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學到電影,總共分幾步?聽編劇劉震雲一一揭秘

2020-09-25 有一說1

2020年9月24號,《有一說一》沒能迎來入秋後的第一杯奶茶,卻先等到了秋分後泉城濟南的第一場雨。而伴隨著這場秋雨一起而來的,還有著名編劇劉震雲。今天,他出現在了「大師之光」青年編劇高級研習班的導師席上,與在場的200名編劇,共同探討了偉大文學作品與電影之間的關係。


他是作家劉震雲

劉震雲,中國內地作家,從1987年開始,在《人民文學》上發表《塔鋪》、《一地雞毛》等小說作品,隨後創作出了《我叫劉躍進》《一句頂一萬句》等作品。其中,《一句頂一萬句》獲得茅盾文學獎。作為作家,劉震雲還獲得了2016年埃及文化最高榮譽獎 ,2018法蘭西共和國文學與藝術騎士勳章。


他是編劇劉震雲


劉震雲的小說被馮小剛一部部搬上了大銀幕,在馮小剛的電影裡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由他編劇的電影《一九四二》榮獲第15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改編劇本獎、第29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改編劇本獎。同時,《一九四二》也摘得第31屆伊朗曙光旬國際電影節最佳劇本獎。

他的《我不是潘金蓮》,拿下了第64屆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金貝殼獎。此外,《一句頂一萬句》,還獲得了第6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亞洲璀璨之星單元最佳編劇獎。

那麼,劉震雲在這兩種身份之間是如何轉換的,他眼中的小說、電影劇本,還有電影拍攝,又有著什麼樣的不同和相同呢?



文學&電影:各自獨立 各有不同

在這次的「大師之光」編劇分享課中,劉震雲首先闡述了文學小說和電影語言的不同。他認為小說重視人物的心理描寫,可以用對白、陳述等方式直接的表達,但電影不可以;認為小說的容量是無限的,字數不受限制,所以其承載的內容無限。但電影絕大多數是都會控制在120分鐘以內,其承擔的內容也註定要少一些;針對創作者本身來說,小說是個體創作,電影則是需要多部門協作的工業流程。當習慣個體創作的作者加入到電影創作的系統性工程中,有時候會手足無措。

而且,劉震雲還拿自己的親身經歷作比,他說在跟馮小剛和張國立的合作中發現,發現小說中長段的臺詞,在電影劇本中大多是不合適的;而小說對環境文學性的描寫,在電影呈現上也會遇到問題;而在人物關係上,電影劇本對糾葛的狀態有強烈的要求;可小說之間的人物之間,卻可以是很疏稀的。

那既然文學小說和電影劇本之間的差別如此大,那麼一部部優秀的影視劇,又是如何創作出來的呢?別著急,接著聽劉老師「從文學到電影」的第二堂課。


文學&電影:完美協作,互相融合

在這堂分享課中,劉震雲主要闡述了文學和電影,這兩種藝術表現形式,特別重要的三個相似之處。

第一,作為創作者來說,不管你從事的是文學還是電影,對從事的藝術,必須得有獨特的看法。為了讓青年編劇更好的理解,劉震雲還舉了《紅樓夢》和《水滸傳》這兩部文學名著的例子。在《紅樓夢》中,林黛玉是「淚眼」看世界,而整個《紅樓夢》也是以「淚眼」的角度來看待世界,它討論了「乾淨」和「骯髒」的思辨關係。而《水滸傳》的偉大,是作者施耐庵在《水滸傳》中展現了當時社會上的兩套語言:朝堂的語言和江湖的語言,通過梁山好漢們「上梁山」和「下梁山」的結構設置,「朝堂之語」和「江湖之話」重疊轉換,呈現了大宋畸形的狀態,支撐起了整本小說。

第二,文學和電影工作者,不能只有文學和電影的才華,還需要有思想的才華。思想才華的體現,就是能準確的捕捉,隱藏在周圍,卻總是被忽略的人物情感。如果能捕捉並呈現這些常見又被人忽視的人和情感,將會是一部很好的作品。為了把「思想才華」這個觀點更加具象化,劉震雲講了一個故事,說在在荷蘭參加自己的新書交流會時,碰到了一個讀者,這位讀者說在讀《我不是潘金蓮》這本書的時候,笑到發瘋,可在看到李雪蓮和牛對話的段落時她哭了,因為20年的時間裡,只有牛是一直跟李雪蓮在一起的。李雪蓮強烈的孤獨感染到了這位讀者:「除了牛,還有誰能相信李雪蓮說的話呢」?這位讀者突然想到,還有這本小說的作者,劉震雲。劉震雲「發現」了李雪蓮,寫下來李雪蓮。

