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人魚長啥樣?
「她的皮膚又光又嫩,像玫瑰的花瓣,她的眼睛是蔚藍色的,像最深的湖水。」安徒生對美人魚的描述,曾經讓多少人心旌搖曳。在西方的傳說中,人魚往往跟塞壬混合在一起,用美妙的歌喉吸引過往的水手,讓他們遭遇滅頂之災。▲ 哥倫布見到的「人魚」可能長這樣。圖/視覺中國但仍有很多人堅持人魚這種生物醜陋不堪的觀點,最有名的要數哥倫布。他在去往美洲的航行途中,遇到了三條人魚。隨後,他在日記中寫道:「她們從海面中探出了身子,但是並不像傳說中的那麼美。」可以說是很失望了。在我國,人魚是歷史非常悠久的傳說生物。先秦的《山海經》裡就多次出現:「赤,其狀如魚而人面,其音如鴛鴦」「人魚,四足,其音如嬰兒」。有人據此推測,早期的人魚指的是大鯢(娃娃魚)。▲ 《山海經》裡的一種人魚——赤鱬。傳說越來越離譜,到了人魚渾身是寶的程度。在西漢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中就提到:「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人魚的油脂居然可以拿來做長明燈,難怪人們趨之若鶩了。晉代的《博物志》又記載了鮫人,說它能紡織。「鮫人水底居也。俗傳鮫人從水中出,曾寄寓人家,積日賣綃,綃者,竹孚俞也。鮫人臨去,從主人索器,泣而出珠滿盤,以與主人。」那麼就應該有人手了,但身體還是魚形。▲ 約翰·威廉姆·沃特豪斯繪製的《人魚 The Mermaid》(1900年)。圖/Wikipedia宋代《徂異記》裡的「人魚」就更像人了:「沙中有一婦人,紅裳雙袒,髻發紛亂,肘後微有紅鬣……此人魚也。」在《海錯圖》中,人魚背上的紅鰭也許就是「紅鬣」的變化。以前,鮫珠是非常珍貴的象徵。幹寶在《搜神記》中說:「南海之外,有鮫人,水居如魚,不廢織績,其眼泣,則能出珠。」李商隱《錦瑟》中有句「滄海月明珠有淚」,這珠子就是鮫珠。▲ 鳥山石燕《今昔百鬼拾遺》中的「人魚」。圖/Wikipedia不止鮫珠,鮫綃在古代,是非常值錢的東西。祖衝之在《述異記》中記載,鮫綃又叫龍紗,價值百餘金,潔白如霜,人們都認為它入水也不濡溼。日常紡紗,臨走贈珠,還能點燃長明燈,可見我國古人對人魚的想像與西方人不同,充滿了實用性。《海錯圖》的人魚為啥長這樣?
總體來看,人魚的形象流變,是從魚越來越像人。到了《海錯圖》這裡,連魚尾都快消失了。這種神話生物,現實中實在沒有嚴格對應的原形。人們創造出這樣的形象,更多是「深海恐懼」的體現,或是為了借物喻人,表達情感,就像《聊齋》裡的狐仙故事一樣。▲ 像工筆,但動物神態很卡通,像漫畫,又一本正經的樣子。然而,聶璜的人魚無論如何,都醜得太過離譜。離奇的豬尾巴和禿頂,讓人操碎了心。那麼他究竟為啥要把傳說中實用甚至漂亮的人魚畫成這樣呢?那就要從《海錯圖》是怎麼繪製出來的講起了。海錯的「錯」,並不意味著錯誤,而是種類繁多、錯雜的意思。其實海錯在古人心中的含義,基本等同於我們眼裡的海鮮。現在我們說山珍海味,擱唐代的話就是山珍海錯,韋應物在《長安道詩》寫道:「山珍海錯棄藩籬,烹犢羊羔如折葵」。▲ 鱷魚。身上的火焰是畫上去的,推測可能為上貢所繪製的祥瑞。但聶璜以為是真的,畫了下來。圖/聶璜《海錯圖》
