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學到影視,如何留住「好故事」

2021-01-10 雲南網

  原標題:從文學到影視,如何留住「好故事」

  《活著》《紅高粱》《芳華》《白鹿原》《霸王別姬》《天下無賊》《我的前半生》《流浪地球》……這些文學作品影視化的成功案例,在斬獲高口碑、高收視率的同時,也使文學乘著影視媒介的翅膀飛入尋常百姓家。如何有效推動文學IP多元轉化,實現文學與影視的互利共贏?5月25日,南京藝術學院影視學院與《青春》雜誌社聯合舉辦的「文學作品影視版權轉化論壇暨青春文學人才作品創投會」在南藝舉行,10位青年作家和15家影視公司代表就「文學與影視的交融」話題展開了交流與碰撞。

  對文學影視化前景充滿期待

  王嘯峰、房偉、鄭在歡、趙志明……創投會上,這些活躍於文學現場的青年作家普遍對文學影視化的前景充滿期待,而渴求優質內容的影視公司代表也對他們帶來的一些故事不乏青睞。其中,青年作家、蘇州大學教授房偉的抗戰題材中篇小說《獵舌師》,被耳東影業副總裁蔡家洋譽為「美食版的《潛伏》」。

  依據真實歷史改寫的《獵舌師》將中日廚師以美食為紐帶產生的情感碰撞,置於國恨家仇的宏闊背景下進行展現,不僅在戰爭書寫上有著相當的突破,而且情節波折起伏,煞是好看。作家莫言評價《獵舌師》「把歷史和傳奇化作了一組戰爭人物的個體心靈史」。蔡家洋認為,這部融合了抗戰、美食、懸疑等多重看點的小說,既呼應了當代稀缺的匠人精神,且大量運用的日本俳句、古典詩詞和各式菜色也為影視改編提供了豐滿的羽翼。

  將優秀的文學作品改編成影視劇,對影視行業來說意味著什麼?從文學角度而言,改編是對作品原有意義的拓展、深化還是消解?南京大學教授、南京電影發行放映協會會長周凱認為,劇本乃一劇之本,如果製作方能從良莠不齊的文學作品中遴選出適宜改編的精品進行二度創作,無疑會大大提高影片成功的概率;從文學層面上來說,編劇、導演對作品的轉化能力,直接決定了作品原有意義的增殖或消解。「如張藝謀導演的《大紅燈籠高高掛》,在保留了原著《妻妾成群》封建批判原旨的基礎上,建構起獨特的張藝謀式美學和象徵系統,堪稱文學與藝術間近乎完美的跨界合作。這樣一部影響廣泛、深入人心的影片,無論對原著還是其作者而言,都是可遇不可求的佳緣。」周凱說。

  純文學改編為何難出佳作

  不過,和如火如荼的網文改編盛況相比,以純文學作品為源頭的版權轉化不僅數量較少,且很少產生有影響力的作品。近兩年來,路內的《少年巴比倫》、虹影的《上海王》、須一瓜的《淡綠色的月亮》、東野圭吾的《嫌疑人X的獻身》和江蘇作家魯敏的《六人晚餐》紛紛被改編為電影,但大多反響平平。影評人吐槽,一些影片「明明握著一手好牌,卻偏偏把它拍成了觀眾最不想要的樣子」。

  南京崇恩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薑蓉蓉認為,純文學作品較少被翻拍,除了商業上的考慮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文學意義上的好作品未必是影視方心目中的好故事:「作家們往往更注重自我的表達和對自己感興趣的某個話題的思索,但影視劇更追求和觀眾的情感共鳴、主題的有效輸出,以及文學語言的可視化轉換和相應的成本問題。拍攝一部影視劇要考慮的因素,比寫作一部文學作品多得多。」來斯影業南京有限公司總經理柳昭君則認為,有時,一部主題意蘊足夠深刻的文學作品,反倒不比那些主題單純的作品更具有可通約性,《綠皮書》的成功恰恰印證了這一點,而這些,都是改編文學作品時必須考慮到的問題。

  當遇到了適宜改編的好故事,如何把依存於文本語言的信息轉化為生動可感的銀幕/螢屏形象,則充分考驗著電影人的轉化能力。蔡家洋認為,改編要以充分調動觀眾的體驗和共鳴為核心訴求,敏銳把握住觀眾心理、情感的饑渴點。在他看來,以《我不是藥神》《無名之輩》為代表的小人物影片成為爆款,正在於呼應了前幾年現實題材「劇荒」造成的受眾對此類題材的強烈需求。此外,要提高轉化能力,需要編劇、導演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扎紮實實搞創作,並期盼相關部門多給予一些產業引導和創作空間。

