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寫自畫」的作家,都是文學界的優等生 | 第31屆香港書展即將舉行 | 孫甘露:浦東的未來一定會出現具有標誌性的文學作品 | ......
《神剪輯,12分鐘看完90萬字科幻小說神作〈三體〉》《世界上第一部紀實文學作品〈源氏物語〉》……當短視頻開始解讀文學,這是一種重構抑或是一種衝擊?自媒體寫作興盛,其開放性和頻繁的互動性形成了某種虛擬社區,它的文學價值幾何?豆瓣上關於文學作品的長評、短評,是否能稱其為一類文學批評?
文學觀念的嬗變,新的媒介形式帶來的衝擊,現實主義的新變,這一切讓文學批評面臨著新的課題。當下的文學批評如何介入更為複雜的文學現場,它自身內部又有著何種變化和開拓,它如何在更宏大的社會場域內發聲?近日在由江蘇省作協主辦的「江蘇青年文學批評論壇」上,與會青年批評家們共同探討了以上問題。
批評如何重新深入媒介新變時代
的文學現場
抖音、短視頻、自媒體寫作,新興媒介對文學進行了重構?
新世紀以來,隨著網絡的興起和新媒體的發展,媒介形式不斷發生新的變化,由此文學的內核與外延也隨之不斷豐富。南京大學副教授李丹發現,視頻網站上很多文學作品以配視頻、配音頻、解說的方式,被製成了一種全新的作品進行傳播,他將其稱之為「富文本」,當下的文學受到了非常強烈的視覺幹預和有意的時間壓縮。《神剪輯,12分鐘看完90萬字科幻小說神作〈三體〉》《世界上第一部紀實文學作品〈源氏物語〉》……諸如此類的視頻通過大量的影視素材的剪輯拼貼對文學作品進行重構,在視頻製作的同時也預示了文學資源流動的一種方向。
《神剪輯,12分鐘看完90萬字科幻小說神作〈三體〉》以多部科幻電影素材剪輯拼貼闡釋《三體》的科幻理念和小說架構
在李丹看來,這種「富文本」對文學的影響是,一方面意味著我們的寫作中故事和寫作技術之間的分離更為顯著,這可能對過分追求技術的寫作帶來了一種正向衝擊,「也就是說,我們時代的文學敘事有一種向故事回歸的趨勢,寫作的情節性、戲劇性、完整性的追求會更為突出。」但另一方面,小說的存在形式受到解構的衝擊,小說形式方面的探索將面臨著激烈的競爭和挑戰。
事實上,隨著媒介形式的發展,文學受到的影響也不斷擴展。與最初網絡論壇催生網絡小說、詩歌創作大有不同的是,當下自媒體公眾號、抖音、視頻網站、遊戲等多種渠道發展,即使是脫胎於網絡媒介的網絡文學內部,也受到了衝擊。《揚子江文學評論》編輯王晴飛表示,網絡文學往往用幾萬字篇幅描述某個戰鬥場面,這固然與網絡文學的連載制度和報酬制度有關,也無疑借鑑了電子遊戲的思路。然而,這些衝擊對文學本身是否有所裨益,這種探索又是否必要,仍存在著疑問。
據電子競技遊戲網文改變的影視劇《全職高手》中的遊戲畫面
新媒體技術的迭代,當下文學的傳播方式、閱讀方式和平臺不斷發生著改變。一個新問題悄然產生,自媒體寫作是文學嗎?揚州大學副教授施龍認為,這些寫作具有文學價值,「自媒體或者其他新媒體寫作成為當下文學、文化生態體系中的一種建構力量」。自媒體寫作區別於傳統媒體寫作方式,最重要的是開放、連結、互動,而且互動非常頻繁,由此導向虛擬社區的建構——以文本為中介建立起讀者共情,形成社區,主要作用是有效溝通人們的思想、觀念、情感、情緒乃至態度。這種寫作往往依託全民IP來進行,如西遊記解讀、重讀金庸等,也較多吸納傳統文章的筆法,議論為主記敘為輔。在他看來,自媒體寫作如果和處於主流地位的某些文學觀念相激發,產生一些新的文學觀念,是一個可期待的願景。當下的文學批評也更應該發掘其適應時代變遷的諸種特性,而不應將之反向同化,使之成為傳統文學樣式的一種。
