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異域南洋追溯心中的原鄉|書單

2020-12-28 界面新聞

記者 | 實習生 姚婕妤編輯 | 林子人1

一提到「南洋」兩個字,很多人會聯想到雨林、膠園、不知名的生物與蓬勃的生命力。而在南洋生長的馬來西亞華文文學,同樣也帶有這種異國美學風格。日前,張貴興的作品《猴杯》簡體版在中國大陸出版,這本書向讀者展示了一幅暴烈詭譎的雨林景象。而張貴興作為馬華作家的代表者之一,於不久前獲得了第七屆聯合報文學獎。

馬華文學(馬來西亞華語文學,下稱「馬華文學」)在海外華文文學中較早發生,也相對成熟。早在1917年,馬來亞華裔社會就出現以中文寫作的作品。直至今日,海外華文文學已繞不開馬來西亞這一生產空間。當我們拋開溼熱雨林的陳舊印象,進入到馬華文學內部,將會發現它多少都基於身份焦慮,所營建的原鄉想像也不盡相同。

華文文學的發生條件源於僑民流寓。在新語境中用「華語」交流和書寫,意味著鄉愁的抒發。但背後還有更多的意味:一方面,作家們無法割捨「中國情結」;另一方面,卻不得不在新空間中進行創作。對這一批文人來說,不斷變動的空間令家鄉與身份都模糊不清,他們也必須處理本土性與中國性的問題。臺灣中山大學教授張錦忠提出,馬華文學的複雜情狀是因為作家們有三個「家鄉」,即「文化的原鄉、地緣的故鄉與流寓的異鄉」。這或許能夠解釋作家們在處理原鄉想像與身份認同上的焦慮。

近來,一些經典的馬華文學作品再版或引進,如黃錦樹的《雨》《烏暗暝》,張貴興的《猴杯》《野豬渡河》等,為讀者閱讀華文文學開啟新視角。藉此之際,界面文化(ID:Bookandfun)選取了部分馬華文學作品向讀者介紹,試圖展示東南亞雨林中的奇瑰景象,與潛藏其後的故土情懷。

《死在南方》[馬來西亞] 黃錦樹 著山東文藝出版社 2007年1月

在2018年黃錦樹的小說集《雨》出版時,界面文化曾對他進行專訪。黃錦樹談到,馬華文學作家這個「很邊緣很地方的身份」,「是所有思考的起點」。祖籍福建南安,生於馬來西亞柔佛州,80年代赴臺留學後一直居於臺北,黃錦樹變動的所在地恰好符合張錦忠所稱的「三個家鄉」。

《死在南方》是短篇小說集,彙編了黃錦樹早年的二十餘篇小說。其中的一部分作品也被《烏暗暝》一書收入。這一版本還收錄了王德威、黃萬華、林建國等人的序言與附錄。

書中多篇小說採用「尋找」模式,成年後的「我」返回曾生活過的地方,揭開歷史往事。《落雨的小鎮》(1995)中,「我」乘火車返鄉,沿途經過的每一個小鎮都下著雨,「雨聲是回憶和懷舊的原初形式」。《大卷宗》(1989)中,「我」再次走入雨林深處的小樓,回憶多年來持續重演的夢。《火與土》(2003)以「我」為參加葬禮回到舊膠園開篇,但昔日的種植園已經破敗,甚至被他人佔有,成為「一座座狀如墓冢的土丘」。「我」只是回到地緣的家鄉,卻始終無法找到心靈上的原鄉。

儘管雨林已經物是人非,但也無聲記錄著他尋找「心靈原鄉」的嘗試。《魚骸》(1995)中雨林熱帶魚的魚骨與親手撿拾的龜甲,暗喻了南洋文化與中華傳統。它們都是故事中的「他」念念不忘的寶物,也是黃錦樹尋找身份歸宿的寓言。

