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東洋」「南洋」「北洋」到底在哪裡?

2020-11-19 網易新聞

2020-11-04 10:12:39 來源: 張林講娛樂

舉報

  近代名人辜鴻銘以「四洋」概括一生:「生在南洋,學在西洋,婚在東洋,仕在北洋。」那麼,這「四洋」到底是如何劃定的?

  一般來說,「洋」指的是自然地理中海洋,如世界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中國歷史上也有「四洋」,分別是東洋、西洋、南洋、北洋。那麼,它們究竟在哪裡?

  最早出現的是西洋

  西洋一詞產生於宋,據《西山雜記》記載:五代時泉州蒲有良到佔城,出任西洋轉運使。其中,西洋,專指印度南部沿海地區。還有汪大淵《島夷志略》多處提到「西洋」,《異域志》則有專門「西洋」詞條。

  明朝繼承了前朝概念,鄭和下西洋中的「西洋」,指婆羅洲、馬六甲及其以西的沿海各國。

  

  鄭和下西洋的航圖

  再到更晚,隨著歐美列強與中國交流增多,「西洋」成為對西方各國的泛稱。

  東洋一詞產生於元

  東洋,相對於西洋而論。元大德年間的《南海志》有「東洋」初步劃分,指中國東南的沿海及東南亞群島國家。

  明朝早期沿襲元朝劃分方式。張燮著《東西洋考》以今汶萊為分界,將呂宋、蘇祿、貓裡務、美洛居等組成的區域劃為東洋,與北方的東番(今臺灣島)相鄰。以婆羅洲(今加裡曼丹島)與汶萊為界,以東稱為東洋,以西稱為西洋。

  這裡的東洋,是廣義的大東洋,辜鴻銘「婚在東洋」中,是更狹義的東洋,特指日本,系近代以來形成的概念。日本海,也被稱為「小東洋」,相對於大東洋——太平洋而言。

  近代出現的北洋和南洋

  北洋和南洋,狹義指的是北部和南部海洋疆域。

  

  東洋、西洋、北洋、南洋示意圖

  北洋指的是今遼寧、河北、天津、山東渤海島黃海一帶;南洋指的是南部海疆。如,晚清設立北洋、福建、南洋水師,大致劃分了各自管轄範圍。

  三大水師中,北洋水師最為壯大。晚清重臣李鴻章擔任北洋大臣,負責洋務運動,並以天津為活動中開展政治、軍事、商業、教育活動。以李鴻章為領袖,形成了晚清民國的重要臣僚派系,稱為北洋派。北洋還衍生出「北洋政府」「北洋軍閥」等新生詞語。

  廣義的南洋與西洋、東洋相對,是明朝以來對南海附近東南亞諸國,包括馬來群島、新加坡、印尼、菲律賓,也包括中南半島沿海、中國大陸以南領土。「下南洋」是明清以來著名的移民活動,今天東南亞地區的華人多數是下南洋中國人的後裔。

  

