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央視出品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取得巨大成功。「擇一事,終一生」的工匠精神感動了無數人。
時隔4年多,該熱門紀錄的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重磅推出,再獲好評。《我在故宮六百年》一共3集,豆瓣評分高達9.0,B站評分高達9.8。
春節賦閒在家,不如一起線上遊故宮!
回顧過去不久的2020年,大家印象最深的恐怕是那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就在萬眾一心抗擊病毒的同時,故宮默默地度過了它的600歲生日。2020年9月10日至11月15日,故宮舉辦「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大展。
本片便是以此展為基礎,以古建築的保養修護為線索,通過故宮博物院古建部、工程部、考古部等故宮人的工作視角,踏上故宮再發現之旅。與《我在故宮修文物》一樣,《我在故宮六百年》也是在「修」東西。只是這次修的東西,不是鐘錶、陶瓷之類的小文物,而是故宮本身。
片中的一些小細節也幫助我們一窺故宮的陳年舊事:
丹者為紅,是宮牆的紅色。宸者乃深,是深邃的宮殿。丹宸永固,即為宮殿永固之意。屋頂,就是維護宮殿永固的一大重要要素。故宮的屋頂嚴格採用榫卯搭建的木製結構(望板+椽+檁+扶脊木),並加有油性灰漿的灰背。
灰背之上,還有高大的屋脊和琉璃瓦。這種精密的結構足以讓故宮建築不懼水火,不怕風雨。關於故宮的屋頂,民間一直流傳著一個傳說:故宮的房頂從來不落鳥,不長草。
然而,實際情況卻是這樣的:
這樣的……
更為有趣的是,不同宮殿的屋頂上長出來的草還不一樣。比如乾隆皇帝退休後居住的皇極殿,就經常長出六味地黃丸的那個地黃。這些雜草的生根發芽會破壞故宮頂部的防水系統。因此從清代開始,內務府就會每年派人飛簷走壁,上房除草。
2015年12月,養心殿啟動了百餘年來首次大修,專家們發現:正殿的房梁中央的扶脊木,原本應該有一個一個的椽窩卡在裡面。但養心殿的這根椽子就浮擱在上面,是用釘子釘住的。這種做法非常不符合當時的建築標準,卻被正常驗收了。負責修繕的工程師一語道破:或許這種偷工減料正印證了乾隆後期國力的衰退。
又比如透風磚,是古代匠人的一個精巧發明。鏤空的磚雕能夠通風,幫助包裹在牆體的木頭立柱及時排出溼氣,降低朽壞的可能性。兩年前,在養心殿西配殿的透風磚後,工程師意外發現了一份戲折。上面記載了清代中晚期一次宮廷演出的節目單和演員表,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至於戲折怎麼會跑到磚縫裡,據工程師推測,當時的情況很可能是這樣的:戲曲演完了,某位當差拿累了,路過的時候就順手沿著透風磚的小洞塞了進去。這一藏,就跟漂流瓶一樣,只不過等到有緣人再打開,已是百年光陰。不管是大歷史的挖掘,還是小秘密的發現,都離不開那群故宮人。
紀錄片中既有退休被請回來作指導的老匠人,也有正在學習鑽研的新匠人。他們分別負責不同的部分,確保紫禁城青春永駐。故宮中有大量的修繕工作,都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時間和耐心。
在修繕過程中,工程師們還會把新舊不一的物件標記好日期,為下一代修繕者們提供技術線索。正像片中所說,丹宸之所以永固,皆因一代代故宮人薪火相傳。在漫長的接力中,每個人付出的時間與責任,最終留下了紅牆黃瓦、流光溢彩,更留下了可以再說六百年的紫禁城。
來源:CHINADAILY
監製:蘇越
編輯:簡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