黃錦樹的身份焦慮還體現在對鬱達夫的青睞。這位民國時期的才子流落南洋後,成為當地華人口中的「趙廉傳奇」。《死在南方》(1992),關注鬱達夫戰後的南洋流亡與失蹤。《零餘者的背影》(1998)想像這位江南文人流落至海中荒島後的事跡。鬱達夫的流亡,與黃錦樹等馬華作家的軌跡類似。但在共鳴之外,鬱達夫不知去向的疑團,給書寫留下了開放空間,也令作家有了更多反思身份的可能。

《吉陵春秋》李永平 著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年1月

「吉陵鎮」是一座烏有之鄉,「吉陵春秋」則是這座小城的編年史。余光中評價這座城「就地理、氣候、社會背景、人物對話等項而言,很難斷言這小鎮是在江南或是華北」,時間坐標也「不明確」。吉陵鎮不存在於任何一個時空,但卻憑藉精巧的故事結構變得具體。

小鎮裡的萬福巷實是一條「煙花巷」,巷子深處有一家棺材店。在六月十九迎神的這一天,棺材店老闆劉老實的妻子長笙遭惡人強姦上了吊,劉老實也因此發了狂。目睹長笙被辱卻無動於衷的人,在聽聞劉老實前來「復仇」時人心惶惶。「六月十九」發生的這一慘案,在眾人處有不同的描繪。孫四房的幫兇「小樂」回憶這件事時充滿恐懼;茶堂婦人談及這件事時滿是嘆息;碎嘴婦則把它當做反例,來告誡孩子要守規矩。全書12個篇章從不同視角拼湊起事件的全部面貌,形成「十二瓣觀音蓮」般的結構。

《吉陵春秋》更像是罪責的陳列書,只要是當天在萬福巷的人,都必須承擔「沉默」的後果。默不作聲的教書先生,被眾人指責「毫不作為」,最終吐血而死。替孫四房把門的十一,被發狂的劉老實殺死。目睹孫四房惡行的小樂,終日活在畏懼之中。長笙的慘案在吉陵的街頭巷尾時有發生,女性活在恐懼與不安中,這是一座罪惡之城。

同樣的小城敘事令我們想到沈從文的《邊城》,但相比之下,吉陵不是田園牧歌式的「鳳凰」,這座沒有具體指向的城鎮混合了邪惡與純潔,性與暴力,獸性與善良,更直白地叩問了人性。這座城模糊的地理坐標正顯示了超越時空的意味:愛欲與惡念能在任意一座城存在。

李永平1947年出生於英屬婆羅洲沙撈越,畢業於臺灣大學外文系,赴美深造後回臺在高校任教。《吉陵春秋》是他在1986年出版的作品,被《亞洲周刊》選為「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

《大河盡頭》(上下卷)李永平 著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年3月

2012年,世紀文景首次引入李永平的作品《大河盡頭》。小說分為上下卷,上卷名「溯流」,華裔少年「永」加入探險團,沿著婆羅洲的卡布雅斯河開始冒險。下卷名「山」,在漫長旅程的最後,「永」得見了峇都帝坂聖山。

小說背景設置在陰森蒼茫的原始雨林,猝不及防地將讀者引入神秘的婆羅洲。雨林奇景與異獸、男女間賁張的情慾、原住民的熱血構成李永平筆下的世界。永追尋大河盡頭的過程,同樣也是尋找原鄉的過程。河流的盡頭意味著什麼?探險家安德魯·辛普森博士這麼回答:「不就是一堆石頭、性和死亡。」但懵懂的永探尋的過程依舊驚心動魄:他經歷情慾的萌動,目睹暴力的殘酷,感受悲慟的歷史。故事末尾是一個月圓之夜,永和姑媽克絲婷到達大河盡頭,靜坐,擁抱,交媾,共同目睹河谷中的船隊溯流而上。經歷了卡布雅斯河的出生入死,永已經脫胎換骨成嶄新的人,「從此已不再是少年了」。對永來說,這條流著各種各樣欲望的大河,是他的生命之河。河的盡頭到底是什麼已經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永進行了這一趟旅程。

