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片是臺灣特色不合大陸國情,我們只能在別人的故事留自己的淚

2021-02-22 一起拍電影


《我的少女時代》熱映,口碑票房雙收穫,不少人都感慨,同樣的青春片,同樣的橋段,人家還是玩出了花樣。《我的少女時代》不禁讓人聯想起《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甚至它只是同樣的青春故事從一個男性視角變成轉換成女性化視角,兩部電影都有「臺灣偶像劇教母」柴智屏做幕後推手,她還是《小時代》系列的監製。為啥同樣的青春故事,甚至同樣的一撥人,換了片土地,就不忍卒觀?這當然跟土壤有關係。

眾所周知青春片不是大陸土產,事實上《致青春》之前中國電影很少把鏡頭對準校園。臺灣青春片總是和「小清新」這個標籤聯繫在一起。臺灣盛產小清新,據說和經濟背景有關係,臺灣全島人口2000萬,和北京市常住人口差不多,一部電影投資超過5000萬新臺幣——1000萬人民幣,投資方就得掰著指頭數:能回來多少?臺灣電影不能像大陸那樣拍歷史和古裝,「臺灣歷史在新浪潮那一代已經說得夠多了;在風格上的大膽,蔡明亮那些1990年代的導演又走得太遠。」臺灣影評人聞天祥分析,「小清新無論在投資還是在心靈上,都可能是導演們的另一種出路。」不得不說,不少大陸年輕人也喜歡把小清新當做一種生活方式和審美情趣。

臺灣盛產「小清新」是因為「窮」——經濟規模、市場狹小;大陸年輕人消費「小清新」也是因為「窮」——國富民窮之窮,經濟社會轉型之痛,生存壓力之窘。北京師範大學文藝學博士後楊玲認為,聯繫80後的成長背景:讀大學時,大學擴招、學費飛漲;就業要自謀出路,社會壓力空前巨大;進入新世紀,中國社會轉型速度加快,他們又陷入忙亂的都市生活,這種情況下,他們選擇「小清新」的文藝形式,希望從中找到安頓靈魂、讓自己放鬆的方式。因為與社會的「混亂」、「渾濁」對應的,正是「清新」。這種審美趣味正在向90後延伸。楊玲把「小清新」文藝的特點歸納為:清新、唯美、溫暖、治癒(即治癒心靈創傷)。也就是大陸特色的「小清新」就是在「眼前的苟且」解決不了的前提下,拼命幻想「詩和遠方」,本質上是逃離,是避世。

「小清新」式的青春片存在前提是經歷過經濟轉型之後物質條件優渥的社會,這種社會條件臺灣基本符合,對於大陸則還差了幾口氣。就拿大陸青春片潮流引領者《致青春》來說,經常會被人批評說是「三觀不正」,香港人關錦鵬也覺得,將內地這種大學生對名利的狂熱追求放置於香港和臺灣,都是不容易被理解的。臺灣人趙又廷並不太能理解這種殘酷青春,他看完劇本後很糾結地去問趙薇,說你覺得陳孝正是壞人嗎?趙薇只好跟他解釋了一番大陸的社會環境、生存背景,以及陳孝正這一角色之所以做出看似不正確決定的原因。趙薇說「我們確實沒有辦法拍出臺灣的《那些年》、韓國的《陽光姐妹淘》,以及日本那些小清新校園片,但我其實特別喜歡那個年代大陸人青春期的可憐之處,當別人在思考如何生活得更好時,我們卻停留在怎麼能活下來,能在這13億人口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大部分人其實是沒有關係和背景的,我本人也一樣出自普通家庭,只能靠青春時努力向上爬。所以說註定大陸的青春跟港臺完全不是一回事。」

