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汁原味的《原鄉記憶》——讀雷濤先生《原鄉記憶》有感

2020-12-27 騰訊網

原汁原味的《原鄉記憶》

(文/張亞蘭)

疫情漸退的日子,《原鄉記憶》在《武功書院》隆重開播,讀者粉絲爭相傳閱,鄉黨親朋傾情朗誦,氣氛火爆而熱烈。一時間,讀書求真,崇文尚禮之古風,在有邰大地再度興起,令人激動不已……

我選擇了初夏時節,集中閱讀,是不是很應景。此時,石榴火紅,麥浪耀金,繁蔭秀枝,黃鶯鳴囀,我坐在老家院子那棵枝葉婆娑的柿樹下,滿懷興致地捧讀著原汁原味的《原鄉記憶》,內心的喜悅與感動,如同花間穿梭的彩蝶,翩翩起舞……

開始是狼吞虎咽,如饑似渴地讀,接著是細嚼慢咽,一字一句地讀,最後,掩卷沉思,再回放,再品味時,翻覆交疊的畫面裡映現出一行古樸遒勁的大字,那就是:拳拳赤子心,悠悠故土情。

故鄉是一個人落地生根,孕育夢想的地方,也是讀書人內心深處最神聖最美好的地方。古往今來的詩人作家,不管著作等身還是文思縱橫,筆墨裡都浸潤著故鄉的血液,帶著故鄉的泥土,染著故鄉的底色。莫言的小說離不開山東高密,遲子健的小說離不開她那小小的北極村,陳忠實落筆在白鹿原,賈平凹魂牽夢縈的始終是丹江邊上的棣花鎮。同樣,雷濤先生的文字繞不開生他養他的有邰故地——下雷村。

下雷村北面的土崖上有座「望仙宮」,「望仙宮」是聖哲老子傳經講道的行宮。宮殿裡香火氤氳,松柏茂盛,紫藤纏絡。這是先生兒時讀書寫字,立志成器的聖地,也是生命初心含苞孕蕾的淨土,先生的筆墨就從一棵神奇的紫藤樹寫起,自然而然地引出慈愛的母親,嚴厲的父親,和善的祖父祖母,以及勤勞善良,匍匐於這片土地上的父老鄉親。

讓我感動的是危難中救他一命的忠民大叔;給他啟蒙,講述「燒臺庵」來歷和「胭脂河」傳說的七先生;手腳麻利,動作嫻熟會殺豬的屠夫三爺;為生產隊看苜蓿,懂學問,愛觀察的老六爺;教他「打胡塈」,給他講秦漢築城歷史的民興哥;還有情竇初開的女同學「娜塔莎」……這些樸實,憨厚的鄉野人物,像一組線條簡約的素描,通過作者輕鬆幽默地講述,栩栩如生,活靈活現地展現在讀者面前,喚起我對童年往事的追憶,帶給我久違的美好與歡悅。

跟隨作者,我們走進時光的深處,與同齡夥伴一起割豬草,挑野菜,逮螞蚱,追蜻蜓,耍水遊泳,抓蝌蚪,捉青蛙,灌黃鼠,頭戴柳條帽,腰 紅纓槍,鑽地洞,翻牆看電影,合夥做「賊」……