對李永平來說,「永」的探險也如同一部「浪子歸鄉」式的回憶錄。他自婆羅洲的神秘叢林中走出,漂到臺灣地區與美國,又復返臺灣地區。創作同樣如是:寫婆羅洲的《婆羅洲之子》《拉子婦》,寫臺北的《海東青》與《朱鴒書》,《吉陵春秋》關注「虛擬中國」的烏有之鄉「吉陵」,《大河盡頭》又循環回複式地述說婆羅洲這一想像中的原鄉。在寫作的過程中,他漫遊過許多個「家鄉」。在這其中,他無疑對婆羅洲最為認同。哈佛大學講座教授王德威認為,「李永平有意藉他的分身『永』溯流而上,叩問原鄉甚至生命原初的意義。」這一個在原鄉島嶼上敘說的異鄉故事,也是在不同身份間尋求落腳點的嘗試。李永平曾在採訪中說,關於「身份的困惑」,可能在有生之年都無法解決。

《告別的年代》黎紫書 著新經典文化|新星出版社 2012年2月

讀者會驚奇於這本小說標有兩種頁碼:從「1」開始的普通頁碼和從「513」開始的特殊序列。「513」是馬來西亞歷史上的標誌性事件,1969年的這一天,馬來人與華人之間爆發種族衝突;在《告別的年代》中,女主角則因為這一事件嫁作黑道老大的妻子。

這本書是黎紫書的首部長篇小說,創作於2010年。小說採用「後設」寫法,即將先前的情節設置為一部書寫作品,隨後揭露「書中書」這一結構。《告別的年代》中,「揭露者」以第二人稱「你」出現。「你」繼承了死去母親的五月花旅館,閱讀著《告別的年代》。「你」發現小說前半部分的「杜麗安」是嫁作黑道老大妻子的杜麗安,後半部分則是筆名為「韶子」的作家杜麗安,她寫作了《告別的年代》。

我們能夠在連環套的結構中發現黎紫書的「南洋」。生於1970年代,黎紫書不需面對糾纏的馬來歷史,也沒有過分執著文學中的「中國性」。她勉力探索馬華文學的自身特性。《告別的年代》中的小鎮錫埠,原型是她的故鄉怡保。舊街場雲集著金漆招牌和老字號,構成富有煙火氣的街景。她曾在採訪中表示,「我的小說更多是在寫市井和『人』的部分,那也是我對家國的記憶所紮根之處……」但是,第二人稱「你」的這個敘事層,充滿陰鬱情調。破舊的五月花賓館,充滿雜音和氣味,「每一間房都像盤繞著陰魂」。「你」甚至在出狀況的燈下閱讀《告別的年代》。後設手法令朝氣的街景與昏暗的旅館輪番出現,不禁令人疑惑究竟要告別哪個年代。

可能的是,「告別的年代」也是一種後設。讀者被告知需要「告別」,卻不知何時才會告別,甚至本就無法告別。黎紫書寫驚惶、恐嚇、陰霾與悲傷,「從未消散,都融進了我貼身相隨的影子裡」。這些獨特的體驗與感受,是「告別的年代」中無法告別的一部分。當告別無果成為事實,書寫本身的意義或許就如跋中所寫的那樣——「對抗匱乏,拒絕遺忘,建造持久而具意義的世界。」

《告別的年代》獲得過《亞洲周刊》十大好書等評獎,簡體版於2012年由新星出版社出版。

《島嶼紀事》鍾怡雯 著山東文藝出版社 2007年1月

鍾怡雯多寫散文,也長於散文。散文並未令她的情感過於外放。當她談及故鄉時,尤其顯得克制內斂。《島嶼紀事》(1990)記錄她懵懂孩童時期初入學堂、寫生相思樹林、前往同學家吃蛇蛋、父親雨夜為她捉蟲。島嶼被藏在記憶的百寶箱,「只要願意,隨時都可以取出把玩。」她的懷鄉,更多是在留戀人與事。在《我的神州》(1994)中,寄寓著原鄉思戀的「神州」在爺爺處是廣州梅縣,在「我」這裡則是出生的金寶小鎮。我對「神州」的想像也不再是爺爺慷慨激昂講演的歸鄉夢,而是悉數系在接觸的小鎮與家人。清晰可辨的親人先於模糊遙遠的地名,構成了她的「神州」。

