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界網站
金融界網站訊 由中國期貨業協會、深圳市期貨業協會主辦的「2020年第16屆中國(深圳)國際期貨大會」於12月19日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辦。
這是一年一度期貨行業最重磅的會議,證監會副主席、期貨業協會會長、四大期貨交易所和滬深交易所總經理,以及頭部期貨公司董事長雲集第16界中國(深圳)期貨大會,金融界作為合作媒體全程報導,為關心中國期貨業發展的投資者帶來最前沿的監管思考以及行業動態變革。
本次會議分論壇一圍繞「構建新發展格局與期貨行業改革發展」為主題,圍繞「十四五」規劃與「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戰略背景,聚焦期貨市場,分享前沿觀點,就行業如何更好地響應國家戰略、服務實體經濟等展開深入交流。
在主題為《期貨市場如何助力雙循環發展新格局》的圓桌討論中,中國期貨業協會原副會長李強,平安期貨總經理姜學紅,中信證券周期行業首席分析師敖翀,馬鋼股份首席市場分析師夏仕卿,盛冠達資產創始人黃燦參與討論。
近年來,證券、銀行、期貨形成了大金融實體服務的模塊。在新格局下,期貨行業在社會資源配置中形成新特點跟發展趨勢,敖翀認為,證券行業提供的主要是服務,即賣方服務,如幫助發行股票、發行債券。期貨則主要為企業經營管理提供幫助,如大宗商品的風險管理,起到幫助企業管理或規避風險的作用。所以每個服務實體的角色是不同的。但是這幾年明顯感覺到融合性特別強,這是因為過去十年實體企業基本經歷了兩輪經濟小周期,不斷處於這種波動下,因此企業抵禦風險的能力在不斷提出新的需求。不僅僅是原來的單一內容,如採購部門、銷售部門對風險、資金的控制,還有來自權益類資產和負債的約束,都需要做統一的考慮,因此會有更多融合性考量。
從證券、銀行、期貨三個服務角色看,可能未來更多的是融合,此外是更多的是業務協同概念。但是從各個角度來說,其實不僅僅是單一的業務協同,也可能是各個環節。
對於新基建、新發展、新的領域對大宗商品的影響方面,敖翀表示,十三五規劃、十四五規劃的交際期,包括雙循環,在未來幾年當中都會有新的方向。雙循環中有一些內涵如產業集群升級、城市群等新概念,這些新方向會對傳統商品有拉動效應。例如銅,銅長期來看是存在消費升級邏輯的。現在新的消費領域,也有製造業消費升級的邏輯,比如5G、高鐵、特高壓,包括在兩個大的消費領域,即終端消費領域——光伏、新能源。在這些工業領域,新能源汽車的一些組件如銅箔,也有升級的邏輯,像銅的電子品都會用到銅及更多的線纜,可能帶來的效應也是成倍的。
其次,新能源汽車當中,也會用到光伏,如一些板材。由於處於轉型階段,傳統領域的技術還存在,且中西部區域包括城市群、城鎮化都還有提升的空間,意味著傳統偏周期類的公司盈利水平不會大規模下降,會跟著價格的波動而變化,所以需要工具來規避風險。
另外還有一些新的產業,都在走產業鏈升級的道路。產業鏈升級道路當中,除了終端的設備升級領域之外,還有很多新型領域。還有材料端,很多傳統公司不斷在加入新的材料領域,其實就是對大宗商品中下遊延展的一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