聶璜是個對海洋和生物特別感興趣的人,恰逢康熙年間,海禁開放,他便從錢塘老家來到今天的台州、溫州一帶,後來乾脆雲遊四海,從河北、江浙一路到雲南、廣西,有河有海的地方都逛了個遍。他把在中國沿海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海洋生物都畫進了這部圖譜,共描繪了300多種生物,涵蓋了動物界的大部分主要類群,和不少海濱植物,甚至還有一些傳說中的異象。畫風清奇,每幅圖都配有文字介紹與小贊一首,讀起來頗有趣味。▲ 《海錯圖》和裡面畫的生物。圖/《博物》
聶璜不但翻閱了諸多古籍文獻,親自上陣去海鮮市場觀摩,還廣泛結交漁民,到處打聽。無論是看到的,還是聽說的生物,他都會把它畫下來,並翻閱群書進行考證。《海錯圖》不是傳統的工筆畫風格,畫風非常獨特,甚至有些幽默感。動物們的「表情「看起來都非常一本正經,甚至有些目光呆滯,偶有幾幅做兇狠狀,也帶著點詼諧的感覺。▲ 鹿魚化鹿。聶璜認為海島上的鹿是一種叫鹿魚的魚化成的,然而我們知道,不可能的。圖/聶璜《海錯圖》
他這幅人魚的來源,是一個姓柳的廣東人,曾經給聶璜畫過一種生物:「人魚」。但聶璜不相信有這玩意兒,因為它太怪了:「其長如人,肉黑髮黃,手足、眉目、口鼻皆具,陰陽亦與男女同。惟背有翅,紅色,後有短尾及胼指,與人稍異耳。」後來聶璜看到《職方外紀》和《正字通》都記載了這種生物,才把它畫在《海錯圖》中。看這圖,也不怪他當初不信:就是一個後背長鰭的禿頂中年男子。▲ 本文的主角——《海錯圖》中的人魚。圖/聶璜《海錯圖》《海錯圖》中查不到進獻的字眼,聶璜在此書作成後,並沒有打算上貢給皇家。直到雍正年間,太監蘇培盛(對,就是《甄嬛傳》裡的蘇培盛)把它帶進宮中,後來成為乾隆皇帝的枕邊書,現在珍藏在故宮裡。「博物君」張辰亮在展覽上看到這本奇書後,就開始了漫長的考證。人魚的原型生存狀況怎麼樣?
今天,人們總說:「人魚其實就是儒艮!」但似乎沒有像樣的證據。儒艮是海牛目的一種哺乳動物。據說它會把幼崽抱在懷裡,露出海面餵奶,頭上還頂著海草,看著像女人一樣。其實這也只是傳說,目前沒人拍到過,可信度不高。儒艮喝奶是在水下喝,母親的乳頭在腋下,小崽含住直接喝就行,不用媽媽抱著,也不用露出水面。▲ 儒艮總是笑呵呵的.不過儒艮確實是中國的海獸裡最像人的了。它的鰭肢像人的胳膊,面部像微笑的胖子。《海錯圖》說,有人在廣東海面抓到過人魚,養在池中,「不能言,唯笑而已」,不禁讓人想起儒艮。儒艮生活在印度洋、西太平洋熱帶及亞熱帶的海域中,澳大利亞最多,有85000多頭。中國是它分布的北界,只在海南、廣西、廣東和臺灣有零星分布。那裡部分區域的海底長滿海草,正是儒艮的食物。▲ 臺灣墾丁的海草。海草床是重要的海洋生態系統,能養活無數的生命。儒艮就愛吃這些海草。20世紀50年代,儒艮還不算太罕見。1958年12月23日至1959年1月3日期間,海南島北部的澄邁縣共捕獲儒艮23頭。廣西合浦也是儒艮出沒的熱點地區,解放前,當地漁民視儒艮為神異,不敢捕捉。1958年以後,開始大肆圍捕。1958~1962年,竟捕獲了110頭之多。1975~1976年又捕獲28頭。▲ 海牛幼崽在吃奶。儒艮的哺乳行為和這差不多。