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個人生下來都註定改變這個世界,在我們老去的這條路上,我們會變成怎麼樣的人?隨著時間洪流的推動,我們都會逐漸老去,究竟只是讓自己的年齡隨著時間的變化而增長,還是讓自己的心靈能夠同比有所成長,這對每一個正在成長中的年輕人都是一個疑問。太多人虛度著光陰,永遠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隨著年齡的增長,自己卻沒有絲毫的成長跡象;還有人高舉著「適應社會」的口號,自覺成為這龐大社會機器上一顆小小的螺絲釘,失去了夢想,失去了自我。
我們經常聽到那些看似經驗老成的長輩對我們說「年輕人你還不懂,你還要成長,社會就是這樣的,你要適應這個社會。」這世界上不可能誰都能成為那種站在風口浪尖,去掌握國家命運的人物,太多人都不過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升鬥小民。但有一點我們可以肯定,總有一天,時代的天空會換,現在的年輕人們會接手長輩的位置去創造並改變這個社會。到那個時候,「成熟」的我們究竟想要一個怎麼樣的世界?
周國平在《靈魂只能獨行》中說:「許多人所謂的成熟,不過是被習俗磨去了稜角,變得世故而實際了。那不是成熟,而是精神的早衰和個性的消亡。真正的成熟,應當是獨特個性的形成,真實自我的發現,精神上的結果和豐收。」即是在肯定我們的個性,告誡我們不要摧眉折腰,不要隨波逐流,不要為了適應社會而變得麻木。
每個生而普通的人都註定改變世界
能夠成為時代的弄潮兒的人少之又少,太多人都沉浸在普通的生活當中,為了維持自己穩定的生活而操勞著。大部分人都註定生而平凡,我們的命運也不過是十三億分之一裡小小的一條分支線,但只要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就註定會改變這個世界的某一個微小的角落。
每個生而普通的人都註定改變世界,承認自己的普通並沒有錯,但生而為人,就必然有著自己的個性。我們太多人總是將自己放在一個群體中去作比較,努力改變著自己去適應這個群體,以至於忘記了最初的理想,忘記的自己的初衷。世界那麼大,真正能做到去看看的人又有多少。
人們倡導的「平凡是福」,確實,穩定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種幸福,但在這種穩定裡,並不是讓我們每個人都將自己放在某一個群體中,去改變自己,適應這個群體,成為這個群體的一部分。共性確實重要,但人不能沒有個性,不能沒有自我。成長並不是讓我們適應這個世界的路,而是我們不斷尋找自我,肯定自我的路。
個性是證明一個人存在過的痕跡
「我思故我在」,人正是因為有了思想,才有了社會,正是因為有了個性,才有了每個人自己特立獨行的選擇。我們可以適應社會,這本身沒有什麼錯,但我們不能為了適應社會而抹殺自己的個性,讓自己成為石碑上一個沒有名字的鬼魂。
個性才是證明一個人存在過的唯一痕跡,遍觀古今,哪一個名人不是個性昂揚,充滿對生活的熱情與激情,渴望能夠改變這個社會的人呢?個性是一個人的靈魂,它本身充滿了色彩和稜角,不要為了某些並不值得的理由去改變自己的個性,還美其名曰「成熟」,這樣的成熟無外乎是對自己的抹殺。
人生在世,就是一個不斷尋找自我,承認並肯定自我,以及追求幸福的過程,不要輕易為了一些不值得的人或事去改變自己。
筆者情感感悟:
記得幾年前有一檔綜藝叫《超級演說家》,我很喜歡北大才女劉媛媛的一段話,她說「年輕人不要想著穩定的生活,說什麼不作不會死,因為如果所有人都不作不會死,那所有人就都沒有活過」。人是為了自己而活的,自己的幸福與快樂是最重要的,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完全獨立的個體,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應該為了適應某個群體而去改變自己,而是應該尋找自己適合的群體,並在裡面發揚自己的個性,去發光發熱。
追求穩定的生活並沒有錯,但不能為了所謂的穩定,就去抹殺自己的個性,那是對自己靈魂的背叛,更是對自己生命的不自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