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顯祖與莎士比亞
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北京主持召開座談會,聽取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界人士和基層群眾代表對《政府工作報告》、《「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兩個徵求意見稿的意見建議。談到話劇時,總理提到:在探索創新的時候,要更加紮實打好作品和表演的「基本功」,創造更多陶冶情操、啟迪思想的好作品。
戲劇影視界的種種亂象一直為觀眾所詬病,自《在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布以來,風氣雖有所扭轉,但仍需「刮骨療毒」,築牢基石,深入生活,紮根基層,以藝術的手法表現普通老百姓的酸甜苦辣。
何為戲劇的基本功?在新時代,如何練好戲劇的基本功?這是戲劇界必須面對的問題。本文的戲劇採用廣義的戲劇,包括了話劇、戲曲、新歌劇等。
曹禺先生
戲劇本體之外
戲劇與影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眾多的熒幕實力派演員均是從戲劇舞臺上走出來的。然而,戲劇界在學習影視的優點的時候,卻有「東施效顰」之嫌,既丟掉了戲劇良好的傳統,也沒有學到影視藝術逼真細膩寫實的特點。
戲劇本體之外亂象頻生。觀眾一味追求顏值,甚至於「三觀跟著五官走」;華而不實的舞美設計,炫到「眼瞎」的燈光;違背歷史規律、審美常識的漸變色戲服;戲劇過度使用影視藝術手法,造成舞臺過度追求感官刺激與視覺效果,忽視了內在的情感表達和人物塑造;戲劇模式化嚴重,「套路」盛行,原創嚴重不足。
形式主義盛行。戲劇是藝術,形式居於第一位,然而,戲劇終究是表現人的藝術,致力於情感的表達,醉心於故事的營造。戲劇需要形式,但不要形式主義。過度的形式主義,會削弱戲劇的內涵,「舞美淹沒戲劇」,讓戲劇陷入形式主義的陷阱而無法自拔。
梅蘭芳先生
傳統戲曲演員的基本功包括了四功五法——唱念做打、口眼身法步(也有五功五法的提法,在唱念做打後加了舞),這是千年來無數藝人、理論家、劇作家總結出來的經驗,具有理論和實踐的雙層價值意義,這些基本功如同圓規一樣,劃定了戲曲的邊界和範圍,更劃定了戲曲的基礎。作為一位合格的演員,只有在掌握了紮實的基本功的前提下,才可以進入靈活運用、敘事傳情的階段。試想,一位連「大雲手」「小雲手」都搞不清楚的演員,如何去運用戲曲的手法表現生活人生?一位連圓場都跑不利索的演員如何讓人信服能夠演好《活捉》的閻惜嬌?當然,以上對於戲曲演員而言,對於編劇、理論家而言則不同。作為一名合格的編劇,應該是熟知戲曲史、戲曲理論,熟悉戲曲特點和劇種特色,具有深厚的文學素養,對社會人生有著深刻的理解。
19世紀末期、20世紀初開始的中國話劇,在100多年的探索實踐中,逐漸形成了完整獨立的體系,作為合格的演員,應該過臺詞關、形體關,更應該過文學關,對於世界偉大的戲劇作品有著相當程度的理解。作為導演、編劇,則更是戲劇的重中之重,基礎中的根基。一個民族、國家的戲劇的興盛背後,必定有一批飲譽世界的劇作家、優秀導演。戲劇在20世紀以前,在中西方的地位懸殊。西方話劇自古希臘以來均是文學藝術中的璀璨明珠,最高的藝術形式;而在中國,詩歌才是文學藝術王冠上的明珠,戲曲則是不入大雅之堂的「末流」。因而,就造成了對於戲劇文學重視程度的不同,也使得今天的戲劇創作一直徘徊不前。
田漢先生
戲劇作為戲劇
戲劇是綜合藝術,從原始「詩樂舞」三位一體的藝術形態,到三者分道揚鑣分化為文學、音樂、舞蹈,而後戲劇再次將多種藝術融為一爐。其次,戲劇更是人的藝術。「文學即人學」,這是新文藝區別於傳統文藝的最本質特點。戲劇與人的七情六慾相通,「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情不知所終,一往而殆」。
戲劇具有娛樂的功能,也有高臺教化的功能。偏於一端都會出現嚴重的問題,或執著於戲劇的「傳聲筒」作用,忽略了社會主義文藝的藝術考慮;或成為為藝術而藝術的事物,滿足於小圈子,成為個人的垃圾桶。
今天的戲劇,根源在於戲劇文學的缺席!