雌儒艮並不需要抱著孩子露出水面來餵奶。每次發現記錄都是捕捉記錄,當時的人也不知怎麼了, 看到儒艮就一定要把它抓住,好像不抓就吃了虧一樣。1992年,人們終於醒悟過來,在合浦建立了儒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但是晚了。之後儒艮只以個位數出現。1996年和1997年,各有一頭儒艮被漁民非法炸死。▲ 儒艮像推土機一樣吃海草,旁邊的魚伺機捕捉驚起的小獵物。1997年,3頭儒艮從鐵山港3號燈標向營盤方向遊去。2000年,沙尾村漁民發現3頭儒艮,有一頭擱淺被解救送回大海。2002年,沙田村漁民發現5頭儒艮在距船七八米處浮起。2014年,「博物君」張辰亮來到合浦保護區採訪。海邊的大廣告牌上印著海草、儒艮、中華白海豚、文昌魚和中國鱟的照片,告訴當地人這些生物都需要保護。他問隊裡的專家:「現在還有儒艮嗎?」專家說:「沒了好久了。現在我們在保護海草,希望儒艮來吃,但是人家不來了。」▲ 丹麥著名地標,《海的女兒》中小美人魚的雕塑。圖/視覺中國《海的女兒》中,小美人魚有個令人遺憾的結局。而現實中,儒艮的狀況同樣不容樂觀。讓我們對這些微笑的生靈好一點,不要把童話中的遺憾,延續到現實世界中來。關於本文的核心資料來源:《海錯圖筆記》
這是清康熙年間,浙江人聶璜繪製的一部海洋生物圖譜。他把在中國沿海所見、所聞的海洋生物都畫進來,畫風清奇、內容古怪。
在展覽上,看慣了那些中國傳統花鳥工筆畫的人,被這些圖萌到了。但大部分人可能回到家就忘在腦後,但其中有一個15歲的男孩,眼神放光,新世界的大門被打開了。
▲ 供圖/張辰亮
他覺得自己「體內一個暗埋的興趣點發光了」。從那之後,他對海洋生物的興趣越來越濃。他閱讀相關書籍、去各地沿海探訪、每到沿海城市必去海鮮市場遛彎兒……
他叫張辰亮,後來作為@博物雜誌 在微博上回答問題,粉絲已千萬。被稱為「博物君」「十萬個都知道」,是個高冷還有點嘴賤的大V。熟悉他的人都溺愛他,管他叫「玉亮」。
▲ 戴勝是博物君親兒子。2015年,小亮開始了仔細考證《海錯圖》。他發現書中有諸多不靠譜之處。比如有些動物聶璜未曾親見,僅根據別人描述繪製,外形有很大失真。關於生物習性的記載,也是真假混雜。他把這些個考證過程,包括吐槽都一併寫成了書,便是這系列《海錯圖筆記》。從2015年開始,到今年已經是《海錯圖筆記·叄》了。
▲ 《海錯圖筆記》系列。攝影/honyi
從「一本清代『海鮮』圖鑑的解密筆記」
到「一次更話癆的《海錯圖》考證歷程」
再到《海錯圖筆記·叄》的「一場艱苦的《海錯圖》攻堅戰」
(以上為三本書的序言標題)
現在,我們把三本《海錯圖筆記》做成套裝,讓你一次看個過癮!如果你對海洋和古代博物學感興趣,或者你就是單純地喜歡吃海鮮,買這套書,準不會錯!更有精美定製版印籤明信片隨套裝附送!
- END -
作者丨張辰亮
張辰亮,專注科學傳播的「博物達人」,《博物》雜誌策劃總監,@博物雜誌 運營者,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著有《海錯圖筆記》系列。點擊下方圖片,跟隨圖書君去看看《海錯圖筆記》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