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想像·一座城」的第 96 篇文章
帶你發現城市更多未知的模樣
張凱琳將別人捐贈來的舊牛仔衣物進行再生產,不但帶著當地婦女實現了二次就業,還為舊衣物二次利用的環保事業貢獻了一份自己的力量。
在中國,做服裝的工作室向來不少,服裝的款式與布料自然也極為多元。
從幼童到老人,從低端到上檔次,從普通工薪家庭的日常著裝到維密時裝秀,無限的排列組合造就了服裝市場豐富多層的生態體系。但是到底有多豐富呢?曾經有人說:「如果全中國的服裝生產流水線都在此時此刻停工,那麼那些已經被生產出來的衣服,也足夠全中國人穿上十年。」
巨量的冗餘也就造成了二手衣物的大量堆積,而這當中,甚至有很多原本是全新的衣服因為賣不出去,導致被直接當做二手衣服處理。但是,有這樣的情況存在,自然就會有人站出來解決。
位於臺灣西北部的桃園市桃園區裡就有這麼一家服裝工作室,她們設計的產品的布料,
全部來自於別人捐贈或者自己收購來的二手牛仔衣物。她們將這些二手衣物經過清洗、拆解、整理後,重新設計為新的產品,推向市場,賦予這些舊衣物們二次生命。
這是一件不太普通的工作室,除了專門製作「二手牛仔衣物」以外,
它還成功讓當地部分退休婦女二次就業,為當地經濟發展貢獻了一份力量。工作室的主理人來自香港,叫張凱琳,結婚後便移民臺灣。在這之前,張凱琳就已經是一名兒童服裝設計師,每年平均要設計出四五百件樣式,因此對服裝設計很熟悉。
張凱琳在剛來到臺灣的時候,張凱琳很不適應,從高樓林立的大都市來到田野鄉間,這當中除了生活習慣與節奏的轉變,更因為當地關於服裝設計的就業機會極其稀少,不能發揮自身專長而感到無奈。
在一次參觀桃園附近的公益團體的時候,裡面有個回收衣服的倉庫,張凱琳看到裡面有很多還很新的衣服,因為賣不出去而大量堆積,她意識到這可能是一次機會——自己可以憑藉自己的專長來改變這個現狀。
沒有工作崗位,就自己給自己提供,張凱琳開始了創業之行——在桃園成立一個延續「牛仔」生命,用牛仔布重新製作產品的工作室——
寺日工作室。
「寺日」是「時」字的拆解,意指回到過去,翻轉時間。一方面述說自己來到臺灣一切從零開始,像以前一樣,另一方面則是指賦予舊衣物二次生命,重新來過。在最初的時候,張凱琳只覺得可以憑藉自己的專長為一些舊衣服實現二次利用,為環保做一些貢獻,順便因此盈利,還沒有偉大到去考慮當地婦女的二次就業問題,但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她受到了婆婆的啟發。婆婆如今五十多歲,已經退休了。對於從小就生活在快節奏的香港的張凱琳來說,一個人工作到六七十歲是很平常的事情。在看到自己的婆婆才五十多歲就已經退休的時候,她感到很不解也很可惜,覺得這是
對社會勞動力的鋪張浪費,而這在當地並不少見。
很多跟婆婆一樣年紀的人明明還有勞動力,也很想補貼家用,卻因為實在沒什麼事做而只能每天在家看電視,偶爾出去走走。這在無意間給張凱琳提供了一個契機,考慮到工作室初期沒有人手的問題,她覺得可以試著讓婆婆來給自己幫忙。
她從零開始,教婆婆縫製技巧,教到婆婆可以自己獨立完成一些小的零錢包,這讓婆婆獲得了成就感,也成為了婆婆的樂趣。
張凱琳覺得這麼做是可行的,也因此萌生了幫助當地婦女二次就業的想法。於是她邀請了很多婦女來工作室,先由她教導如何縫製,再讓大家去做一些簡單的生產工作。考慮到有些媽媽還要帶小孩,接小孩上下學,張凱琳還專門在工作室裡放了幾張桌子給小孩寫作業。
就這樣,工作室開始運轉了起來,先是聯絡了Timberland,透過他們向全臺灣募集二手牛仔衣物。
工作室的牛仔布料,其中有6000條來自Timberland的捐贈 再交由心路基金會負責清洗、消毒二手衣物,接著送到工作室倉庫進行整理、分類,最後由婆婆跟「媽媽」們負責拆解與縫製,而張凱琳負責設計與教導,一切顯得井然有序。
這位年輕的香港人,正帶領著一群在農村生活半輩子的臺灣婦女們,一步步邁向了國際市場。
工作室從成立到現在已經一年多,期間邁出了許多個第一步,發展十分迅速。單單是整個18年,工作室就參加了一場比賽、一場展覽,舉辦了一場回顧展、三場升級改造工作坊,開始了官網的設計,並在年末正式登記為了社會企業。
這當中最有意義的,就是每隔一段時間開辦的升級改造工作坊,屆時,工作室會邀請感興趣的體驗者,自帶一條二手牛仔褲,帶著大家自己解構牛仔褲,再重新縫製成全新的產品。讓大家體驗其中樂趣,傳播工作室倡導的價值觀。
工作室甚至還受到市政府社會企業中心的表揚,會見了桃園市的市長副市長,受邀參加臺北的社會創新實驗中心周年慶。
不到一年的時間,工作室的名聲就已經傳遍臺灣,而到了19年,張凱琳不但受到了TVBS的採訪,婆婆、婦女們設計的產品更是賣到了海外。在今年已經過去的七個半月裡,張凱琳帶著大家穩步向前,先是回到香港參加香港牛仔節——HK Denim Festival,舉辦升級改造工作坊,後受邀當2019桃園社會企業創業競賽頒獎人。
在香港深水涉布料市場舉辦升級改造工作坊
受邀當2019桃園社會企業創業競賽頒獎人
6月份官網上線,7月份,再次與Timberland合作開啟二手衣物募集活動.
如今的工作室已經徹底站穩了腳步,不但改善了自己的生活,為舊衣物的環保利用做了一份自己的貢獻,還幫助到當地婦女成功二次就業。張凱琳對此感到非常滿意,也很喜歡現在的狀態。在問到關於以後的計劃時,張凱琳說會先逐步拓展用戶渠道,客人可以自己提供衣物,不再局限於牛仔布料,使舊衣可以更多元化的延續生命,為客人設計量身定製的新產品。
「我希望更多的人可以投入舊衣改造,在退休後的生活裡有更多新的興趣與目標。」圖片來源:寺日工作室Facebook、TVBS 一步一腳印 發現新臺灣 電視節目、Timberland官網、自由時報
❖ 想像 · 一座城 ❖
更多「人文社區」文章回顧
(點擊圖片即可了解)
本期 [想像·一座城] 關注的是
臺灣桃園的寺日工作室
《想像一座城》作為一個專題,用影像、文字呈現幾個城市的零碎片段,關注的焦點,除了城市化對城市面貌帶來的改變,以及由此凸顯出來的城市規劃問題,更重要的是,在這種改變下本地居民的生存空間狀態,通過這種關注導向對城市真實狀況的理解。我們的城市有很多故事。
更多👉「想像一座城」:我有22個城市故事,想講給你聽
多元×跨界×公益×生活
以空間為平臺
傳播有趣另類的公益文化
遇見多元跨界的公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