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本山的名氣,不輸於現在任何一位流量明星。借著央視春晚的影響力,趙本山曾火遍大江南北。自從趙本山離開春晚舞臺,春晚的關注度愈來愈低,由此便能看出趙本山的影響力。所謂「名人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趙本山以笑星的身份,一幅滿是江湖氣息的書法作品,竟能排出90多萬元。這就是名氣賦予書法的附加值。
現在的趙本山,已經很低調了,除了偶爾在影視劇中扮演一些並不算很重要的角色外,大多在幕後工作。倒是他的弟子們隨著名氣的增長,越來越活躍。
趙本山的弟子中,有好幾個都喜歡書法,比如近日因醉酒駕駛被通報的劉小光,還有在喜劇舞臺成為名角的宋小寶、宋曉峰,還有趙本山的小姨子於月仙。
趙本山的這些弟子,大多和他一樣文化程度比較低,所以他們寫書法還是出乎一些人的意料的。書法作為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一直掌握在文人階層,它不僅僅需要書寫的技巧,更要有文化的積澱。這就與這些二人轉演員的文化基礎有些相悖了。
那麼,書法在當代真得不需要文化修養嗎?以現在的全國書法展覽為例,評委們評出的作品更加重視書寫的技巧,而對作者的文化素養並沒有太多關注。但是,真正好的書法作品,除了能體現高超的書寫技巧外,還要有好的氣息,比如書卷氣、文士氣、山林氣等等。這些氣息並非練出來的,而是靠作者的學識、見識、閱歷養出來的。
也就是說,好的作品需要技巧高超、氣息純正,全國展評委在評選作品時,也是根據這樣的要求來挑選作品的。至於為何還會有人對選出的作品不滿意,一是因為評委之間對好作品的認識不同,二是觀眾對好作品的認識不同,所以造成審美之間的差異。總的來說,評選出的作品大體上還是在比較正常的範圍內的。
以此來看趙家班這些演員的作品:
首先,是技巧的缺失。掌握書法的技巧,要從臨摹經典字帖開始,然後經過大量的臨摹,從經典中學習書寫的筆畫、動作。這些演員顯然是不具備這些的。他們學寫字的一般流程,其實很簡單——拿起毛筆寫字。沒有基礎的訓練,就是沒有進入書法學習的門徑,從這一點上就可以判定他們的字沒有入門。

其次,是格調的低劣。一個人書法的格調,和他所受的教育以及一個人的精神氣質有關,你如何看待書法,如何理解書法,你的筆下才會寫出什麼書法。一個人不知道什麼是好的書法,怎麼可能寫出好的書法呢?
當然,寫書法是個很自我的事情,任何人都可以寫。如果僅僅作為業餘時間的消遣,別人也不應該說三道四,但如果你總是在公眾場合表演書法,並無形中透露出自己書法如何如何不錯,那就有可能誤導大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