  用心創作能留下來的「好故事」

  如今,優質內容儲備不足已經成為制約影視行業發展的瓶頸。創投會上,影視界人士紛紛表示,現在的局面是「太多的影視公司找不到內容,太多的文學作品找不到公司;太多的項目找不到資金,太多的資金找不到項目」,一些編劇甚至長期「駐紮」在書店或流連文學網站發掘故事,但往往收效甚微。由南藝影視學院和《青春》主辦的此次創投會,正是希望在文學作品和市場之間架起一座橋梁。

  蔡家洋認為,目前,整個影視行業普遍缺乏聯動協同,比如在南京,產業鏈就遠未成型,這需要上下遊各方群策群力,強化資源整合,搭建合作平臺。周凱認為,如何讓更多優質的文學作品進入到專業電影人的視野中,是應引發業界深思的問題,類似創投會這樣的交流平臺值得花費更多的人力物力來搭建:只有儘可能地把文學作品展現給專業電影人,電影人才能有更大的概率甄選出優秀的作品。

  「我不喜歡宮鬥劇,但還是在投資宮鬥劇,真心希望未來能有機會投拍一些真正有價值的、能夠留下來的作品。」創投會上,一位影視公司老總的心聲引發了業界人士的共鳴。周凱認為,這說明越來越多的影視方認識到,在兼顧商業價值的同時,電影也應當追求社會效益,「好的文藝片像一杯淡茶,味道雖不濃烈,卻會對品茶人價值觀的塑造、靈魂的豐盈產生深遠的影響。隨著文藝片分眾市場的漸趨成熟,未來文藝片將擁有一定規模的觀影人群,因此,純文學作品影視化改編的前景應是比較廣闊的。」

  那麼,對文學創作者而言,影視改編的誘人前景,特別是當下電影市場呈現的熱點、趨勢,會成為影響創作的因素嗎?

  對此,南藝文化產業專業學生、劇本《偷故事的人》作者王芾認為,當只關注如何迎合趨勢時,反倒可能遮蔽了典範作品成功的那個最關鍵的點:「一部《我不是藥神》的成功並不意味著整個現實主義題材影片的勝利,而是要看到它抓住了我們時代最隱秘、最深刻的痛點,由此喚起了強烈的共鳴;它展示了獨一無二的創作者『我』觀察社會的獨特視角。因此,比盲目迎合改編、追隨趨勢更重要的是,創作者願不願意認真思考自身和時代的關係,能不能在有限的生命之中,通過作品盡力地為這個時代留下一些印記。試想,如果連作者自己都不認為他的作品是個好故事,又怎能指望它成為影視公司心目中的好故事呢?」(馮圓芳)

