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0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也是中國科協定點扶貧35周年。中國科協定點扶貧辦、呂梁市人民政府、山西省科協圍繞「決勝小康、奮鬥有我」主題,聯合組織開展中國科協定點扶貧35年主題徵文活動,經評選小組研究討論,評選出61篇獲獎稿件。科協改革進行時將陸續刊發獲獎稿件,敬請關注!
2007年6月,從學校門直接踏入機關門的我,在工作近10年之後,申請赴山西省呂梁市參加掛職扶貧,作為第十三屆扶貧團成員在呂梁工作一年,2008年7月返回中國科協工作。
這一年,放在人生道路上宛如波濤中的一朵浪花,激越後即為泡沫,卻是我生命中永遠值得回憶的美好歲月。這一年,仿佛一個分水嶺,把我由社會經驗缺乏的笨學生變成了識人生百態緊接地氣的社會人;又像一個裡程碑,讓我有機會從忙碌的機關工作中抬起頭來仰望星空、觀察社會、思考人生。其中最值得回味和回憶的,是那個樸實不起眼的土豆,是那群勤勉務實的土豆人。
一、初到呂梁即被土豆頑強的生命力所折服
來呂梁之前,就聽曾在呂梁掛職的李彥捷同志介紹呂梁情況:黃土高坡,土地貧瘠,作物單一,土豆養育了這方人。作為一個從小在縣城長大、工科出生的人,對農村基本一無所知,赴呂梁最想見識的就是這個營養豐富、適應性強,養育一方百姓的平凡土豆。
踏入呂梁後即被這裡生態震撼了。呂梁市政府所在地的離石區,黃土高坡層層疊疊,窯洞此起彼伏,黃土裸露,稀疏的松樹都是人工種植,最高大約3米,大部分都蔫蔫的,明顯缺水。我開始擔心如遇暴雨,泥石流也許會把窯洞衝塌。了解到呂梁屬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降水量偏少,年均降水量500毫米左右,有的地方不足400毫米,年均蒸發量1029-2150毫米,這讓我緩解了些對泥石流的擔心,深深感到在這片土地生存的生命之不易,督促我儘快為呂梁發展做一點事情。
2007年7月拍攝於呂梁市離石區
呂梁的山坡上長著大片大片的土豆苗,心形的葉子上零零落落開著小白花。當地人說,呂梁人曾在黃土上試種過各種作物,後來發現土豆是最適合乾旱地區種植的。種植土豆有兩個優點:一是省力氣,上一年收成的土豆,選一些個頭大的品相好的作為種子,第二年開春種在地裡。不用勤澆水,不用常除草,秋天就能收穫。二是省錢。土豆種子是自己家的,基本不用化肥,用水也少,收成還可以。不足之處就在於品種有退化問題,種植三年需停種一年休養土地,需要換種土豆新品種。呂梁的老百姓種植作物主要是土豆,餐桌食物也主要是土豆。土豆也叫馬鈴薯,既是蔬菜也是主食,營養比較全面,所以有土豆養育一方人的說法。
上一屆中國科協呂梁扶貧團在嵐縣建立的馬鈴薯模式化栽培示範基地位於山下,地塊不積水不窩風,土壤肥力較好,種子選用適合當地氣候的脫毒種薯,一般在五月中下旬播種,密植、施肥和田間管理等都比較規範,土豆苗鬱鬱蔥蔥,長勢很喜人。
2007年7月拍攝於嵐縣馬鈴薯模式化栽培示範基地
山坡上自然生長的土豆,基地裡精心照料的土豆,組成了呂梁山的土豆群。土豆這種富庶可貧瘠亦可、精細管理可聽天由命亦可的特點,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深深打動了我。
二、土豆人堅韌的精神讓我久久不能忘懷
呂梁是乾旱地區,非常適合土豆生產,全市土豆種植面積達100多萬畝,但存在品種老化、產業化程度低、經濟效益不明顯等問題。在呂梁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第十三屆中國科協扶貧團與呂梁市扶貧局協商,共同推動土豆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和貧困人口脫貧。在此過程中,我接觸了大量普通的種植者、技術員及農業企業人員,被土豆人身上那種不怕困難、堅忍不拔的精神所感動。