第三,基於這兩點相似之處,所以電影對文學的改編,最主要的是借鑑其故事結構、人物性格、創作角度,讓電影觀眾和小說讀者一樣感受到故事中強烈的情感張力。而這也能讓文學和電影在根本目的上,達到融合:都是留住時代中那些珍貴的人和事,以及隱藏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情感,讓這份珍貴可以衝破時空的限制,永葆青春的流傳下去。

當然了,會一直青春下去的,還有《有一說一》。作為濟南本土一檔播出長達16年的文化娛樂節目,《有一說一》會繼續助力本次的「大師之光」青年編劇高級研習班,用專業的能力、敬業的態度,對話各位編劇大師,和青年編劇,助力濟南影視和文化產業的發展,繼續擦亮泉城濟南的這塊文化品牌。

相關焦點

  • 關於文學和電影創作目的,劉震雲這樣說 | 2020大師之光青年編劇高級研習班
    電影中的文學元素被溶解:一旦影片完成之後,它就不再成其為文學」。——《雕刻時光》安德烈·塔科夫斯基導師劉震雲,在2020「大師之光」青年編劇高級研習班的課程上,向學員表達了同樣的觀點,並圍繞【從文學到電影】,對偉大文學作品與電影之間的關係進行了深入淺出的闡述。
  • 從文學到電影,劉震雲在濟南"布"編劇之"道"
    經濟導報記者 戚晨  21日至26日,由中國電影基金會吳天明青年電影專項基金舉辦的第五期「大師之光」青年編劇高級研習班,在濟南市萊蕪區進行編劇公益課程,邀請了作家劉震雲,編劇述平其中有幾位學員曾是第一期參與過吳天明導演培訓的編劇,他們都感慨通過參與培訓改變了自己的命運。」24日,中國電影基金會吳天明青年電影專項基金負責人吳妍妍在接受經濟導報記者採訪時,談起「大師之光」青年編劇高級研習班的兩個特點——公益性和高端性。  中國電影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閻曉明認為,雖然編劇是影視作品故事內容創作的核心,但相較於導演、演員等「高光職業」,編劇行業相對低調和邊緣。
  • 劉震雲的一堂電影文學課
    電影中的文學元素被溶解:一旦影片完成之後,它就不再成其為文學」。——《雕刻時光》安德烈·塔科夫斯基導師劉震雲,在2020「大師之光」青年編劇高級研習班的課程上,向學員表達了同樣的觀點,並圍繞【從文學到電影】,對偉大文學作品與電影之間的關係進行了深入淺出的闡述。
  • 「大師之光」青年編劇研習班曝導師 劉震雲等加盟
    劉震雲、述平、陳文貴、汪海林、劉浩良五位文學巨擘和著名編劇將在吳天明導演的祖籍濟南市萊蕪區和200位中國青年創作者匯聚一堂,共同進行為期一周的專業編劇公益課程學習。「大師之光」青年編劇高級研習班從2016年開始舉辦,五年以來,吳天明青年電影專項基金一直致力於提升中國青年編劇的創作水準,讓更多的青年影人受益於專業化、多元化、國際化的公益編劇課程。因疫情及全球防控原因,今年原定邀請的美國故事寫作教學導師約翰﹒特魯比無法赴約第五期「大師之光」青年編劇高級研習班。
  • 《文學的故鄉》賈平凹、莫言、劉震雲讀書改變命運
    接連有兩個朋友提到這部講述作家成長之路的紀錄片《文學的故鄉》,上周我看完了自己感興趣的賈平凹、莫言、劉震雲這3集。看得過程中就有很多觸動,因此邊看邊寫,最後整理出這篇觀看筆記。無論是賈平凹還是莫言還是劉震雲,他們的裝束活脫脫就是廣大農村地區生活好一點的農民的形象。儘管他們成名後見過了那麼多大世面,但他們底子裡還是帶著農村生活的印記。如果不是從事文學創作,他們可能就是廣大中國農村最普通的人,毫不出挑。賈平凹自己說,要是自己在農村,60多歲可能也要出來打工了。
  • 電影《一句頂一萬句》,聽聽劉震雲父女怎麼說
    58歲的作家劉震雲眼睛細長,平時表情帶著種似笑非笑的威嚴,張口就來的是河南普通話。29歲的導演劉雨霖大眼睛,秀氣臉型,一口標準的播音腔。兩人互相稱呼「雨霖導演」「劉老師」。他們合作了電影《一句頂一萬句》,11月4號全國公映。劉雨霖導演,劉震雲編劇。
