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央視財經。
「細思極恐!業主毫不知情,僅刷一下臉,房子就被抵押或過戶了」,央視財經頻道報導的一則新聞,日前引發廣泛關注。
據報導,今年9月份,廣西南寧市民黎先生通過中介韋遠鵬出售一套商品房,韋遠鵬以房屋查檔為由對黎先生完成了刷臉認證,此後房子就被韋遠鵬用「邕e登」App進行了不動產轉移登記。黎先生的房子很快就被過戶並抵押給了第三方,然而他並未收到房款。據不完全統計,像他這樣的受害人有數十人之多。
目前警方已對此立案調查,這些售房者被過戶的房屋已被凍結交易。針對系統漏洞,南寧市不動產登記中心表示,將於近期對網絡平臺進行優化,設置刷臉文字提醒、增加驗證碼確認等。
利用系統漏洞讓業主蒙受重大損失,涉事中介人員違背的,不只是職業倫理,也是法律底線,等待他的也將是法律制裁。但也應看到,不法中介膽大妄為、見縫就鑽的行為固然是直接原因,當地不動產轉移登記app「邕e登」存在的系統漏洞,也難辭其咎,值得檢視。
就在前不久,售樓處濫用人臉識別抓拍看房人的問題引發熱議,這也將人臉識別濫用的風險帶入公眾視線。而不動產登記APP留下憑人臉數據就能過戶的漏洞,則將其風險再度暴露了出來。
根據南寧市不動產登記機關的規定,不動產轉移登記線上辦理,需要買賣雙方完成材料填寫、核驗房產、核驗稅務信息、認證、交登記費等一系列嚴格的步驟,最關鍵的是需要雙方進行信息確認、籤名操作、人臉信息採集。
現在看,漏洞就出在人臉信息採集程序上。不法中介利用信息差距,讓賣房人將刷臉過戶誤認為是查詢檔案,賣房人遠程刷臉時候App頁面上無任何風險提示。
正是因為「邕e登」App在風險防範能力上存在的短板——缺少刷臉文字提醒、驗證碼確認等風險防控的基本環節,才給了不法人員可乘之機。
不動產登記工作關係到民眾切身利益——房子算是很多家庭最「大宗」的資產。賣房人委託業務熟悉的房產中介協助房屋買賣事宜,首先就是為了防範風險,其次為了提高效率,而委託他人處分重大財產本身就存在風險。
2019年7月新修正的《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實施細則》規定,自然人處分不動產,委託代理人申請登記的,應當與代理人共同到不動產登記機構現場籤訂授權委託書,但授權委託書經公證的除外,現場籤訂授權委託書或辦理公證主要是防止受託人私下收房款。
從該規章的內容看,委託賣房要麼經公證,要麼要求房主到不動產登記機構現場籤訂授權委託書。也就是說,委託中介賣房的民眾必須跑公證處或不動產登記機構,不可能足不出戶就把房屋買賣委託中介處置。
而當地開發的這款不動產轉移登記app,刷臉認證後「不僅可以查詢名下房產,還可以辦理房產過戶」,對照相關法律,顯然有失嚴謹、規範。
據了解,「邕e登」App是南寧市不動產登記中心於2018年推出的線上業務辦理平臺,目的就是深化服務,讓市民少跑腿,目前96%的不動產登記業務都實現了線上辦理。
毋庸置疑,當地有關部門讓民眾辦事少跑路的初衷是好的。但類似事件對各地都不乏警示價值:行政服務改革創新在便民之外,更應該用法律標尺細緻打量,提高風險防範能力。像該案中,便民服務App的系統漏洞為騙子大開方便之門的情況,顯然該加以防範。
也只有在這類行政服務埠,用嚴謹的流程築牢法律防護罩,才能更好地保障民眾利益,不讓便民工具變「坑民」工具。
□劉勳(法律工作者)
編輯:陳靜 實習生:潘宇潔 校對: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