就立刻寫出來哦。」聽了導演的這句話後,就我的立場而言,總不可能當場推辭吧。

 

我問貝託魯奇導演希望是什麼類型的音樂,得到了這樣的答案:「電影的舞臺雖然是在中國,不過這是一部歐洲電影。故事的時間雖然是從二次大戰前開始,一直到戰爭期間,但這仍是一部現代電影。我要你做出呈現這種感覺的配樂。」

| 電影《末代皇帝》劇照

我心想,這樣的答案說了跟沒說一樣,不過我也沒時間不知所措,於是在腦中大致描繪出一個輪廓:用西洋的管弦樂曲當作基本,然後大量放入中國風的元素,再加入德國表現主義之類的元素,營造出20世紀二三十年代法西斯主義崛起時的感覺。

 

首先,我在東京開始了作業。說是這麼說,不過我過去完全沒學過中國音樂,因此先跑了一趟唱片行,買了二十張左右的中國音樂精選集,然後花了一整天全部聽完。接著,我考慮電影裡的時代與場合,選好應該使用什麼樂器,然後就開始尋找東京附近的中國樂器演奏者。我一邊寫曲,一邊錄音,同時也請中國樂器的演奏者彈奏,並且錄製下來。我和另外三位管弦樂編曲家整整一個星期都在反覆做這些工作,而且幾乎每天熬夜。

 

與義大利人一起工作

一到達倫敦,我才發現剪接過後的電影完全不是原先的樣子。如此一來,作好的曲子當然完全無法配得上。只不過半年的時間,這部電影經過貝託魯奇導演不斷的剪接,完全變了個樣子。他就是這種作風的人。整部電影剪接得越來越不一樣,不僅原有的畫面被拿掉,順序也有調動,真的是一團混亂。

 

隔天就要錄音,然而配合不上的地方還是到處可見,於是當天晚上,我和上野又繼續熬夜,關在酒店房間重寫。酒店房間沒有鋼琴或任何樂器,而且當時也沒有計算機,我們只好按著計算器,拼命計算得要減少幾個小節和拍子,秒數才配合得上剪接後的畫面,然後重新寫下,忙得雞飛狗跳。結果我們到了倫敦之後的一星期也都沒合過眼,白天錄音,晚上重新寫曲,每天重複這樣的過程。

 

不過,這段過程並非全是苦差事。有一幕戲是溥儀的皇妃大喊「我再也受不了了」,然後就此出走。這幕戲給我的印象很深刻,我很喜歡這幕戲和飾演皇妃的女演員。我第一次讓工作人員聽這個部分的配樂時,所有人相互擁抱,口中喊著:「bellissimo」(太美了)、「bellissimo」(太美了),高興得簡直要跳起舞。我嚇了一跳,不過那一瞬間,所有人融為一體的感覺,我永遠無法忘記。我想這就是與義大利人一起工作的快樂之處吧。

 

貝託魯奇呈現的主題

如果不是站在演員或作曲者的立場,純粹用觀眾的角度來看,這部《末代皇帝》有許多地方頗有意思。

 

我想,貝託魯奇導演還是把「文化大革命」當成一個重要的主題。整部電影描繪出這場革命中,溥儀如何從偽滿洲國皇帝逐漸變成一介平民。如果用昆蟲做比喻的話,仿佛是由蛹化蝶的過程。實際上,電影中也使用了將蟋蟀與溥儀的形象重疊交錯的象徵手法。

| 電影《末代皇帝》劇照

貝託魯奇在先前作品中呈現的各種主題全都凝聚在這部影片中,這點也不容忽略。《1900》與《末代皇帝》的背景舞臺雖然完全不同,分別在義大利與中國,但我覺得這兩部片就像是姊妹作一樣。例如「布」這個主題,《1900》有許多紅旗飛舞的畫面,而《末代皇帝》則是在皇帝的「登基」儀式上,飄揚著大幅的黃幔。

 

