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學批評史中的晚唐詩觀

2020-12-22 中國社會科學網

在中國古代關於唐詩的批評術語中,「晚唐」與「初唐」「盛唐」「中唐」作為「四唐」說的重要組成,佔據著重要地位。無論是對唐代特定時期詩歌的討論,還是對後人效仿晚唐詩歌的批評,晚唐詩觀在唐代以後的文學批評史中一直綿延不絕。

晚唐詩觀的誕生及內涵

「晚唐」作為一個詩學概念產生於宋代。宋代詩學中,「晚唐」的說法大約出現在北宋中後期。在此之前,與之相關的說法如「唐末」「唐季」「唐之晚年」「唐晚」等,為「晚唐」的提出奠定了基礎。「晚唐」之說盛行後,「唐末」「唐季」等說法仍並行不廢,而且因與「晚唐」的意義基本相同而通用。

「晚唐」之說的通行大約在南宋後期,這與彼時詩壇風氣有關。當時「永嘉四靈」(以下簡稱「四靈」)學習以姚合、賈島為主的唐人詩而風靡於世,並有詩風與之類似的江湖詩派盛行一時,論詩者多稱之為「晚唐」詩風。不過在宋人的論說中,「晚唐」指示的時間段並不統一,顯示出其內涵一直處在變化中。

宋人晚唐詩觀的內涵,約可從時間、人物、體裁、格調數端予以分析。晚唐包含的時間段,其終點很明確,關鍵在於起點的確認,但宋人一般很少明確指出晚唐的時間起點,而通常以列舉晚唐詩人的方式來論述。

就哪些詩人可歸入晚唐而言,宋人對「晚唐」的論說經歷了從泛論到確指的過程。大體以南宋後期「四靈」的興起為分界,此前多泛論,此後多確指。以五代至北宋時的孫光憲為例,他一方面談到許多晚唐著名詩人,如陸龜蒙、皮日休、羅隱、吳融,他們活動的時段大多從懿宗鹹通年間開始,歷僖宗、昭宗以至哀帝,時長約五十年。另一方面,孫氏又明確點出了「唐末」與鹹通之間的關聯,「唐末」獲得了具體的時間規定性,並為後世部分論者所沿用,如計有功《唐詩紀事》頗取孫說,蘇軾列舉的吳融、韓偓、司空圖、貫休、齊己等唐末詩人,也主要活動於鹹通之後。不過,沈括所說的白居易、杜牧等人,張耒所說的孟郊、賈島,也都被劃歸晚唐,時段則又有在鹹通之前者;楊萬裡論及的晚唐詩人,除了同乎前人的陸龜蒙、吳融、韓偓外,還有陳陶、李鹹用、黃滔、李商隱等人,其所論的晚唐時段也不都在鹹通之後。

「四靈」興起後,時人稱其為晚唐詩派。「四靈」師法的晚唐人物,以姚合、賈島為首,故而這一時期的「晚唐」之說較多,所指涉的人物多與姚合、賈島相關。如方嶽所說的「晚唐諸子」,有「(與賈島)同時喻鳧、顧非熊,繼此張喬、張蠙、李頻、劉得仁」。又如姚勉《贊府兄詩稿序》云:「晚唐詩姚秘監為最清妙。」在今天的唐詩觀念中,這些詩人裡姚合、賈島都是被歸為中唐的,但在當時卻被視為晚唐詩人的代表。

在宋人觀念裡,晚唐詩體裁以絕句和五律為代表,這與宋人的詩學取向有關。楊萬裡認為,「五七字絕句最少而最難工,雖作者亦難得四句全好者,晚唐人與介甫最工於此」。「四靈」也喜愛絕句,但更以五律為晚唐詩之佳者。他們編選的《二妙集》《眾妙集》及自己仿效而作的詩中,五律佔大多數。江湖詩派也是如此。

關於晚唐詩的格調,宋人多以「格卑」目之。歐陽修說鄭谷「其詩極有意思,亦多佳句,但其格不甚高。以其易曉,人家多以教小兒」。「格卑」的論斷,在「晚唐」之說興起後,常常逸出鄭谷一人之評而擴展為整個「晚唐」詩壇的標籤,如葉適記載其友人王木叔貶斥晚唐詩「格卑而氣弱」。至於吳可謂「唐末人詩輕佻」,陸遊謂晚唐詩「淫哇解移人,往往喪妙質」,張鎡謂「不局晚唐脂粉路」,都是對晚唐詩「格卑」的具體化論說。