所以大陸只有兩種青春片,一種是「現實主義」,一種是「浪漫主義」,前者因為聯繫到了當下的土壤,會被人批「三觀不正」,如《致青春》——怎麼就不能好好談戀愛了?後者則因為脫離土壤太遠,會被批「磁懸浮列車」,如《小時代》——有人覺得拍的像是「科幻片」。事實上,所有的大陸青春片都滲透著強烈的「政治經濟學」,就連蘇有朋臺灣人蘇有朋拍的《左耳》也不例外:壞男孩張漾,仇視自己的家庭和成長背景,想逃離貧窮的小鎮。他與有錢人家的任性姑娘戀愛,希望利用對方的經濟力量去北京;他同時與另一個「壞姑娘」戀愛……不少人反思,中國大陸的青春片總是帶著一種很強烈的成年人的視角,其實根本的原因在於,大部分中國大陸年輕人的青春過的不正常——過早結束了青春期,看清人人生的真相,用趙薇的話總結「當別人在思考如何生活得更好時,我們卻停留在怎麼能活下來,能在這13億人口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大陸拍不好青春片,是因為大部分中國學生壓根就沒有青春,但是我們有大量的青春讀物,現在大部分青春片正是這些青春讀物的影像化——你們餵我們吃屎,我們自己找零食啊,雖然也沒啥營養。所謂青春讀物到底只是「青春想像」,而不是青春本身,我們的青春片拍的淨是這種瞎折騰。在一個獨立意識剛剛萌發的年齡段,卻不由分說地被設置了生活的航道,而且沒有任何討價還價的機會。青春期的叛逆大多是基於這樣的背景,他們拼命想像著生活的多種可能性,唯恐生活不夠戲劇性,「早戀、打架、抽菸、說髒話」算什麼,最好能夠私奔,流浪,浪跡天涯,本質上那是精神貧瘠與禁錮者對世界豐富性的一種想像和嚮往,是對單調性的一種本能反抗。

最近徐浩峰在一個電影論壇上談論青春片的一席話引起不少人共鳴:「歐美的青春片完成的是什麼心理?就是睡一個女人和睡一個男孩是次要的,談戀愛是很次要的,青春片要完成,年輕人認定成年人的世界是平庸的,我反抗平庸的生活,我才是青春片。我們現在的青春片都是沒有什麼,感覺現在的年輕人好可憐,一上了大學就被女孩這麼簡單的問題給吸引走了,迅速地老了,老了之後,反正就是變成了成年人。你在整個青春的過程之中,對成年人的社會是沒有反抗的,迅速老了,老了之後同學聚會,然後問問『小芳』怎麼樣。這就是我們的青春片。」

話說得好有道理,但是對於當下中國的年輕人,尤其是90後,別看平時如何反叛、特立獨行,其實骨子裡特別卑微,隨時隨地都可以切換成自己討厭的庸常模式。對於大陸的年輕人,最大的問題不是如何對抗而是沒有機會融入,所謂想做「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都還找不到門,你讓他們反抗個毛線!