  明清以來,中國人下南洋的示意圖

  所以說,近代名人辜鴻銘說自己「生在南洋,學在西洋,婚在東洋,仕在北洋」,具體指他生在南洋英屬馬來西亞檳榔嶼,學過西洋科學和語言,在日本結過婚,在北洋政府任過職。

  總的來說,東洋、西洋、北洋、南洋——跟自然地理的四大洋或五大洋不同,這裡「四洋」指的不再單純是海域,而是中國為中心視角下,產生的人文地理名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狂生怪傑」辜鴻銘,生在南洋,學在西洋,婚在東洋,仕在北洋
    因此,他自己說:生在南洋,學在西洋,婚在東洋,仕在北洋。辜鴻銘生得高鼻大額藍眼睛,一副歐人相貌,且飽喝西洋墨水,卻生就了一顆尊孔讀經的「中國心」,又加上其言行怪誕,故被人稱為「狂生怪傑」。蔡元培當北大校長時,兼容並蓄,辜鴻銘被請去當英文與拉丁文教員。
  • 北洋水師慘敗時,南洋水師在哪裡?在國家利益面前他們還在內鬥嗎
    晚清洋務運動時,清政府一共建設了四支近代海軍,分別是廣東水師、福建水師、南洋水師和北洋水師。既然擁有這麼多的水師,為什麼在甲午中日戰爭中只能看見北洋水師在海上孤身奮戰呢?當敵人來臨的時候不是應該團結在一起,一致對外嗎?
  • 明治藝術:西洋與東洋的交錯
    隨著閉關鎖國的結束,西方現代化思想不斷湧入,傳統與洋化兩種生活方式互相衝突,東洋和西洋之間美學理念不斷碰撞,在喧囂之中湧現出一位位現代藝術大家,為今日的我們留下了無數美的寶藏。與此前設立的工部美術學校正相反,建校時就極力剔除西洋美術的影響,大量僱傭傳統工藝美術家為老師,如巨勢小石、加納夏雄、高村光雲等人,岡倉天心更是在此後的辦學生涯中極力試圖維持這種純潔性。
  • 鄭和下西洋,西洋在哪裡?
    但是鄭和所下之「西洋」到底是什麼,卻不被大家所熟知。「西洋」含義與今天不同我們現在所說的「西洋」是指歐美諸國,比如我們所說的西洋鍾、西洋鏡等等,都是指歐美所產的物品。但在宋元明時代,「西洋」的含義與我們今天又很大不同。
  • 春帆樓1919-北洋水師場景
    反觀日本大河劇《坂上之雲》,也是描寫一群年輕人背負強兵富國的重任,將日本帶入輝煌壯麗的文明開化時代,而其發端就是打敗清國全殲北洋水師,將半數的北洋艦隊俘獲歸國,索賠軍費2億兩,光榮地成為帝國主義強盜的一員。
  • 夜讀北外灘|走向東南亞的「雙喜」牌香菸——南洋兄弟菸草公司
    7月29日報清北洋政府農商部立案。12月31日農商部批准發給執照。1915年,南洋兄弟菸草公司在香港出品的捲菸受到滬上吸菸者歡迎,當時上海只有虹口廣生隆商號獨家用船隻從南方運來的「飛艇」、「飛馬」、「三喜」等牌號捲菸。上海不少紙菸店紛紛要求擔任南洋兄弟菸草公司的代理商。簡氏兄弟亦認為在滬設廠遠比從南方將捲菸運往各地方便。於是兄弟倆相繼來滬籌辦煙廠。
  • 26號颱風「玉兔」生成,正向臺灣以東洋面靠近!
    二、「玉兔」向西偏北方向移動預計,「玉兔」將以每小時10-15公裡的速度向西偏北方向移動,逐漸向臺灣以東洋面靠近,強度逐漸加強,預計最大強度可達超強颱風級(16-17級,52-60米/秒)。28日前「玉兔」對我國海區無影響。
  • 甲午戰爭時,清政府另外三支水師為何按兵不動,不北上救援北洋水師
    在中國近代除了李鴻章創建的北洋水師這一支近代化的海軍,另外還有三支水師,它們分別是廣東水師、福建水師、南洋水師。其中南洋水師實力在甲午戰爭前僅次於北洋水師,主力軍艦十七艘,總噸位兩萬餘噸;廣東水師共有艦艇37艘,總噸位1.1萬噸。在甲午戰爭爆發後,為何這三支水師不立即北上救援參加戰鬥,卻按兵不動?
  • 魏說北洋③:北洋三軍除了袁世凱的新軍,還有兩軍是誰?漲知識了
    歡迎各位朋友繼續閱讀本號的北洋系列文章,袁世凱接手編練新軍,這正是其快速發跡的重要砝碼,新軍的規模不斷擴大、戰鬥力不斷增長,袁世凱的地位也隨之得到火箭般的提升。從編練新軍開始短短幾年時間,袁世凱從從一個普通的中層小吏,迅速變成了一個在清政府朝廷中舉足輕重的大員。
  • 「皇姑屯事件」倖存者、歷史洪流中的幸運兒、最後的北洋財長...
    他就是後來「權傾朝野」的北洋財政總長——閻庭瑞。 閻庭瑞,字澤溥,直隸天津人。政治家、銀行家,最後一屆北洋政府潘復內閣財政總長。他是張作霖深耕東北、圖謀全國的錢袋子,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亦多次提及;皇姑屯事件中,他與張作霖同車同座卻死裡逃生……
  • 走西口、闖關東、下南洋,清朝末期的人口流動你知道哪些
    當時的人口流動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走西口、闖關東、下南洋等。我們看一下大致狀況。先看一下走西口。走西口和一個地方有關,這個地方就是殺胡口。這個地方是長城的要塞之一,主要是明朝和遊牧民族的貿易口之一。清朝時期,由於清朝是滿族人,所以這裡改名為殺虎口。而當時的走西口,就是通過這個地方向關外去。當然後來也有通過其他地方向關外去的,大致就是沿著長城一線的關口出去。
