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一心希望他能考取大學,光宗耀祖,卻兩次高考落榜。
卻,有幸結識舞臺,步入導演生涯——
他遭遇畢業,失業,再擇業,就業。
從美國紐約畢業後,煮飯、帶孩子,在家做全職丈夫,整整六年——
人到中年,即使才華滿腹,卻只能在劇組守夜看器材,扛沙袋,做苦力。
他&34;,卻不知理想已深埋心底。
這是出版社編輯給《十年一覺電影夢:李安傳》中,李安的評價。
七項提名、第78屆金像獎最佳導演獎、獲評《》&34;。
法國文化藝術騎士勳章、最佳導演獎。
2016年,被授予&34;傑出導演獎。
李安說:我真的只會當導演。
那讓我們透過這本書,認識一個導演的自我修養,一個男人的徵服與溫存吧。
兒時的李安,乖巧懂事,對父親的話,言聽計從,一心只想&34;。
但事與願違,成績並不理想。
父親是臺南一中校長,也給李安請了好幾個有名的家教,可成績還是不見起色。
數學老考不好,&34;就成了家常便飯。
就算被打到怕,被罰跪尖算盤、跪油漆桶邊,甚至被威脅要戴狗牌遊女生班。
兒時的填鴨式教育,讓李安受盡了心理折磨。
第一次高考,差6分,落榜,第二次,差1分。
這對他而言,猶如世界末日。
迫不得已,李安進入了專科院校,攻讀影視劇。
由於學校任務需要學生進行環島巡迴公演,李安暑假回去後,變得又瘦又黑。
父親一氣之下,痛罵李安:什麼鬼樣子!
李安頓時就把筷子往桌上一放,將自己反鎖到房間裡。
從小到大,這次是李安公然&34;父親的第一次。
舞臺,改變了李安的一生。
也第一次放飛了他的靈魂。
原來,人生不僅只有讀書,寫字,工作。
還有多彩奪目的舞臺,燈光,劇本——
&34;
&34;
兒時母親的一句話,影響了李安很多年。
此後,前往伊利諾伊大學攻讀戲劇系導演專業。
父親希望他能讀完大學,獲得學位,做個戲劇學教授。
但李安認為,要做就做導演!
在美國求學時,親身導演的畢業作品相繼獲獎。
也受到了不少公司的青睞,原以為可以一下子名聲大噪。
但在隨後的整整6年,李安,無戲可拍。
在錢包裡只剩下40多美元的時候,傳來了劇本《推手》和《喜宴》在臺灣獲獎的好消息。
在李安的電影裡,尤其是早期的時候,多數都和父親有關。
《推手》、《喜宴》以及《飲食男女》構成了李安電影的&34;。
在這些電影裡,總有著他兒時和父親相處的片段和感覺。
愧疚,矛盾,自責,可一邊又極力反抗,掙脫,逃離——
父親的愛,或許太深沉了。
繼&34;後,李安接著拍了《理智與情感》。
這部西方電影,讓李安體會到了拍外國電影的&34;。
身為中國人,他有著國外導演少有的家國情懷,身為東方人,他有著對角色強烈的細膩。
終於,《理智與情感》獲得了金像獎、金球獎以及金熊獎。
這下,李安才是真正意義上的&34;。
從中國的臺灣,走向了世界,並輸出著文化與內涵。
有人說,李安是矛盾的、抑鬱的。
通過電影找到了一個發洩的出口,在那裡,有他渴望的自由。
也只有在電影裡,才有一席棲息之所。
在中國,他是臺胞,在美國,別人把他當外國人。
&34;。
面對生活,束手無策,可在電影裡,他,無所不能。
這或許才是李安電影讓人痴迷的重要原因。
往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