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霍金在自己的大作《時間簡史》裡,曾毫不掩飾的表達過對飛機餐的嫌棄:「坐飛機往東飛會使你的壽命變長,但吃飛機餐可能讓你立刻想死」。
黏糊糊的口感、怪異的味道,飛機餐不只讓你深惡痛絕,連偉大的科學家都忍不住吐槽它的磕磣,有人說飛機餐就是三萬英尺高空中的剩飯,只有難吃和更難吃的區別。
但是沒關係,免費的飛機餐可能馬上就要取消了,這種難吃的飯以後你會越來越難吃到。
今年10月,天津航空官網突然發出消息,說從2018年10月28日起除尊享經濟艙外,其他經濟艙都不再享受免費餐食,如果你想吃,就提前打電話或在網上預訂購買。
消息一出,網友們喜憂摻半議論紛紛,有人說飛機餐是打發無聊旅程的神器,取消了對消費者不公平;也有人表示,飛機餐本來就是可有可無的雞肋,自己從來不吃一口。
經常坐國內廉價航空的旁友們可能知道,西部航空、春秋、祥鵬這些航空公司早就取消了經濟艙免費餐食的供應,But天航作為非廉價航空,也開始取消免費飛機餐是什麼節奏?
上半年長安航空也官宣5折以下機票的艙位不再提供餐點,12月初東方航空還推出了簡化服務的低價基礎經濟艙,這個趨勢是暗示以後像免費飛機餐這種附加服務,要逐漸消亡嗎?
來看看國外的航空公司,在美國航空和達美航空最近兩年的服務承諾裡,都沒有向旅客提供餐食飲料的服務條款;
被《經濟學人》雜誌譽為世界上最能賺錢的瑞安航空,也向來不提供餐食行李等任何服務。
因為對航空公司來說,一切服務都要花錢,羊毛出在羊身上,這些錢最終都會打包在票價裡讓消費者承擔,雖然沒有乘客不希望在客艙享受全面的服務,但多數人都不願意為此掏腰包。
於是瑞安等航空公司索性就取消了這些服務,盡力壓低票價吸引乘客,雖然這樣引起乘客不滿,但其上座率和利潤最終證明:旅客是用腳投票的,大家最關心的還是價格。
那飛機餐對乘客來說就不重要嗎?
在上個世紀航空旅行還是奢侈品的50年代,豪華飛機餐中包含沙拉、甜品、龍蝦牛排等昂貴食物,它是飛行中必不可或缺的珍貴體驗。
而在今天,民航客機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交通工具,競爭在加強成本在升高,現在的經濟艙航食對於見多識廣物質水平不斷提升的乘客來說,也不過是特定環境下的空中盒飯。
分量少賣相差,味道不敢恭維,雖說多數人不會拒絕飛機餐的派發,但真正吃的時候往往都是一邊吐槽一邊浪費,飛機餐的處境非常尷尬。
一道飛機餐的誕生,至少經歷採購、驗收、烹飪、速凍、擺盤等十多道工序,但送到旅客面前卻倍受嫌棄,剩下的餐食還會被當成垃圾直接丟掉。
花了成本努力製作出來的飛機餐被這樣浪費,航空公司心疼的同時難免會困惑:或許乘客未必真需要飛機餐,與其這樣,還不如把餐食成本折成票價降低,也許更受歡迎。
這樣既增大了乘客的自主選擇性,降低了票價增加了自己的競爭力,又節省了資源,還能針對有特別需要的乘客推出一些附加項目增加收入,何樂不為。
比如這次天航在經濟艙推出的付費餐食,有多種價位的套餐可以選擇,讓真正有需要的人購買,據說如果點了最貴的,登機後有空乘專門和你確認,餐具還是用瓷器碗碟盛放,簡直是商務艙標準。
或許這就是傳說中的差異化服務,不需要的就低價買票不花錢訂餐,想吃的好點也可以專門預定豐富餐點,按需定製的「個性化」服務,不浪費糧食還能賺錢。
但對於喜歡飛機餐,每次坐飛機都對餐食抱著期待好奇的旁友也別太擔心,因為就目前來看,取消免費飛機餐或許並不會成為一種趨勢。
對區域航線或廉航來說,取消餐食能降低成本,以低票價拉動上座率,是競爭策略之一。
天津航空之所以能這麼做,主要就是因為它以短途航線為主,短途航線的乘客多數認為低價比多重服務更符合需要。
而長途航線的乘客在機艙內消耗的時間更長,相應對服務的要求也會更高,免費飛機餐、機場Wi-Fi等附加項目都是漫長旅途中的安慰,因此國航、東航、南航、海航四大航空公司現在依然為經濟艙提供免費餐食。
但不可否認,航空公司為乘客提供差異化服務,為不同乘客提供不同服務是未來的發展道路,天航應該不會是取消經濟艙飛機餐的最後一家。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人多年以來已經習慣了免費航餐的存在,一時間突然取消變為付費,肯定很難適應,但如果航空公司能給到可見化的票價降低,將節約的成本間接的讓利於顧客,會更好的被接受。
從旅客角度,少了中間商賺差價,機票價格下降得到了真正的實惠;從航企角度,降低了運營成本,低價帶來更好的競爭力,空乘人員也有時間為乘客提供高效的服務。
飛機餐是三萬英尺高空的食物經濟學,無論是取消免費飛機餐還是提升付費航餐質量,最終都是作用在消費者的錢包上。
在民航業艱難的環境下,想生存下去都不容易,但任何服務都應該以乘客為本,抓住了乘客最核心的需求才能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