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恢復長江水域的魚資源與生態系統,漁業部門曾制定嚴格的限捕措施,其中一鉤一線是專門針對釣魚人規定的。2021年為期10年的全水域禁捕正式實施,哪怕是單鉤施釣也被制止了。那麼是否感覺這樣的限釣制度過於嚴苛?
其實不然,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我國圍繞釣魚制定的規章制度已經寬泛了許多。曾有釣友因忍不住外國繁瑣的垂釣規則,在自家花園挖出一個魚塘,供自己揚竿玩耍,就這樣還挨了罰款。那麼帶著這個疑問,咱們一窺外國有哪些釣魚規則。
日本是島國,垂釣文化源遠流長,釣魚愛好者高達3100萬,佔據全國總人口的1/3,帶動了漁具產業的蓬勃發展。世界頂尖的魚竿、魚線、魚鉤,包括餌料多產自日本,知名品牌有達億瓦、禧瑪諾、伽瑪卡茲、利優比等等,幾乎席捲了高端漁具一半的利潤。技術的限制,我國生產魚竿用的高端碳布,基本都從日本進口。
日本和我國類似,釣魚場所分為野外和垂釣園,像荒野的河溝、水坑,隨時可揚竿;垂釣園以營利為目的,需要憑票進入,但魚的種類豐富、體積碩大,和大魚搏殺的感覺更過癮。和國內最大區別是,中魚後他們並不是把魚鉤從魚嘴裡摘下,而是用剪子剪斷子線,重新更換,所以每次施釣都需要準備足夠多、捆綁好的成套子線。據說這是釣魚協會倡導的摘鉤方式,可為減輕魚的痛苦,放生後迅速恢復活力。
荷蘭的垂釣文化與日本不分伯仲。全國1400萬人口,其中的700萬曾有垂釣經歷,幾乎所有男性都參與了釣魚運動。荷蘭地理環境所致,多低洼的水塘、湖泊,可施釣的水域有限,所以搶佔釣位不是我國釣友的專利。為規範垂釣秩序,釣魚協會和政府組織相繼出臺了措施。釣魚執照是最重要的一個制度,執照裡需要標註釣魚人的姓名、家庭住址、聯繫電話,及常施釣的水域,據說一年的費用12歐元。一旦跨水域釣魚,則屬於違規,等待釣魚人的要麼是罰款,要麼是連續多日的禁釣期。
執照裡規定了每日的最大垂釣量,超過限制的部分必須放生。碰巧釣到一條龐然大物,不幸地告訴你,必須放生;遇到將要甩籽的母魚,最好別碰它,老老實實地放掉,被協會工作人員看到,罰款只能是最低的懲罰,禁止半年、1年釣魚,這才令人鬱悶。
德國不愧是一個嚴謹的國家,把釣魚當作駕照考試對待的,恐怕也只有他了。每個城市一年組織兩次考試,需提前報名,如果錯過只能等到下一次了。考試內容分為筆試、面試。筆試內容包括魚的種類、習性,水體環境、基本的垂釣技巧等等,多以選擇題的形式出現;面試主要認識魚種,重點認清一些有危險性的魚種,其次是常用漁具的組裝、使用。考試成績達到60分才算合格,接著辦理釣魚證。
拿到釣魚證,還不能釣魚。先到釣魚協會或漁具店辦理魚票,魚票需要註明垂釣的水域,主要垂釣的目標魚,及最終的大概率用途。想要跨區域釣魚,還需要另辦魚漂。
美國的釣魚管理主要由各個州負責,所以釣魚人跨州釣魚,首要任務是弄清這裡釣魚規則。科羅拉多州規定,釣魚人只能使用一支魚竿,超過2竿就能收到法院的傳票。馬裡蘭州的議員估計也是一名釣魚愛好者,竟然把釣魚規則編輯成冊,裡面詳細羅列了注意事項,有釣友調侃這分明是教別人怎麼釣魚。
手冊裡規定,魚竿最多使用兩支,長度不能超過4.5米;建議採用單鉤,多鉤最多兩個,像中國的串鉤、翻版鉤,連想也甭想。魚鉤不能有倒刺,摘魚要動作緩慢,嘴唇不能有豁口。不能用蚯蚓、蜻蜓當餌料,交配、甩籽期的目魚必須放生。這一套規則下來,釣魚人的頭皮發麻,但還必須嚴格遵守。森林警察不停地驅車逛遊,時不時突然出現在釣魚人身後。
密西根州卻巴不得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釣魚中,特殊時期撒網、電魚也能允許。上世紀70年代,美國從亞洲引進了鰱鱅、鯉魚、鯽魚、草魚等魚種,以吞食掉水裡的有機碎屑、汙染物。未曾想到這些「亞洲鯉魚」卻瘋狂繁殖,將本地生物逼上了生存邊緣。當地漁業部門鼓勵人們以各種形式參與到捕殺亞洲鯉魚的運動中,所以經常在網絡視頻裡,看到釣魚人雙手舉著幾十斤鯉魚的畫面。這時釣魚、捕魚成了值得肯定、表揚的行為。
寫在後面:釣魚還是要遵守當地的規則、制度,畢竟胳膊擰不過大腿。
原創: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