除此之外,「腳踏車」也是一個有趣的主題,而且經常出現在義大利電影裡,而不是只有貝託魯奇的電影。不過,《1900》與《末代皇帝》也都放入了這個主題。封建的清代社會中,照理說皇帝應當是不能騎乘腳踏車,然而在片中,皇帝仍是騎了腳踏車。這部電影還加入了許多貝託魯奇風格的主題,例如「門與牆」、「亂舞」、「轉身離去的父親」等等。我所創作的音樂也反映出了這類貝託魯奇風格的主題,像是門的主題,或離別的主題。

| 電影《末代皇帝》劇照

當然,這部電影無論是運用弗洛伊德理論的角度鑑賞,或是羅蘭· 巴特的思維去解讀,都相當有趣。歐洲的觀眾一邊在看這部電影,應該一定程度也在享受這樣的內涵吧。

《末代皇帝》看了很多遍,但過去更多的關注的是它的攝影、燈光和美術等視覺元素,能夠看到文章也多是這些方面的分析,因為這些方面它實在是太強了,很少人注意到它的劇作。前幾天的夜裡又看了一遍,突然意識到它的劇作太棒了,毫無痕跡,以至於讓你感覺不到它的存在,更意識不到它的技巧,這實在是一種很高的境界,讓人折服。好的手法和地方當然很多,可能需要一篇長長的論文來談,但我此時只想聊聊讓我感受最強烈的多視點敘事和它們之間平滑的轉換。


這部影片的劇作物料和故事素材來主要來源於兩部回憶錄,一部是溥儀本人的《我的前半生》和他的英國老師莊士敦的《紫禁城的黃昏》,這兩本書我之前都讀過,它們為電影的劇作提供了主要骨架和營養。

《我的前半生》是自傳,當然這一部分則是傳主自己的視角。電影中慈禧太后駕崩到民國建立那幾場戲都是在這個視點下展開的。尤其是慈禧清晨在宮殿裡召見三歲溥儀之後駕崩的那場戲,被無數攝影師奉為經典,幾乎是全世界電影學校攝影課中的必修科目,很多人都在研究和琢磨它美術、照明設計的極端風格化技術手段,但很少有人去思考其所以然,為何設計和展示的如此華麗而又詭異?它是溥儀的視點,這是留在三歲溥儀腦海中朦朧而又恐怖的記憶,因此這場戲是一種極端的印象風格,可見,視點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影像的處理方式。 



當然,視點也絕不僅僅只決定了影像的處理方式,它同時還決定了故事流中的情節編排和取捨。在傳統劇作理論中長期以來又有一個人物推動情節的觀點,但我覺得這個說法太過寬泛,更多的時侯它是指人物的視點。片中關於民國的的建立,在整個片子中的前半部隻字未提,而是用了一場衝突戲來進行了交代。少年溥儀讀書時,突然發現弟弟溥傑穿了一件黃色內襯的衣服,便呵斥弟弟僭越皇權,作為孩子的溥傑非但不以為然,還理直氣壯的指出哥哥其實早已經不是皇帝的事實。溥傑帶著溥儀爬上了紫禁城和中南海間新建的圍牆,看到了衛隊保護下的民國大總統袁世凱耀武揚威的乘車遠去,才明白自己早已成了傀儡。這場戲完成了多個戲劇目的,它不僅僅起到了歷史時事的交代作用,還展示了此時溥儀的成長,有了強烈的唯我獨尊的皇權意識。在牆上窺探一場戲中,只用了大全景,沒有用小景別,只是遠遠的望著,觀眾看不太清袁世凱的真容,因為這是溥儀的視點。這個視點設計為電影拓寬了銀幕外的時空空間,不用再多一個鏡頭就讓觀眾自己腦補了在溥儀無憂無慮的童年宮廷生活間,這個世界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讓觀眾明白溥儀的傀儡皇帝是生而註定他無法改變的,其悲劇的命運是他自己無法選擇的。

趴在牆頭的溥儀看著乘車遠去的民國總統,喃喃的說我也要有一輛自己的汽車,可能在他心中同樣擁有一輛汽車才是真正的皇帝。這時,莊士敦出現了,但他沒能給溥儀汽車,只給了他一輛自行車,這無疑是一件讓人洩氣的事情,但這輛自行車還是給溥儀了很大的想像力和勇氣。

少年溥儀很快還失去了他的乳母,在乳母被強行用小轎送往宮外時,溥儀哭喊著追趕,一個太和殿前廣場的大遠景,小小的溥儀在那個畫面中顯得那樣的無助和弱小,怎麼都跑不出畫框,溥儀對人說她不是他的乳母她是他的蝴蝶,這些戲都是溥儀的個人視點,這樣的處理方式使失去寄託和唯一親人的絕望和痛楚讓人感同身受。

溥儀在得知自己生母去世後,堅持要出宮回家探望,當他騎著自行車在宮門前遇到陳凱歌扮演的守衛關門阻攔後,悲憤的把自己珍愛的寵物那隻小老鼠從懷裡掏出來,狠狠的摔到了關閉的城門上,那隻老鼠被摔的血肉模糊,貼在了朱紅的宮門上一點點的往下滑,這樣的細節讓人震驚和動容。觀眾很容易被好的細節所打動,但所謂好的細節一定是在一致的視點基礎上,發生和衍生的,否則不會有力量,甚至會畫蛇添足。