  • 世界第六、亞洲第一的北洋艦隊覆滅。背後的原因,是值得我們去深思
    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師正式宣告成立並於同日頒布施行《北洋水師章程》。從此,近代中國正式擁有了一支在當時堪稱世界第六、亞洲第一的海軍艦隊。1895年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中日甲午戰爭以清朝的徹底失敗而告終。
  • 北洋艦隊:我一家獨大
    1894年,甲午清日開戰後,此時的清廷除了擁有在渤海灣拱衛京師的北洋艦隊以外,另外還擁有福建、廣東、南洋三支水師。甲午海戰,北洋艦隊戰事艱難,湧現了鄧世昌等一眾將士,不顧自身安危率艦直撞敵方旗艦的英雄事跡,其行為可歌可泣,但也終究沒有改變北洋水師被全殲的局面。
  • 臺灣以東洋面、福建沿海有7-9級大風!
    今日10時,中央氣象臺繼續發布颱風藍色預警,颱風「玉兔」的中心今日上午8點鐘時位於東沙島南偏東方向約375公裡的南海東部海面上,並預計將以每小時15公裡左右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動,31日14時到11月1日14時,受「玉兔」和冷空氣共同影響,東海南部、臺灣以東洋面、巴士海峽、臺灣海峽、南海北部和中部、臺灣沿海、福建沿海、廣東中部和東部沿海有7-9級大風,陣風10-11級,其中南海東北部和中東部的部分海域風力達
  • 孫江 | 海洋盡頭在哪裡:中國人的亞洲自畫像
    但是「東洋」與「東方」除了同指亞洲外,還有另一層相反的使用法:正如中國人以「東洋」稱呼日本一樣,日本人亦常常用「東洋」指稱中國。東洋與西洋的觀念凝聚著沉甸甸的歷史內涵,它們的起源與中國古代關於四海的地理知識關係密切。中國居中央,四周有四海,其中之一為南海,南海就是海外諸國,而東洋與西洋位於南海的東西兩側。
  • 126年前的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到底輸在哪裡?
    但是,由於情報系統的落後,北洋海軍並不掌握日軍的動向,一連多日在海上搜尋無果;而日軍則利用無孔不入的情報系統,完全掌握著北洋海軍的行蹤。戰爭開始前,雙方就不在一個水平線上。9月17日,北洋艦隊在鴨綠江口外與日軍遭遇,決戰終於爆發。 雖然北洋艦隊的主力艦「定遠」號和「鎮遠」號船堅炮利,但整體來說,日本艦隊的航速和艦炮射速都遠遠高於北洋艦隊。特別是日本旗艦「吉野」號,擁有當時世界上最高的23節航速和最強火力。日軍不惜犧牲少數速度遲緩的弱艦,以最大限度發揮機動性的縱隊隊形向北洋海軍發動了進攻。
  • 從亞洲視角中欣賞宋代《東洋的近世》:宋代文藝復興論
    最近在看《東洋的近世》,是日本歷史學家宮崎市定寫的,他是東洋史京都學派第二代領軍人物。找到一些他的背景: 1932年「一·二八」事變,宮崎市定應召入伍,任軍馬廠廠長。1933年退伍回國,返回京大。1936年2月赴法國留學,入巴黎東方語學校學習阿拉伯語。1938經美國回國。
  • 甲午戰爭後,清朝到底訓練了多少新式軍隊,不僅只有北洋新軍
    我們熟知的北洋新軍就是在這之後訓練的。不過清朝當時訓練的軍隊遠遠不止北洋新軍,種類和數量都非常多,超出我們想像。定武軍甲午戰爭剛剛失敗,李鴻章的淮軍要員胡燏棻就要求訓練新軍。在李鴻章和朝廷的支持下,1894年12月,清政府派胡燏棻到天津馬廠編練新軍,後移小站,共編十個營4700餘人,並聘請德國教官,名為定武軍。
  • 如果提前十年開戰 北洋水師能不能贏日本海軍?
    事件發生後,北洋海軍教英語的將軍朗威利非常生氣,請求北洋海軍司令丁汝昌炮兵長崎,威脅要「立即打敗日本海軍」,丁汝昌立即問李鴻章,李鴻章壓制此事,指示用外交手段解決,雙方互相補償醫療費用。後來,一些歷史觀察家認為清政府錯過了發動戰爭的最佳時機,而且,如果英國人朗威利不走,北洋水師就能贏得日軍的勝利。
  • 西洋繪畫,是油畫和水彩畫,而油畫由兩個不同渠道傳入新馬兩地
    西洋繪畫,一般是指油畫和水彩畫。在馬來西亞華人畫家中,從事油畫、水彩畫創作的人數並不少,水平也不低,部分畫家還能油畫、水彩畫兼能。他們不僅積極地關注本地風土人情的題材,以"馬來亞化"、"南洋畫風"為其創作的理念與立足點,不僅關注國際油畫藝術發展的新動態,更關注探索屬於他們自己的南洋油畫的表現形式、光色藝術語言,以及樣式與風格——因唯美表現而獨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