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人 溫州史 溫州情
有媒體做過一番統計,在中國大陸,以「溫州」地名命名的馬路有59條,其中,34條叫溫州路,25條叫溫州街。
這些地名的形成大致分兩種情況,一是歷史上早就存在的,比如上海的溫州路。其次是改革開放後,溫州人走南闖北,把溫州的符號放大到大江南北,比如烏魯木齊市的「溫州街」,福建泉州義全「溫州街」。
在國外,也有溫州街,比較著名的法國巴黎溫州街,一看就是做買賣的。
說臺北的溫州街最有文化,那是一條被臺灣作家寫了又寫,被臺灣的文藝青年提了又提的古街。
首先,臺北市的溫州街,鄰近臺灣兩所高等學府「臺灣大學」及「師範大學」,這條街及臨近的雲和街、青田街,均坐落著不少「臺大」「師大」的教授宿舍,從1949 年起,胡適、殷海光、臺靜農等知名學者,都曾在這裡留下生活足跡。溫州街向來是教授、學者、文人雅士的聚居地,自然而然得到高度的文化關注。
18巷16弄的殷海光故居
其次,這裡保留了大名鼎鼎的殷海光故居。由於兩岸長期分離的原因,我們對
殷海光並不熟悉。他出生於湖北省黃岡市,畢業於清華大學,在西南聯大度過了7年漫長的歲月,是著名的邏輯學家、哲學家。
殷海光(1919~1969)
他曾從師於著名邏輯學家、哲學家金嶽霖先生,其代表作有《邏輯新引》《思想與方法》《中國文化的展望》。《中國文化的展望》一書在大陸這邊都有出版物。
殷家小院
著名的臺灣學者李敖也是殷海光的弟子。據說殷海光剛到臺大就一鳴驚人。一個學期下來,他給了105個學生不及格。這不僅在學生和家長中引起震動,連傅斯年也給驚動了,傅校長問他為什麼打分這麼嚴苛,殷海光振振有詞:「我不過分,這是照卷子給的分數」,而且是「根據北大、清華的標準」。儘管殷海光給分數這麼嚴,但並不影響他成為臺大最受歡迎的教師之一。
在日本統治時期,溫州街稱為「東門町」,那時就已經是日本學者及統治階層的住宅區。
當然,臺北的溫州街不止她的文化特質,一些旅遊網站推介道:附近有一些充滿文藝氣氛的咖啡館、老店。溫州街上的蘿蔔絲餅非常有名,有許多人慕名而來。若是晚上來到溫州街遊玩,那可就非常的愜意,街道悠長,時不時的有一些小販,綠樹成蔭,頗有一些市井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