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亞洲視角中欣賞宋代《東洋的近世》:宋代文藝復興論

2020-11-19 騰訊網

最近在看《東洋的近世》,是日本歷史學家宮崎市定寫的,他是東洋史京都學派第二代領軍人物。找到一些他的背景:

1932年「一·二八」事變,宮崎市定應召入伍,任軍馬廠廠長。1933年退伍回國,返回京大。1936年2月赴法國留學,入巴黎東方語學校學習阿拉伯語。1938經美國回國。1944年5月任京都帝國大學(即京都大學)文學部教授。1958年以《九品官人法研究·科舉前史》獲日本學士院賞。1960年10月赴法國任巴黎大學客座教授,後回國。不久又赴美國,任哈佛大學客座教授,1962年7月回國。1965年於京都大學退休後任京大名譽教授,同時兼任德國漢堡大學和魯爾大學客座教授。

我對他背景的理解就是,雖然是京都學派,但是他整個教育背景是站在世界的範圍內,建立京都學派,並據此來看宋代的地位及意義。日本學者眼中的宋代會是怎麼樣?而他所說的宋代文藝復興論」又是什麼?

獨特視角和幽默的語言

真正吸引我閱讀的是一張他對世界歷史年表的劃分(見下圖),圖中陰影部分就是要闡述的東洋的近世。我的理解是他用大區間的方式,觀察世界之東洋,近代之東洋的發展歷程與意義。我以往看歷史書,對照的是時間段,比如宋代時期對應世界上各國分別進入什麼時期及事件。很少像他這樣按歷史發展階段分,對比整個時間段的意義。這種切分法法有點,站在某跨國公司亞太區總部的角度,向世界介紹整個亞太區的發展與趨勢。角度和立意特別。

在書的開篇發現他特別的語言風格,比如前言中的:「流經日本橋下的水與泰晤士河相通,江戶漢子吸進去的空氣,有巴黎姑娘呼出來的氣息。」 用幽默的話,道出他觀看宋代歷史的視角,是整合的眼光觀察歷史。確實在京都鴨川能看到各國人,雖然他們是在旅遊,但是他們也在定義京都的人文氣質。我估摸著應該是本不會枯燥的歷史書。

摘錄有意思的觀點:

1.從歷史年表的劃分,宮崎先生發現了西洋近代史與東洋史的差異西洋的近世只持續了數百年,歷史步入了近代,而東洋的近世延續了近千年。

2.從這個差異性,提出不應該用西方劃分歷史階段的方式來劃分東洋歷史,核心思想提出一個新的觀點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洋文藝復興,比歐洲早了幾百年。

3.宮崎先生從世界與東洋的交通、商業資本、以及土地形式論證了他的觀點。

我很好奇世界是怎麼劃分文藝復興的?

查了美國作者詹尼特·勒博·本頓 / 羅伯特·笛亞尼寫的《人文通史》,把文藝復興的意思解釋為」重生「,重要表現形式:「人文主義」,關注個人。關鍵元素是由神聖轉向了世俗,從神轉向了人。

如果是按這個概念劃分,確實宋朝是當之無愧的文藝復興,從士大夫們的入朝當官,到詩詞的描寫由國家、貴族轉向個人生活。

沒意思的地方:

書雖然看了一半,但是從第一章開始,我總覺得宮崎先生的詞語之下隱藏著某種對中國的誤區及個人色彩。上網查了他老人家的背景:「他的老師是桑原騭(zhì)藏。與京都學派大多數學者不同,桑原騭藏對中國充滿偏見。他反對寫史帶主觀性,可他的《中國人鞭發的歷史》《中國人食人肉的習俗》《中國人的文弱與保守》等,卻帶有鮮明的主觀色彩,這一傾向在宮崎市定文章中也有體現,只是相對隱晦。」