受了很大刺激的溥儀爬上了宮殿的頂上,莊士敦上去救他時才發現了溥儀眼睛近視了,莊士敦力排眾議說服頑固的太后們同意給溥儀配一副眼鏡,這是一個很好的意象,象徵著莊士敦於溥儀的作用,他為溥儀打開了一面窗,讓他看清了世界的模樣和自己的真實處境。影片從這一部分開始進入了莊士敦的視點階段。

莊士敦的視點介入是從監獄長看《紫禁城的黃昏》開始的。在這個階段,溥儀經歷21條等時代重要事件,經歷了結婚和清查內務府珍寶,引起太監人為縱火,後溥儀大膽的作出了一個解散太監趕他們全部出宮的決定。他的這些變化都是在莊士敦直接影響和注視下完成的。一直到溥儀被馮玉祥驅逐出宮那場戲,莊士敦呆呆的坐在高臺上,看著溥儀和妃子們遠去的身影。他看到溥儀強作鎮定地從地上撿起一個網球,然後向臺階上面走,這是莊士敦的視點,他是溥儀的老師,他看出了自己的學生故作鎮定表面現面極力掩飾的不安,他對他的處境滿懷關切和無奈。

溥儀流亡天津外國租界時,莊士敦選擇了離開,在碼頭送別的那場戲中,溥儀安排了一個中國的嗩吶樂團跟著莊士敦演奏《友誼天長地久》為他送行,讓人感覺不倫不類中又瀰漫著一絲哀傷。這都是莊士敦的記憶和視點。

離開莊士敦後,溥儀的生活從此進入了與日本人糾扯不清不清的時代。在這部分,影片實際上大多用了皇后婉容的視角,她是這時溥儀身邊唯一的親人了,她看透了日本人的陰謀,她反對溥儀依靠人日本人建立滿洲國。從溥儀登基儀式、皇宮舞會上虛幻的繁華到國務總理任命上的無可奈何和任人擺布,都是通過她的視點傳達出來的。



另一個重要視點,實際上是監獄長的,溥儀在撫順戰犯監獄的生活,是通過他的視點來展示的。

印象深刻的是影片中溥儀的四次出城門,這一次乳母被趕出紫禁城,他拼命追剛未能出;第二次他是生母去世他出紫禁城又被阻;第三次是被馮玉祥背信棄義的趕出紫禁城,命運急轉而下;第四次是在滿洲國稱帝後,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眼看皇后婉容被日本人強行送精神病醫院時,他瘋狂的追出去仍然被日本人安排的衛兵擋回。這四次出城的戲都鋪墊了哀傷的音樂,讓觀眾深切的感受到了一生傀儡的他的不自由,作為一個人他內心的苦悶和悲憤。有了這四次出門不得(其中一次是被掃地出門)的鋪墊,在片尾時的「進門」才有了極大的情感打動力(老年是作為平民的溥儀自己買票進入已經成為博物館的紫禁城參觀),讓人有了滄海桑田的感概。

《末代皇帝》全片中的每一個時期都有一個重要的見證者,正是通過他們的視角,客觀而又感性的完整展示了溥儀悲劇性的一生。由於有了明確的人物視點,不僅是每一個情節點和鏡頭都有了紮實的基礎,同時有很強的移情力量,讓主人公的悲劇和不幸使觀眾感同身受。

