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拉維爾·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Algae window》,2020年 © Kunsthaus Zürich
Photo: Franca Candrian
如今,各大視頻軟體正以五花八門的形式入侵生活,睡覺前習慣性地上去瀏覽一遍,看看今天有什麼新鮮好玩的梗已是常態。短視頻App已經成為人們感知世界的一種生活方式。從興起發展至今,其內容有哪些更新?或許,這些媒體平臺已經在你看不見的地方突圍而出。
隨著近年來當代藝術展越辦越多,各種類型的展覽不斷出現在大眾生活中,也隨即出現在了這些社交媒體平臺上。當代藝術展在病毒式的傳播下便可輕鬆爆紅,然而觀眾們是去看個噱頭,還是借展覽拍照炫耀一番?大眾對當代藝術的感知與態度如何?或許,在以下三個短視頻平臺我們能窺探一二。
Caitlind Brown《雲》,2012年
皮皮洛蒂·瑞斯特(Pipilotti Rist)《睡眠授粉》(Sleeping Pollen),影像裝置,2014年
B站
生長於亞文化圈的B站,幾乎可以說是代表著Z世代的精神生活。其強烈的二次元文化氛圍,從入站的100道答題考驗就已經完美鎖定社區會員群體。它幾乎能代表以95後年輕群體為主力軍的認知與思維方式。
這裡的藝術版塊視頻均為具有完整邏輯及內涵的作品,它們討論、分析的程度頗為深入,且具有獨到的見解。
B站當代藝術視頻
B站上涉及當代藝術方面的內容主要包括紀錄片、藝術家訪談、博物館展覽、搬運油管視頻及個人原創視頻等形式。這裡匯集的腦洞「後浪」們似乎更關注當代藝術,並且UP主們的視頻技術含量也非常高,不僅可以幫助人們探索未知領域、汲取創作靈感,還能通過獨特的彈幕文化來自由地直抒己見。
B站當代藝術講堂
比如,在幾期播放量較大的探討當代藝術的講堂中,其評論區均變成了討論的重災區。有的人豁然開朗、有的人堅持己見,其看法從藝術領域輻射到資本運作、社會制度、意識形態,以及二次元世界的「Meme」元素等等。
一同來感受一下
👇
B站網友評論
👇👇
B站網友評論
👇👇👇
B站網友對當代藝術的理解
在其彈幕與評論區的對話中,我們可以發現,受即時通訊科技影響的年輕一代人更善於轉換角度去思考當代藝術及當下的社會現象,從而獲得全新的感知。在B站,當代藝術成為了新一代年輕人交流文化的載體,是互動分享和二次創造的社區文化的序言。
小紅書
隨著藝術不斷深入大眾生活,看展早已成為當下人們最熱衷的生活方式之一,而有時會令人摸不著頭腦的當代藝術儼然也隨之成為了「網紅」。看不懂不重要,人們可以打卡、拍照、分享觀展筆記。
詹姆斯·特瑞爾(James Turrell)全域裝置展覽現場,2017年
由此,以圖文形式為主的年輕生活方式分享平臺便成為了潮流人士記錄自己精神、物質狀態的小天地。目前,逐漸「破圈」的小紅書社區氛圍也從美妝、時尚種草筆記擴展到影視、展覽、潮流、音樂等精神文化領域的內容。
小紅書「當代藝術」筆記
對於當代藝術的社區生態,通常以博主們的觀展筆記為主要形式。在博主眼中,互動性裝置作品、多媒體視覺作品以及有趣炫酷的雕塑作品等都是絕佳的拍照素材。而作品本身所要傳達的思想並不是重點,只要上鏡效果好,拍它!
