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為什麼一定要與孩子的教育相關聯?」
「我認為是否上學問題不大,人生不是只有上學一件事。」
「剛才有媽媽說想以後孩子有出息。我覺得很狹隘,因為以後有出息的孩子不會很多。」
上周末,日本繪本大師五味太郎在上海國際童書展上出席的一場讀者見面會,把長寧區圖書館一個可以容納幾百人的大會議廳坐得滿滿當當。現場家長熱情踴躍地提問,都恨不得抓住機會向他討教點育兒「成功學」。72歲身材還保持得非常好的五味太郎,也堅持了一貫的幽默和個性,回答問題時不僅金句不斷,還直接給家長們潑起冷水,希望能放下焦慮和執念,重新認識繪本傳達的簡單快樂本意。
五味太郎是博洛尼亞國際童書展插畫獎的獲得者,也是日本最暢銷、海外知名度最大的繪本作家之一,創作了400多部繪本,代表包括《鱷魚怕怕 牙醫怕怕》《小牛的春天》《小金魚逃走了》等,作品在幾十個國家都有出版。
作為一位大師級繪本作家,當一位媽媽告訴五味太郎,買他的繪本是為了讓孩子感受世界的美好時,五味太郎反問道:「你想告訴孩子世界美好,只有一種方式嗎?」他也不顧忌臺下還坐著追捧他的中國出版社負責人,半開玩笑地說,家長的這種觀點可能受了出版社的影響,「繪本為什麼一定要與孩子的教育相關聯?」
在2016年出版的隨筆集《孩子沒問題,大人有問題》中,他就很不給面子地指出,所謂課外閱讀推薦圖書、作文競賽圖書等,都是出版社和相關的廣告代理商為了提高銷售業績而策劃出來的。如今,童書出版市場很喜歡把繪本進行各種分類,有的是情感教育,有的是認知教育,他認為這些額外添加的東西反而容易蒙蔽創作本初。「繪本是一種娛樂性的東西,快樂有不同層次。其實通過讀一篇悲傷的故事也是一種體驗,讀一段不幸的事情對我來說也是一個快樂的事情,很重要的是我們去感知。我本人不是從教育的出發點創作繪本。我對為什麼繪本要和教育關聯起來很不可思議,只是想單純地讓孩子快樂而已。」
但一位媽媽還是心有不甘地表示,她認同繪本對孩子的作用,同時還希望家長通過讀繪本也可以改變觀點,掌握點方法讓孩子在「保持童心的同時又能在現實中過渡銜接」。這位媽媽還坦率地說,因為「想以後孩子有更好的發展」,她自己在孩子教育上會有焦慮感。
不過五味太郎卻直言不諱地告訴這位家長,她的想法很狹隘。「因為以後有出息的孩子不會很多。其實我們生活的環境變化得非常快,對於將來變成什麼樣,我們都不知道。對孩子來說什麼能力最重要?自己感受生活、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最重要。家長應該教會孩子的,是無論在什麼環境下都能生存下去的勇氣和能力。對孩子來說,去感知變化的能力是最重要的。或許我這樣是有點自賣自誇,我是想通過繪本讓孩子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五味太郎1945年出生於東京,當時戰後日本的父母就和現在北京、上海的「雞血」家長一樣,普遍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但五味太郎卻在父母給予的寬鬆環境下長大,養成他風趣、富有童心,又有個性與想像的風格。與五味太郎相識二十多年的日本著名插畫家林明子就說,「生活中不管是多麼微不足道的事,五味太郎都能從中獲得啟發。他肯定人生,積極樂觀,每次和他談話,都讓我好像又回到年輕的時候。」
五味太郎隨性的性格也遺傳給了兩個女兒。在同樣非常重視學歷的日本,兩個女兒都很有個性,大女兒讀到高一、二女兒初中讀到一半就退學了。「我認為是否上學問題不大,人生不是只有上學一件事。」讀者見面會現場,當有媽媽問起為何同意讓女兒輟學時,五味太郎淡定地表示。他說,兩個女兒現在都樂觀地生活著,自己也成了五個孩子的外公。在女兒身上,幾乎看不到退學給她們帶來了什麼不好的影響,「你的孩子將來如何生存是她的事。經常有家長擔心孩子怎麼樣,其實你的孩子比你想像的有實力。要相信自己孩子的實力。」他還認為,很多家長對孩子今後很焦慮其實是因為自己焦慮所致,但與其讓家長徒勞產生焦慮,還不如想想怎麼讓孩子真正有實力。「其實很多大人不知道到底什麼是實力,讓孩子具備實力應該怎麼做。」
五味太郎還透露,生活中自己是個很懶散的人,只要不是出去參加活動,每天要做什麼事情時間安排上都很隨性。「在我看來所有人作息時間都差不多,幾點幹什麼幾點幹什麼,我覺得很不可思議。而且很多家長一想將來孩子也會像自己這樣就會很焦慮。其實活法很多,每個人有不同的活法。但遺憾的是大城市的人生活方式已經規範化,只有這樣一種。」
已過知命之年的五味太郎在《孩子沒問題,大人有問題》中還很有感觸地說:「活到這個年紀,我深切地感悟到,所謂人生就是尋找自己的位置。」幸運的是,27歲那年他畫下第一本繪本,就找到終生興趣和位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