鮫人是誰
看到書名
大多數人應該都會有這樣的問題.
「子不語怪力亂神」的漫長歲月
這是一種被排斥的志怪生物
認知時空之外、一切想像皆被視為
妖、怪
鮫人就是一種
對於它人們更熟悉的名字是
人魚
當代人對它或者她的認知
來自網絡小說
來自熱播玄幻影視
來自古希臘神話
來自安童生童話
然鵝
他們或她們忽視了
中國人也有蔚藍的大海
也有天馬星空的想像力
「子不語」的禁錮
也無法阻斷那汪洋恣肆的
文字
今天留下的隻言片語
只是那魅靈世界的冰山一角
鮫人——中國人塑造的一種魚尾人身的神異怪獸,按照造型來說,屬於「人魚」。
我們的這種人魚,既不同於古希臘神話中的吃人怪物人魚,也不同於童話世界裡的美人魚——它的特徵是:親切,可愛,煙火的氣息。
我們古人描述的鮫人就像農耕文明社會的常人一樣勤勞,他們生產的鮫綃,入水不溼,他們哭泣的時候,眼淚會化為珍珠。鮫人的油,一旦燃燒將萬年不熄。
晉人幹寶《搜神記》卷十二:
「南海之外,有鮫人,水居如魚,不廢織績,其眼泣,則能出珠。」
晉代張華《博物志》:「南海水有鮫人,水居如魚,不廢織績,其眼能泣珠。」
宋代《太平御覽》引《博物志》(今本無)記載說:「鮫人從水出,寓人家,積日賣絹。將去,從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滿盤,以與主人。」
它們,深知人類貪戀鮫人生產的鮫絲、鮫珠,為了跟人相處,它們用勞作織造絹布、用哭泣生產鮫珠。如此長期以來,與人類社會達成了長期交易。雖是妖怪,人魚除了身形,生活習性竟與人類無異
南朝梁任昉《述異記》:「鮫人,即泉先也,又名泉客。……南海有龍綃宮,泉先織紗之處,綃有白之如霜者。」《述異記》又載:「南海出鮫綃紗,泉室潛織,一名龍紗,其價百金,以為服,入水不濡。」
有人認為,唐李商隱《錦瑟》中的「滄海月明珠有淚」說的也是鮫人哭泣生珠的故事。
上古奇書《山海經》寫道神獸無數其中人魚形象也有很多:
《山海經-海內南經》:「 氐人國在建木西,其為人人面而魚身,無足。」
《山海經-大荒西經》:「有互人之國。炎帝之孫名曰靈恝,靈恝生互人,是能上下於天。」
《山海經·海外西經》此諸沃之野……龍魚陵居在其北,狀如狸(鯉)「。
《山海經·海內南經》有說:「伯慮國、離耳國、雕題國、北朐國,皆鬱水南。「郭璞注說」:離耳,鎪離其耳分令下垂以為飾,即儋耳也,在朱崖海渚中;雕題,黥涅其面,畫體為鱗採,即鮫人也。」
這裡說,鮫人外表是人頭魚身,長著四隻腳的魚。
皇帝也曾在腦海中無數次浮現「人魚」的形象:
司馬遷的《史記》雖是正史,就提到了秦始皇與「人魚」的故事。《史記·秦始皇本紀》提到:「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這裡的人魚膏用於燈燭,跟前文所說鮫油類似。
南朝劉宋時裴駰所著之《集解》對「人魚」進行了綜述和解釋:「徐廣曰:『人魚似鯰,四腳。』正義廣志云:『魚聲如小兒啼,有四足,形如鱧,可以治牛,出伊水。』異物志云:『人魚似人形,長尺餘。不堪食。皮利於鮫魚,鋸材木入。項上有小穿,氣從中出。秦始皇冢中以人魚膏為燭,即此魚也。出東海中,今台州有之。』按:今帝王用漆燈冢中,則火不滅。」
宋代《太平廣記》引《洽聞記》:「海人魚海人魚,東海有之,大者長五六尺,狀如人,眉目、口鼻、手爪、頭皆為美麗女子,無不具足。皮肉白如玉,無鱗,有細毛,五色輕軟,長一二寸。發如馬尾,長五六尺。陰形與丈夫女子無異,臨海鰥寡多取得,養之於池沼。交合之際,與人無異,亦不傷人。」
綜上:古老傳說中,無論是「鮫人」還是「人魚」,雖是怪物,卻與人為善,甚至主動犧牲自身,與人相處。
文字描述亦真亦幻,既是局限條件下人類認知的反映,也是我們先人好奇和想像力的體現。
一定會有人問:
人魚有沒有現實原型?