我想我應該會繼續讀這本書,只是用魯迅的拿來主義,先讀讀不一樣的觀點和創新,再取捨。

相關焦點

  •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行草書法字帖《心經》欣賞,行雲流水自然遒勁
    對於寫書法有很多的技法看,我們在前期的文章中也講述了很多的書法技法,這就不再做贅述。今天我們來聊一聊書法的成就的關鍵點。很多人說書法要想有成就,就必須是一個字一個字的累積。對此我有不同的看法,一個字一個字的累積,只是複印機的效果。我認為心正則字正。練字不是靠數量的堆積。而是用心去寫每一個筆畫。
  • 宋代的休閒娛樂生活:聊一聊宋代的茶館
    宋朝作為中國古代封建王朝中一個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的朝代,其所擁有的物質和精神文明是後世歷代所無法企及的。因此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強盛,宋代的休閒娛樂生活也是在封建社會中到達了一個高度。一.茶館的日常中國的茶文化在宋代已經發展到一個高峰,因此宋代時期的城市中都建立了大大小小的茶樓酒館。當時的百姓,因為社會安定和經濟的富足,所以都會開始享受自己的人生。
  • 瓷,還是宋代的美!
    對精緻生活的執意追求, 便成就了宋瓷經世之美! 宋瓷之美,美在收斂、溫厚、含蓄, 強調內心的感受。」這是著名作家姚雪垠作的一首詩,詩中的「元人畫」不是由毛筆和著水墨與顏色畫在宣紙上,而是在1200度以上的窯爐中,以火為畫筆一氣呵成。這樣的畫法全世界僅有一家,它不是工筆畫、不是寫意畫,它是「鈞瓷」。 鈞窯是宋代著名窯址之一,可分為官鈞窯和民鈞窯。鈞窯在今河南禹縣一帶,宋代稱鈞州,宋初於此設窯,故名。
  • 宋代文學批評史中的晚唐詩觀
    晚唐詩觀的誕生及內涵「晚唐」作為一個詩學概念產生於宋代。宋代詩學中,「晚唐」的說法大約出現在北宋中後期。在此之前,與之相關的說法如「唐末」「唐季」「唐之晚年」「唐晚」等,為「晚唐」的提出奠定了基礎。「晚唐」之說盛行後,「唐末」「唐季」等說法仍並行不廢,而且因與「晚唐」的意義基本相同而通用。
  • 宋代:茶書創作的黃金時代
    宋代茶文化的興盛與茶書的原創風潮 宋代茶書著述的時間,幾乎與兩宋相始終。自北宋初年開始直到南宋中後期,一直陸續有茶書出現。 宋代可考的茶書約30種,數量遠超於唐代(12種)、清代(12種),少於明代(50餘種)。
  •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宋代陶瓷珍品
    北宋定窯玉壺春瓶,高24.4釐米斯坦利·赫茲曼為紀念阿黛爾·赫茲曼於1991年饋贈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大都會博物館所藏宋代陶瓷器藏品中,此碗直徑將近25釐米,深11.5釐米,這類大件的定窯碗,因為胎體較薄,在覆燒的過程中會有走形的可能,因此這件大碗在器形的完整保持、紋飾布局的大方和施釉的均勻宜人方面,都讓人體察到製作者在技藝上的不凡。這件定窯器原是20世紀初美國煤炭大王、亞洲藝術品大藏家薩繆爾·T·彼得斯 (Samuel T. Peters) 的舊藏,在他去世後由其遺孀於1926年捐贈給了大都會博物館。
  • 宋代宗室爵位是什麼樣的?
    慶曆四年(1044年)七月,宋仁宗趙禎在位時,因為當時近支皇族子弟凋零(仁宗之父真宗只有仁宗一個兒子,仁宗本人三子皆早夭),加上宗室子弟封爵制度過於嚴謹,開國時諸王子孫按照祖制降等承襲,以至出現了「國家宗姓幾無一王」的局面出現。
  • 紅極一時的宋代「流行歌曲」
    宋代以詞著稱,雖然現在我們讀到的宋詞只有文字了,但是在宋朝,詞跟音樂是一體的。每一首詞的詞牌都是一種曲譜,宋人寫詞都是可以歌唱的,可以說宋詞就是宋代的「流行歌曲」。只是見歐陽修「把盞側聽,每為引滿」,聽得津津有味,不斷地把杯中的酒喝完再讓斟滿。賈昌朝在旁邊感到有點莫名其妙,再一次把歌伎叫到面前,問唱得都是什麼詞曲?歌伎告訴他:「唱得都是歐陽修大人作的詞啊!」賈昌朝這才明白歐陽修剛才聽得那麼認真,喝得那麼痛快的原因。聰明的歌伎以唱歐陽修的詞,為之勸酒。歐陽修聽著自己的詞很被傳唱很高興,喝得也很愉快。
  • 歌妓詞與宋代文士的審美情趣
    宋代盛行歌妓制度,宋代文人士大夫在官方私人的應酬交際中便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歌妓,而歌妓又主要以歌舞唱詞的方式來和文士交往,因此,歌妓以詞侑觴勸酒歌以佐歡的時代風尚就使宋代文士創作了大量以歌妓的形象和心態以及詞人同歌妓的關係為內容的歌詞。本文擬從這些與歌妓關係密切的詞作來認識宋代文士正統社會之外的另一面,來了解他們的審美情趣。