相關焦點

  • 網絡文學IP如何實現優質影視轉化
    從電視劇《清平樂》《慶餘年》到票房大賣的電影《少年的你》《誅仙》,網絡文學IP成為影視行業重要的內容源頭。「有高原,缺高峰。」網文改編精品之作稀缺,成為網絡作家和影視編劇的共識。影視化作品來得快,去得也快,熱鬧一時,缺乏久遠的影響力。網絡文學IP如何實現優質影視轉化?日前,記者採訪網絡作家、影視編劇及專家學者,與他們探討網絡文學影視化改編未來的方向和途徑。
  • 網絡文學IP如何實現優質影視轉化 -唐山廣電網
    從電視劇《清平樂》《慶餘年》到票房大賣的電影《少年的你》《誅仙》,網絡文學IP成為影視行業重要的內容源頭。「有高原,缺高峰。」網文改編精品之作稀缺,成為網絡作家和影視編劇的共識。影視化作品來得快,去得也快,熱鬧一時,缺乏久遠的影響力。網絡文學IP如何實現優質影視轉化?日前,記者採訪網絡作家、影視編劇及專家學者,與他們探討網絡文學影視化改編未來的方向和途徑。
  • 十月文學院影視創作中心揭牌:文學是影視的「血親」
    而十月文學院影視文學創作中心的成立,標誌著十月文學院正式啟動「十月」品牌「文學+影視」項目,通過整合文學與影視優質資源,推動文學IP的影視轉化,力爭成為文學與影視融合的創新與交流平臺。在活動上,文學、影視界的多位嘉賓還就「文學作品的影視轉化」主題,進行了3場跨界對話。
  • 閻晶明:文學與影視互相成就
    【環球網文旅特約作者 米廣弘】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閻晶明從電視劇《裝臺》的劇名、文學性、戲劇性以及文學影視間的相互成就等方面進行了講述,全面呈現出對《裝臺》的理解與思考。閻晶明認為,電視劇《裝臺》以強烈的地域標識引人注目。
  • 愛奇藝文學雲騰計劃:批量製造網文大神,文學影視全鏈路互驅
    想要實現「哈利·波特效應」,需要一個更為成熟的網文IP影視聯動生態體系。連載模式為主的網絡小說,與社會流行元素的「互動」上,具備著很強的及時性,夠「潮」是其重要的優勢之一。傳統的IP影視改編模式,顯然落後於網絡文學本身的發展。如何讓作者快速成神?如何更具時效性的推出基於網文改編的高品質影視作品?
  • 15位文學影視大咖縱論IP多元轉化:如何打造爆款共享成果?
    6月18日,2018年上海國際電影電視節網際網路影視峰會原創文學影視創投峰會在上海跨國採購會展中心舉行。在此次峰會上,15位文學影視大咖圍繞「如何讓IP完成多元轉化」這一主題進行頭腦風暴,共話行業發展,引發現場觀眾掌聲不斷、討論不斷。
  • 百花社助文學與影視結緣
    採訪中,百花文藝出版社旗下百花影視文學部負責人告訴記者,這是百花影視文學推出的第一部版權,這部小說除了已推出電子書、話劇、網劇、有聲書,還將開啟新版紙質書預售,這是百花文藝出版社立足傳統出版進行的一次成功原創文學IP全版權運營。「拍戲想找好故事、好小說,經常看《小說月報》就成。」這是多年前就流傳在影視圈的經驗之談。
  • 愛奇藝文學雲騰計劃+正式啟動 自造頭部作者重塑文學影視生態
    會上,王曉暉介紹了愛奇藝構建自有IP的生態,指出文學是愛奇藝發展影視內容的重要驅動力,他談到:「影視行業核心是講故事,而故事往往來源於文學,通過影視把優秀的文學作品表現出來,在現在這個年代,影視要從文學裡面去找力量,其對文學故事的放大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希望能跟合作夥伴一起,打造屬於中國的大IP,愛奇藝的各個生態也將多維度賦能文學發展。」
  • 電視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影視文化輸出的「歡娛質造」詮釋
    》《關於支持電視劇繁榮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等文件先後印發,統籌對外文化交流、文化傳播和文化貿易、努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推進文化「走出去」的力度空前加大。歡娛影視CEO楊樂與外國片商交流 電視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如今正值電視劇發展的黃金時期,年初,廣電總局電視劇司把2017年確定為
  • 從五部歐美熱播劇中看影視作品如何成功改編經典文學
    表現的主題無論是友誼、成長、家庭、救贖還是內省,最終都回歸到人性的探討中,與當下社會人們遇到的個人的、集體的、世界的問題都密不可分,其經驗對於當前中國文學作品的影視化改編具有一定的借鑑意義。英美影視劇一向有文學改編的傳統,尤其是近年來,兩國的影視工業已進入了書改劇集的「黃金時代」。
  • 宋方金、譚飛、李星文受邀主持「文學作品的影視轉化」跨界對話
    在活動現場,萬方作為作家、編劇代表致辭,分享了自己文學創作與劇本寫作的雙重經驗,她表示「不管是影視創作還是文學創作,對象都是人,真正的好作品一定能夠讓人獲得感動和啟發,而文學會帶給影視更豐富的人性的挖掘和描摹,希望十月文學院的影視創作中心在這方面能夠取得長足的進步」。
