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4.6萬公裡,1326個故事,紀錄片《中國扶貧在路上》一定要看

2020-11-19 家國視野

人民日報社推出三集紀錄片《中國扶貧在路上》。歷時3年拍攝,行走46845公裡,採集1326個扶貧故事,最終收錄11省21個扶貧案例,展開了中國扶貧工作波瀾壯闊的時代畫卷。

他的一封信

竟改變了一個村的命運

福建省寧德地區福鼎縣磻溪鎮赤溪村下山溪自然村,那裡的百姓曾經過著衣難遮體、食不果腹的生活,貧窮還給他們帶來難以擺脫的精神痛苦。至上世紀80年代末,下山溪村年人均收入不足200元,整個赤溪村貧困率達90%以上,其所處的閩東寧德地區,尚屬全國18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之一。

王紹據到下山溪自然村採訪時,親眼看到這觸目驚心的貧窮,就像一根鋼針深深地刺痛著他的內心。於是他寫下一封反映下山溪自然村貧困狀況的信,投稿給了人民日報,沒想到引起了全國轟動。

1984年9月,也就是王紹據寫信的那年,黨中央、國務院下發了《關於幫助貧困地區儘快改變面貌的通知》,由此拉開了中國大規模扶貧工作的序幕。

隨後,一場跨世紀的「挪窮窩」「拔窮根」的脫貧行動,在八閩大地全面展開。被命名為「中國扶貧第一村」的赤溪村,改寫了扶貧開發的歷史。至2014年底,福建累計完成6000多個自然村、超過100萬農村人口搬遷。

從1984年給人民日報寄出這封信到如今,36年間王紹據的生活發生了改變。放眼全中國,14.8萬個鄉村也在發生改變。

那一刻

「精準扶貧」從十八洞苗家山寨飛出

湘西的山路蜿蜒曲折,驚險與秀美之間,隱匿著大大小小的苗族村寨,十八洞村便是其中之一。全村989人,人均耕地0.83畝,2013年人均純收入僅1668元,是花垣縣比較典型的貧困村。

村民渴望改變,但環顧四周的崇山峻岭,連出村趕集都要走上兩個多小時的山路。

改變,談何容易。

2013年11月3日,這個深藏在大山深處的苗家山寨,成為中國減貧史上一張標誌性的名片。

這一天,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村裡考察,首次提出「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方針。明確要求「不栽盆景,不搭風景」「不能搞特殊化,但不能沒有變化」,不僅要自身實現脫貧,還要探索「可複製、可推廣」的脫貧經驗。

2014年初,花垣縣委派出的扶貧工作隊到了十八洞村,他們和村裡的幹部群眾探索推進精準扶貧的好路子。在外務工的龍先蘭聽說村裡的變化,立刻就決定返鄉,並找到了扶貧工作隊。

龍先蘭通過學習、觀察,並結合十八洞村花種多、花期長的特點,開始嘗試養蜂、割蜜。這樣辛勤勞作的第一年,他就收入5000多元,有了一技之長和收入,也就有了娶媳婦的底氣。

龍先蘭的真誠,打動了鄰村姑娘吳滿金。2017年1月,龍先蘭迎娶了心上人。婚後,夫妻二人成立養蜂合作社,還帶動周邊村寨村民一起致富。

在十八洞村,脫貧又「脫單」的,不只龍先蘭一個。2017年,在外務工的隆海東就通過朋友的介紹認識了隔壁村子的姑娘石梅芳。當年冬天,石梅芳和幾個朋友相約到十八洞村,隆海東正好回鄉,便邀請石梅芳到家裡做客。

2019年,隆海東和石梅芳領取了結婚證。婚後隆海東在村裡工程隊當技術工,石梅芳一邊在家帶孩子,一邊在村裡苗繡合作社學起刺繡貼補家用,兩人對未來的生活充滿希望。

如今,村裡已有30多個單身漢成功「脫單」,他們和家人一起融入到十八洞村的發展中來。現在的十八洞村除了傳統產業,還在著力打造「旅遊+」產業,註冊「十八洞」商標,發展生態農業像苗繡、牧業還有果桑種植等等都是他們的主推產業。