作者的文字很本真,一點不「隔」,讀著很貼心,你感覺就像是在老家村口的石碾旁,樹蔭下,一邊納涼一邊聽鄰家大哥拉家常,諞閒傳一樣舒服,方言土語更使人感到親切,如「一岸子」(指遠處),「撒歪」(指蠻橫),「搡眼」(指不如眼),「幹束」(指精幹),「治遭」(指整治)「攘踐」(指擾亂),等等。許多場景和細節引人發笑,一顆天真爛漫的童心呼之欲出,躍然紙上。比如:挑菜時,把麥連子當成麥後萍,挑了滿滿一籠子,還以為收穫了,結果提回家給娘一挑揀,能下鍋的菜只有一小把。秋夜裡聽見蟋蟀吟唱,身子也像貓一樣趴在地上,耳貼草根,學蟋蟀吱吱叫,想與之唱和,結果一出聲,蟋蟀卻噤聲了。娘去澇池邊洗衣服,「我」用木棍子幫娘抬包袱,只管搭肩彎肘抬頭挺胸朝前走,不料娘在後頭沒攆上,包袱落地,棍子挑空。再比如《野趣四則》裡,「吹嗚嘟嘟,耍花棍,說嘴的叫花子」,以自由散漫而富有韻味的腔調說唱逗樂以求生存,其中《說跳蚤》的段子頗為新鮮,別有生趣,不妨引用一段:「說跳蚤,道跳蚤,你家炕上臥跳蚤,娘說身上有啥咬,要尋跳蚤治一遭。跳蚤聽言事不好,嘭,嘭,卻跳了。蹦到哪裡去?蹦到木匠鋪子裡,拿鋸子,鋸跳蚤,拿銼子,銼跳蚤,跳蚤聽言又不好,嘭,嘭,又跳了。跳到哪裡去?跳到繡娘廂房裡,繡娘正在扎花呢,把繡娘咬得胡抓哩,繡娘拿針扎跳蚤,又拿絲線穿跳蚤,跳蚤聽言又不好,嘭,嘭,又跳了……」讀到此處,估計你和我一樣,禁不住會啞然失笑,然而,《祖父的遺產》《秋日的陽光》卻讀得我淚流滿面,脆弱的心有種被撕裂的感覺,為了活命,祖父推著獨輪車冒著風寒到山裡換糧,餓著肚子推水車暈倒在井臺邊險些喪命,為繳皇糧,被鄉上保丁惡狠毒打,勒緊褲帶過日子的祖父,趕集上會捨不得給自家花一文線,卻給「我」買了一碗紅肉煮饃。母親患病時,「我」內心的焦慮,惶恐,擔憂和無助等等,這些充滿血淚的記憶,讀著讓人心酸,叫人難過。

在先生的文字裡,我看到許多幾近消失的民俗文化,知道了「半斤八兩」的意思。原來,過去的八兩就是半斤,一斤是十六兩。十六兩代表著十三顆星:北鬥七星,南鬥六星,再加上福,祿,壽,就是十六。生意人若在秤上短斤少兩,就會折福折壽。我還明白了「靸sa鞋」一詞的真正含義。原來,「靸鞋」是一種禮儀,這種禮儀只有在老人過世守喪盡孝時才可以用,意思是靸上鞋不能出遠門,必須陪在靈前。而後來人們在生活中常常見到一些不愛幹活,卻喜歡靸鞋的懶漢,豈不是越靸越懶,越懶越窮,越窮越見不得人,出不了門,弄不成大事麼……我尋思,這些古樸莊重,寓意豐富的「雅言」裡,一定深藏著我們本民族的智慧,如今被有心的作家雷濤先生挖掘出來,呈獻給讀者,既是一種善舉,也是一大貢獻,它讓我們重新思考,迷途知返,懂得什麼是忠孝仁義,什麼是誠信不欺。

有邰故地是一方厚土,在這裡,農耕始祖后稷教民稼穡,留下了「教稼臺」;聖哲老子傳經講道,留下了「望仙宮」;一代明君李世民感念母恩,留下了「報本塔」,生活在這方厚土上的子民有著勤勞,善良,忠厚,仁義的優良傳統。雷濤先生對救過他一命的忠民大叔念念不忘,對栽培過自己的恩師蘇建文老師感恩戴德,對曾在艱難時期和飢餓年代為他做過一頓面片和豬肉翹板粉的範姨和劉嬸時時提起,回訪探尋。讀著這些樸素無華,出自肺腑的文字,誰能不為之感動,誰又能不為先生的一片仁孝之心而敬佩和讚嘆呢?難怪他日後事業節節順利,走南闖北。在西影廠和省作協供職期間,他曾以文化學者的身份遍訪世界各地,到瑞士,蘇俄,蒙古等地進行文化交流,即席演講,其風採與神韻,智慧與才情,贏得海內外專家學者的讚譽。

回到故土,入鄉隨俗。先生依然保持著敦厚淳樸的本色。走進村舍,愛和老農鄉賢拉家常,愛說家鄉的方言土語,愛吃苜蓿菜,玉米糝和攪團魚魚,愛穿母親做的棉窩窩,土布鞋,愛獨自散步於鄉間小路,愛在古墓殘碑前凝神駐立……面對淹沒於荒草叢中的康海墓,先生心底翻波起浪,不能自已,多方奔走,上下呼籲。對渭河南岸的周至集賢鼓樂深入調研,悉心呵護。至於捐款助力,修復村中的文廟,祠堂,和蘇武紀念館等公益善事,那就更不用說了。