看不懂的拍張照,回去在筆記中與粉絲討論;看得懂的拍張照,回去給粉絲講解。當然在參觀展覽後,博主們還會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分享地理位置、預約購票、參觀路線、營業時間及觀展體驗等方面完成筆記更新,並且有時也在評論區與粉絲互動,還會根據粉絲的提問和需求擴展其探索領域。
來自博主的溫馨提示
👇
小紅書博主的觀展指南筆記
👇👇
上圖同款展覽小紅書博主的拍照建議
👇👇👇
小紅書博主「好拍」筆記
如今,「好不好拍」已成為博主選擇打卡地的一項重要因素。因此,「美」和「娛樂」型的展覽更吸引他們。如果你不知道哪裡正展出好玩又高品位的展覽的話,在小紅書一定能找到值得前往打卡的藝術大展。
這樣來看,由於對時尚、潮流文化的追逐,當代藝術先鋒性、實驗性的多樣化形式表現相較於傳統的繪畫形式似乎更受年輕人的青睞。無論出於什麼目的,都能看出當代藝術的獨特形式是被大眾所接受並喜聞樂見的。
小紅書博主藝術展拍照技巧分享
抖音
刷抖音的小夥伴都知道,它專注於分享有趣的短視頻,主打沉浸式快感。去年8月,抖音聯合多家藝術院校及美術館推出了「DOU藝計劃」,旨在探索如何以短視頻形式打破藝術傳播的時空限制,助力大眾親近藝術,服務大眾審美培育。此外,由抖音發起的藝術季活動火爆刷屏,二者產生的效應如破日驚雷般燃起人們對藝術的探尋之心。
抖音當代藝術視頻
在抖音平臺,當代藝術同樣以伴有神奇洗腦音樂的短視頻方式出現在大眾視野。通常視頻內容主要以展示藝術家的創作過程、創作日常、當下最火且為人熟知的藝術家及拍賣紀錄作品欣賞。
倘若你喜歡觀摩評論區的話,就會發現通常是一群吃瓜群眾打發閒暇時光而刷到了關於當代藝術的小視頻,「沙雕」網友偶爾在評論區留下幾句讚美感嘆或是讓人哭笑不得的言論,其中透露出他們對藝術單純、直白的思想認知,甚是可愛。
秀逗網友關於草間彌生的評論
👇
抖音草間彌生視頻
抖音網友評論
關於奈良美智的評論
👇👇
抖音網友評論
相比於圖文和長視頻,短視頻能讓人們更加輕鬆簡便地對當代藝術進行重新演繹,所以在這裡也有諸多當代藝術機構的入駐,不過作品不多還有待開發。同樣,相比於在固定空間展出作品的傳統形式,短視頻形式更加靈活和高效,讓藝術作品在短時間內可以被更多人看到,足不出戶便可盡曉天下藝術。而這種跨越時空感受藝術魅力的方式似乎很受大眾歡迎,反正閒著也是閒著,看看藝術作品還能了解全球當代藝術的發展狀況也挺不錯。
抖音入駐的當代藝術機構
通過網友評論我們可以看出,在觀看當代藝術作品的過程中有美和愉悅的享受,也有些許不美甚至並不輕鬆的體驗。但在面對藝術作品的那一刻,觀眾是一個自由人,帶有自己獨立的思辨和判斷,而這實際上正是用戶表達對藝術的感知和態度。
草間彌生《南瓜》,綜合材料,130×162.5cm,2010年
就目前狀態來看,這三大短視頻平臺關於當代藝術的視角各有不同。B站的視頻製作有著相對完整且有深度可讀性的作風,所以涉及當代藝術的角度對於有實際需求的用戶來說具有一定參考價值。不過,從其寥寥無幾的彈幕數量來看,人們對於當代藝術的關注度其實並不高。
抖音雖然已有多家藝術機構入駐,作品量卻屈指可數,並且缺乏話題性和曝光量,其視頻製作效果形式單一、難免乏味。而相較於B站和抖音而言,小紅書對於當代藝術領域倒是十分熱衷,但只有少數注重解讀性的博主正在進化中。
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金寶湯罐頭》,丙烯酸塗料和金屬瓷漆,50.8×40.6cm,1962年
簡而言之,大眾群體更關注當代藝術中的潮流文化及其美感體驗。而以上三大平臺中,網友最為普遍的疑問是:為何藝術家的作品如此晦澀難懂卻又如此值錢?
監製 齊超
編輯、文 張雪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