呂梁市扶貧局局長王殿梁曾在嵐縣任職,對土豆產業感情很深,將其作為扶貧工作的重要抓手。王局長個子不高,臉色黝黑,穿著樸素,一口濃濃的汾陽話,在人群中就像一個農民。他滔滔不絕介紹呂梁土豆的育種、種植、產業發展未來,眼裡閃著明亮的光芒,非常打動人。他在說到呂梁土豆產業化的時候提到,在基層一定要把產業發展和企業法人的利益捆綁在一起,只有企業法人投資並受益,產業發展才能更長遠。啟動之初,政府可以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和政策支持,但一定要摒棄必須由國有企業負責的老思想。對於市場充分競爭的行業,發揮民營企業作用,培育地方產業發展才是正途。這樣的思考有遠慮接地氣,讓人信服。
山西康農薯業有限公司是呂梁市一個民營企業,以土豆種植、經營為主業,2001年成立。2007年我們去現場參觀時,感受到農業規模化生產和經營,是未來農業發展的方向。看上去簡陋的農業機械,配合不足20名工人,農忙時可在兩三天完成一百畝土豆的收割,極大節省了勞動力。收割後的土豆在儲藏窖中統一存儲,做到溫度溼度恆定,比每家每戶地窖存放更加便於管理,減少浪費。康農薯業聘請的技術員趙霞,是一名女同志,大約35歲,張家口人,河北農業大學畢業,畢業後一直奔波於內蒙古、河北張家口和山西,是北方幾個農業公司聘請的技術員,主要負責土豆田地的質量控制和種植管理,在農忙時會到現場監管。她話不多,除了土豆種植外很少談起個人生活,說起土豆如數家珍。我想她作為一名母親、妻子、女兒,也會有許多煩惱,這種田野工作和奔波生涯也許並不適合她。但是她沒有怨言沒有放棄,經過多年積累成長為農業企業依靠的技術力量。我在中國科協人才工作處工作多年,接觸多是大專家大院士,這樣的基層科技工作者很少見。她談起土豆種植那麼專業,對工作的熱愛深深打動了我,令人難忘。
還有那些趕著馬車的人們,在田地裡耕作的農民,粗糙的手掌、堅韌的目光、忙碌的身影。那些馬車上坐著的孩子,身軀瘦弱、面色蒼白、自由快樂、努力生長。他們生活在山區,像土豆一樣佔用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最少,不怨天尤人,不頹廢放棄,努力紮根,回報社會卻很多。
2007年9月拍攝於山西康農薯業有限公司收穫場景
三、含進一粒沙,吐出一顆金
為規劃好呂梁市土豆產業發展路徑,學習借鑑兄弟省市的成功經驗,2007年12月,第十三屆中國科協扶貧團與呂梁市扶貧局組成考察團赴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考察土豆產業發展情況。
甘肅省定西市與山西省呂梁市都是國家級貧困地區,氣候乾旱,地理環境相似, 都具有適宜種植土豆的條件。定西以土豆產業為抓手,以促進農民增收為落腳點,不斷提升土豆產業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已發展成為國內最大的土豆生產、營銷和加工基地,產品遠銷東南亞。2006年定西市安定區土豆種植面積85.13萬畝,農民人均從土豆產業中獲得收入1200元以上,佔農民人均收入的68.1%。
定西市種植土豆歷史悠久,培育的「渭薯」系列和「隴薯」系列品種,產量高、品質好。定西土豆產業鏈比較齊全,從育種、種植、交易、加工、運輸等形成了一條龍產業。考察組一行先後參觀了定西愛蘭馬鈴薯種業有限公司、定西馬鈴薯經銷協會、馬鈴薯交易市場、甘肅超興澱粉製品有限公司和定西薯峰澱粉公司,召開了「呂梁——定西馬鈴薯產業發展座談會」。
2007年12月攝於甘肅省定西愛蘭馬鈴薯種業有限公司
定西愛蘭馬鈴薯種業有限公司創辦人周愛蘭,是一名農業科研人員。2001年她辭掉工作,和愛人一起創辦企業,專業從事專用型馬鈴薯品種選育、脫毒種苗組織培養、種薯規模化生產及產業化開發。公司按照「公司+基地+協會+農戶」的模式發展,是定西市最大的種業公司。公司的基地積極安置下崗職工和農民工,年培訓農民3600人次以上,被中國科協授予「全國先進科普惠農示範基地」。
定西從2000年起推動土豆產業發展。在發展過程中曾出現一些情況和問題,比如土豆每年集中上市季節,外地客商和當地商販聯合壓級壓價,價格曾一度跌至0.12元/斤,極大挫傷了農民種植土豆積極性。為實現小農戶與大市場的有效對接,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 定西市2003年成立安定區馬鈴薯經銷協會,截至2007年年底,協會下設23個分會,覆蓋農戶7.8萬多。
在甘肅定西的考察,每到一個單位,每聽一位同志介紹情況,都是一次洗禮、一個震撼。真的沒有想到,小小的土豆,竟然有這麼高的技術含量,有這麼大的市場,有這麼全的產業鏈條。