先生的筆下,有鄉間的「女巫」,「頂神」,叫魂的「婆子」,賣藝的「流浪漢」,揑碼子的「掮客」,有身份卑微,靈魂高貴的清潔工楊嫂,也有樂觀向上,喜歡寫詩的田野農夫陶喜。讀他的文字,不由人會聯想到歷史上那些親民愛民,具有憂患意識和悲憫情懷的詩人和作家,比如韓愈,柳宗元,比如白居易,杜甫,辛棄疾。

先生的筆墨不局限於故鄉的一景一物,而是由身邊的人事擴大到對整個人類命運的終極關懷和深度思考,比如《哭沙》《半是慰藉半是憂》等篇章,觸及到眼下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人類精神家園的迅速縮小與逐漸衰微。字裡行間,充滿了一個名士賢達情系蒼生,心憂天下的家國情懷。

作者與雷濤先生合影

明月當窗憶兒時,一片素心寄鄉愁。《原鄉記憶》以散文隨筆的形式,生動而又真切地再現了農耕文明的生活圖景,它不僅是作者一個人的經歷,也是整整一代人的記憶。我們從中看到歷史走過的足跡,聽到時代變遷的回音,其風格雅俗共賞,文野兼備,不同年齡,不同層次的讀者都能從中找到合乎自己口味的心靈滋養和精神需求。這是一本值得典藏的書,若干年後,我們的子孫後代看到這本書,一定會感謝先生為他們留下的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

(—文中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作者簡介

張亞蘭:中國散文協會會員,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武功書院籤約作家,著有散文集《野草花》《秀一輪明月》等。

往期精彩,敬請瀏覽——

書評 | 深沉的田野牧歌 ——讀雷濤散文集《原鄉記憶》(文/王淵平)

