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高更的著名畫作《大溪地少女》

2020-12-28 曹麗紅的家常事

拒絕文明,逃離到原始島嶼大溪地島的畫家——一提起保羅·高更這個名字,這一想法便會在腦海裡湧現。我們所熟悉的高更畫作是1891年之後的作品,大部分創作於大溪地島。高更原是在證券公司任職的一名普通員工,育有5名子女。1876年,他的作品《威洛裡森林的風景》入選沙龍展,由此步入畫壇。步入畫壇的第七年,他決定辭職專心創作,這同拋棄家庭並無二致,因為默默無名的畫家要想養活六口人是難以實現的夢想。無法忍受生活艱辛的妻子帶著孩子們回到了在丹麥的娘家。高更在決定做一名畫家的同時,失去了他以前的生活和家庭。

在繪畫創作上起步較晚的高更,為了成為優秀的畫家,不斷尋找新的創作素材。彼時鼎盛時期的印象派已滿足不了高更,在1889年舉辦的萬國博覽會上,他被亞洲和南太平洋的異域風情吸引,憶起了在母親故鄉秘魯利馬度過的幼年時期。1891年2月,他處理掉所有的作品、籌到資金後突然離開,並留言稱:「為了在和平中生存,為了能讓我自己自由遊走於文明的掌心之外,我要前往大溪地。」

他最初到達的地方是大溪地島的首都帕皮提,但這個地方令高更失望不已。他所嚮往的是淳樸的原始文明,是能夠實現自身自由的樂園,但帕皮提卻是一個白人和中國人聚居的殖民地港口,真正的原住民毛利族的傳統與宗教習俗被高度滲透的西方文明掩蓋。在去了距帕皮提80公裡遠的海邊之後,高更尋找真正風景的努力才算有了結果。平時堅信「色彩即生命」的高更覺得,綠色野生的生活和鮮明的熱帶色彩將會實現自身的藝術。高更在像原住民一樣生活的同時進行著創作,大溪地女性的淳樸原始之美本身更是給高更帶來了新的靈感。

《大溪地少女》是高更1891年到大溪地後創作的作品,這幅畫描繪了坐在海邊的兩個原住民女人。大膽的原色和強烈的補色表現手法,可以看出畫家對色彩頗為執著。首先引人注目的是畫作左側頭戴玻里尼西亞象徵的提亞蕾花、身穿傳統服裝紗籠的女人。少女閉著眼睛,悵然地耷拉著腦袋,她耳邊的一朵白色提亞蕾花尤為明顯。右側的女人是和高更同居的13歲少女——特哈瑪娜,她穿的不是傳統服裝,而是一件粉色連衣裙。她好像在觀察畫家的眼色,視線並未朝向畫面正前方。少女的表情中飽含著無從知曉的憂鬱與不安。

高更在給巴黎妻子的一封信中寫道:「現已是傍晚,像大溪地夜晚般如此寂靜的地方,我生平還是第一次見到……這裡總是只有沉默。不知這些人如何能夠幾個小時、幾天不說一句話,只是用悲傷的眼神凝望著天空。現在我理解了,我能感受到要將我捕獲的一切。」無邊無盡的獨孤感狠狠擊中了高更,他瘋狂地埋頭創作,但在過去的18個月裡,他一幅畫也沒有賣出去,來自故土的匯款也中斷了,最後他決定回到巴黎。

高更所嚮往的大溪地,位於文明之外自由淳樸的原始世界,也許終是僅存於畫作中的虛幻之地。高更如今意識到,為了實現繪畫之夢,他失去了作品之外的一切。他失去了祖國、家庭、朋友,甚至失去了自我。高更在給朋友寫的一封信中感慨道:「回去的話,得放棄畫畫了。」在藝術與生活、理想與現實間苦苦掙扎的藝術家的無奈,也同樣落到了高更身上。

從託馬斯·曼(Thomas Mann)的小說《託尼奧·克勒格爾》(Tonio Krger)中也可以體會到這種耐人尋味的矛盾。「我想擺脫必須要認清並忍受創作痛苦的詛咒,過上平凡幸福的生活,去熱愛,去讚美。重新來過,然而估計不會有任何作用,必定又會是如此,一切都會變得和現在一樣。這是因為對人類而言,無論是哪一個種族,正確的人生道路原本就不存在,人們必然會迷失方向、彷徨徘徊。」

正如託尼奧·克勒格爾的獨白一樣,也許對於高更而言,正確的道路原本就不存在,即使再次回到最初的位置,他仍會相信大溪地之旅是正途。這從高更再次回到大溪地來面對死亡這一點可以看出,他在「已然」失去和「終究」無法實現這二者之間惘然若失。

