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在驛站找自己的包裹。
龍崗融媒記者 劉芳菲 文/圖
「晚安,尾款人。」11月1日凌晨,各大電商平臺尾款支付開啟,有多少個白天疲於奔命的「打工人」,進入深夜、雙眼放光,在停不下來的「買買買」中尋找精神撫慰。
所謂「尾款人」,就是付了一堆商品定金,欠了一屁股「尾款」的人。今年「雙11」期間,龍崗市民的購物情況如何?這樣的「尾款人」多不多?記者通過走訪了解到,有消費者熬夜到一兩點付尾款,也有消費者表示自己不是「尾款人」,才花了幾百元。
衝動「剁手」:一天內收近80件快遞
「付訂金的時候感覺自己什麼都買得起,付完定金這個月剩下的20多天就只能『吃土』了。」11月7日,在龍崗某文化公司上班的謝小芹(化名)一天之內收了將近80個快遞,就連代存點的負責人看到她也驚呼「你買的東西也太多了吧」。
從11月1日開始,物流就陸續發來簡訊,提醒謝小芹前去驛站領取快遞。「每天都要收到十多條簡訊,我就想著與其取完不久又得去一趟,乾脆一次性都取了。」到了驛站,工作人員就推出一大堆紙箱,「喏,這些都是你的。」
「我對於購物這件事有癮,一看到自己中意的、好看的東西就想買下來。」謝小芹攤了攤手,耳環、帽子、化妝品、包包、衣服、酒店優惠產品……作為一名工作多年的80後資深「剁手黨」,謝小芹對於生活品質的要求並不低。只是購物時很瀟灑,購物後查查銀行卡,心就變得「哇涼哇涼」的。「我算了一下,和往年一樣,這個『雙11』要花掉我兩個月的工資。」
機智應對:付完尾款後馬上退貨
「用最貴的護膚品,熬最晚的夜。」這句話用在90後護士張其美(化名)的身上再準確不過。因為工作性質,她經常上夜班,「所以我會買很多護膚品囤著。加上秋冬換季了,就買得更多了。」
從2017年開始,張其美每年都會在「雙11」囤上夠好幾年用的護膚品,花費在兩萬元左右。儘管初衷是為了省錢,但她也坦承,買的商品數量總是超過預期,所以導致每年都有將近一半的護膚品過期。
今年「雙11」,張其美照例挑選了許多護膚品並付了定金。不過,這次她學聰明了,1日零點30分一到,先把購物車裡認定「非買不可」的爆款付了尾款,之後再選出要馬上退掉的產品。
理性消費:性價比為主謹慎下單
有衝動型消費的「剁手黨」,就有謹慎下單的理智黨。家住中心城福園小區的70後業主王世祥(化名)說:「感覺家裡什麼都不缺,不明白為什麼要為了省一點錢,就把整個家弄得像倉庫一樣。」王世祥在深圳葡萄酒文化產業城開了一間酒莊,雖然年收入不低,但他卻不太愛購物。「『雙11』我也就湊個熱鬧,因為愛好戶外運動,所以網購了一款跑步鞋,花了幾百元。」
王世祥的愛人鄧女士是勤儉持家的好手。「我買東西以性價比為主,對『雙11』的折扣沒那麼在意。」去年「雙11」時,她在淘寶上搶到了一件打七折的小家電,可事後再看,賣家其實是把原價提高了再打折,算下來和平時一樣,只不過送了一些贈品。「這些贈品我也用不上,全是套路,買家哪有賣家精呀。」鄧女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