  • 「網際網路+」時代下 如何用「影視動畫」講好中國故事
    華龍網10月19日11時21分訊(蒲思靜)對於高校來說,「影視動畫」是一門熱門專業,隨著經濟與社會發展,「影視動畫」專業也經歷了一個「井噴」過程,這對於推動影視以及動畫產業起到了重要助推作用,從不同角度滿足著觀眾對視聽藝術的追求。    與此同時,如何做強影視動畫、講好中國故事成為教育界面臨的一大挑戰,對於高職院校更是如此。
  • 從文學到電影,總共分幾步?聽編劇劉震雲一一揭秘
    ,那麼一部部優秀的影視劇,又是如何創作出來的呢?別著急,接著聽劉老師「從文學到電影」的第二堂課。為了把「思想才華」這個觀點更加具象化,劉震雲講了一個故事,說在在荷蘭參加自己的新書交流會時,碰到了一個讀者,這位讀者說在讀《我不是潘金蓮》這本書的時候,笑到發瘋,可在看到李雪蓮和牛對話的段落時她哭了,因為20年的時間裡,只有牛是一直跟李雪蓮在一起的。李雪蓮強烈的孤獨感染到了這位讀者:「除了牛,還有誰能相信李雪蓮說的話呢」?這位讀者突然想到,還有這本小說的作者,劉震雲。
  • 圓夢特色小專業——戲劇影視文學
    專業介紹戲劇影視文學專業培養具備戲劇、戲曲和影視文學基本理論及劇本創作能力,能在劇院(團)或電視臺、電影廠、編輯部等部門從事文學創作、編輯和理論研究工作,以及在國家機關、文教事業單位從事文字撰稿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 張德祥:影視創作應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影視創作應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張德祥近期的某些影視作品,引起廣泛爭議,甚至下線停播,說明其中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如何才能獲得更高的利潤?銷量越大,利潤越多,文化產品也不例外。於是,收視率、點擊量、票房就成了目標。可是,文藝作品、文化產品不是一般的物質商品,而是包含著思想、文化和歷史內容的精神產品,作用於人的靈魂。文藝的精神性質決定了不能把物質生產的市場觀念簡單地移植到精神產品的生產上來,否則,藝術的靈魂就會被資本的邏輯綁架,娛樂化、遊戲化就會大行其道,這也是為什麼會按下葫蘆浮起瓢的原因所在。
  • 海南島國際電影節網絡文學IP影視劇改編研討會舉行 共探影視內容新...
    行業內普遍存在的觀點認為,網絡文學由於其自身創作的思維及想像力不受局限,因而其人物設定充滿無限可能,劇情飽滿度及豐富度也較一般文學作品更加完善,其改編的影視作品天然具有成熟的故事架構和人物特性。再加上改編影視作品原IP通常為熱門IP,具有巨大的粉絲基礎,從前期製片到中期宣發如能有效結合其原有的風格特徵,在原有存量用戶的基礎上可顯著吸引增量關注,具有天然優勢。
  • 科幻文學與影視相互賦能
    科幻文學與科幻影視創作再度成為熱門話題。 來自科幻出版機構、影視行業,以及編劇行業的從業者認為,科幻文學為科幻影視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土壤,科幻影視也成為科幻文學的助推器,二者相互賦能。北京電影學院管理學院副院長夏衛國說:「在全球票房前十的電影中,有6部是科幻片,大量的科幻影視作品都來源於科幻小說。」 中國電影的繁榮,一定是伴隨著文學的繁榮,文學是影視作品的母體。
  • 呼喚新時代的戲劇文學,練好戲劇「基本功」
    然而,戲劇界在學習影視的優點的時候,卻有「東施效顰」之嫌,既丟掉了戲劇良好的傳統,也沒有學到影視藝術逼真細膩寫實的特點。戲劇本體之外亂象頻生。觀眾一味追求顏值,甚至於「三觀跟著五官走」;華而不實的舞美設計,炫到「眼瞎」的燈光;違背歷史規律、審美常識的漸變色戲服;戲劇過度使用影視藝術手法,造成舞臺過度追求感官刺激與視覺效果,忽視了內在的情感表達和人物塑造;戲劇模式化嚴重,「套路」盛行,原創嚴重不足。形式主義盛行。戲劇是藝術,形式居於第一位,然而,戲劇終究是表現人的藝術,致力於情感的表達,醉心於故事的營造。
  • 網絡、影視甚至遊戲 讓文學呈現前所未有的廣度
    曾經看似涇渭分明的嚴肅文學、網絡文學、公號寫作、影視劇本等陣營,正加速彼此交織融合——坐擁近780萬微博粉絲的暢銷書作家馬伯庸首次亮相《收穫》,最新小說《長安的荔枝》即將首發長篇專號2021年春卷;早期在網絡上連載的小說《繁花》列入 「中國網絡文學20年20部作品」,也拿下茅盾文學獎等主流獎項
  • 啟動「雲騰計劃」,愛奇藝文學打通網絡IP與影視創作全產業鏈
    傳媒內參導讀:從2015年提出的「文學版權庫」到「愛奇藝文學開放平臺」,再到「雲騰計劃」,愛奇藝有意培育超級純網IP,與版權IP形成並駕齊驅的兩大內容源,真正實現IP源頭——文學與影視創作間的充分聯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