相關焦點

  • 單純而樸實 | 後印象派保羅·高更作品欣賞
    保羅·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法國後印象派畫家、雕塑家,代表作品有《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 》《黃色基督》《遊魂》《敬神節》等。保羅·高更生於法國巴黎,年輕時做過海員,後成為一名股票經紀人。
  • 場景人物油畫:在阿爾勒競技場、大溪地婦女-高更|美術作品
    A.D 19C-20C法國畫家_保羅·高更(Paul Gauguin,生於1848年至1903年)法國後印象派畫家、雕塑家,與文森特·梵谷、塞尚並稱為後印象派三大巨匠。美術作品:大溪地婦女_Tahitian Women-保羅·高更美術作品作者:保羅·高更(Paul Gauguin)
  • 被梵·高「擠兌」那麼多年,高更終於要有自己的傳記片了
    法國實力派男星樊尚·卡塞爾飾演高更據法國媒體報導,一部關於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Paul Gauguin)的傳記電影已進入籌拍階段,預計將於今年九月中旬在南太平洋島國大溪地開拍,而飾演主人公高更的將是法國實力派男星樊尚
  • 這個曾在高更畫作中出現的高更雕塑作品被證實是「贗品」?
    這件雕塑此前被認為是法國後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Paul Gauguin)的作品,並曾在歐美各大博物館的高更相關展覽中廣泛展出過。這件帶惡魔角的頭像雕塑現已被博物館從其常設展中移出,蓋蒂博物館網站對這件藏品作者的介紹已變更為「未知」。事實上對這件雕塑作品來源的追溯長達十餘年,近期才有新的證據。
  • 蔣勳破解高更之美:解讀「後印象派大師」高更爭議一生
    《蔣勳破解高更之美》 蔣勳著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5.10《蔣勳破解高更之美》是美學大師、百萬暢銷書作家蔣勳先生的經典作品——「蔣勳藝術美學」系列第六本,也是本系列的壓軸之作。該系列解讀了世界著名藝術家的作品,包括達文西、梵谷、米開朗其羅、莫奈、高更等人。跟隨蔣勳,走進美學探索之路,洞悉藝術史上最真實的理性與感性,呈現最精彩的美學觀點及經典畫作。現代藝術的啟蒙者高更,為了追求遠方的呼喚,不惜傾家蕩產,拋下了蒼白矯情的歐洲文明,逃奔大溪地島。在最原始處,尋找蠻荒肉體的奢華。
  • 後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出走半生,在失落的文明中找回自我
    偶然聽人說起毛姆小說《月亮與六便士》中的男主角思特裡克蘭德是以畫家保羅·高更為原型,不免讓我對這個畫家產生了興趣,他是否真的如思特裡克蘭德一般從滿的六便士裡抬頭看到了月亮?這個與梵谷、塞尚齊名的後印象派畫家究竟有著怎樣的傳奇一生?
  • 高更:被畫畫拐上「歧路」 卻抵達了藝術的神壇
    在成都博物館與印第安納波利斯藝術博物館聯合舉辦的「光影浮空:歐洲繪畫五百年」展覽中有一位這樣的藝術大師,他就是法國著名畫家保羅·高更。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高更被畫畫拐上「歧路」的傳奇人生。保羅·高更的人生在如今的各種搜尋引擎上似乎都凝成了一句話「保羅·高更(1848–1903),一位法國後印象派藝術家、雕塑家,與梵谷、塞尚並稱為後印象派三大巨匠。」
  • 高更:被畫畫拐上「歧路」卻抵達了藝術的神壇
    在成都博物館與印第安納波利斯藝術博物館聯合舉辦的「光影浮空:歐洲繪畫五百年」展覽中有一位這樣的藝術大師,他就是法國著名畫家保羅·高更。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高更被畫畫拐上「歧路」的傳奇人生。  保羅·高更的人生在如今的各種搜尋引擎上似乎都凝成了一句話「保羅·高更(1848-1903),一位法國後印象派藝術家、雕塑家,與梵谷、塞尚並稱為後印象派三大巨匠。」
  • 同是拋妻棄子,跑到島上「搞藝術」,思特裡克蘭德與高更有何不同
    同是拋妻棄子,跑到島上「搞藝術」,思特裡克蘭德與高更有何不同毛姆是英國著名作家,他十分出名的代表作之一就是《月亮與六便士》,其中的主人公思特裡克蘭德是一個讓人又愛又恨的角色。而這部作品的原型人物就是法國畫家保羅·高更。