在鍾怡雯的書寫中,島嶼與神州不再令人牽腸掛肚,也不必對尋找原鄉耿耿於懷。「回不去的原鄉」這一事實能夠被坦然面對,並未產生過多執念。她19歲時出走到臺北讀書,在採訪中稱自己若無必要,鮮少回馬。《迴蕩,在兩個緯度之間》(1997)聚焦她自大學起居住的臺北與偶爾小住的吉隆坡,她生命前18年居住的原鄉退居成背景,只在談及食物時才無可替代。利索斬斷所有複雜牽連,她的鄉愁再純粹不過。

鍾怡雯力圖彰顯身為馬華文學新生代的身份,不再竭力理清複雜的身份認同問題。往昔被存入島嶼這個百寶箱,能夠記錄但不必過多掛懷。她在親自選編的《馬華當代散文選》中有力地指出:「馬華文學不再是置於』地方色彩』的標準下才能研究的作品……這才是馬華文學加速成長的最佳途徑。」

這本《島嶼紀事》收入了鍾怡雯的1990年至2003年的50餘篇散文,主題豐富,除卻對故鄉的淡淡思戀外,還能夠看到這位作家對生活敏銳而細緻的感受。

《方圓五裡的聽覺》馬大為 著山東文藝出版社 2007年1月

與《死在南方》《島嶼紀事》一樣,這本《方圓五裡的聽覺》同屬山東文藝出版社在2007年推出的「新生代華文作家文庫」叢書。作者陳大為系鍾怡雯的丈夫,1980年代赴臺留學,創作以新詩為主。他的詩句溢滿中國神話與歷史的意象,「曹操」「堯典」「河渠書」「鴻門宴」「女媧」「公孫大娘」……但並未拘泥於傳統敘事,反而進行質疑與解構。《屈程式》(1985)指出今日的「屈原」已經成為被消費的文化符號,只有「楚辭裡的屈原才是屈原」。他敏銳意識到史實在後人手中喪失了真實性,只是「一則手寫的故事/一串舊文字/任我詮釋任我組織」(《再鴻門》,1995)。一方面,他始終沒有忘記祖輩所念的神州大陸,詩的靈感與材料皆取自中國正典,「是碣石和梟雄的古詩/見證了我的宇宙」(《觀滄海》,1998);另一方面,他有意跳出傳統的影響,以南洋移民的新身份展開創作,先鋒意識濃厚,這給詩歌帶來多元視角。

這本選集中收入了他的「南洋史詩」,整組詩共有15首,自曾祖父在19世紀末移民南洋開始,由「我」在臺北一次書寫十首詩結束。這組史詩不僅記敘了南洋充滿血淚的殖民史,還穿插進一段多年動蕩的家族歷史。曾祖父在19世紀末離開「乾癟的廣西」;爺爺「每一步/都踏到殖民史的野故事」;1957年馬來亞獨立,父親「渾然不覺地踏過」;生於馬來西亞,祖籍廣西,定居臺北的「我」,則需要處理「出沒的籍貫」。比起書寫鄉愁,陳大為更像是以先鋒者姿態突破馬華文學的傳統:「我試寫馬華詩人不寫的南洋/他們說:太舊/又嫌它腐朽」,但又點到為止,「我的南洋/毅然終止在下一行。」他展示著身份焦慮,但這種焦慮是階段性的。結束焦慮後的探索,才是陳大為作品的出發點。

《盛世天光》李天葆 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9年12月

李天葆1969年出生於馬來西亞,生於斯長於斯,青年時代就斬獲多個文學獎項。《盛世天光》是其在中國大陸出版的首部作品。李天葆無意重筆描摹南洋標誌地景「雨林」,他的文學空間多是瑣碎平常的市井風光。與他的同輩作家相比,李天葆筆下的人物們並沒有特別執念「神州」。他們困惑的不再是身份認同,而是動蕩的個人命運。小說以姐姐金蕊代替妹妹銀蕊出嫁開篇,交替描寫兩人與其後代的命運。楊金蕊獨自堅守梅苑酒樓;她的女兒玉蟬則被日軍姦污,發了瘋;玉蟬的女兒蝶芬、黛芳自幼頑劣。楊銀蕊因水痘早早衰亡;女兒惜妹的丈夫早亡,她獨自撫養雙生女月芙、月蓉。

