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古籍之山海經#
最近《懸崖上的金魚姬》再一次經典上映,相信喜歡宮崎駿漫畫的朋友一定對這個故事不陌生,電影中的「波妞」是一個金魚公主,因為舔舐了身為人類的「宗介」的血液,而變成了半人半魚的人魚。
關於人魚的傳說各個國家都有,也根據人魚拍攝了許多精彩的影視作品。在我國,人魚的傳說可以追溯到先秦以前。
在華夏上古三大奇書之一的《山海經》中,對於人魚就有著詳細的描述和畫像,而且《山海經》描述的人魚物種不止一種,氐人、赤鱬、陵魚、鮫人等異獸都有人魚的特徵。今天給大家講講,《山海經》裡的人魚傳說。
在《山海經·南山經》中有講到赤鱬:「青丘之山……英水出焉,南流注於即翼之澤。其中多赤鱬,其狀如魚而人面,其音如鴛鴦,食之不疥。」由此可見赤鱬有著人的面孔,屬於異面魚類,因為長著人臉也可以納入人魚類。但是,小編自己猜測或許赤鱬其實是類似大鯢(娃娃魚)這一類的動物,不過也有記載說日本有發現類似赤鱬的海魚標本。
在《山海經·西山經》裡還有提到人魚的聚居地,文中寫道:「又西五十二裡,曰竹山,......,丹水出焉,東南流注於洛水,其中多水玉,多人魚。有獸焉,其狀如豚而白毛大如笄而黑端,名曰豪彘。」
這裡沒有對人魚進行過多的描述,但是有講到丹水這個地名。
那麼這個丹水到底是什麼地方呢?丹水,是丹江的古稱。也稱、雒水、丹江、州河。起於古商洛,今商洛市商州區鳳凰山,經商州區、丹鳳縣、商南縣、(古丹水縣)流出進入河南境地匯入丹江水庫。
我們都知道《山海經》的具體成書年代不詳,有的書卷在戰國,有的則是秦漢時代。現代學者認為《山海經》的初步編著時間大致在春秋戰國,但秦漢時期又有所增飾,但重點在先秦。
「西山經」裡講到的丹水在古時就屬於秦朝境地,所以如果「西山經」裡描述的人魚傳說是真的,那麼作為丹水流域在遠古先秦時期極有可能是《山海經》人魚聚居的地方。
說完人魚聚居地,我們再來說說人魚族裡的「少數民族」,陵魚。
在《山海經·海外西經》裡記載著:此諸沃之野…龍魚陵居在其北,狀如狸(鯉)。「在《山海經·海內北經》裡對陵魚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描述:「陵魚人面,手足,魚身,在海中。」
這裡描述得很詳細,說這個陵魚是半人半魚的形態,具有人的臉和手腳,這個和我們在電影裡常見的下半身是魚尾的人魚略有不同。
但是在《山海經》裡也有魚尾人身的人魚——鮫人。在《山海經·海內南經》當中記載著:「伯慮國、離耳國、雕題國、北朐國,皆在鬱水南。註:雕題,黥涅其面,畫體為鱗採,即鮫人也。」
鮫人,又名泉先,泉客。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魚尾人身的神秘生物,與西方神話中的美人魚相似。
據傳說,鮫人的油燃點極低,且一滴就可以燃燒數日。
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始皇初即位,穿治驪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司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這裡的人魚膏就是鮫人的油脂做成的,用它做成秦始皇陵裡的長明燈,經久不滅。這也呼應了在文章中我們說的,秦朝時期很有可能有人魚的傳說。
【參考文獻】
《山海經》是中國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富於神話傳說的最古老的奇書。該書作者不詳,現代學者均認為成書並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經內容主要是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產、藥物、祭祀、巫醫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相關內容在內的不少膾炙人口的遠古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
《山海經》具有非凡的文獻價值,對中國古代歷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話等的研究,均有參考。其中的礦物記錄,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關文獻。
《史記》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稱為《太史公書》或《太史公記》、《太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文案 | 貓她(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排版 | 貓她(部分圖源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