儘管「晚唐」的內涵在不同時期的宋人那裡有所變化,但其指向唐朝衰敗的末期則是無疑的。這段時間內的詩歌,不論是絕句還是律詩,有著諸如俚俗、粗鄙、綺靡無骨等多種詩病,所包含的人物有姚合、賈島、李商隱、羅隱、吳融等名動一時的詩人及諸多不知名的作者。因其時世之衰敗、詩歌之衰颯,故詩論家對於晚唐詩歌多有不滿。

否定晚唐詩歌的批評指向

儘管有宋一代也有論者對晚唐詩表示贊同,但批評是主流。從宋人批評晚唐詩的具體指向來看,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詩衰與世衰。從誕生之日起,晚唐詩便伴隨著批評和否定。如孫光憲對唐末詩歌在藝術水平和價值取向上予以消極性評判,並將晚唐詩與唐末亂離時世關聯起來。因此,詩衰與世衰成為否定晚唐詩的最重要緣由。宋末俞文豹批評道,「近世詩人好為晚唐體,不知唐祚至此,氣脈浸微……故體成而唐祚亦盡,蓋文章之正氣竭矣」,範晞文也發出「文章與時高下,晚唐為何時耶」的質問,可謂已執明人冒愈昌「讀晚唐史,覺幹戈雲擾,宜釀出此等詩人;讀晚唐詩,覺氣象流離,宜釀成此等世界」之說的先鞭。

第二,縛於五律。在格律方面,宋人對晚唐詩歌多有否定。像趙汝談認為「雖唐律不害為黃鐘大呂」的讚賞之說是非常少見的,更多論者與劉克莊一樣持「姚、賈縛律,俱窘邊幅」的批評態度。

第三,泥於物象。對於晚唐詩歌描摹物象的特點,贊同者如方嶽會為之鼓吹,以為「驗物切近」;異議者則不遺餘力地加以貶斥,以為泥於物象。後者是宋代的主流意見。宋初的梅堯臣已有「安取唐季二三子,區區物象磨窮年」的批評,他認為,「唐季二三子」的詩歌拘泥於物象,經年琢磨,格局不夠開闊,不足為法。宋末的趙汝回謂「世之病唐詩者,謂其短近,不過景物」。包恢也說,「晚唐體如刻楮剪繪,妝點粘綴,僅得一葉一花之近似而自耀以為奇者,予懼其猶黃鐘之於瓦釜也」。

第四,雕琢鐫刻。晚唐人作詩講求錘鍊,宋人對此早有認識且態度有褒有貶,如歐陽修便對周樸等人「務以精意相高」「極其雕琢」的做法有所欣賞。因為宋人本身也注意詩句的錘鍊,如江西詩派即有奪胎換骨、點鐵成金等關於爐錘功夫的討論。不過,雕琢字句得當固然可取,卻並不是作詩的全部。若僅限於此,則難免引人詬病。陳與義認為,晚唐詩人「造語皆工,得句皆奇,但韻格不高,故不能參少陵之逸步」,劉克莊則批評「賈太雕鐫,姚差律熟」。

形成尊盛黜晚的批評模式

宋人對晚唐詩的批評,對後世影響最大、最重要的一個方法或曰模式,便是將其作為否定性的反面例子,與作為肯定性的正面典型的盛唐詩對舉而論。這一模式有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最開始是以李杜特別是杜甫與晚唐對立而論。如歐陽修感慨「唐之晚年,詩人無復李杜豪放之格」,釋居簡聲稱「要續李杜三千篇,晚唐不足爭媸妍」。隨著杜甫在宋代的經典化,杜甫與晚唐詩成為詩論家信手拈來的對立項,如蔡居厚、葉夢得、吳可皆有類似之說。效法杜甫最為用力的江西詩派更是如此,其中黃庭堅的看法最具代表性。他說:「學老杜詩,所謂刻鵠不成猶類鶩也。學晚唐諸人詩,所謂作法於涼,其弊猶貪,作法於貪,將弊若何?」直接將晚唐詩列為詩學禁忌。陳著勸人「莫向晚唐中入局,須從老杜上加鞭」,陳鑑之亦云:「今人宗晚唐,琢句亦清好。碧海掣長鯨,君慕杜陵老。」即便是嗜好晚唐詩的徐鹿卿,也主張「少陵,五穀也;晚唐,多品也」,雖有並行不廢之意,然主次分明,以杜詩為主,以晚唐詩為輔。

