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各種都市劇、穿越劇、古裝劇盛行螢屏,然而戰爭題材的電影,隨著人們對影視作品觀看需求的多樣化,近些年來也是逐漸減少,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帝國的毀滅》這部有著二戰題材的影片,這也是非常經典的一部電影。
說它經典,因為這部影片自上映以來受到很高的讚譽,但是也有人對這部片子持有很大的爭議,儘管如此,這部影片還是入圍了當年美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但是也僅僅只是入圍,再也沒有其他的了。
那麼讚譽和爭議那麼大,為什麼說這部電影有著很大的兩面性呢?先來看看這到底是一部什麼樣的電影,其實說它是戰爭題材的電影,但是整部影片對於希特勒這個核心人物主要還是內心細節上的刻畫,用紀實性的表述手法把希特勒人生的最後12天的見聞記事都全盤展現出來,希特勒在臨死前的一言一行在影片中展露。
當時的時代背景就是蘇聯紅軍已經進入反攻階段,蘇軍進入柏林後希特勒此時已經無路可退,德國除了無條件投降已沒有其他的選擇,於是希特勒帶著追隨者和自己的情婦轉移進入到事先準備好的地下掩體中,此時的情景已經是十分悽慘,隨著帝國神話的崩塌,希特勒和其追隨者全部自殺於這個地下掩體內。
對這部影片有著極高讚譽的觀眾認為全劇是完全契合歷史的,立場也不偏頗。影片並未有單一的刻畫戰爭狂人希特勒,而是著重內心的刻畫,它的獨特之處就是以旁觀者的角度,來觀察這個時間段內的希特勒內心的微妙變化與其帝國的幻滅的過程。
那麼對這部影片持有很大爭議的觀眾們認為,對於戰爭狂人希特勒的罪惡行太輕描淡寫了,他們認為這部片子將希特勒人性化了,因為影片中除了種種真實事件還原出的希特勒以外,還將希特勒描寫成普通人所具備的人性特徵,因此這也是爭議最大的焦點問題了。
說到這裡其實細論起來我們可以看出這部影片,主要還是根據最後在希特勒身邊工作的女秘書的回憶錄改編而來,這就是說女人化視角的東西不可避免,因此看到的希特勒似乎具有很細膩的人物性格,這一切人性化希特勒的出現,其實無不與這個視角的主要敘述人有關。縱觀希特勒的一生最終還是敗在了他自己的太過於自負,以至於沉迷在其日耳曼帝國的千秋大夢之中無法自拔,最終只能走向失敗的結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