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青年電影手冊關注我們!
戲如人生的歌舞隱喻——《芝加哥》賞析
作者:倪綺詩
鮑勃·佛西(Bob Fosse)的半自傳電影《爵士春秋》(All that Jazz)中,主人公的前妻帶著有幾分譏諷又有幾分釋然的笑對他說「別自欺欺人,你做這部劇只是由於對我的負罪感,因為你從未有一天忠於我」。現實中,這個女人就是四座託尼獎得主格溫·維爾頓(Gwen Verdon),佛西的妻子,而這部劇正是後來名滿天下的《芝加哥》。
《芝加哥》用辛辣的諷刺手法講述了兩個女殺人犯利用司法不公和媒體的推波助瀾脫罪並成為娛樂明星的故事,在這部劇中,綜藝秀(Vaudeville)成為人生的隱喻,謀殺、敲詐、偷情、暴力...這些黑暗的主題作為綜藝秀中的一個個節目依次登場,精彩紛呈的歌舞演繹出一個駭人而危險的世界,在這個黑白顛倒的世界中,比腐敗的司法系統和易於操縱的媒介輿論更可怕的是看客將暴力事件作為娛樂頭條追捧時表現出的理所當然,而最絕妙的是,演出進入尾聲,臺上的角色向觀眾調笑「感謝你們相信我們的無辜」,坐在天橋藝術中心大劇場為她們鼓掌喝彩的我們猛然發現自己也成為了這場罪惡大戲當中看客的一員,這是看多少視頻也無法獲得的現場體驗。
探究歷史會發現,如今貴為百老匯連演場次第二(總演出場次第一)劇目的《芝加哥》,最初卻並沒有一炮打響,反而遭遇頗為坎坷。正如本文開頭所述,維爾頓看過自己偶像羅傑斯(Ginger Rodgers)主演的1942年電影Roxie Hart之後覺得Roxie這個角色很有意思,一直想將這個故事搬上音樂劇舞臺,然而原話劇的作者沃金斯(Maurine Watkins)拒絕了所有改編請求,直到她和母親相繼去世之後,版權作為遺產的一部分轉給她的經紀人,佛西才得以買到改編權著手創作,此時維爾頓年屆五十,已接近一個舞者藝術生涯的尾聲,她與佛西也分居已久。《芝加哥》進入正式排練剛一周時間,佛西就突發心臟病,住院接受了開胸的心臟搭橋手術(在那個年代可算是相當危險了,電影《爵士春秋》中可以看到對這段歷史的藝術化表現),四個月之後他大難不死回歸,排演才得以繼續推進。在費城試演時,劇評人的一致差評又使得劇組不得不推遲開演對劇進行返工,1975年6月3日,《芝加哥》終於在百老匯開演,評論仍是褒貶不一。這段看似不起眼的延遲造成了嚴重的後果,使得《芝加哥》進入了1976年而不是1975年的託尼獎評選,在那裡它遇到了英國巨型音樂劇入侵前百老匯最大的魔王《歌舞線上》,雖獲11項提名卻空手而歸。屋漏偏逢連陰雨,維爾頓在演出時不幸吞進劇中撒下的碎紙片劃傷聲帶,幸虧大明星萊扎·明奈利(Liza Minnelli)江湖救急,才力挽狂瀾,避免了提前關門的命運。原版芝加哥上演三年共936場,只能算小獲成功,隨後的近二十年裡,百老匯沒有了它的名字。
直到1996年,以挖掘古董劇為特色的Encores!系列推出了一版幾乎沒有布景和道具,演員也沒有華麗的服裝,只是穿各種黑衣的《芝加哥》,由沃爾特·博比(Walter Bobbie)導演,佛西的前女友安·萊金(Ann Reinking)根據佛西的原版編舞,這個極簡製作被劇評人大加讚賞,製作人們趨之若鶩,1997年便重登百老匯的舞臺拿下多座託尼獎,上演至今並蜚聲海外,本次來到中國的也正是相同製作。在與其他劇迷交流的過程中不時聽到這樣的觀點「這版《芝加哥》布景太窮了」,我的感受卻正好相反,極簡的布景體現的是背後極妙的巧思,金色幾何線條勾勒出舞臺內外,它們的交界暗合本劇「人生如戲」的主題,樂隊排列如法庭上的證人席,兩架黑色梯子和幾把黑色椅子轉換出各種場景,再配合燈光的變化,演員們健美的形體和性感的歌舞,還需要什麼布景呢?
