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軌道,真的會重合嗎?
真的很難不劇透,所以儘量簡單點。兩句臺詞道出了燒腦之作《前目的地》的精髓:「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我的人生就像一條蛇在吞吃自己的尾巴」,在穿越成為可能之後,我與過去的我相遇,會發生什麼樣的奇葩情節?看完電影再看看這些題目,疑惑會減少很多。
生物學題自己和自己能生出孩子麼?
但凡上過高中的人都會對《前目的地》裡的一個情節產生懷疑,就是變性後的「我」穿越回去跟變性前的「我」相戀,自己搞自己,俗稱……自慰,然後……搞出一個孩子。這事可行麼?近親結婚都生出一堆傻逼來,那麼自我繁殖會有什麼後果?
至少從生物學的角度,這是不可以的。生物界不是沒有單體繁殖這種說法,但大多都是植物、單細胞生物以及雌雄同體的簡單無脊椎動物。
至於雙性人,現實當中是存在的,但也往往是生殖系統高度退化。一般是一種生殖系統得到發育,另一種卻被抑制,兩者同時發育也不會發育成型。
所以,就算《前目的地》裡的女主角簡變性成了男人約翰,而且還有了完整的男性生殖系統,他們倆也不可能生出孩子來。類比一下,如果這樣可以,那麼一個男人的兩個精子理論上也應該可以自己融合在一起了。
朝未來的我打一槍,現在的我會死嗎?
這個問題相對成立的解釋,得依靠由量子力學發展出來的平行宇宙理論。簡單地說,穿越回去的「我」和之前未變性的「我」,並不是同一個人,而是不同時空的、此前擁有相同經歷的、外貌高度一致的兩個不同的人。
從量子力學的角度說,其實存在著既相似又不同的無限多個宇宙。用物理學家的比喻,這就好像行駛在並排的兩條鐵軌上的、一前一後的兩輛同樣的火車。時間掌握恰當的話,你可以從前面的火車跳到並排的後面的火車上,你可以看到相同的景色在你眼前再次經過,但即便車廂布置得完全一樣,這也不是你原來那輛火車。
用這一理論來解釋,就是「我」每次穿越到達的都不是自己存在過的那個地方,而是長得一模一樣的、裡面的人也有著完全相同經歷的另外一個世界,也就是鏡像宇宙。所以「過去的我」其實不是我,是一個陌生人。
另外,根據這樣一個理論,我的每次任務就算完成了,也沒改變自己原來所處的那個世界,該死掉的人還是要死掉。這樣也能解釋,為什麼變性後的我可以跟變性前的自己生孩子。
我的真面目,到底是怎樣?
哲學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往何處去?
生死,成敗,是非,榮辱,最終都大不過一個「我」字。所以,《前目的地》其實要說的依然是哲學上的終極命題,關於「我」: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往何處去。
在這些問題上,《前目的地》質疑的意義大於建設。它質疑了西方人過的那種物質和文化財富滿足的生活,但結果卻無可避免地走向一種虛無。
我未來到底會成為怎麼樣一個人?從我們孩童時就開始問的這個問題,《前目的地》給出一個非常偏激的答案。 「在很久之前,尼採就將西方文明的發展方向看作是走向末人(the Last Man)這種沒有激情或允諾的可悲的受造物。」(齊澤克)這電影是反對我們成為這樣的受造物,成為這樣的末人,一頭「幸福」的豬。
莫問前程有愧,只求今生無悔,必須有目標,必須有激情。在片中,儘管穿越得那麼辛苦,但男主角從來沒有親口解釋過自己的動機,只是按照上司的命令執行一個個的任務,卻從來沒有說過,最終的目標到底是什麼(絕對不是阻止炸彈客)。但毫無疑問地他將生命獻給了某種超驗原因(transcendent Cause),不是上天堂就是下地獄,按照他的臺詞,他這樣的生活「沒有家人,但是有生存的目標」。
所以,他穿越的動機和動力,實際上比《星際穿越》中的父親來得更真實:他愛自己,別人無法欣賞他,他就安排了一個這樣的局,讓自己無限循環。沒事找事也是一種生存目標,孤獨的男主角一步步走向目標:形成一個完整的循環的生命多米諾骨牌陣。這其中有孤獨,自戀,仇恨,化解,變幻,他歷經生老病死,讓人看到一切痛苦都是有理由的,或者說生命本來就是苦。自謂聞道,而苦於情重。所以,骨牌倒了一遍之後,所謂的transcendent Cause最終還是一種積極的虛無主義。
整部電影就是一個比喻,就跟電影裡那些未婚媽媽的故事一樣,它的真假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講述的人和講述的年代。而故事本身,在在別人講述給你聽的時候才有意義。比如,你在酒吧裡聽到這樣一個故事,很被吸引,那就夠了。如果跳出去,看過了一切變幻,你會發現真相蠻無聊的,越到電影的最後,這種虛無的色彩就越濃。一切話語/故事都來自他者,我們始終無法逃脫他者的限制。
你反問,如果不這麼循環下去,男主角會怎麼樣?會像王子那樣,和公主幸福滴生活下去麼?「幸福」當然也是假的,老年男主角不是跟中年男主角預測/揭穿了他和他的老婆未來會很糟糕麼?
1、關注「我們審片」,就可以不斷接收靠譜影評,步驟:添加朋友→查找微信公眾號→搜「我們審片」;或者點擊文章標題下藍色字體「我們審片」,或者掃描以下二維碼:
2、文章內容版權所有,其他公眾號轉載請聯繫號主,原創不易,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