這個暗香浮動的紅塵世界,是楊家女兒們的人物誌。每一位女子們性格各異,但歸宿多半都是悲劇:金蕊患病;惜妹老去;玉蟬瘋癲;黛芳猝死;月芙墜樓;月蓉難產;只有蝶芬嫁為他人婦,「生活很好」。這段家族史發生在南洋街頭,但也止於南洋街頭。李天葆著重馬來內部的歷史變遷,不再回望遙遠大陸。

李天葆的風格卻與大陸的鴛鴦蝴蝶派相似。他筆下的人物又多為容姿豔麗、錦衣華服的女性。人物逐步登上布景,輪流述說命運變遷的手法,也有模仿古代章回小說的痕跡。他也被譽為張愛玲在南洋的「張氏傳人」。但李天葆開闢出的這一個「南洋」空間,與張愛玲筆下的上海並不相同。張愛玲的上海華美卻蒼涼,李天葆的老吉隆坡則相對暗淡。故事中最顯著的建築是梅苑酒家。它是金蕊畢生的心血,貫穿歷史:戰前盛名一時,甚至在日本殖民南洋時生意依舊紅火,但卻在1950年代遭遇大火,成為殘樓廢院。但其餘場景並不鮮明,也缺少內在的反思。李天葆一反馬華文學的主流,獨自建構文學空間的做法,仍然有其意義:一個穠豔的南洋也是南洋。

對原鄉的想像,或是被寄托在中國大陸中一個莫須有的空間,或是被安放在狂野的熱帶叢林。想像的開放性正向我們提示,一個關於家鄉的具象概念從未定型,它永遠處於流動狀態。而這種不斷的流動,正蘊藏了無數可能:它指向從未到達但永遠牽掛的「中國」,也指向年少離家後就從未返回的「故鄉」,更指向馬華文學與更廣闊文學場域的有機互動。

馬華文學在20世紀初誕生之際就受中國現代文學的影響,五四的「白話文運動」更是直接影響建構文學的語言。異域的創作環境更是給作者們帶來實踐上的困難:是要追尋神州母親,還是要新環境中竭力創新?身份焦慮令新生的馬華作家們帶有憂患意識,他們既創作文學,也思考馬華文學與中國,乃至世界的對話可能。

參考資料:

迷路在文學原鄉──李永平訪談,《文訊》,2016年11月號:

https://zh-tw.facebook.com/notes/%E6%96%87%E8%A8%8A/%E8%BF%B7%E8%B7%AF%E5%9C%A8%E6%96%87%E5%AD%B8%E5%8E%9F%E9%84%89%E6%9D%8E%E6%B0%B8%E5%B9%B3%E8%A8%AA%E8%AB%87/1575026029207907/

溫明明. 離境與跨界: 在臺馬華文學研究:1963-2013[M].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6

黃萬華. 「出走」與「走出」:百年海外華文文學的歷史進程[J]. 中山大學學報, 2019(1): 38-49

王德威. 文學地理與國族想像:臺灣的魯迅,南洋的張愛玲, 2013 http://www.cssn.cn/wx/wx_xdwx/201311/t20131122_868820.shtml

黃錦樹. 馬華文學與中國性[C]. 元尊文化, 1998

黎紫書:經營馬來特色,書寫家國記憶,中國作家網, 2012.4.5:http://www.chinawriter.com.cn/2012/2012-04-05/123600.html