在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史中,嚴羽的《滄浪詩話》佔據重要地位。就晚唐詩觀而言,嚴氏此書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是確立了盛唐與晚唐二元對立的批評模式。嚴羽將唐詩分為唐初、盛唐、大曆、元和、晚唐五期。在唐詩的五個分期中,嚴羽著重拈出盛唐和晚唐,在詩學價值上以盛唐為高,以晚唐為卑;在詩學取向上以盛唐為可法,以晚唐為不可法,由此建立盛唐與晚唐二元對立的批評模式。儘管後來唐詩分期發生了變化,在明人確立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的「四唐」說後,晚唐的內涵與宋人所理解的晚唐產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嚴羽所確立的在盛唐與晚唐二元對立的基礎上尊盛黜晚的批評模式一直保留了下來。

宋代是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史中晚唐詩觀的奠基期。宋人的晚唐詩觀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元明清論者談到晚唐詩觀,多有直接襲用宋人之說者。如元人方回的《瀛奎律髓》、楊士弘的《唐音》,明人高棅的《唐詩品匯》、胡應麟的《詩藪》、許學夷的《詩源辯體》、胡震亨的《唐音癸籤》,清人李懷民的《重訂中晚唐詩主客圖》等,皆有襲用歐陽修、黃庭堅、劉克莊等人之處。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宋人對晚唐詩的價值評判及批評模式,成為後人批評晚唐詩的基本框架。

(作者單位:浙江工商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李裕政

精彩推薦:

探索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路徑

深化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研究

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強調真實 注重理趣——朱自清的文學批評觀
    作為一位文學批評家,朱自清始終把自己的性情、感情、才情融入文學批評中,以一種謙遜中肯的批評態度品評文學作品,用一種評中有批、評中有悟的方式傳達其文學批評觀。這種清新、自然、散文化的文學批評,給中國現代文學批評界帶來別具一格的審美感受,也可為當下文壇的文學理論建設提供借鑑。
  • 周裕鍇談中國古代文學闡釋學
    您的這種取向,是否受了您書中多次提及且引述的錢鍾書、程千帆先生的影響,試圖用「古代文學的理論」重寫「古代的文學理論」?周裕鍇:我年輕時讀過些中國文學批評史和文論選一類的書,對歷代文論的主要觀點有所了解。八十年代念研究生,讀了錢鍾書先生的《管錐編》《談藝錄》《舊文四篇》,非常喜歡錢先生比較文學式的方法,即立足中國文論的基礎,借鑑西方相近的觀點來做比較詮釋。
  • 宋代官帽不是為防止「交頭接耳」
    關於幞頭,宋代的官方文獻以及文人筆記裡本就有很多論述,可以稱得上汗牛充棟。但在所有的宋代文獻中,沒有一處提及展角幞頭是由本朝宋太祖為官員而發明。宋人甚至自己也搞不懂為何要展角,比如宋代程大昌在《 演繁露 》中說:「幞頭之制,裁紗覆首,盡韜其發,兩腳系腦後……其改為硬腳,史不載所始,莫知其的,自何時也。」
  • 宋代官帽有啥作用?是為了防止「交頭接耳」?
    關於幞頭,宋代的官方文獻以及文人筆記裡本就有很多論述,可以稱得上汗牛充棟。但在所有的宋代文獻中,沒有一處提及展角幞頭是由本朝宋太祖為官員而發明。宋人甚至自己也搞不懂為何要展角,比如宋代程大昌在《 演繁露 》中說:「幞頭之制,裁紗覆首,盡韜其發,兩腳系腦後……其改為硬腳,史不載所始,莫知其的,自何時也。」
  • 《清平樂》中的宋代生活美學
    與一般傳說中的宋仁宗不同,這部劇既不是權謀,也不是宮鬥,而是現實與理想的搖擺,以一種近乎白描的方式打破宮中絢麗的想像,道盡其中的艱辛抉擇。追劇的過程中,我想到了另外一本書,黃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從宋仁宗的角度,你也可以理解為,當一個好皇帝真的沒那麼容易。宋代的外交軍事雖積弱不振,但其文化可是比盛唐耀眼許多,如山水畫、瓷器、文學等,都在宋代綻放異彩,形成所謂的「宋代美學"影響後世深遠,可說是中國古典美學思想的高峰。
  • 宋代女性的髮式又簡又仙,我們只會拉直燙頭,跟宋代相比差遠了
    原創 文史君 浩然文史 收錄於話題#宋朝歷史37#中國古代史90#中外生活史2早在唐代就十分盛行此種髮式,周舫的《簪花仕女圖》中所描繪的兩個貴婦,體態豐盈,都梳著高髻髮型,上面還裝飾有各種珠寶與鮮花。至宋代,這種髮髻在宮廷之中是一種流行的風尚。
  • 電視劇《清平樂》正在熱映,可是劇中宋代長長翅子的「官帽」是咋回事兒呢
    關於幞頭,宋代的官方文獻以及文人筆記裡本就有很多論述,可以稱得上汗牛充棟。但在所有的宋代文獻中,沒有一處提及展角幞頭是由本朝宋太祖為官員而發明。宋人甚至自己也搞不懂為何要展角,比如宋代程大昌在《 演繁露 》中說:「幞頭之制,裁紗覆首,盡韜其發,兩腳系腦後……其改為硬腳,史不載所始,莫知其的,自何時也。」
  • 晚唐邊塞詩,迴蕩著王朝的悽厲餘韻
    文人士子也因時運艱難,失去了往日立功邊塞、從軍幕府的豪情,邊塞詩的創作主體也隨之發生了變化,既沒有了像岑參、高適那種長期投身軍幕、對邊塞充滿神奇嚮往並熱情謳歌邊塞生活的大詩人,也沒有中唐像李益那樣幾度出塞、對邊塞戰爭有深切體會、傾心創作邊塞詩的名家。晚唐邊塞詩非常分散。幾乎整個晚唐詩中都有邊塞詩的影子,卻又缺少集中創作邊塞詩的一流大家和遺響千古的名篇。
  • 蘇軾蘇轍兩兄弟開創的宋代蜀學到底是什麼學問?
    蘇軾、蘇轍兄弟是四川宋代文人士大夫最傑出的代表,兩兄弟與其父蘇洵在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中佔了三席。可蘇軾、蘇轍兄弟不僅僅因為傑出的文學成就名垂青史,由他們開創的「蜀學」,與程頤、程顥兄弟的「洛學」,以及王安石的「新學」在整個宋代儒家學說形成「三足鼎立」。到南宋時期的繼承者張栻、魏了翁,繼續與朱熹的理學、陸九淵的心學並列。
  • 中國古代園林——宋代園林史