『人魚似鯰,四腳。』『
魚聲如小兒啼,有四足,形如鱧,可以治牛,出伊水。』
根據這段描述,現實中的「人魚」
應該是儒艮
這是一種分布於西太平洋及印度洋,的食草水生哺乳動物
其雌性儒艮偶有懷抱幼崽於水面哺乳之習慣
也許因為人們看到這已情形
將其描述為「人魚」
它的肉據說很鮮美,又可以榨油食用,骨可雕物,皮可製革
這種特性傳說中的鮫人一樣
渾身是寶
經過四千多年的捕殺
今儒艮數量已極為稀少
中國南海有儒艮分布
不過上次中國人見到儒艮
已經是2008年
而且是一具儒艮的屍體
傳說中捕捉「鮫人」
現實中捕殺」儒艮「
一暗,一明
一虛,一實
其實是契合了人類行為的兩條線索
《鮫人》的故事主線也是
捕捉
一個百無聊賴的皇帝
突發奇想的捕捉行動
他從深宮出發
走向茫茫大海
為了尋找傳說中的「鮫人」
主人公叫建文,是個皇帝
是否跟明朝那個被叔叔趕下臺的皇帝有關係
那只能去問作者了
長期被母后把持朝政的皇帝建文
從大臣那裡那裡聽說了鮫人傳說
萌發了捕捉鮫人的欲望
於是開始了漫長的航海
現實就是現實
航海途中遇到了眾多異域風情
遇見了許多外邦人士
卻終究沒有鮫人出現
這部大約15萬字的小說
離奇荒誕,如此奇異內容,如何通過設計來升華呢?
這並不是《鮫人》的首次出版
作者唐晉在2005就完成了書稿創作
那一年是
鄭和下西洋600周年
安徒生誕辰200周年
2015年《鮫人》首次出版
唐晉是一名寫作者,同時也是畫家、鑑賞家。
才華出眾的畫家唐晉
決定為作家唐晉《鮫人》創作一組插圖
唐晉還有個未實現的夢想
▼
出一本手稿書
年輕的設計師北北
在畢業年與《鮫人》相遇
一段奇異而不平凡的經歷開始了
她在導師王明自指導下
開始了另一種「捕捉鮫人」的歷險記
▼
設計《鮫人》手稿書
呈現在我們面前的這套
毛邊本
燙金本
通行本
設計師本
4種《鮫人》手稿書
就是她畢業前完成的作品
▼
手稿掃描後用圖像軟體進行微調後的效果
作者自繪插畫與文字穿插
部分線稿插畫分布在目錄裡
分段錯落跳躍感鮮明
既有傳統文學儀式感
又充滿主流設計的時尚感
設計過程中的不同樣式
設計師與作者、印務、導師無數次交流方案和印刷效果
捕捉鮫人者——本書作者唐晉
作家、詩人、畫家、鑑藏家
奇幻怪誕的《鮫人》
當然不是叫人去學習一個物種
也不是探討人魚的虛實
文學不提供答案
只提供思考的角度
某種程度上,它甚至是遺憾的
就像這本書
跟書稿、插圖、設計一樣
一定是不完美的
但正是這種不完美
讓它顯得可貴、可愛、鮮活
就像那奇詭、荒誕、悲戚的
鮫人群體
從《山海經》到《博物志》,從《搜神記》到《太平廣記》
我們的先人雖遭思想禁錮
卻從沒有失去對鮫人、對大海的想像
鮫人,曾那麼觸動人心
鮫人,又從人心消失
「捕捉」鮫人,曾那麼令人神往
但後來
人們已經無法讓破碎的想像
連綴成故事
提供遺憾與荒誕,恰恰是文學的真諦
誠如作者所言:
一本書並不能囊括整個世界,
我們都在不停地遺漏;
時間就是這樣結束的。
館長曰:
我們不能從一本書中獲得全世界
但我們可以從一本書中獲得打開世界的一種方式。
是為推介
8月24日下午14:00
《鮫人》設計師
現場開講
《如何做一本」手稿書「》
▼
—END—
geo-museum
公共地理 傳播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