  • 趙為民|簡論宋代音樂的主要特徵及其歷史地位
    宋代音樂的性質已經不再像隋唐時期那樣具有貴族化的特徵,而是由貴族化轉向了世俗化。就音樂的形式而論,宋代最具代表性的是戲曲,這是宋代音樂的又一重要特徵。隋唐時期最有代表性的音樂形式是歌舞。唐代宮廷燕樂中的九部樂、十部樂和坐部伎、立部伎,無不以歌舞大曲為其主要形式。隋唐民間音樂中最普及、最受重視的形式也是歌舞。進入宋代,歌舞音樂漸趨衰落,戲曲藝術正式確立並得到發展。
  • 《清平樂》中的宋代生活美學
    與一般傳說中的宋仁宗不同,這部劇既不是權謀,也不是宮鬥,而是現實與理想的搖擺,以一種近乎白描的方式打破宮中絢麗的想像,道盡其中的艱辛抉擇。追劇的過程中,我想到了另外一本書,黃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從宋仁宗的角度,你也可以理解為,當一個好皇帝真的沒那麼容易。宋代的外交軍事雖積弱不振,但其文化可是比盛唐耀眼許多,如山水畫、瓷器、文學等,都在宋代綻放異彩,形成所謂的「宋代美學"影響後世深遠,可說是中國古典美學思想的高峰。
  • 《鶴唳華亭》裡的宋代服飾美學你喜歡嗎?
    太子冠禮儀式上,一排一排的飾品呈現,玉珠九旒,素紗中單,五章玄衣,九章纁裳,玉帶,名字當中就自帶美感,主角羅晉身著飾品,一步步走出來的時候,好像是跨越了千年的宋代之美,再現於世一般。「攪動茶膏,漸加擊拂;手輕筅中,指繞腕旋」,和《大觀茶論》中記載的一模一樣。看了這麼多美好的事物,想必已經勾起你心中對中國風的喜愛了吧。當唐朝落下帷幕,如同一場繁花落盡。
  • 宋代文人琴事(上)
    桓譚《新論·琴道》:「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班固《白虎通義》:「琴,禁也。禁人邪惡,歸於正道,故謂之琴。」舉個文化大IP的例子——孔子與古琴。常見古琴形制中即有「仲尼式」,大概就是由紀念孔子與古琴的文化淵源而來。
  • 宋代榜下擇婿:書中自有顏如玉,捉個狀元當女婿
    詩句中的金明池是北宋時一個很有名的皇家園林,當皇帝宴請新科進士時,新科進士就會身著一身綠衣從此經過,道路兩旁也會有許多身穿紅裙的女子圍觀評議。宋代的婚姻少問閥閱,與唐以前崇尚門閥的社會風氣已經截然不同。宋代求婿,願意求「賢才」,而科舉則是一個判斷賢才的標尺,科舉及第者,則是賢才。「郎才女貌」中的「郎才」是賢才,即科舉登第的男子。
  • 陷入財政危機的宋代,如何創收?一起聊聊宋代鹽茶酒專營制度
    在中國歷史上,九個大一統王朝中(秦朝、漢朝、西晉、隋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強敵壓境,邊境壓力最大的應數宋朝。為換取所謂「和平」,宋朝在和平年代就年年向西夏、遼進貢,銀絹合計每年消耗近百萬。並且為了防止兩個「以怨報德」的傢伙進攻,宋代在北方邊境駐紮大量軍隊,數量巨大的給養成為嚴峻問題,也使中央財政吃緊。
  • 基金項目:宋代文人集會茶事圖中「點茶法」器具研究
    基金項目:宋代文人集會茶事圖中「點茶法」器具研究基金項目:湖南省2019普通高校教學改革項目號(湘教通(2019)291);中南林業科技大學「設計再造與CMF創新研究所」科研成果 陳曼玉等宋代是中國茶文化的一個繁榮時期,飲茶風氣盛行,茶事活動在宋代文人集會中不可或缺,加之宋代繪畫的興盛,因此宋代描繪文人集會茶事活動的繪畫數量較多。
  • 「尊崇古法,科舉取士」——論宋代科舉對官學教育的影響
    宋代科舉制度的革新,對當時的社會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尤其是對同處教育領域的官學教育影響更甚,在宋初三朝,官學教育的發展呈現出一片慘澹景象。下面,本文就將從多個角度來論述宋代科舉對官學教育的影響。首先,自太宗朝起,朝廷便取消了科舉考試中對門第的限制,廣大有學識的寒門士子不必再受身份的地位的限制,皆可憑藉真才實學入仕為官,到景德元年,還取消了請託行卷,廢除了舉薦制度的殘餘,此後,真宗一朝又建立了糊名和謄錄製度,至此,經過近幾十年的發展
  • 宋代紅妝中的花鈿盛飾
    宋詞中也有很多關於花鈿的描述,如:「酒意詩情誰與共?淚融殘粉花鈿重」[3],「秋殿曉開重九宴,內人爭貼菊花鈿」[4]等。宋代沿襲了唐、五代的遺風,又受朱熹「存天理滅人慾」等理學思想的影響,女性的言行和妝飾都受到了限制,面飾由繁至簡,呈現出淡雅奢華的雙重特性。
  • 宋代音樂的繁榮,宮廷樂、市井文化相互融合
    宋代市井音樂繼承於唐代以來的宮廷音樂,宮廷樂走入市井文化中形成了以市民階級為代表的音樂,不僅繼承隋唐時期宮廷音樂的優點,同時也推動了元明時期說唱,戲曲的發展。因而,相較於前後幾代,宋代的市井音樂更顯時代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