斯託拉羅出神入化的攝影,坂本龍一悽美憂傷的音樂都是在這個巧妙絕倫的劇作基礎上才發揮了他們應有的魔力,而這其中巧妙的視點結構設計功不可沒。

這之後,貝託魯奇之後的兩個巨片《遮蔽的天空》和《小活佛》同樣是《末代皇帝》的製作班底,但品質明顯不在一個水平線上,無疑它們都折在了劇本上。

相關書籍推薦

《音樂即自由》

[日]坂本龍一 著 何啟宏 譯 丨2017.04

相關焦點

  • 《末代皇帝》香港重映,豆瓣評分9.3分,曾獲9項奧斯卡金像獎
    《末代皇帝》香港重映,豆瓣評分9.3分,曾獲9項奧斯卡金像獎《末代皇帝》這部電影是一部超級經典的影片,它最早於1987年上映,一上映就收穫了高評分以及奧斯卡金像獎9項大獎,在豆瓣上可以看到該部影片評分高達9.3分,評分最多的為五顆星,該片由已故著名導演貝爾納多.貝託盧奇執導,今日
  • 《末代皇帝》導演貝託魯奇去世:一個義大利人鏡頭中的紫禁城黃昏
    貝託魯奇中、意、英合拍的《末代皇帝》以華麗的視覺景觀、精湛的場面調度展現了溥儀作為一個「人」在歷史洪流中的悲劇,該片獲得第60屆奧斯卡九項大獎,在全球範圍內贏得滿堂彩,是唯一一部進入世界電影殿堂的中國題材史詩片
  • 9項奧斯卡《末代皇帝》,梁家輝卻看不上:拿啥跟我們《火龍》比
    ……同樣拍的是中國最後一個皇帝溥儀,由李翰祥導演,梁家輝主演的《火龍》,如今的年輕人已經鮮有人知;但貝託魯奇的《末代皇帝》,卻成為了世界影史中的經典之作。時至今日,梁家輝對《火龍》的喜愛也遠遠高於這部奧斯卡大拿《末代皇帝》。兩部溥儀傳記性電影,梁家輝在其中關係頗為複雜。1982年,梁家輝被導演李翰祥發掘並進入電影圈。
  • 豆瓣9.2分 電影《末代皇帝》
    /地區:英國 / 義大利 / 中國大陸 / 法國豆瓣評分:9.2       溥儀(尊龍 飾)的一生在電影中娓娓道來。文革的風風雨雨,在他身上留下了斑斑傷痕➥➥➥➥➥➥➥➥➥➥➥➥➥➥➥➥➥➥➥➥➥➥➥➥➥➥➥➥➥➥➥➥➥➥熱評我是先鍾情於《末代皇帝》的音樂,多年之後的現在才看的電影。
  • 9分影史神作,橫掃48項大獎,票房60億,它是奧斯卡最大遺珠
    憑藉著錯綜複雜的敘事,極富創意的視覺衝擊,以及多重層面的思考價值,這部電影受到了眾多影迷的追捧。或許單論藝術成就,它可能算不上一部偉大的電影,但是絕對有資格在影史佔據一席之地。9.3分影史神作,橫掃48項大獎,票房超60億,它是奧斯卡最大遺珠:
  • 《末代皇帝》義大利導演中國故事,奧斯卡9項大獎,有啥攝影特點
    今天我們要分析的電影,是一部獲得奧斯卡包括最佳影片在內的9項大獎的影片,這是在整個奧斯卡獎評獎的歷史中都少有的佳作。更加不可思議的是,這是一部講述中國皇帝生平故事的電影,卻出自於一位義大利電影導演之手。
  • 末代皇帝香港要重映?陳衝回憶導演貝託魯奇,拍房事為何性而不色
    小編的話:貝納爾多·貝託魯奇導演的《末代皇帝》修復版香港地區9月17號重映,奧斯卡9項大獎,在大銀幕看真是享受!這不電影小編給他滿分,不怕他驕傲。影片長達三個多小時,用倒敘插敘講述了溥儀60年的跌宕一生。該片獲1988年「第6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攝影、最佳美工、最佳服裝設計、最佳剪輯、最佳音響效果、最佳原始音樂九項大獎。論製作,沒有哪部清宮戲能比上了,因為拍攝地點就在紫禁城!
  • 《末代皇帝》導演貝託魯奇去世!分享17個故事
    據《今日俄羅斯》26日報導,義大利知名導演伯納多·貝託魯奇因病去世,終年77歲。
  • 由中國人主演的一部電影,曾獲得9座奧斯卡
    其實在電影史上,有一部由中國人主演的電影,曾創下比《寄生蟲》還狠的紀錄——一舉奪得9座奧斯卡獎盃。1986年,義大利導演貝納爾多·貝託魯奇開始籌拍傳記電影《末代皇帝》。這部電影講述的是清朝最後一個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從三歲登基坐上皇位,到最終成為一名普通公民,跨越60年的故事。
  • 豆瓣9.0以上的愛情電影,中國只有一部,導演是周星馳
    今年情人節對於單身狗來說,甚是幸運,但為了襯託一下節日氣氛,呆在家看電影是個不錯的選擇。今天去豆瓣找愛情片,竟然發現,豆瓣9.0分以上的電影只有5部,而國內只有周星馳的一部上榜,你知道是哪一部嗎?在1997年上映全球票房就超過18億美元,是1997年至2010年電影票房最高的電影。並一舉拿下第7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獎等11項大獎。
  • 老照片:《末代皇帝》片場舊照曝光,當年的尊龍比張國榮還帥
