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視頻井噴式的今天,手機能做出的效果越來越讓人驚嘆和意外。
2012年,電影《尋找小糖人》就用iPhone 4拍攝了全片近10%的內容,影片一舉獲得第85屆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
雖然導演坦言最初使用iPhone拍攝的原因是後期資金短缺,但這個無奈之舉也成就了這部影片:
電影怪胎在臺灣上映,成為亞洲首部全片使用iPhone拍攝的長片電影。
而電影的精彩,遠遠不止「iPhone拍攝」這一個噱頭。
男主陳柏青是一名嚴重的強迫症患者,他每天7點半準時起床,差一分鐘也不行。
被子必須要疊成豆腐塊,還要放在床尾的正中央,嚴格程度堪比軍訓。
一顆牙齒要刷7次,只因為這是牙醫隨口說出的幸運數字。
一切收拾妥當,他一天的頭等大事在等著他:打掃衛生。
陳柏青每天花費最長時間的就是清潔,不放過任何一個角落,柜子再重也要搬開清掃後面的縫隙。
嚴重的潔癖和強迫症讓他只能長期服藥,而外面的世界在他眼裡卻是個「垃圾場」。
於是,每月的15號成了陳柏青的固定出門日,他會在這一天去醫院、購物、辦理好所有事情……
穿上雨衣,戴好口罩和橡膠手套,盡最大可能與外界隔離。
洗手時還必須要搓15下,如果不小心超過了,就再搓15下。
和片名一樣,他是很多人眼裡名副其實的「怪胎」,被迫只能獨來獨往。
陳柏青很驚訝,可隨後的事更讓她意外,女孩居然在超市裡偷巧克力,正巧被他發現。
女孩向他坦白,偷巧克力是她的強迫症,如果不偷就覺得這一天不完整。
兩個同病相憐的人就這樣機緣巧合的相遇,也迅速擦出了火花。
他們一起打掃衛生,一起挑戰吃路邊攤、撿垃圾,一起嘗試接吻……
命運奇妙的安排讓兩人迎來了幸福和愉悅,彼此理解彼此照顧的生活平淡卻溫馨。
陳柏青某天清晨醒來,看到窗外站著一隻鴿子,他的目光被完全吸引。
他推開門向外走,畫面也跟著從1:1慢慢變成了16:9。
毫無徵兆的,陳柏青的強迫症突然消失了,一切都和鏡頭一樣在默默發生著變化。
陳柏青開始步入了正常人的生活軌跡,他開始外出,從一月一次到每天一次。
他不再怕髒,甚至開始變得邋遢。
如果生活的改變僅僅是這樣,兩個人的愛情或許也不會面臨巨大危機。
但陳柏青做了一個決定,他要去上班。
他有了正常的社交,結識了其他的異性,頻繁參加酒局。
而陳靜依舊困在強迫症裡,男友的世界變得越來越寬,她的活動範圍仍在家裡的一畝三分地裡。
她選擇理解,安慰自己「男主外女主內」,開始像個家庭主婦一樣默默付出。
可見識了外面世界的陳柏青已經把陳靜忘在了腦後,他享受著自己的新生,兩人逐漸沒了共同話題。
陳靜一直在忍耐,直到某一天陳柏青失聯10個小時,最後爛醉如泥的回家。
她還是貼心地照料男友,卻被吐了一身。
對方的手機響起鈴聲,裡面是一個陌生女人的消息,陳柏青出軌了女同事。
陳靜長期壓抑的情緒終於爆發了,她連夜收拾行李回到自己家,痛哭著打掃衛生。
生活又變成了遇到陳柏青之前的樣子,可一切又都已經不一樣了。
如果電影到這裡,可能只是一個悲傷的愛情故事。
但鏡頭一轉,陳靜突然驚醒,原來這些都是她的一場夢,陳柏青還是那個強迫症患者。
她走出房門,才發現原來自己才是痊癒的那個人。
經歷了夢中的一切,她又會做出怎樣的選擇?
《怪胎》的導演廖明毅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他執導的作品《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可以說是家喻戶曉。
他一直在探索iPhone在專業拍攝上的用途,但廖明毅卻一再表示,不想讓觀眾的關注點被「iPhone拍攝」奪走:
「我看過一些用簡單設備拍攝的非常好的電影。我的最終目的,是讓觀眾忘記這部電影是用iPhone拍的。」
在《怪胎》這部電影中,你就會明白他確實做到了。手機拍攝受限很多,可導演卻把這發揮成了優勢。
電影採用鮮有的正方形構圖,1:1的畫幅或許是很多人從未有過的觀影體驗。
飽和度極高的色彩搭配地恰到好處,整整齊齊構圖對稱,幾乎每秒截圖都可以做壁紙頭像。
這部特殊的電影也因此受到無數人的青睞。影片入圍金馬獎,一連提名了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新導演……還有多個國際大獎。
而電影講述的故事,和它的拍攝過程一樣特別。
技術只是手段,用技術實現自己想表達的效果才是關鍵。
電影裡畫幅和構圖的別出心裁併非導演刻意討巧,而是方方面面在為劇情服務。
拍攝技巧的運用恰如其分地推進著故事的發展,突出人物的性格。
命運安排兩個原本孤單的人相遇,連疾病也成了驚喜。
可一旦相互理解的感覺被打破,好事反而成了詛咒。
陳靜在電影最後獨白:
「愛的時候,所有對方的缺點都是優點;不愛的時候,那些缺點都將成為致命傷。」
所謂的缺點或許只是相對的,在愛人的眼裡這些都會變成寶藏。
不必害怕做一個「怪胎」,總會有欣賞的人來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