敬請關注 武功書院

喜歡此文,請點在看

相關焦點

  • 深沉的田野牧歌——讀雷濤散文集《原鄉記憶》
    深沉的田野牧歌 ——讀雷濤先生散文集《原鄉記憶》筆會快結束時,沒想到雷濤先生微笑著跟我說:「你說內容,我給你也寫一幅字吧!」這種頗想獲得又意外得到情景,讓我很感動,也讓我記了十幾年。 因為編書的原因,我和雷濤先生相遇了,我們去了幾次京城。他的博學、瀟灑、真誠,他對現實和民生深切關注的情懷和思考,讓我更是發自內心深深敬佩。
  • 【生活】白智英:我們與原鄉的不解之緣!
    白智英(文中稱呼白姐),人在中年,夢得惜諾的業主,奧倫達部落最美花園獲得者,和先生孫建(文中稱呼孫哥)都是最積極向上的花友粉。
  • 原鄉、煙花秀、無人機、古典戲法……今年跨年這樣過!
    》一場非看不可的客家大戲與客家先賢一起跨年(《原鄉》需另購票觀影)遊世界客都,尋夢裡原鄉。客家圍屋大型實景演出《原鄉》是以千年客家文化為主題創製的情景體驗劇,是以建築結構為支點的實景演出。全劇力求以「原汁原味」的方式展現客家人的鄉愁與希冀,是一臺融藝術性、民族性、思想性、觀賞性、震撼性於一體的視聽盛宴。情緣故鄉夢當歸。《原鄉》以「穿越•溯源•回歸」三大演出線索,跨越時間維度,從「母親」到「家」,從「家」到「國」多層次多領域演繹客家歷史名人故事。「長歌當哭,遙望當歸」。不管走的多遠,總有一個「原鄉」在等你!
  • 「原鄉人的血,必須流返原鄉!」臺灣著名作家鍾理和生平事跡展在...
    「臺灣鄉土文學傑出奠基人鍾理和生平事跡展」主要包括「鍾理和祖籍地——梅縣區白渡鎮嵩山嵩溪村」、「鍾理和的家庭和青少年時期的生活」、「鍾理和在大陸時期的生活和創作」、「鍾理和返臺後的生活與創作」、「兩岸對鍾理和的紀念、出版及相關研究」、「鍾理和祖籍地確證及後人歸原鄉祭祖」等版塊內容,讓後人深刻理解鍾理和先生深愛鄉土、創作不倦的精神,也反映臺灣同胞對大陸的眷戀之情。
  • 電視劇《原鄉》央視熱播 眷村再次走進觀眾視野
    原標題:電視劇《原鄉》央視熱播 眷村再次走進觀眾視野  最近由張國立領銜、兩岸明星聯合主演的年度情感大戲《原鄉》,正在央視一套黃金時段熱播。這部反映臺灣老兵回鄉歷程的劇作,耗時六年精心打磨,也讓臺灣眷村早期的環境和生活,再次走進觀眾視野。
  • 原鄉春晚:再見,2019!你好,2020!
    對於所有原鄉人來說,如果真有這樣一個儀式,那一定是春晚。一直以來都是原鄉春晚經久不衰的主旋律。載笑載言,輕鬆幽默。是原鄉春晚年年宜闔家共賞的重要原因。本年度春晚,包括歌曲、舞蹈、相聲、戲劇、朗誦等各種藝術形式,也基本圍著這兩大原則展開創作與編排。
  • 原鄉慢食:吃的是原生態食材,品的是慢格調生活
    來大美銅梁,除了觀龍燈龍舞,賞原鄉美景外,一定要來嘗嘗原鄉慢食(↑點擊觀看視頻) 「原鄉慢食」是由銅梁西郊綠道沿線各村集體、返鄉大學生攜手打造的原鄉原味的文化餐飲品牌。原鄉慢食以本色食村為原料,小火慢燉,瓦罐慢煨,用時間和耐心成就美味。讓你用心體味沾滿陽光、雨露、泥土的菜蔬本來的味道,讓你沉醉瀰漫於廚房的食物本來的香氣,更讓你找到兒時記憶裡外婆家飯菜的味道。
  • 推薦閱讀:臺灣著名作家鍾理和的《原鄉人》,附葉開老師獨家導讀《內心的激情是敘事的原動力》
    對於發生在現實世界的人與事,用當代人共同擁有的認知邏輯來表達,是現實主義文學的基本邏輯。 思考:以個人經歷和經驗為素材進行敘述,是小說創作的很重要手法。經歷是一連串的事件的記憶,經驗則是對這些系列記憶的整合、思考和提升。我們在寫作時,要激活自己的豐富記憶,讓這些記憶成為寫作的資料寶庫。
  • 關注|再認識原鄉:探尋銅梁「原鄉城市」生命美學設計力
    何處是原鄉?提到「原鄉」,它總是與「精神」一起出現。這一極具純中國化的詞彙以具有能喚起人們共情力和想像力的力量而著稱。更是因為它重啟對本土城市價值的歷史性省思,再蓄「原鄉」設計力,反向啟迪新時代背景下通往未來中國城市之境的新途徑。當我們站在鏡頭前與這片土地聯結,我們感嘆於「原鄉」在銅梁山川風物中驚人的多樣性。它,既有具象依託,也存於情感世界;它,既貫穿哲思,也流於市井。
  • 在異域南洋追溯心中的原鄉|書單