《11問文壇神鵰俠侶陳大為和鍾怡雯. 不寫作時,在忙什麼?》星洲日報, 2016.9.28:

https://www.sinchew.com.my/content/2016-09/28/content_1571295.html?__cf_chl_captcha_tk__=d3ddfa5292ff0ba42ec8cfdf0cacf60e1fc7aafd-1593707273-0-AZLRlppW6JMw2ey9QaILvz_HjXJXdVD-rh5Upo8nvwC3daZnOctoPVemgTyDOg8LyYGhTAq3u4t4FDojt5BTw_fo57T3VCBmC2-ARNNM-zruBNsOLB8y0qbkLJBI2ZRLht1YE6FQZ9STMhQkQvYbF7Ofu-_FdVmpp1MOevGI7u-fWsbMXjGK3NAaOZPllnkzS4MAewnZ-5PZgjgC9QsCOk4iugzCMb9Ln5ZNVFFp7xqgT2OtMZ-hlHVpvAXaibljzgYB9Gn5RuKzmDdPa6jS2KsbeU6TkMUOZATG4I96ndBbzRig5Kx1We9hzNL50Fie967YzNlZWNdk8oISV54ETkYcOz1bRgcowLbDqcnl3XgwqmkcBPTxmqiOFpa0Q9YhEZj9vtOs2peSrHYk8ztKYcIEwp82puKjzieolBN0V9xkNdptD2hu4qzaexb2VjSpKgopKgVLkNWeMvljYYsbN_8rjQcg-W3JTkMEe3rCJVqP-TlzVTiN_JQPOXTkx-t239CGyzpIpcn2MFs_47fsPYEfoU6LgzRzD9B_8ExToGOV