這也是與會青年批評家們的一種共識,多種媒介方式影響著當下文學的發展,文學批評要應對它帶來的諸多變化,正視其自身特點,尋求其與傳統文學共生共榮的方式。實際上,文學批評自身的場域也在其間發生了變化,江蘇泰州文聯周衛彬以豆瓣為例,豆瓣上成千上萬的短評長評,批評家的身份沒有從前那麼分明了,更多呈現了混為一體的現象。當然,這些評論以批評來指導規範文學的作用有所弱化,更多的是解釋作品的含義、豐富讀者的閱讀經驗。南京大學講師葉子則介紹了「紙託邦」這個業已沒落的中國文學海外推介網站,它所呈現出來的當代文學風景和主流文學期刊呈現的風景有很多不同,實際上在主流文學批評之外起到了補充作用,構成了多元化的文學批評實踐。
以《平凡的世界》為例,豆瓣短評、
長評數頗為可觀
網絡以及由其而來的多種媒介正在從一種外在的傳播媒介發展成為我們生活的世界本身,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當下媒介新變對於文學的影響不應該局限於作品發表的媒介平臺,而應指向整個媒介時代的文學創作。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教授初清華認為,堅持文學世界的本質追求,可能是這些新變之後的「不變」。
媒介新變產生新的文學樣式,是否包孕著傳統文學的路徑、觀念?
或許可供思考的一個問題是,媒介新變產生的新的文學樣式之後,是否也包孕著傳統文學的路徑、觀念?以網絡文學為例,近幾年來現實主義無疑影響了它的創作,如蘇州大學教授房偉所說,網絡文學並不全然是一個新事物,它對中國神魔小說、對西方傳統文學的借鑑和利用是很多的,而網絡文學的現實主義創作延續了自「五四」新文學以來的現實主義傳統。「看似好像斷裂的文學現象或者是文化現象,如網絡文學、新的媒介變化,背後有強大的傳統文學血脈的延續和新變,這對批評家也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戰,我們的閱讀視野、閱讀趣味,包括對自身的反思和反省,將會有非常大的變化。」
現實主義作為文學創作的經典傳統,在當下煥發出新的活力。究其原因,當下現實的豐富性、多元性,讓如何書寫現實、如何書寫時代成為一個新的挑戰。江蘇第二師範學院副教授陳進武認為,現實感的提出,是在提醒作家和批評家們重視文藝創作和現實生活的關係,文學作為世界上的一種存在方式,要抓住現實和真實感,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當下的文學創作要回歸到一種以真實和現實感為基準的形式上。
近年來網絡文學中的現實主義佳作不斷湧現,形成了一股新的創作力量
新世紀以來中國社會文化的裂變、重組帶來了豐富性和複雜性,這為兒童文學的現實創作也提供了新的資源。在江蘇第二師範學院教授姚蘇平看來,現實主義兒童文學作品往往在沉重、苦澀的成長困境在有節制的敘述之後,帶有光明理想的色彩,這帶來的問題是,這樣的兒童文學作品能否穿透兒童內心的一些問題抵達文學的深度,「就兒童文學整體來說,它的現實主義是什麼樣的現實主義,還需要更高明的人來解讀它。」
當下的現實主義創作的面貌應該是怎樣的?江蘇師範大學副教授吳鵾認為,現實主義創作要有微觀視野的引入,作家以這種視野去關照現實世界,將原本被現代化、科學化、理性化而成型的現代社會存在所遮蔽的生命樣態和文化樣態顯現出來;現實主義創作要從啟蒙主義向人道主義過渡;同時現實主義要與文化結合,在審美現代性和文化現代性上實現民族認同和身份定位。
媒介時代的文學現場,同時代批評如何介入?