2017年碩士畢業的施志春,選擇返鄉創業,他和同村年輕人一起幫鄉親們推廣農產品,村裡的日子越過越紅火,像施志春一樣的小夥子們也逐漸轉變了觀念。

脫貧按下快進鍵。2017年2月,十八洞村136戶533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全村人均純收入由2013年的1668元增加到2018年的12128元。十八洞村也從湘西的極度貧困村一躍成為中國美麗休閒鄉村。

這個當年娶不上親、走不出山的苗族村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苗寨裡迴蕩的山歌,正飄向遠方。

「很快,

一家人就可以團聚了」

外人看來新奇而充滿民族特色的吊腳樓,是楊那牛面已經住了20多年的家。

和很多貧困村一樣,貴州省丹寨縣排莫村的男人大多出去打工,女人留在家裡。然而從2016年開始,電商改變了這些留守婦女們的生活。隨著村中蠟染銷路的打開,婦女們逐漸成為排莫村脫貧攻堅的主力軍。

這星期,楊那牛面製作了50餘塊蠟染,一共可以收入300多元。有了手藝、有了平臺、有了資質、有了包銷,楊那牛面每月的收入馬上就要超過在外打工的丈夫了。

她說,蠟染生意再好一點,孩子再大一些,就讓丈夫回來做點事情,這樣很快,一家人就可以團聚了。

綠水青山

就是金山銀山

稻城亞丁的忠雍正在擴建自家的酒店,他自豪地介紹,酒店幾乎從來就不缺生意。

大自然賦予了稻城縣日瓦鄉絕美風景,吸引五湖四海的遊客紛至沓來,成為了當地藏民脫貧的最佳途徑。從2007年旅遊開發,到2018年衝刺國家5A級景區建設,十年間旅遊帶動了當地致富,提高了藏族同胞的生活水平。目前,全國範圍內,旅遊扶貧已經涵蓋2.26萬個貧困村,佔全部貧困村的17%。

牧民朱馬胡列生活在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木壘哈薩克自治縣,放牧是他的日常工作。這一天,他將朋友們聚到一起,彈起冬不拉,唱起了歌,等待一個值得慶祝的時刻。

朱馬胡列已經和一家生物醫藥企業籤訂協議,在自家土地上種植免費發放的甘草苗,三年後,企業將對他種植的甘草進行收購。生命力頑強的甘草不僅能給朱馬胡列帶來更好的日子,還是防止沙漠化、改造沙漠的綠色武器。