相關焦點

  • 泡泡瑪特裝飾牆,獅城神仙水異域風情料理南洋味人均54
    南洋菜是中國先輩們遠渡南洋將自己的飲食文化融合了當地的異域風情料理、南洋特有的天然香料等食材和烹飪手法,經過時間的改良,逐漸演變成獨樹一幟的「南洋風味中菜」佳餚。哈哈南洋餐室就是這麼一家飽含中華料理精髓的南洋風味餐廳。
  • 關注|再認識原鄉:探尋銅梁「原鄉城市」生命美學設計力
    何處是原鄉?提到「原鄉」,它總是與「精神」一起出現。這一極具純中國化的詞彙以具有能喚起人們共情力和想像力的力量而著稱。更是因為它重啟對本土城市價值的歷史性省思,再蓄「原鄉」設計力,反向啟迪新時代背景下通往未來中國城市之境的新途徑。當我們站在鏡頭前與這片土地聯結,我們感嘆於「原鄉」在銅梁山川風物中驚人的多樣性。它,既有具象依託,也存於情感世界;它,既貫穿哲思,也流於市井。
  • 第五屆南洋文化節開幕 在家門口就能購買南洋商品
    在人文交流方面,廈門是東南沿海的南洋文化交流中心。最近,中央政府將廈門定位為國際航運中心,要求廈門在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發揮門戶作用,為雙方合作提供新機遇,增添新動力。我們願意和東協攜手,共同開創更加美好的未來。­  隨後,充滿異域風情的精彩演出紛紛上陣。
  • 「西洋」「東洋」「南洋」「北洋」到底在哪裡?
    中國歷史上也有「四洋」,分別是東洋、西洋、南洋、北洋。那麼,它們究竟在哪裡?  最早出現的是西洋  西洋一詞產生於宋,據《西山雜記》記載:五代時泉州蒲有良到佔城,出任西洋轉運使。其中,西洋,專指印度南部沿海地區。還有汪大淵《島夷志略》多處提到「西洋」,《異域志》則有專門「西洋」詞條。
  • 「下南洋」|血淚 新生 文化記憶
    「下南洋」與「走西口」、「闖關東」一併構成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三次人口遷徙。「下南洋」是一個文化備忘錄,記錄了全球體系下中國傳統文明與現代文明不斷衝突與調適的過程,你會驚異於在這片被忽視的南洋之地竟保存了如此完整的中華文明的基因。在近代百年動蕩中,南洋與中華各自生長著,以不同的方式延續母體文化。
  • 【生活】白智英:我們與原鄉的不解之緣!
    白姐喜歡安靜,孫哥熱愛園藝,因為熱愛園藝,想通過網絡尋找一處安靜舒適的居所,偶然的一次緣分,來到了奧倫達部落原鄉,並愛上了這裡的景色和園子。 「也是偶然的一次機會,上網找到了它(原鄉),然後和先生一起來看看。當時住在城裡太吵了,那時候住在馬甸橋,離雙秀公園也很近,也經常一起去雙秀玩,覺得城裡住時間長了,太吵了,想找一個安靜舒適的地方。」
  • 童趙馳:南洋騎樓五腳基​
    騎樓可追溯到18世紀下半葉,英國人來到印度南部的貝尼亞庫普爾(Beniapukur),這裡氣候十分炎熱,英國人極不適應。於是,他們在住宅前加了一個外廊以遮強光,營造較為涼爽的環境。這個辦法很快被當地人效仿,這種以遮陽為主要功能的外廊式建築,隨著英國對南洋的殖民統治,便在南洋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騎樓店屋。
  • 原鄉春晚:再見,2019!你好,2020!
    對於所有原鄉人來說,如果真有這樣一個儀式,那一定是春晚。他們分別是:天籟合聲,以中國交響樂團指揮家李同國老師為代表的原鄉合唱團;一直以來都是原鄉春晚經久不衰的主旋律。載笑載言,輕鬆幽默。是原鄉春晚年年宜闔家共賞的重要原因。本年度春晚,包括歌曲、舞蹈、相聲、戲劇、朗誦等各種藝術形式,也基本圍著這兩大原則展開創作與編排。
  • 馮小剛電影公社南洋街開街 重現上世紀20年代都市感
    馮小剛電影公社南洋街開街 重現上世紀20年代都市感 2015-12-22 19:47:05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中新網海口12月22日電 (洪堅鵬 呂志強)12月22日上午,位於海南海口的觀瀾湖華誼馮小剛電影公社舉行南洋街開街儀式,這一頗具異域風情的街道正式對外開放,迎接遊客。
  • 客都人家盛大迎客,《原鄉》震撼公演
    12月25日下午,世界長壽之都授牌暨客都人家開街、《原鄉》公演等系列活動在中國·梅州客都人家文旅綜合體(下稱「客都人家」)舉行。 據了解,客都人家位於梅州市梅縣區丙村鎮三堡大橋東側,由上海翼天文旅集團投資建設,以客家建築和文化為基礎元素,以客鄉老街、大型實景演藝為引擎,以文化體驗與康養度假為主線,涵蓋客鄉老街、原鄉劇場