所以我們只能在別人的故事裡留著自己的淚,你把《我的少女時代》原封不動搬到大陸拍一個,不用想,都特別難看。只能說社會不正常,啥都不正常,教育不正常,青春都餵了狗。

【文/楊文山】

此篇文章為微信公眾號【影藝獨舌】的獨家原創稿件,版權均屬【影藝獨舌】及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1067 送票】那些年,我們追過的臺灣青春片
    11月19日上映以來,《我的少女時代》票房繼續領跑,黑馬潛質不俗,因著共同的青春回憶,這枚粉紅炸彈著實引爆了寂寞已久的青春電影市場,在臺灣成為繼《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之後的又一次票房奇蹟,主演王大陸一夜之間晉升少女「新男神!
  • 拍青春片前,要先假裝自己是臺灣人
    在臺灣確有這樣的說法,每個導演都應該至少創作一部青少年題材的作品。通俗的解釋是,要和自己的青春期話別。但事實是,臺灣電影產業常常步履維艱,拿獎拿到手軟,可就是沒錢,沒市場。而拍青春片,不需要太大的場面,不僅花的錢少,題材好的話,保不齊還能出彩。更為關鍵的是,青春片在臺灣有土壤。
  •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在別人的故事裡,留著自己的淚
    3月14日是白色情人節,白色情人節和情人節來比較的話肯定不是那麼的幸福和圓滿,在天一部電影就很應景的上映了那就是《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這部電影由林孝謙執導,陳意涵、劉以豪、張書豪、陳庭妮領銜主演,上映以來就可以說是火的不像話,一度在社交媒體上掀起一股悲傷風潮,「哭得上氣不接下氣」、「哭到沒有紙巾」。
  • 大陸臺灣的青春片火熱,香港的《王家欣》和《哪一天》為何飛不起來?
    由寰亞製作、黃修平導演、楊千嬅主演的《哪一天我們會飛》講述餘鳳芝面對平淡無趣的夫妻生活追憶中學年華的故事;而《尋找心中的你》則改編自一見鍾情而尋人的真實故事,由香港天馬電影出品,黃又南、吳千語領銜主演。兩部電影舉著青春懷舊這個好用的牌子到來,這一次,觀眾是掏錢又買帳,還是掏錢不買帳,有些令人心疼的買帳不掏錢,還是對電影公司最糟糕的既不掏錢也不買帳呢?
  • 《哪一天我們會飛》3.10上映 港式青春片笑中帶淚
    《哪一天我們會飛》3.10上映 港式青春片笑中帶淚 》(以下簡稱《哪一天》),被稱為「港版《我的少女時代》」,以其清純感人的港式校園元素,以及催淚的青春情懷和溫情感人的故事講述,獲邀參加第52屆臺北金馬影展,片中小演員蘇麗珊更是獲得了第52屆金馬獎最佳新演員提名。
  • 國產青春片為何集體萎靡?臺灣青春片好看在哪?
    國產青春片的票房爆發始於2013年上映的《致青春》,以6000萬成本博得7.26億的票房之後,國產青春片便以星火燎原之勢,批量生產,沿用《致青春》的成功模式,熊熊燃燒了好幾年,屢屢創下市場票房奇蹟。當下的國產青春片大多反映了改革開放後成長起來的80後、90後的喜怒哀樂,講述校園的青春和走出校園的職場故事,情節多為戀情、友情、競爭及背叛。
  • 我在臺灣我正青春(大陸版)
    (以上為書中介紹)內容介紹:蔡博藝是2011年首批赴臺的第一屆陸生,在臺灣就讀第一個學期時,因為在人人網上一篇「我在臺灣,我正青春」轉載超過上萬次,同時當年又是開放第一屆陸生,因此這篇文章在兩岸間造成了不少轟動,此篇文章就此也成了當年許多要到臺灣交換求學的大陸同學間,彼此傳頌必讀的一篇經典文章。
  • 「我的少女時代」四天破億 臺灣青春片是如何釀成的?
    《我的少女時代》海報繼《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之後,11月19日上映的《我的少女時代》成為又一部賣座的臺灣青春片,內地票房已經過億,電影講述了那99%的平凡女孩之一的林真心和校園壞小子徐太宇之間的初戀故事
  • 香港的青春片沒理想,臺灣的青春片有愛情
    2015年上映的《少女時代》讓臺灣的青春片再一次火了一把,不論是它,還是之前的《那些年》臺灣的青春片永遠離不開成長與愛情。雖然這兩個元素很常見,但是臺灣的故事中,這兩種元素都被拿捏得很好,每一次出來爆款,都會引起內地導演們的爭相模仿。
  • 這部臺灣青春片牛逼了!看完讓我好想談戀愛
    臺灣青春愛情電影《以愛為名》今天上映,共有8部新片同時上映,而且還有上周的《摔跤吧!
  • [艋舺]之後,只有這部青春片再次燃到了我