相關焦點

  • 紀錄片|中國扶貧在路上
    人民日報社推出三集紀錄片《中國扶貧在路上》。歷時3年拍攝,行走46845公裡,採集1326個扶貧故事,最終收錄11省21個扶貧案例,展開了中國扶貧工作波瀾壯闊的時代畫卷。
  • 【地評線】讀懂《中國扶貧在路上》背後的擔當與情懷
    近日,由人民日報社出品的扶貧紀錄片《中國扶貧在路上》,在人民日報全媒體平臺首發。紀錄片攝製歷時3年,行走46845公裡,採集1326個扶貧故事,從全國近1000個扶貧典型中篩選出21個典型案例,分為《減貧之路》《扶貧智慧》《志啟未來》3個篇章。
  • 【地評線】「中國扶貧在路上」記錄了人類社會裡程碑式的成就
    近日,由人民日報社出品的扶貧紀錄片《中國扶貧在路上》,在人民日報全媒體平臺首發,並將在全球多家媒體播出。紀錄片攝製歷時3年,從全國近1000個扶貧典型中篩選出21個典型案例,分為《減貧之路》《扶貧智慧》《志啟未來》3個篇章。
  • 【地評線】多彩時評:讀懂《中國扶貧在路上》背後的擔當與情懷
    近日,由人民日報社出品的扶貧紀錄片《中國扶貧在路上》,在人民日報全媒體平臺首發。紀錄片攝製歷時3年,行走46845公裡,採集1326個扶貧故事,從全國近1000個扶貧典型中篩選出21個典型案例,分為《減貧之路》《扶貧智慧》《志啟未來》3個篇章。
  • 【地評線】桂聲網評:中國扶貧在路上描繪時代畫卷
    《中國扶貧在路上》歷時3年拍攝,行走46845公裡,採集1326個扶貧故事,最終收錄11省21個扶貧案例,展開了中國扶貧工作波瀾壯闊的時代畫卷。這是一幅描在中國藍天下的逐夢畫卷,這是一幅繪在中國大地上的奮鬥畫卷,這是一幅畫在廣大人民心中的幸福畫卷。《中國扶貧在路上》用樸實的畫面、真實的故事、動人的旋律,記錄了中國拼搏奮鬥的歷程,為世界減貧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人類社會裡程碑式的成就。
  • 這部大片,一定要看!
    人民日報社今天推出三集紀錄片《中國扶貧在路上》。
  • 扶貧故事 | 廣州發展:像釘子一樣「釘」在扶貧路上
    扶貧故事 | 廣州發展:像釘子一樣「釘」在扶貧路上 2020-12-16 17: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扶貧故事丨累倒在扶貧路上的「第一書記」
    2017年4月,中國十七冶下屬的安徽達成建築安裝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金海被選派至定遠縣蔣集鎮秦集村任「第一書記」兼扶貧工作隊隊長。安徽省定遠縣蔣集鎮秦集村,轄35個村民組,1022戶人家,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脫貧難度大。如何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成了劉金海心中的第一大事。
  • BBC紀錄片:《中國改革開放的故事》,看的熱淚盈眶!(雙語視頻)
    什麼樣的紀錄片,讓那麼多中國網友看流淚了?這部紀錄片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故事》。「現在已經完全不同,」他說,「我所接觸的每一個寫過鄧小平傳記的西方專家都覺得市場經濟對中國十分有益,改革開放帶來了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脫貧。」2016年,由麥可·伍德撰稿並主持,歷時3年拍攝的中國紀錄片《中華的故事》在BBC播出後大受好評,收視率是同時段其他片子的兩倍。該片從普通中國人的視角,以相當接地氣的方式講述了中國的歷史和傳承,在英美等地深受歡迎。
  • 歌劇《扶貧路上》表演質樸感人,田沁鑫:要讓中國故事和世界對話
    ,也可以看出這些年她在如何講好中國故事這方面的探索。《扶貧路上》的舞臺設計很國際化。吳濤攝歌劇《扶貧路上》講述了第一書記黃文秀戰鬥在廣西扶貧第一線並最終犧牲在扶貧路上的故事,從她身上也可以看到千千萬萬扶貧工作者的影子。
  • 4歲+孩子必看的20部神級紀錄片,一定要刷!
    奧斯卡的動畫短片都相當經典,基本單片5分鐘,全程無配音,適合所有孩子,第一遍看個有趣,第二遍看個劇情,第三遍孩子一定能看出一個道理,強推!神秘的非洲到底還有多少野生動物的故事?紀錄片穿越了非洲大陸,探索那些從未被發現被記錄的生物物種和壯觀的非洲奇蹟,喜歡大自然和野生動物的孩子一定要看!
  • 4歲+孩子必看的20部神級紀錄片,這個寒假一定要刷!
    神秘的非洲到底還有多少野生動物的故事?紀錄片穿越了非洲大陸,探索那些從未被發現被記錄的生物物種和壯觀的非洲奇蹟,喜歡大自然和野生動物的孩子一定要看!央爸爸出品必屬精品,這是中國紀錄片團隊第一次以自然紀錄片的方式,全面系統的拍攝海洋的故事,全片共6集,每集60分鐘,以中國近海為舞臺,講述海洋生物的故事,拍攝角度超絕,畫質一級棒,是我和孩子看了都停不下來的紀錄片