考察期間,聽到不同層面的人不約而同提到時任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屈冬玉的名字,不同方式表達對屈冬玉的感謝。當地人並不知道,屈冬玉副院長是中國科協全委、中國科協常委會青年工作專門委員會委員,是我所熟悉的專家。我原來認識的那個略帶湖南口音、語氣較快、詼諧幽默、自稱都市農夫的屈冬玉,在甘肅人口中,是懂農民懂農業的貼心人、大專家。我很有感觸,當時給屈院長發了一段簡訊,向他匯報定西之行、匯報定西土豆產業情況,以及思想所受觸動。屈冬玉副院長回簡訊說,很高興你能有這樣的經歷,深入基層去看看。他說定西人民吃苦耐勞,在那麼艱苦的自然環境中,想方設法把土豆產業做大,成為定西的一張名片,確實是「含進一粒沙子,吐出一顆黃金」。
甘肅定西人用將近十年的時間,圍繞一個小小土豆做了一篇大文章,將土豆打造成一個鏈條,為生態環境較惡劣、生活條件較艱苦的當地人提供了一條脫貧致富的路子。溫家寶總理曾說過:「十年磨一劍,不敢露鋒芒;再磨十年劍,銳氣不可擋」。定西人用十年光陰,磨了一條土豆之黃金劍,令人欽佩。
定西考察結束後,第十三屆中國科協扶貧團和呂梁市扶貧局向呂梁市委市政府提出發展土豆產業的建議。呂梁市委2008年印發1號文件,提出發揮科技扶貧優勢,建設脫毒馬鈴薯繁育基地,將之作為呂梁市扶貧工作的重點任務。
四、人需要有一點土豆精神
一年的呂梁扶貧工作很快就結束了。回想這一年的光陰,給我留下了很多美好回憶,也有許多思考,讓我脫離了一些學生氣,更加深刻領會中國共產黨以人為本、以人民更好發展為本的初心與使命。
我感到,人是要有點土豆精神。第一,要做好一個土豆。不管身處何方,如意或者失意,順利或者挫折,要盡土豆的本分,做好自己該做的事,儘自己所能努力生長,為社會提供好的營養。第二,要不甘於只做土豆。土豆是一個產業鏈,是一個大鏈條。有育種選種培育加工銷售各個環節,在這些環節中,小小土豆不斷增值,從而成為富裕一方的產業。
從呂梁回來很多年之後,幸運家裡又添了一個小孩。在給孩子起名字的時候,我愛人說孩子五行缺土,需要起個和「土」有關的名字,遂笑道:就叫「小土豆」,小小土豆,深扎泥土,會長成一片鬱蔥興旺的大產業!
五、題外話—我去呂梁扶貧的緣由
2007年我去呂梁時30出頭,孩子4歲。好多人都不太理解,一位女同志,放著好好的機關工作不幹,跑到艱苦山區幹什麼?其實促成我報名去呂梁扶貧的理由很簡單,大致有三個緣由。
一是中組部朋友的建議。我當時在組織人事部人才工作處工作,經常需要去中組部人才工作局送交材料、報告工作。有一次在與中組部一位朋友聊天的時候,說到機關工作人員需要有基層工作經歷,中國科協一般做法是派到所屬事業單位工作一段時間。這位朋友是從基層調入中央單位的,他真誠的建議我,有機會一定要去地方工作一下,看看基層的實際工作和運行情況,回到中央國家機關後才能更好地理解國家政策對基層的影響,才能更好地為基層服務。這個建議打動了我。
二是家裡的支持。我和愛人是大學同學,互相比較了解和支持。我愛人認為,女人要有自己的事業,有獨立的意識。他對我工作一貫都很支持,加班也好、出差也好,從無怨言。當得知我有到基層鍛鍊的想法時,愛人鼓勵我說趁年輕想去就去,可以把公婆從老家接過來,幫我們帶孩子。愛人的態度解決了我的後顧之憂。2007年十一前後,扶貧團正在忙著核桃項目回京無望。我愛人專程開車去呂梁看我,適逢呂梁多日大雨,他開著越野車,載著扶貧團和專家下鄉,在泥濘道路上當了三天司機。
三是山西是我的家鄉。我是土生土長的山西人,出生在雁北地區,考上大學之前沒有離開過家鄉,大學畢業後就踏入中國科協機關大門。山西這片土地是我深愛的,我一直想為家鄉做點事情。恰好中國科協在呂梁扶貧,作為山西人去呂梁工作既是回家,也是為家鄉盡力。回想這一年,自己盡了一點綿薄之力,但家鄉人民樸實、耐勞、堅韌、樂觀和不信天命的精神教會我更多。
我在呂梁扶貧期間,組織上給予了很多關懷。我所在的組織人事部,專項支持呂梁科協開展基層科協組織建設狀況調研,形成的調研報告受到市委市政府肯定。時任組織人事部部長李森同志和幹部處賈子文副處長到呂梁調研並看望扶貧團,農技中心領導經常深入呂梁對扶貧工作給予細緻指導。這些關懷永遠銘記,深深感恩!(楊彩虹,中國科協組織人事部 )
來源:中國科協定點扶貧辦 機關離退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