評論家黃子平曾在《批評總是同時代人的批評》一文中,強調同時代批評的重要性。在《鐘山》雜誌副主編何同彬看來,這是文學批評深入文學現場的必然要求。文學批評不介入文學現場,就會帶來一個問題,「我們總是說『70後』『80後』『90後』優秀寫作者出現了後繼匱乏的問題,如果這是一個事實的話,我們作為評論家在其中一定程度的缺席是不是也是造成這種匱乏的一個原由?」
新媒體時代海量文本的湧現、學院化批評對當下文學創作的忽視,造成了同時代批評的某種程度的缺席。但是,當下文學偽現場和偽同時代性也特別強。何同彬解釋,所謂偽現場,在於當代文學的現場非常喧囂,文學活動此起彼伏。新媒體、抖音的興起,似乎讓文學的現場感更強了,作家帶貨、文學編輯上場,這種現場往往是事件性的、新聞性的、甚至有時候是帶有廣告色彩的,新媒體的便利讓包括資本、出版業、書店以及作家自身在這個現場很突出,但這裡面真正關注文學討論文學問題的究竟有多少?同樣,一個偽現場催生出很多所謂的同時代批評家,仿佛結成了青年作家和青年批評家的命運共同體,但這個共同體的結合是不是建立在一種青年精神或者是創造性的文學實踐上,值得商榷。由此,他認為,進入文學現場成為同時代批評家,既要進入也要超越,既要努力進入現場去掌握什麼是文學的當下性,也要在理性和學理上保持一定的距離。
蘇州大學講師朱欽運作為詩歌批評家更有同感。「當代詩的批評家離詩人比小說、散文的更近。當代詩的批評者從表面上來看是缺現場感的,但實際上通常是距離感不夠。因為當代詩批評者的從業特性,往往是自己是詩人,也是批評家或者兼顧詩的批評,大家在一個小型的共同體中互相安慰。」他更傾向於當代詩的批評者是一個舉薦的角色,始終在兩者之間游離,既要有現場感,同時要保持審慎的距離。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據江蘇理工學院副教授李徽昭調查,活躍在文學現場前沿的學院評論家,所指導的研究生論文選題基本上是活躍的作家和新推出的作品。也就是說,當下學院批評與文學現場之間,需要重新思考。
在江蘇省作協創研室黃玲看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文學仍然在作家、編輯、批評家三者中生產,但新世紀以來,市場成為文學生產中一股重要的力量,網絡新媒體的發展,越來越複雜的文學現場給文學批評造成了困惑,形成了理論障礙。「從那個時候開始,說到文學批評,總是跟困境、危機、轉折、轉向、突圍、出路、重建的字眼聯繫在一起,最近幾年有文學史終結和後文學時代的提法,文學史終結了文學批評又如何進行?今天,傳統的文學批評觀念和理論不斷遭受難以闡釋的困難,文學批評依舊沒有擺脫這種困境和焦慮。」她表示,社會高度發展時代,文學現場不斷出現新的變化是一種常態,文學批評要做的就是直面當下文學生態的複雜性,而不是一味退縮到文學批評的理念當中,才可能實現文學批評的重申。
如何深入文學現場?南京師範大學教授沈杏培認為,面對當下的文學現場,批評家們需要調整自己的思想資源、升級批評武器,「僅有文學的視角和資源遠遠不夠,需要有一些思想史的資源、社會學的背景、知識分子恆定的立場;文學批評從業者,不光是介入自己的專業,也要從這個專業裡去瞭望時代,對文學事件、文化事件以及社會事件有自己的思考和擔當,對社會的大命題進行思考和回應。」
據悉,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江蘇省作協先後組織召開了兩次全省青年文學評論工作者座談會、青年文學批評家研討會,以圖鼓勵江蘇青年文學批評人才的成長,此次論壇旨在進一步提升江蘇青年批評家的力量,形成江蘇文學創作與文學批評比翼齊飛的新格局。江蘇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徐寧,江蘇省作協主席範小青、黨組書記汪興國、書記處書記汪政,江蘇省委宣傳部文藝處處長高民,以及來自全省的27位青年批評家出席論壇。
新媒體編輯:何晶
未標註圖自攝圖網
2019合訂本·微店
現在公號新的推送機制不再以時間排序,而是以用戶的閱讀習慣來系統安排。這讓我們的讀者發現「文學報」公號提醒推送內容的時間變得飄忽不定。
讀者的閱讀視野正在被改變。真正值得被看到的文章、多元的內容或許將淹沒在同質化的大數據篩選機制裡。
在目前沒有確定的應對方案裡,只能希望大家多標註我們公號為「星標」,多點擊一下文末的「在看」,以及轉發或留言。
讓我們再次重逢,無限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