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曉(《難忘歲月——紅旗渠的故事》導演):我從小就在紀錄片裡看到過有關修建紅旗渠的故事,那時候覺得那些事離我們很遠。後來,我做記者有機會到了紅旗渠所在的林縣,親眼看到了紅旗渠。我記得當時我站在渠下的第一感覺是想哭。林縣的那座山太大了、太高了,我難以想像在那個年代的人們是怎樣靠著原始的工具一錘一錘地從山裡開出一條渠,我被這種搬山移海的勇氣強烈地震撼了,我覺得總有一天我要把紅旗渠的故事講給大家聽。今天,我終於等到了這個機會。現在片子播出有了反響,我認為不僅是對我們工作的肯定,更是對紅旗渠精神的認同。應該說這個題材和其中的人物身上所透出的精神力量對我們現代社會也有著強烈的促進作用。
孟繁樹(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我覺得這部電視劇之所以吸引人在於兩個方面,一是切入點好,按照一般的構思,寫這樣的電視劇通常把事件推到前臺來,比如寫這個偉大的工程如何立項,遇到什麼樣的困難,如何通過矛盾、鬥爭、犧牲,最終建成。這樣寫就是人跟著事件走。這部電視劇卻是獨闢蹊徑,把人物推到了第一位,所有的素材都是為了塑造人物服務。所以電視劇塑造的二旺、劉技術、縣委書記等人物形象才會給觀眾留下那麼深刻的印象;這部電視劇吸引人的另一方面是找到了一個好的載體,以孔家三兄弟的三組愛情為線索,把愛情故事和開山、修渠緊密聯繫在一起,讓人物的愛情因為修渠而引起而發展最終得到升華。
雷達(中國作協創聯部副主任):我認為這部電視劇最為可貴的是弘揚了一種精神,中華民族偉大的精神。它告訴我們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像萬裡長城、大運河、莫高窟,它們都修建在封建時代,紅旗渠也是在科技極為落後的時候修建的,但是這些創造是人民的創造,是偉大的、超越歷史的創舉。它的物質的東西早已轉化為精神的力量。看這部電視劇的時候,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抗洪精神,修建紅旗渠時眾志成城、萬眾一心的民族凝聚力不就是與今天的抗洪共通的嗎?在這一點上,我認為這部戲對於今天的觀眾意義尤其重大。
劉冠軍(劇中劉廣泰的扮演者):初讀這個劇本我就被劉廣泰———劉技術這個人物深深吸引住了。這個人物從頭到尾都是大起大落、極具變化的,所以很難把握。我跟導演多次切磋後把這個人物定位為「水的感覺」,因為水柔弱、平凡、渺小,但是滴水也可以穿石,可以潤物,水是大地之源,它看似柔弱但是骨子裡有堅硬的內在品質。我在把握這個人物時就找這種感覺。劉廣泰是一個帶有悲劇色彩的時代英雄,他身上有柔弱的一面,即所謂的知識分子特有的痴傻、專注、羞澀,甚至還有憂鬱的時候,可是在他為紅旗渠嘔心瀝血的時候卻表現得異常強大。劉廣泰犧牲在了紅旗渠,可是整個紅旗渠又成了他生命的延續,他的身上真正體現了一種平凡中的偉大。
季紅(劇中扮演望井):我在河南拍戲的時候,正趕上中央電視臺播放《難忘歲月——紅旗渠的故事》,很多觀眾跑來問我,「紅旗渠的故事」是不是真的,有沒有四個女孩站在一起讓一個技術員挑老婆的事。我告訴他們,這是特定環境裡的故事,在那個年代,劉技術員給世世代代乾旱缺水的林縣人民帶來的是生機是希望,四個女孩對他懷有的感情是複雜的,其中還有崇拜之情,看到劉技術他們仿佛看到了新生活的希望。所以我認為我演的這個人物應該是十分純潔的,她沒有想到自己嫁的是國家幹部,她想到的很簡單,那就是劉技術擁有拯救百姓的力量,看到他就像看到了水。
楊貴(當年林縣的縣委書記,紅旗渠的締造者之一):生活裡的劉廣泰可以說為林縣人民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那時候搞水利特別忙,他白天在外面考察,晚上回家畫表格。當年的條件十分艱苦,上山考察都是自己背著乾糧。也沒有水瓶什麼的,餓了啃幾口乾饅頭,渴了喝山上的溪水,冬天的時候,饅頭凍得像山上的石頭,只能弄些草,點了火把饅頭烤熱就著地上的雪水下咽。等到設計工作完成了,劉技術他們還要盯在施工現場和修渠的農民們一起面對各種各樣的施工險情。他把命丟在了渠上,把心留給了林縣的百姓。
傅衝(劇中盼水的扮演者):拍這部戲十分辛苦,每個演員都能講出一串故事。我在劇中的形象很土、很滄桑,然而導演還是覺得不夠,有一次為了追求真實感,往我的頭上澆了二十多鐵鍬沙土,我當時一下子就進入了情境,根本顧及不到自己的形象。和我演對手戲的吳京安更不容易,有一場塌方的戲,他的手被尖利的石頭劃了一個大口子,可是十幾分鐘的戲導演沒叫停,他愣是一聲沒有吭。
吳京安(劇中扮演孫二旺):作為一部弘揚時代主旋律的作品受到觀眾如此的歡迎讓我實在感動,這個戲播出後我收到的信和電話特別多。有一個香港的觀眾打電話說他在看戲的時候很多地方都流下了眼淚。還有一位大學生告訴我他就是林縣人,紅旗渠就在他的家鄉,那種驕傲的口氣就像對外國人談起中國的四大發明。我認為這部戲的成功之處就在於它的視角,它沒有把中國農村落後、愚昧的角落不加修飾的拿出來玩味,而是把中國農民身上的倔強精神表現了出來。這個片子可以說是史詩般的,是充滿詩情畫意的,充滿濃鬱的人情味的作品。
汪國輝(中央電視臺影視部副主任):我認為這部作品是站在了90年代的高度審視當年的歷史,它是在告訴人們「紅旗渠精神」不管是在過去還是在現在以及今後都有著非凡的意義。劇中所塑造的人物也是既有歷史價值又有現實價值的,是非常成功的。
觀眾A:我是來自林縣的,我首先感謝楊書記,帶領咱們林縣人民創建了人類的第八大奇蹟,再就是感謝導演把修建紅旗渠的艱苦奮鬥的精神表現了出來,在全國發揚光大。我覺得不滿意的地方就是把劉技術的命運處理得太悲劇了。劉技術的媽媽去世了,妻子也去世了,最後他自己也犧牲了,人類的所有悲劇都集中在了這樣的一個好人的身上,讓人實在覺得難以接受。
都曉:我也曾想過給大家一些心理上的安慰,可是楊貴同志知道當時的情況。所以說如果我們改變了劉廣泰的命運就是粉飾了當時的實際情況。在林縣拍戲的時候,許多農民自願為我們提供劉技術的原型材料,他們說的細節很感人,說到傷心處他們會流淚,他們對劉技術的印象太深刻了也太有感情了,所以我們在處理這樣的人物時格外的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