戲劇文學是戲劇繁榮的根本條件,沒有偉大的文學家、戲劇家,不可能產生偉大的戲劇作品!誠然,在清末民初,地方戲依靠了高超的技藝、令人叫絕的唱腔造就了曾經的繁榮,然而,四大名旦的成功背後總有勝人一籌的編劇。好的劇本決定了戲劇的質量。「好的劇本可能不一定產生好劇,但一定不會產生爛劇」。
中國話劇在30年代,有了曹禺先生的劇作,才迎來了中國話劇的成熟。
話劇《雷雨》劇照
對於戲劇事業而言,戲劇文學便是基本功。要練好戲劇的基本功,必然要練好戲劇文學這個基本功。
在90年代之前,全國文藝院團還「養了」大量的編劇,而體制改革之後,「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風氣使得劇團在減輕負擔的過程中,首先裁掉了編劇,甚至導演,大多數院團只保留了演員,這個現狀在近幾年才有所改善,新一代的導演、編劇畢業後進入院團,才接上了多年的斷檔。
放眼四川、全國,編劇數量上已較10多、20年前大有改觀,而高質量作品仍嫌不夠,實力派編劇並不多。其一,很多省市、院團仍然抱著「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態度,對編劇持有「虛無主義」的態度,不引進編劇或者不重視編劇,至於本土戲劇有沒有進入良性循環則不在考慮範疇,久而久之,引進的編劇也便「邊緣化」,甚至離開編劇界。其二,編劇隊伍青黃不接,斷檔嚴重。由於不夠重視,造成了編劇隊伍斷檔,有的省份甚至只有40歲以下和70歲以上的編劇,且不止一個省份,應該說在中西部極為普遍,這種現象對於戲劇基本功的修煉造成了極大的障礙;其三,編劇隊伍不成氣候,80年代福建劇作家群、湖南劇作家群、四川劇作家群名聲盛極一時,今天則失掉了這種群體,只有所謂的北京、上海編劇,因而,戲劇練好基本功,亟需扶持本土青年編劇,「扶上馬送一程」。其四,青年編劇人文精神缺失,繼續補課。20世紀以來的中國戲曲與古典戲曲完全不同,而作為舶來品的話劇自不待言,今天的戲劇作品大多數遠遠落後於觀眾的心理預期和理論探索,觀眾習慣於影視劇的感官刺激、真實細膩、種類繁多,戲劇仍然保持著百年不變的姿態和藝術審美,情感不與當代人相通,如何打動觀眾?真正的戲劇追求的並不是講一個漂亮的故事,它所追求的應該是給觀眾傳達人類共同的情感,並打動之。
川劇《巴山秀才》
新時代的戲劇,必須面對話劇民族化和戲曲現代化兩大課題,在課題之下,基本功的修煉至為關鍵,沒有好的基本功,兩個課題將無法得到有效解決。作為戲劇基本功的戲劇文學,必然要在新時代引領戲劇的發展和深入,無論是創新不足還是繼承不夠,抑或原創力不強,問題都出在戲劇文學的缺席上。唯有將戲劇文學的追求列為重要的標準,戲劇的基本功才可以紮實、接地氣,戲劇才可以有更多高質量的作品,戲劇繁榮才不會成為一句空話。
我們呼喚新時代的戲劇文學!
編/方浩翔
審/樊明君 王淼
終審/潘乃奇
投稿郵箱:
326826721@qq.com
指導機構:
四川省劇目工作室
四川省戲劇家協會
四川省文藝評論家協會青年專委會
成都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成都市文藝評論家協會
官方合作機構:
成都市錦江區文化館
成都青年劇評團是四川省內戲劇人發起成立的戲劇評論團體,成員中有高校在校生、大學教授、自由戲劇人、專業院團骨幹,還有常年活躍在各大劇場的、來自各行各業的、對戲劇有著高昂熱情的資深戲劇觀眾。成都青年劇評團力求秉承公開、自由、獨立的原則,為當下成都乃至四川戲劇環境提供全新視角的戲劇評論,發出戲劇評論的四川聲音,促進戲劇良性發展,構建評論新生態。
成都青年劇評團
寧波有戲
陝西青年劇評團 「戲聚青評」
太原有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