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刀小胡、胡一刀&斬魄刀
也許是菜菜子面對「斷交頹勢」,急於想製造一個「成功案例」。所以,當美國人宣布衛生部長阿扎即將訪臺時,臺灣一些人把它渲染、加工成一個「大新聞」。
這次阿扎訪臺,到底為了什麼目的?這次訪問真的像臺灣一些人說的具有「開創性」?
刀哥詢問了研究美臺關係的專家,而且還查閱的相關的歷史,發現這裡面美臺之間有著很深的「套路」。
在中美關係急轉直下,美國大選還有三個月就將開始的時候,美國衛生部長訪臺,能帶來多大的衝擊效應?
美國方面確認,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部長阿扎將在未來幾天內率團訪問臺灣。
這個消息一出,島內一些人真是跟扎了「興奮劑」一般。從臺灣媒體到臺當局的各個部門,都表態要隆重歡迎阿扎的到來,「阿扎是首位訪問臺灣的美國衛生部部長,也是6年來首位訪問臺灣的美國內閣成員。」
臺灣「外交部」則強調:阿扎長期是臺灣的堅定友人。
根據媒體報導,阿扎2018年1月上任。今年5月18日第73屆世界衛生大會(WHA)舉行期間,他發言宣稱「臺灣以觀察員身份參與WHA非常重要,臺灣民眾的健康絕不能被政治犧牲」。
在此之前,4月底,阿扎與臺灣方面舉行了長約30分鐘的電話會議,討論美臺在疫苗和藥品研發等領域的合作。阿扎在那次會後還在社交媒體網站上發消息說,「感謝臺灣與美國分享應對疫情的最佳經驗與資源」。
政治性的惺惺作態,一眼就讓人看穿。
臺灣方面則極力配合,聲稱「自阿紮上任以來,每一年WHA舉行期間,縱使臺無法參加大會,臺灣方面都會在會外與阿扎進行雙邊會談,且阿扎始終強調,將努力協助臺灣參加WHA」。
面對這難得的機會,菜菜子肯定會搞一些政治操作。果然,臺「總統府」當天發聲明:「屆時蔡英文將與阿扎訪團見面」。
阿扎這次去臺省的緣由是啥呢?他自己給出的說明是去肯定「臺灣在應對新冠疫情方面所表現出的領導力」。
他說「臺灣在新冠疫情期間,甚至早在疫情之前,就一直是全球衛生領域透明合作的典範」、「這次訪臺是深化美國與臺灣公共衛生合作的機會,尤其是在美國及其他國家致力於鞏固並開拓關鍵醫療產品的來源之際。」
說白了,就是去採購一下灣灣的醫療產品;當然最主要的,還是展示政治姿態的需要。
2018年,美國總統川普籤署了所謂的《臺灣旅行法》,該法案的其中一個內容就提到,「美國要派遣高階官員赴臺,顯示美臺友誼」。
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5日在記者會上表示,中方堅決反對美臺官方往來,這一立場是一貫明確的,中方已就此分別在北京和華盛頓向美方提出嚴正交涉。
對於這麼「重量級」的訪問,臺灣民眾的關注點卻是:「從美國來的?那裡疫情那麼嚴重,來了不需要隔離嗎?」
事實上還真不用。臺灣方面表示,阿扎這次訪臺,將創下免隔離的首例。阿扎團隊全程將採取團進團出、避免接觸民眾的模式進行,因此無需隔離,和蔡英文見面時也會採取高規格防疫措施。
嗯……好吧。
對於阿扎的即將到來,臺媒拼命炒作美國此舉的「開創性作用」,但是那些說法都是誇大的。確實是6年來是首位訪臺的美國「內閣成員」,但是之前美國交通、能源部長都訪問過,他們的層級與衛生部長起碼不相上下。
刀哥詢問了一位研究美國問題的專家,他說美國內閣高官排名前後的重要性應該是:國務卿—國防部長—司法部長—財政部長,簡稱「內閣四巨頭」(big four)。剩下的幾位內閣官員誰高誰低,其實沒那麼重要。
刀哥也翻閱了美臺關係的歷史,數了數那些訪問過臺灣的那些美國「部長」們。
美國與臺灣於1979年終止了正式外交關係後,一共有5位美國部長級官員先後「訪問」臺灣。
在剛剛病亡的李登輝當任期間,也就是1988至2000年這十餘年時間裡,有3名美國部長級官員訪臺,包括1992年的美國聯邦貿易代表署代表希爾斯(Carla Anderson Hills)、1994年擔任運輸部長的潘尼亞(Federico F. Peña),以及1998年擔任能源部長的比爾·理查森(Bill Richardson)。
2000年民進黨的阿扁上臺後,美國有兩位部長級官員訪臺:
在柯林頓當任期間,美國政府於2000年派遣運輸部長史雷特(Rodney Slater)訪臺,史雷特當時是為了參加在臺北舉行的美臺工商界聯合會議;
2014年歐巴馬執政期間,環保署長吉娜·麥卡錫(Gina McCarthy)到臺灣訪問。
除了政府官員外,1997年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金裡奇(Newt Gingrich)曾於任內訪臺。根據美國「總統繼任法」,聯邦眾議院議長是總統繼任排序第二名。
所以,這次阿扎訪臺,根本沒有臺媒和臺當局一些人渲染的那種「開創性」。而且,這些美國部長級人物的「訪臺」,都是政治上的需要和遊說力量作用下的結果。
比如金裡奇,在對華政策上是美國共和黨的鷹派代表人物,同時也被看成是「親臺派」代表人物。
1978年當選喬治亞州國會眾議員,後成為國會保守派共和黨領袖,終結了民主黨42年在眾議院的統治地位。金裡奇曾和柯林頓在預算上衝突激烈,並支持因萊溫斯基案彈劾總統。
擔任美眾議院議長(1995-1999)期間,金裡奇一手促成了李登輝1995年對美國的「訪問」。1997年,金裡奇訪臺,成為臺美「斷交」以來第一位訪臺的眾議院議長。金裡奇還在上世紀90年代口出狂言,表示支持美國與臺灣恢復「正式外交關係」。
根據AIT發布的新聞稿,這一次阿扎在訪問期間將代表總統川普會見臺灣公共衛生資深官員及其他夥伴,共同討論防疫措施、全球衛生、美臺夥伴關係、臺灣作為全球醫療設備與關鍵技術可靠供應者等議題。
阿扎將由美國在臺協會主席莫健(James Moriarty)、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首席醫療官沃爾夫(Mitchell Wolfe)等政府成員陪同訪臺。
阿扎此行打著「合作抗疫」的幌子,其實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華盛頓這個時候宣布派衛生部長訪臺無非是出於以下三個目的:
第一是給大陸看。臺灣問題攸關中國的核心利益,既敏感又複雜,川普政府知道打這張牌能讓我們難受;
第二是給臺灣看。告訴臺當局,真金白銀、實質利益雖然給不了你,但是餅可以大大地畫,政治姿態還是可以擺得足足的;
第三是給美國國內看。一方面,距離大選只剩不到3個月,而川普支持率又不斷下跌,他急需借「反華」來鞏固自己的選民基本盤;另一方面,「友臺」在美國政界已經成為所謂的「政治正確」,在這上面添把不大不小的火,可謂是穩賺不賠。
那麼,這種「切香腸」的方式最終會走到哪一步?
一位美國研究專家對刀哥表示,如果美臺下決心進一步提升關係,它們的確還有很多牌可以打。
比方說,繼續派教育部長這種非核心部門的內閣高官去臺灣,再進一步可以讓司法部長、財政部長也訪臺,包括國會兩院的一些高官也過去。
在極端的情況下,國務卿蓬佩奧可能「順路訪臺」,或者邀請蔡英文訪美,到國會演說等等。一旦華盛頓這麼做,中美關係將是「山崩地裂」,外交層級也必將受影響。
但是,發生有失控危險的中美危機勢必會打擊川普選情,華盛頓應該不會邁出這一步。
也就是說,現在沒有跡象表明,中美會鬧到斷交的份子上。
不過,由於現政府反覆無常、美大選前又時常出現「10月驚奇」,我們也要做好應對美方挑釁升級的準備:
一方面,要繼續與美展開外交交涉,並採取必要的反制措施;
另一方面,也要讓臺灣社會清楚,做美國強硬對華戰略的「棋子」有可能把臺灣引向其不可承受的災難,到時候美國會不會管,都是一個問號。相反,大陸的牌很多,包括軍事牌。
而且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們在關鍵時刻出牌的意志會遠比華盛頓更加堅定。
圖片來自網絡
往期精彩回顧:
如此污衊內地援港醫護,這些人令香港蒙羞!
「這是臺海危機後,24年來最接近戰爭的一刻?」
衰落中的美國與破碎的「美國夢」
香港立法會選舉推遲一年,亂港分子為何如遭雷擊?
李登輝終於死了,但還有個很大的遺憾!
痛快!亂港「頭號軍師」被港大開除!大掃除才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