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社推出三集紀錄片《中國扶貧在路上》。歷時3年拍攝,行走46845公裡,採集1326個扶貧故事,最終收錄11省21個扶貧案例,展開了中國扶貧工作波瀾壯闊的時代畫卷。
他的一封信
竟改變了一個村的命運
福建省寧德地區福鼎縣磻溪鎮赤溪村下山溪自然村,那裡的百姓曾經過著衣難遮體、食不果腹的生活,貧窮還給他們帶來難以擺脫的精神痛苦。至上世紀80年代末,下山溪村年人均收入不足200元,整個赤溪村貧困率達90%以上,其所處的閩東寧德地區,尚屬全國18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之一。
王紹據到下山溪自然村採訪時,親眼看到這觸目驚心的貧窮,就像一根鋼針深深地刺痛著他的內心。於是他寫下一封反映下山溪自然村貧困狀況的信,投稿給了人民日報,沒想到引起了全國轟動。
1984年9月,也就是王紹據寫信的那年,黨中央、國務院下發了《關於幫助貧困地區儘快改變面貌的通知》,由此拉開了中國大規模扶貧工作的序幕。
隨後,一場跨世紀的「挪窮窩」「拔窮根」的脫貧行動,在八閩大地全面展開。被命名為「中國扶貧第一村」的赤溪村,改寫了扶貧開發的歷史。至2014年底,福建累計完成6000多個自然村、超過100萬農村人口搬遷。
從1984年給人民日報寄出這封信到如今,36年間王紹據的生活發生了改變。放眼全中國,14.8萬個鄉村也在發生改變。
那一刻
「精準扶貧」從十八洞苗家山寨飛出
湘西的山路蜿蜒曲折,驚險與秀美之間,隱匿著大大小小的苗族村寨,十八洞村便是其中之一。全村989人,人均耕地0.83畝,2013年人均純收入僅1668元,是花垣縣比較典型的貧困村。
村民渴望改變,但環顧四周的崇山峻岭,連出村趕集都要走上兩個多小時的山路。
改變,談何容易。
2013年11月3日,這個深藏在大山深處的苗家山寨,成為中國減貧史上一張標誌性的名片。
這一天,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村裡考察,首次提出「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方針。明確要求「不栽盆景,不搭風景」「不能搞特殊化,但不能沒有變化」,不僅要自身實現脫貧,還要探索「可複製、可推廣」的脫貧經驗。
2014年初,花垣縣委派出的扶貧工作隊到了十八洞村,他們和村裡的幹部群眾探索推進精準扶貧的好路子。在外務工的龍先蘭聽說村裡的變化,立刻就決定返鄉,並找到了扶貧工作隊。
龍先蘭通過學習、觀察,並結合十八洞村花種多、花期長的特點,開始嘗試養蜂、割蜜。這樣辛勤勞作的第一年,他就收入5000多元,有了一技之長和收入,也就有了娶媳婦的底氣。
龍先蘭的真誠,打動了鄰村姑娘吳滿金。2017年1月,龍先蘭迎娶了心上人。婚後,夫妻二人成立養蜂合作社,還帶動周邊村寨村民一起致富。
在十八洞村,脫貧又「脫單」的,不只龍先蘭一個。2017年,在外務工的隆海東就通過朋友的介紹認識了隔壁村子的姑娘石梅芳。當年冬天,石梅芳和幾個朋友相約到十八洞村,隆海東正好回鄉,便邀請石梅芳到家裡做客。
2019年,隆海東和石梅芳領取了結婚證。婚後隆海東在村裡工程隊當技術工,石梅芳一邊在家帶孩子,一邊在村裡苗繡合作社學起刺繡貼補家用,兩人對未來的生活充滿希望。
如今,村裡已有30多個單身漢成功「脫單」,他們和家人一起融入到十八洞村的發展中來。現在的十八洞村除了傳統產業,還在著力打造「旅遊+」產業,註冊「十八洞」商標,發展生態農業像苗繡、牧業還有果桑種植等等都是他們的主推產業。
2017年碩士畢業的施志春,選擇返鄉創業,他和同村年輕人一起幫鄉親們推廣農產品,村裡的日子越過越紅火,像施志春一樣的小夥子們也逐漸轉變了觀念。
脫貧按下快進鍵。2017年2月,十八洞村136戶533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全村人均純收入由2013年的1668元增加到2018年的12128元。十八洞村也從湘西的極度貧困村一躍成為中國美麗休閒鄉村。
這個當年娶不上親、走不出山的苗族村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苗寨裡迴蕩的山歌,正飄向遠方。
「很快,
一家人就可以團聚了」
外人看來新奇而充滿民族特色的吊腳樓,是楊那牛面已經住了20多年的家。
和很多貧困村一樣,貴州省丹寨縣排莫村的男人大多出去打工,女人留在家裡。然而從2016年開始,電商改變了這些留守婦女們的生活。隨著村中蠟染銷路的打開,婦女們逐漸成為排莫村脫貧攻堅的主力軍。
這星期,楊那牛面製作了50餘塊蠟染,一共可以收入300多元。有了手藝、有了平臺、有了資質、有了包銷,楊那牛面每月的收入馬上就要超過在外打工的丈夫了。
她說,蠟染生意再好一點,孩子再大一些,就讓丈夫回來做點事情,這樣很快,一家人就可以團聚了。
綠水青山
就是金山銀山
稻城亞丁的忠雍正在擴建自家的酒店,他自豪地介紹,酒店幾乎從來就不缺生意。
大自然賦予了稻城縣日瓦鄉絕美風景,吸引五湖四海的遊客紛至沓來,成為了當地藏民脫貧的最佳途徑。從2007年旅遊開發,到2018年衝刺國家5A級景區建設,十年間旅遊帶動了當地致富,提高了藏族同胞的生活水平。目前,全國範圍內,旅遊扶貧已經涵蓋2.26萬個貧困村,佔全部貧困村的17%。
牧民朱馬胡列生活在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木壘哈薩克自治縣,放牧是他的日常工作。這一天,他將朋友們聚到一起,彈起冬不拉,唱起了歌,等待一個值得慶祝的時刻。
朱馬胡列已經和一家生物醫藥企業籤訂協議,在自家土地上種植免費發放的甘草苗,三年後,企業將對他種植的甘草進行收購。生命力頑強的甘草不僅能給朱馬胡列帶來更好的日子,還是防止沙漠化、改造沙漠的綠色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