    老照片:《末代皇帝》片場舊照曝光,當年的尊龍比張國榮還帥《末代皇帝》這部電影是中國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進入故宮太和殿實地拍攝的西方電影。《末代皇帝》這部影片描述的是中國最後一個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從繼位開始,到最後成為一名普通公民橫跨60年跌宕起伏的一生。
  • 貝託魯奇與《末代皇帝》的光輝歲月,在故宮拍電影有多難?
    史上第一個被允許進入紫禁城拍電影長片的外國導演,在斯坦·李老爺子走後不久,也離開了人世,其發言人及多家媒體證實了這個悲痛的消息。貝納爾多·貝託魯奇,他在1986年進入到紫禁城內重要場所拍攝電影《末代皇帝》。那時候,在國際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古建築室內進行拍攝活動已經是被明文禁止的,貝託魯奇卻成了一個特例。
  • 九項奧斯卡獎獲獎影片《末代皇帝》,故事來源竟然是……
    作為第一部得到中國政府許可在紫禁城內拍攝的西方電影,《末代皇帝》的拍攝得到中國政府的全力支持。當年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訪華,本應安排參觀故宮,因為當時《末代皇帝》正在故宮內拍攝,此行遂此作罷,可見中國政府對這部電影的重視程度。不少人津津樂道於《末代皇帝》的藝術成就,譬如在第60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上風光無限,拿到全部9項提名大獎,但卻很少有人知道《末代皇帝》的故事來源。
  • 電影《末代皇帝》觀感
    最近又重溫了一遍《末代皇帝》這部電影,溥儀這個一生充滿爭議又有傳奇色彩的末代皇帝再次進入我的視野。這部由義大利導演貝納爾多·貝託魯拍攝的作品《末代皇帝》在豆瓣評分高達8.9,五星好評10w+值得一看!作為第一部進入紫禁城內拍攝的劇情片,第一部得到中國政府全力合作的電影,《末代皇帝》一舉獲得了奧斯卡9項大獎,成就了電影史上的一段傳奇!
  • 拍《末代皇帝》像場8個月的婚禮 陳衝:這輩子不會再逃跑了
    記者洪文/綜合報導經典電影《末代皇帝》1988年上映,讓兩位女演員陳衝與鄔君梅紅遍全球,兩人也因戲結下姊妹情,鄔君梅表示當年拍完戲後,即使她們二人分隔兩地,陳衝仍常常寫信給她,鄔君梅說:「陳衝是特別有才華的女演員、導演和作家,在我合作過的演員中
  • 全網只剩刪減版,這部神秘國產電影,豆瓣9.1分卻無人知曉
    橫掃88年奧斯卡九大獎項: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藝術指導、最佳攝影、最佳服裝設計、最佳剪輯、最佳原創電影配樂、最佳混音。豆瓣9.1分,還片得到了中國政府的大力支持,是第一部進入故宮實地拍攝的電影,這部片子就是《末代皇帝》。雖然口碑很好,了解的人卻很少。
  • 奧斯卡影片《末代皇帝》香港重映
    已故著名導演貝納爾多·貝託魯奇經典之作《末代皇帝》 32周年數字修復版確認將於9月17日在中國香港重新上映,並發布了定檔海報。尊龍、陳衝、鄔君梅、彼得·奧圖爾等主演的傳記電影。這部講述了中國最後一個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從當上皇帝到最終成為一名普通公民之間橫跨60年跌宕起伏的一生的故事。本片曾於1987年在全球上映,3D修復版也曾於2015年6月在中國上海國際電影節上映,一播放就引起了觀眾強烈的關注和震撼。
  • 義大利導演貝納多·貝託魯奇去世,曾執導《末代皇帝》
    據《今日俄羅斯》報導,義大利知名導演貝納多·貝託魯奇(Bernardo Bertolucci)去世,終年77歲。
  • 拍出中國最後一個皇帝,載入影史,這部老外拍的清宮戲好在哪?
    它,是第一部得到國內允許在故宮內拍攝的故事片,他,是中國最後一個皇帝。豆瓣9.3分,Top250排名30,當年斬獲最佳影片等9項奧斯卡大獎。最近港臺地區又接連重映,載入影史的《末代皇帝》,到底有什麼魔力?
  • 《末代皇帝》修復版臺灣重映,連破票房紀錄
    如此票房成績,超過了《肖申克救贖》《霸王別姬》《天堂電影院》等經典電影,再次創造票房佳績。1988年《末代皇帝》初次在臺灣上映時,就是當年的票房冠軍。同時,該片也是歷史上第一部獲準進入紫禁城實景拍攝的電影。影片於5月15日在臺灣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