《芝加哥》由百老匯合作歷史最長的黃金搭檔坎德和埃布(Kander&Ebb)創作詞曲,埃布和佛西一起創作劇本。大概是受話劇版中一句臺詞的啟發,埃布決定用綜藝秀(Vaudeville)的形式來組織劇情,每一個角色的出場都是一個單獨的節目,模仿了一位綜藝秀明星,或是綜藝秀常見的表演手段。例如Velma的模仿對象是Texas Guinan,一個禁酒時期開了眾多地下酒吧的女人,她習慣於用「suckers」招呼客人(私酒和音樂劇都讓我們掏空錢包,我們還都很開心,是真·sucker了),Mama Morton的模仿對象是美國綜藝秀最大的明星之一Sophie Tucker和她的歌曲「You』ve Got to See Mama Every Night」,律師比利的模仿對象是Ted Lewis,他的口頭禪「Is every body…」和他的歌曲「I’m Crazy』Bout My Baby,And My Baby’s Crazy』Bout Me」,透明人Amos的原型則是Bert Williams,第一位在百老匯演主角的黑人演員。Roxie的」funny honey」模仿的是Helen Morgan,《演藝船》原版中Julie的扮演者,」Me and My Baby」從音樂到舞蹈都極其神似Eddie Cantor的「Yes Sir,That’s My Baby」和「My Baby Just Cares for Me」。這樣的安排使劇目本身成為它諷刺的對象,諷刺效果又多一層。在音樂的寫作上,坎德和埃布採用了和桑德海姆的《富麗秀》類似的仿寫手法,他們聽了許多當時的歌曲錄音來獲得靈感,對比以上列出的原作和《芝加哥》中的仿作,可以清楚地聽到《芝加哥》從中汲取了部分代表性元素,卻又擁有自身的特色,並且全劇音樂風格統一,足見作曲者的功力之深。本次來華的爵士樂隊十分值得一看,尤其是指揮大人戲精上身不容錯過,第二幕開場的全體起立即興段落將全場氣氛推向高潮,結束時的退場曲也令觀眾意猶未盡不忍散去。
作詞方面埃布運用了大量20世紀20年代的俚語,如」sheba,sheik,babe」以及在那個禁酒的年代各種關於酒和其他東西的隱喻等等,塑造出年代感,又按照綜藝秀傳統使用了諸多一語雙關甚至是一語三關的詞彙,例如「阿司匹林」又或是Mama在唱「I deserve a lot of tat for「時雙手位置的暗示,這些俏皮話為色調暗黑的劇增添了幾分幽默。
佛西是在綜藝秀和Burlesque傳統的消亡時期成長起來的藝人,看過Gypsy就能從側面了解到,這兩種娛樂原本有所不同,但在那個時期剩下的基本都是Burlesque,它的主要吸引力也集中在了脫衣表演。在原版製作中,同音樂一樣,許多編舞也帶有它們所模仿的綜藝秀痕跡,比如all I care中的大羽毛扇和we both reached for the gun中的木偶戲都是綜藝秀常見的節目,在Funny honey中,Roxie坐在鋼琴頂上拿著一杯酒邊喝邊唱,不僅模仿Helen Morgan在演藝船中的姿勢,還表現了她酗酒的習慣,其他人也穿著自己模仿對象的標誌性服飾,做著相應的動作。現在的製作中,這類對於具體藝人的模仿和相應的布景很多被刪除或淡化,原本更為露骨的群舞服裝也被如今遮得更嚴實卻絲毫不減性感的服裝代替。去掉原版中過於浮華和噱頭的部分,或許也是新版能夠成功的重要原因。保留下來的是人們津津樂道的「佛西風格「編舞,理解了佛西其人生平和藝術風格形成中受到的影響,便不難看出,在標誌性的轉肩、扭胯、冷酷的眼神和精妙的手勢背後,它的靈魂就是票面上寫著建議12歲以上人群觀看的原因。可能是由於在傳統文化比較含蓄的地方演出,個人覺得本次《芝加哥》的風格相對比較收斂,但小哥哥小姐姐們的大長腿還是夠賞心悅目。