  • 《蔣勳破解高更之美》:走進「後印象派大師」充滿爭議性的一生
    然而,高更選擇放棄了人人稱羨的職位、家庭、婚姻、妻兒、財富,一步一步走向他瘋狂藝術創作的過程。  當梅娣負擔著兒女,負擔著家庭,甚至負擔著背叛她的丈夫,高更卻從大溪地寄回了他與土著女子新婚的畫圖。  為什麼他要出走?是什麼主導了他的生命選擇?在與文明決裂的信仰上,高更要走得並不順暢,為什麼卻愈走愈遠,至死無悔?
  • 人文情懷最濃的海島,高更在此度過後半生!
    在南太平洋的一角,大溪地亦稱大溪地島,是法屬玻里尼西亞社會群島中最大的一座島嶼。以大溪地島為主要島嶼的社會群島,雖沒有官方說法,但人們常常為了易記而統為大溪地。大溪地島被譽為離天堂最近的地方,還有著「太平洋女王」的美稱。
  • 最「另類」的後印象派裡畫家:保羅·高更
    後印象派的代表人物除了梵谷,還有一位著名的藝術家——保羅·高更(Eugène Henri Paul Gauguin)。
  • 賞析高更名作《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裡去?》
    也並不是保羅·高更生前最後一幅畫。但是這幅富含哲學意味和神秘主義的《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裡去?》,卻是高更整個藝術家生涯中最知名的一幅大作。《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裡去?》是高更所創作的最大的一幅油畫,創作於1898年上半年,尺寸為139.1cm*374.6cm,現藏於美國波士頓美術館。
  • 後印象派三傑塞尚凡高我們都接受了高更呢?
    保羅·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法國後印象派畫家、雕塑家,與梵谷、塞尚並稱為後印象派三大巨匠。角落讀畫一直都有對高更談談個人的微不足道的感受的願望。高更被藝術史定位為後印象派三傑, 和塞尚,凡高相提並論,這無形中起點很高,給對他的評論帶來難度。從開創上來講,塞尚被承認為現代繪畫之父。
  • 百位世界繪畫大師之高更,藝渡文化傾情推出高清藝術作品圖片集
    雖然生活艱辛,始終熱愛自然,熱愛自由,嚮往自我,就像現實中「努力的你」一樣,一副名畫掛在家中,無疑是「解壓」和「舒心」的場景營造,以下掛畫推薦給您:早年經歷:保羅·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1848年6月7日,出生於法國巴黎聖母·德·洛萊特大街52號。1851年,高更全家(帶著兩個子女保羅和瑪麗)赴秘魯,在利瑪度過4年。
  • 一部電影看盡「藝術人生」:4位著名畫家的精彩傳記片
    高更為何拋妻棄子,在太平洋的小島隱居?墨西哥國寶級女畫家弗裡達,又有著怎樣的曲折人生?經典的藝術作品,帶給人心靈的震撼。而創作它們的藝術家,人生故事也同樣耐人尋味。今天介紹幾部傳記電影,主角都是著名的藝術家,為我們還原有血有肉的「藝術人生」。
  • 大溪地即將向遊客開放,保羅高更號郵輪也將復航
    隨後,唯一一艘全年在大溪地群島運營的小型奢華郵輪保羅高更號也宣布,將恢復在大溪地群島的航行。具體而言,保羅高更號此次將在7月29日從大溪地的帕皮提(Papeete)出發接待國際客人;8月還將恢復遊客先前預定的7至14晚大溪地、法屬玻里尼西亞和南太平洋的航線。
  • 高更全集(高清520張)
    嚮往心中的天堂--保羅·高更保羅·高更(1848—1903)法國後印象派畫家,與塞尚、他的畫作色彩大膽,技法上注重和諧強調顏色和面積對比。高更是自由的,暢快的。1897 一盆花1897 永劫不復 大溪地島
  • 高更與梵谷:葡萄園裡相愛相殺
    阿爾勒收穫葡萄保羅·高更這幅畫是高更同梵谷一起在阿爾勒時所畫,和梵谷一樣,保羅·高更也是一位極其孤獨的藝術家,他為自己的希望和夢想而努力工作,卻很難被人所理解。當時高更與梵谷居住在一起,不同於梵谷的《紅色葡萄園》的空間感,高更這幅畫作,更多的是表達人物內心。畫作中的阿爾勒少婦,並沒有因為葡萄的豐收而開心不已,相反,綠色調的臉顯得心事重重,身後的人的忙碌更是反襯出少婦內心的糾結和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