  • BBC紀錄片《中國改革開放的故事》,看的熱淚盈眶!
    什麼樣的紀錄片,讓那麼多中國網友看流淚了?這部紀錄片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故事》。「現在已經完全不同,」他說,「我所接觸的每一個寫過鄧小平傳記的西方專家都覺得市場經濟對中國十分有益,改革開放帶來了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脫貧。」2016年,由麥可·伍德撰稿並主持,歷時3年拍攝的中國紀錄片《中華的故事》在BBC播出後大受好評,收視率是同時段其他片子的兩倍。該片從普通中國人的視角,以相當接地氣的方式講述了中國的歷史和傳承,在英美等地深受歡迎。
  • 《故事裡的中國》首期節目《扶貧路上》的誕生之路
    「大家好,歡迎來到《故事裡的故事》。」 10月2日,《故事裡的中國》第二季動人回歸,首期節目《扶貧路上》展現了新時代扶貧幹部黃文秀的樂觀勇敢和無私奉獻,再次引發廣泛關注。這一動人故事是如何呈現的?
  • 假期福利:4歲+孩子必看20部神級紀錄片,寒假一定要刷!
    ,第二遍看個劇情,第三遍孩子一定能看出一個道理,強推!紀錄片穿越了非洲大陸,探索那些從未被發現被記錄的生物物種和壯觀的非洲奇蹟,喜歡大自然和野生動物的孩子一定要看!,全面系統的拍攝海洋的故事,全片共6集,每集60分鐘,以中國近海為舞臺,講述海洋生物的故事,拍攝角度超絕,畫質一級棒,是我和孩子看了都停不下來的紀錄片。
  • 滇滬扶貧協作紀錄片《山海之戀》明日開播
    明日,四集大型紀錄片《山海之戀》將在雲南衛視播出。此紀錄片全面回顧梳理了24年滬滇扶貧協作路,記錄「從山到海,共飲一江水」的滬滇情。1996年9月,中央確定上海市對口幫扶雲南省。24年來,上海累計投入幫扶資金超過139億元,實施幫扶項目1.15萬個,累計派出11批援滇幹部近400人,派出教師、醫生、科技專家等專業人才近6000人次。一直以來,雲南對來自上海的幫扶銘記於心,在雲南省委宣傳部、雲南省扶貧辦以及上海市對外合作交流辦公室的支持下,從2019年6月起,雲南廣播電視臺組成4個採訪組,歷時半年,行程上萬公裡,製作完成四集大型紀錄片《山海之戀》。
  • 【扶貧故事】《燃燒吧,青春》
    中國科協信息中心策劃推出「決勝小康 奮鬥有我」系列廣播,講述科技扶貧路上的動人故事,傳遞科技工作者全力拼搏、接續奮鬥的堅定信心,匯聚薪火傳、展未來,砥礪前行、乘風破浪的磅礴力量!科協改革進行時陸續為您刊發相關內容,敬請關注。《燃燒吧,青春》【女聲】:「現在,青春是用來奮鬥的;將來,青春是用來回憶的。」
  • 這部獲2020金紅棉優秀紀錄片提名作品,講述了佛山扶貧故事
    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日前落幕,由佛山電視臺參與創作的《2020我們的脫貧故事》獲組委會特別推薦優秀紀錄片,並獲得廣州國際紀錄片節金紅棉獎中國故事優秀系列紀錄片提名獎。該紀錄片以扶貧為主題,其中,《雲中的蓮花》講述了以佛山扶貧幹部謝國高為代表的廣東援藏幹部動員村民異地扶貧搬遷的故事。據悉,《雲中的蓮花》是2019年佛山市文藝精品扶持項目。近年來,佛山加大對文藝精品的扶持力度,推動佛山文藝創作由高原走向高峰。攝製組與工作組在加熱薩鄉。
  • 鞏固扶貧成果 感受鄉村巨變——蘭州石化40年扶貧回頭看走進20個村莊
    從11月30日開始,蘭州石化公司精準扶貧回頭看採訪組一行8人,歷時12天,行程2000多公裡,走鄉鎮、進村舍、看農戶、進學校、訪企業,對定西市渭源縣,天水市清水縣,平涼市崆峒區和莊浪縣、靈臺縣、靜寧縣等幫扶縣區的8個鄉鎮的20個幫扶村和4所希望小學進行了回訪。
  • 紀錄片《承諾》和觀眾相約CCTV-9 講述「精準扶貧」故事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吳曉東)經過兩年拍攝、多地走訪,大型脫貧攻堅系列紀錄片《承諾》順利完成,4月26日起將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紀錄頻道播出為何要精準扶貧,這些真實的故事將會給你答案。《承諾》每集由兩個不同省份的故事穿插講述,每集故事有一個內在指向——精準扶貧所面臨的挑戰和探索。這些故事各有側重,同時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義,是脫貧攻堅最後階段的沉澱、突破、感召以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