《芝加哥》對世情的刻畫冷酷至極,可以說不留一絲希望。劇中人或親手犯罪如各位囚犯,或從罪行中漁利如比利和媽媽莫頓,或黑白不辨如陽光瑪麗,無辜的人只有Amos和匈牙利女,但本劇對他們沒有表現出任何憐憫的態度。劇本無疑在明示我們前者的「善良」是因為傻,後者在Roxie得勢之後拿走Velma的椅子並對臺下使眼色的小細節也在暗示觀眾「放棄幻想吧」,他們沒有作惡只是因為缺乏機會和能力。這樣的世界觀使得它首演時被斥為憤世嫉俗,或許真是生得太早吧,二十年後觀眾變得寬容了,而它諷刺的東西並沒有過時,也許永遠不會過時。Nowadays中的歌詞「50年後也許會變」配合演員眼神無疑是相反的意思。
本次巡演的兩位女主角中,Roxie的扮演者形象非常符合我心中帶有孩子氣又性感,令人恨不起來的設定,Velma的扮演者聲線成熟,臺詞功力較強,也很適合Velma這一過氣明星的角色,但相比之下她的舞蹈就較為失色。律師Billy的扮演者非常年輕帥氣,作為國際巡演版魅影的扮演者,這張臉遮起來實在可惜,他的歌聲對這個角色而言可能略顯年輕了。Mama和Amos的演員歌聲都很好,得到觀眾一致讚許。陽光瑪麗的演員扮相很美,但歌聲稍有遺憾。總的來說,本次現場觀看的《芝加哥》是近年來的引進音樂劇中水平較高的作品,希望未來能有更多經典作品來華。
參考文獻:
1.Leve,James.Kander and Ebb.Yale University Press,2009.
2.Wasson,Sam.Fosse.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2013.
3.Inside CHICAGO by Scott Miller.
演出預告
11月15、16、17日,現代舞藝術家高豔津子攜北京現代舞團全體舞者震撼演出《水·問》再創經典,以澎湃的激情追尋生命的真諦,以赤裸的肉身綻放靈魂的霓虹。汪洋恣肆,匯聚成永恆。今年夏天你或許錯過了那場《形·隱不離》的戀愛,今年冬天你不應該再與《水·問》擦肩而過,只有我們相遇才能交換彼此的秘喻……程青松、汪莎再度聯手擔任製作人,期待您的到來。
長按掃描二維碼 選座購票
推薦閱讀
誰最有金馬影后影帝相?
低到塵埃裡,開出紅花綠葉來
再見,華人世界第一大俠金庸
「春三十娘」藍潔瑛去世,當年的她這麼美
金池《哭著吃飯的人》MV
我們關注華語導演的起點,也關心華語電影的熱點。
我們直擊華語電影的痛點,也撫慰華語電影的G點。
我們的電影之旅,沒有終點。
長按二維碼關注手冊君
購書請加「手冊君」微信 18611565068
(添加時請備註「購書」二字)
第七輯《青年電影手冊》之《青春電影手冊》
封面:王小帥、巖井俊二 定價:56元
第六輯《青年電影手冊》之《100位導演的處女作》
封面:賈樟柯、趙薇 定價:48元
第五輯《青年電影手冊》之《華語同志電影20年》
封面:關錦鵬、張國榮 定價:39元
《在光影中旅行——程青松電影隨筆》定價:36元
姜文 賈樟柯 王小帥 範冰冰 郝蕾 田海蓉誠意推薦
《好電影,壞電影》曾念群著 定價:25元
長按二維碼 關注「青年電影手冊」
Youth Film Hand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