    宋代可算得上是我國園林史上的第三次飛躍。宋代詩詞不僅強調人的主觀意緒,對於感情的體察也非常細緻;畫作更講究寓意,寄興,賦予人文精神。到了宋代,文人的山水畫作為士大夫表現其林泉之思和佛道旨歸的一種手段的這種情趣的滲透和表達更加自覺;講求含蓄寄興,更成為一種品評畫風高下的標準,並上升為美學理論。
  • 宋代文學「雅」俗共賞,究其原因,是何種變化形成這種文化差異?
    在璀璨的文化長河當中,宋代文學一直處於出類拔萃的地位,同時也佔據了我國古代文化的一席之地。其實宋代文學更多的是以"雅"為主,輔之以俗,其根本原因主要還是受制於當時的文化根基,一方面,宋朝時期,科舉制度得到了發展,而許多文人墨客進入了仕途,同時,宋朝時期的經濟水平達到了空前規模,大面積的世俗文化就此產生,在文化演變的基礎之上,宋朝的文學也隨之發生著變化。
  • 12分鐘就能看完一部近百萬字文學巨著的媒介時代,文學及其批評如何...
    ,一方面意味著我們的寫作中故事和寫作技術之間的分離更為顯著,這可能對過分追求技術的寫作帶來了一種正向衝擊,「也就是說,我們時代的文學敘事有一種向故事回歸的趨勢,寫作的情節性、戲劇性、完整性的追求會更為突出。」
  • 推動新時代中國文學批評的理論建構
    三是文藝批評不能簡單等同於批判。文藝批評的對象是文學藝術,它的目的是建設健康的、美好的文學藝術,我們應該著重於文藝批評的建設性。四是文藝批評的個性化問題。文藝批評應當用獨特的眼光、特定的語言、特別的邏輯,發現好的作品並予以評述,在評述的過程中表現出自我的個性。
  • 宋代服飾-宋朝官服
    可是,在開寶年間,有人別出心裁地在冕服的後面加上珍異巧縟,理由是冕服上沒有珠翠的裝飾。就是這個不遵古制的裝飾引發了第一輪的爭執。後來,重新制定的服飾制度除了對冕冠的尺寸、質料、顏色以及袞服的紋章等做了新的規定以外,還對百官的朝服制度做了調整。服飾史發展到宋代,在制定服飾制度的時候,皇帝的冕服式樣和配飾就著實讓宋人頭疼了一陣子,並且還因為皇帝的大裘冕是否符合古制發生了幾番爭論。
  • 江曉原|「哈羅德·布魯姆文學批評集」審讀報告
    【編者按】「哈羅德·布魯姆文學批評集」全六卷正式出版,該叢書集布魯姆對名家文學批評之作之大成。如果將布魯姆的文學批評理論視為一個工具,那麼「批評集」中入選的作者和作品,就是布魯姆用他的文學批評工具進行操作的對象;而六卷「批評集」所展示的,只是這種操作的過程和結果,並未對這種操作所使用的工具本身進行系統介紹和集中論述。要真正了解布魯姆的文學批評理論,我們就必須越出「批評集」的文本,追溯到布魯姆此前的某些著作。
  • 何為投獻習尚,這與宋代詞人交遊習尚有著怎樣的關係?
    那麼,宋代的更大規模的科舉活動所造成的全國性的人才大流動,經常性的宦遊、頻繁的貶滴以及詩酒文會為中心的文人間交往過從,就成為宋代作家們的主要生存方式了。」宋代文人間的交遊往來是其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並深刻影響著他們的為人、為學與為文。
  • 宋代文學名家範仲淹簡介及主要作品
    範仲淹文學素養很高,寫有著名的《嶽陽樓記》。 範仲淹作品: 1、江上漁者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裡。 2、野色 非煙亦非霧,冪冪映樓臺。
  • 《文學遺產》2017年第4期目錄及提要
    這種批評在明代胡應麟《詩藪》、王世貞《藝苑卮言》等書中即已有之。但前賢所論似可歸為一類,即《詩品》建構此譜系的準確性問題。而對於鍾嶸精心建構此詩歌譜系的真實意圖,卻鮮有論者言及。事實上,鍾嶸此舉在中古五言詩的演進歷程中意義重大。他不僅將五言詩體追溯到詩騷傳統,更從根本上解決了五言詩的詩壇地位問題,並且精心編撰了一個既保守又開放的詩人秩序。
  • 初中語文文學常識大串燒,專治各種記不住!
    曹丕燕歌,典論批評;子建七步,五言奠基。4. 初唐四傑,盧駱王楊。山水田園,王維浩然。邊塞風光,軍旅生活,之渙昌齡,高適岑參。李白浪漫,蜀道進酒;杜甫寫實,三吏三別。唐宋八家,韓柳三蘇,歐王曾鞏,古文復興。5. 元曲四家,鄭關白馬;悲劇四部,趙漢竇梧。明清小說,三水西紅。6. 《魯迅全集》,著作頗豐。小說有三,《彷徨》《吶喊》,舊事新說,《故事新編》。
  • 建安七子、初唐四傑:最全的文學詩詞流派整理
    八人中最有成就的是沈約與謝朓。 南北朝齊永明年間,有一大群文士集合於竟陵王蕭子良左右,形成了一個文學群體,文學史上稱「竟陵八友。」《梁書·武帝本紀》:「竟陵王子良開西邸,招文學,高祖(蕭衍)與沈約、謝朓、王融、蕭琛、範雲、任昉、陸倕並遊焉,號曰『八友』。」這些人中,沈約、謝朓、範雲、都是一代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