    [青禾男高]雖然說的也是校園熱血故事。但它進行了完美的「本土化」處理。畢竟大家對翻拍的反感並不在於翻拍這件事本身,主要在於許多翻拍片都存在兩個嚴重的問題:1、太脫離中國國情。2、選角容易和原著產生偏差。
  • 《我的少女時代》又捧紅一位男神,大陸青春片為什麼總不行? 能聊
    臺灣電影人給大陸同行的指導是:麻煩稍微收斂你過於外露的「圈錢臉」。文 | 普魯託編輯 | 巴依依本文已獲能聊(微信號:talkable)授權校園青春片爛俗,但永遠有人看,所以永遠有人拍。,拍成了加長版MTV,用做舊的畫風、拼湊的橋段、懷舊歌曲硬生生地強求觀眾跟著主角一起重返18歲,一起在出了婦產科手術室後痛哭流涕。
  • 《哪一天我們會飛》首日票房慘澹:港味青春片試水大陸市場
    近日,電影《哪一天我們會飛》在北京、上海等地舉行了看片會,收穫了媒體人的頗多好評。不過,這部有港版《我的少女時代》之稱的青春片在大陸上映首日卻並沒有獲得票房市場的青睞,截止到3月10日19點,該片票房不到100萬元,排片僅為4.1%,與影片在香港上映後收穫的千萬票房,以及香港金像獎4項提名的表現並不太成正比。
  • 《以愛為名》--又一部頗具黑馬潛質的臺灣青春片
    臺灣青春愛情電影《以愛為名》今天上映了。借著這股東風,今天小編和大家聊聊臺灣的小清新青春片。
  • 一城一味 九把刀的青春,我們的青春——臺灣
    周杰倫的歌聽了又聽《稻香》至今還能一字不落的唱出來《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每個男生心裡都住著一個沈佳宜女生都希望自己就是那個沈佳宜九把刀的青春 我們的青春《小幸運》偶爾還會聽到還是覺得感動滿滿▼臺灣的青春電影和文藝片總是深得人心我們對臺灣這片土地更是充滿了嚮往臺灣好玩的地方這麼多…眼下這個季節更適合去哪?小編來幫你「探探路子」~墾丁墾丁位於臺灣省屏東縣,東臨太平洋,西靠臺灣海峽,南望巴士海峽。
  • 一城一味 | 九把刀的青春,我們的青春——臺灣
    周杰倫的歌聽了又聽《稻香》至今還能一字不落的唱出來《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每個男生心裡都住著一個沈佳宜女生都希望自己就是那個沈佳宜九把刀的青春 我們的青春《小幸運》偶爾還會聽到還是覺得感動滿滿▼臺灣的青春電影和文藝片總是深得人心我們對臺灣這片土地更是充滿了嚮往臺灣好玩的地方這麼多…眼下這個季節更適合去哪?小編來幫你「探探路子」~墾丁墾丁位於臺灣省屏東縣,東臨太平洋,西靠臺灣海峽,南望巴士海峽。
  • 《以愛為名》又一部頗具黑馬潛質的臺灣青春片
    網易娛樂5月12日報導 臺灣青春愛情電影《以愛為名》今天上映了。借著這股東風,今天小編和大家聊聊臺灣的小清新青春片。每年夏天都是青春片橫行的季節,臺灣幾乎每隔幾年就有一部質量上乘的青春片出來刺激一下內地青春片,以《我的少女時代》為例,上映四日票房強勢破億,以好於 「80% 愛情片和好於82% 喜劇片」的神口碑,一舉碾壓好萊塢「眾神」,更超越當年風靡兩岸三地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所保持7683萬票房記錄,一舉奪得最賣座華語青春愛情喜劇片之魁首。
  • 臺灣青春片類型的一大突破,sorry,但這到底是青春片還是鬼片?
    說實話,初看這部臺灣新片的預告時,跟我以往看的的灣灣青春片不太一樣。除了讓我感受強大的焦慮感之外,裡面還出現了一具讓人戰慄的屍體。一個男孩、一具屍體、一段環島破處旅程。這是《破處》企劃書中劇情簡介的一段話,精確點出電影特色。
  • 年少逝去的東西,正是臺灣青春片《九降風》中無法觸及的藍色青春
    《九降風》是近年來難得的臺灣青春片,不但是導演想對觀眾說一個好故事的真誠,更是電影所重現的集體記憶的感動,以及隱喻所帶來的療愈力量。「九降風,是新竹特有的風,也是我故鄉的風。」在電影開始前,青年導演林書宇特別說了那麼一句充滿情感的話。一首首輕快的搖滾,一張張漂亮的臉孔,清新的天空,熱力的校園。
  • 國產青春片你夠了沒?爛片扎堆嚇死寶寶
    國產青春愛情片一次又一次的成功讓他們以為終於找到了一個講故事方式,於是我們就看到了2015年青春片的狂轟濫炸模仿時代。◆2005年之前的青春片是那樣兒的青春片主題,不論放在哪個國家哪個時代都是相同的。若是要給那些年的青春片一些關鍵詞,是沒有關鍵詞的,不同的時代背景下歷程也不盡相同,真要總結出來那就是「看對眼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