    臺灣中山大學教授張錦忠提出,馬華文學的複雜情狀是因為作家們有三個「家鄉」,即「文化的原鄉、地緣的故鄉與流寓的異鄉」。這或許能夠解釋作家們在處理原鄉想像與身份認同上的焦慮。近來,一些經典的馬華文學作品再版或引進,如黃錦樹的《雨》《烏暗暝》,張貴興的《猴杯》《野豬渡河》等,為讀者閱讀華文文學開啟新視角。
  • 《原鄉》昨晚成功試演
    本報訊 (記者吳麗伶 賴運香)昨晚,中國·梅州「客都人家」康養文旅綜合體(以下簡稱「客都人家」)舉行《原鄉》試演觀演活動。市委書記陳敏、市長張愛軍、市政協主席陳建青、市委副書記王慶利觀看了演出。據了解,《原鄉》由「中國創意產業領軍人物」梅洪導演率國內一線團隊傾力打造,是「客都人家」的核心業態之一,也是全球首臺以客家文化為主題的實景演出。
  • 北京民宿預訂-原鄉裡.木禾民宿-桃花源般存在的北京鄉村民宿!
    北京民宿-原鄉裡.木禾民宿,位於延慶媽媽山下,菜食河畔,珍珠山水間!北京民宿-原鄉裡.木禾民宿環境原鄉裡.木禾民宿也是原鄉裡.水泉031小院的的新鄰居,2019年6月開門迎客~原鄉裡.木禾民宿小院坐落於半山腰
  • 本色食材細熬慢燉 成就銅梁原鄉慢食-麻辣重慶-食安重慶-中國食品...
    摘要:重慶銅梁的原鄉慢食以本色食材為原料,小火慢燉,瓦罐慢煨,用時間和耐心成就美味。讓食客沉醉瀰漫於廚房的食物本來的香氣,更能找到兒時記憶裡外婆家飯菜的味道。
  • 《原鄉》5頻道首播 張國立陳寶國話鄉愁
    5頻道6月男人情懷,思鄉情接檔父子情,由張國立、陳寶國、馮恩鶴等主演的親情大劇《原鄉》6月19日接檔《馬上天下》,登陸《國劇盛典》每晚5集連播。
  • 大型原創實景舞臺劇《原鄉》排演加速
    12月底將進行首場公演來源:南方日報近日,筆者探營大型原創實景舞臺劇《原鄉》排練現場,了解到該劇的分場排練已基本完成,11月將進入「客都人家原鄉劇場」實景排演,首場公演將在12月底進行。《原鄉》的演員們正在進行排練。受訪者供圖「準備,一二三四、噠!五六、噠!
  • 獨家視角 | 關於《原鄉》你不知道的那些事
    獨家視角 | 關於《原鄉》你不知道的那些事! 梅縣區廣播電視臺 梅縣區廣播電視臺微信號 GDMXTV 功能介紹 觀眾可以在這裡參與節目、新聞報料,也可以在這裡收到節目信息內容。收錄於話題今晚,《原鄉》在客都人家舉行首場試演觀演活動讓小編帶你了解《原鄉》你所不知道的事與以往觀看舞臺劇入場就座不同
  • 《原鄉》:獻給這世間所有的背井離鄉
    不少藝術工作者以他們為群像創作了一個又一個經典的作品,如電視劇《光陰的故事》、話劇《寶島一村》。近些年,隨著兩岸關係破冰,這些作品也為許多大陸觀眾所熟知且喜愛。  在對臺灣老兵這個群體有了了解與認同後,大型電視劇《原鄉》應運而生。劇中以若干個臺灣老兵的故事為線索,勾勒出這個族群身上埋藏的巨大悲傷。
  • 霹靂布袋戲佛門之天佛原鄉
    佛鄉創始者,地位奇高,境界非凡人所能及,打造菩提弓以對付魔佛波旬,渡化聖邪同體的百岫嶙峋,使得沐靈山最終成為天佛原鄉的最大希望。天佛原鄉的深闕最高指導者,行事謙和,慈悲為懷,從不輕言犧牲,佛煉鑄天術創造者,最後亦是用佛鍊鑄天術豁盡生命與功力困鎖魔佛,用性命為蒼生換取了希望。
  • 世界長壽之都授牌暨客都人家開街、《原鄉》公演系列活動在梅州舉行
    遊長壽梅州,尋夢裡原鄉。12月25日,世界長壽之都授牌暨客都人家開街、《原鄉》公演系列活動在中國·梅州客都人家康養文旅綜合體舉行。  「熱烈祝賀中國廣東梅州市通過國際自然醫學會世界長壽之鄉科學認證委員會的最終認定,榮獲『世界長壽之都』稱號。」
  • 兩岸合拍臺灣老兵題材電視劇《原鄉》12日央視播出
    時值臺灣當局開放老兵回大陸探親27周年,由兩岸共同投資、歷時6年創作的電視劇《原鄉》將於12日在中央電視臺一套黃金時段播出。這部情感大戲集合了兩岸眾多優秀影視人才,將引領觀眾回顧民族歷史上「最深沉鄉愁」。  1949年,數百萬軍人及其眷屬隨國民黨當局撤退到臺灣。此後長達38年,海峽的隔阻使兩岸多少家庭承受了骨肉分離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