  • 大型原創實景舞臺劇《原鄉》排演加速
    12月底將進行首場公演來源:南方日報近日,筆者探營大型原創實景舞臺劇《原鄉》排練現場,了解到該劇的分場排練已基本完成,11月將進入「客都人家原鄉劇場」實景排演,首場公演將在12月底進行。《原鄉》的演員們正在進行排練。受訪者供圖「準備,一二三四、噠!五六、噠!
  • 「原鄉人的血,必須流返原鄉!」臺灣著名作家鍾理和生平事跡展在...
    「臺灣鄉土文學傑出奠基人鍾理和生平事跡展」主要包括「鍾理和祖籍地——梅縣區白渡鎮嵩山嵩溪村」、「鍾理和的家庭和青少年時期的生活」、「鍾理和在大陸時期的生活和創作」、「鍾理和返臺後的生活與創作」、「兩岸對鍾理和的紀念、出版及相關研究」、「鍾理和祖籍地確證及後人歸原鄉祭祖」等版塊內容,讓後人深刻理解鍾理和先生深愛鄉土、創作不倦的精神,也反映臺灣同胞對大陸的眷戀之情。
  • 「原鄉」之後,再無原鄉——陳寶國張國立馬少驊經典電視劇
    太多太多經典的角色了,他是無數中國觀眾心中的最國三大最佳男演員之一。」自成一派「 王志文今天我們要聊的是陳寶國老師的另一部可能不被那麼多觀眾所熟知,但是卻絕對經典的電視劇「原鄉而最終他也是和洪根生他們一起,站到了統一戰線,去街頭遊行示威,爭取回到原鄉。電視劇的結尾也是如人所願。
  • 獨家視角 | 關於《原鄉》你不知道的那些事
    獨家視角 | 關於《原鄉》你不知道的那些事! 梅縣區廣播電視臺 梅縣區廣播電視臺微信號 GDMXTV 功能介紹 觀眾可以在這裡參與節目、新聞報料,也可以在這裡收到節目信息內容。收錄於話題今晚,《原鄉》在客都人家舉行首場試演觀演活動讓小編帶你了解《原鄉》你所不知道的事與以往觀看舞臺劇入場就座不同
  • 《下南洋》:南洋是我們的一面鏡子
    兩人之外,指導過《大國崛起》的學者麥天樞出任《下南洋》創作總監,攝影師王昱擔任攝影指導,法國紀錄片《海洋》的攝影師加盟參與拍攝。    「看南洋,為了反觀我們自己,」祝捷這樣闡述片子的思想動機,「因為當我們想要尋根,卻發現在這邊被忽視的南洋之地竟保存了更完整的中華文明的基因。」周兵也說,「南洋是我們的一面鏡子。從南洋的今天和歷史,可以看到中國大陸的當下和未來。」
  • 《原鄉》昨晚成功試演
    本報訊 (記者吳麗伶 賴運香)昨晚,中國·梅州「客都人家」康養文旅綜合體(以下簡稱「客都人家」)舉行《原鄉》試演觀演活動。市委書記陳敏、市長張愛軍、市政協主席陳建青、市委副書記王慶利觀看了演出。據了解,《原鄉》由「中國創意產業領軍人物」梅洪導演率國內一線團隊傾力打造,是「客都人家」的核心業態之一,也是全球首臺以客家文化為主題的實景演出。
  • 《原鄉》:獻給這世間所有的背井離鄉
    不少藝術工作者以他們為群像創作了一個又一個經典的作品,如電視劇《光陰的故事》、話劇《寶島一村》。近些年,隨著兩岸關係破冰,這些作品也為許多大陸觀眾所熟知且喜愛。  在對臺灣老兵這個群體有了了解與認同後,大型電視劇《原鄉》應運而生。劇中以若干個臺灣老兵的故事為線索,勾勒出這個族群身上埋藏的巨大悲傷。
  • 霹靂布袋戲佛門之天佛原鄉
    佛鄉創始者,地位奇高,境界非凡人所能及,打造菩提弓以對付魔佛波旬,渡化聖邪同體的百岫嶙峋,使得沐靈山最終成為天佛原鄉的最大希望。天佛原鄉的深闕最高指導者,行事謙和,慈悲為懷,從不輕言犧牲,佛煉鑄天術創造者,最後亦是用佛鍊鑄天術豁盡生命與功力困鎖魔佛,用性命為蒼生換取了希望。
  • 原汁原味的《原鄉記憶》——讀雷濤先生《原鄉記憶》有感
    原汁原味的《原鄉記憶》 (文/張亞蘭) 疫情漸退的日子,《原鄉記憶》在《武功書院》隆重開播,讀者粉絲爭相傳閱此時,石榴火紅,麥浪耀金,繁蔭秀枝,黃鶯鳴囀,我坐在老家院子那棵枝葉婆娑的柿樹下,滿懷興致地捧讀著原汁原味的《原鄉記憶》,內心的喜悅與感動,如同花間穿梭的彩蝶,翩翩起舞…… 開始是狼吞虎咽,如饑似渴地讀,接著是細嚼慢咽,一字一句地讀,最後,掩卷沉思,再回放,再品味時,翻覆交疊的畫面裡映現出一行古樸遒勁的大字,那就是:拳拳赤子心,悠悠故土情。
  • 創意南洋料理來溫州了!萬象城這間餐廳必須試!!!
    即使吃過很多東南亞餐廳,萬象城新開的「星葉」,以南洋料理為主,將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多地的美食全新演繹,來自異域的別樣滋味,依舊吸引了美食君的腳步,同樣值得你一試。▼STARLEAF✶星葉▼南洋の前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