  • 劉震雲:40年前靠作弊考上北大,有時候人精到人渣僅僅一步之遙
    劉震雲說,《朋友圈》或者《手機2》只是書不是電影,而且是出版社編輯的暫定名。 可是馮小剛發布電影海報一字一句的寫著:根據劉震雲同名小說改編。劉震雲怎麼解釋呢?  劉震雲是誰? 劉震雲,1958年出生於河南省新鄉市延津縣。是著名的作家和編劇,寫過《一地雞毛》等等,是馮小剛多部電影的金牌編劇,比如《手機》、《1942》等等。 2016年,以160萬版稅登上中國作家富豪排行版,可謂我國日進鬥金的一線作家。
  • 塑造電影的靈魂 | 導演青睞的電影編劇大佬們
    || 「上帝視角」是電影創作者的一種自謂,在電影的世界裡,編劇就是那個最初的「上帝」。 在電影創作中,編劇的工作可不僅僅是給導演提供故事板、拍攝元素、人物角色這麼簡單。更重要的是,編劇可以幫助導演提升電影的文學性、哲理性,讓作品更接地氣,更具真實感。也可以給創作者在電影影像、設計鏡頭、演員表演等提供想像空間。
  • 劉震雲:世界上重要的人不止是川普、希拉蕊,我也很重要
    微信ID:ibookreview『閱讀需要主張』
  • 愛奇藝原創電影《風華正茂的我們》開機 韓三平監製劉震雲任藝術...
    近日,由愛奇藝影業(北京)有限公司、正夫影業有限公司、耳東影業(北京)有限公司出品的愛奇藝原創電影《風華正茂的我們》於深圳開機。該片由韓三平監製,劉震雲擔任藝術總監,劉雨霖任導演兼編劇,韓家女任策劃,黃璐、郭濤領銜主演,張國立特別出演,段博文、陸思宇、薛昊婧、張瑤、王佳佳、吳玉芳、龔珏睿等聯合主演。
  • 劉震雲:《我不是潘金蓮》展現了生活的荒謬
    劉震雲與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生互動後合影。  昨天,劉震雲以原著小說作者和編劇身份,帶著電影《一句頂一萬句》(以下簡稱《一萬句》)主演毛孩、李倩來杭路演。這是劉震雲第二次為該片來杭宣傳,這一次女兒劉雨霖(該片導演)缺席,但這絲毫不影響劉老師「一人頂一萬人」的氣場全開。  11月4日上映的《一萬句》和11月18日上映的《我不是潘金蓮》(以下簡稱《潘金蓮》)都是根據劉震雲小說改編,劉震雲也是兩部電影的編劇。  對此,他笑稱:11月是「劉震雲月」,由於宣傳檔期擠在一塊兒,有時上臺會犯暈,不知是哪部片的場子。
  • 劉震雲任藝術總監,劉雨霖新片正式開機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王峰 10月25日,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獲悉,劉雨霖執導的愛奇藝原創電影《風華正茂的我們》正式在深圳開機,劉雨霖是著名作家、編劇劉震雲的女兒,該片由韓三平監製,劉震雲擔任藝術總監,韓家女任策劃,黃璐、郭濤領銜主演,張國立特別出演,段博文、陸思宇、薛昊婧、張瑤、王佳佳、吳玉芳、龔珏睿等聯合主演 2011年,河南籍作家劉震雲憑作品《一句頂一萬句》獲得茅盾文學獎,2018年榮獲「法蘭西共和國文學與藝術騎士勳章」,其擔任編劇的《一九四二》、《我不是潘金蓮》等電影作品,也都是口碑和票房俱佳的優秀作品,多次在國際上獲獎。
  • 他們將生活故鄉變為文學故鄉
    日前,北師大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紀錄片製作人張同道的新書《文學的故鄉訪談錄》出版,該書是同名紀錄片的文字版,書中六位「茅獎」作家莫言、賈平凹、阿來、畢飛宇、劉震雲、遲子建難得袒露心扉,將幽深精神世界裡那些妙不可言的東西一一分享給讀者。
  • 「大師之光」研習班9月開班,導師有劉震雲、述平、陳文貴、汪海林等
    「大師之光」青年編劇高級研習班將於9月21日正式開班,今年的導師陣容也首次正式對外公布,包括劉震雲、述平、陳文貴、汪海林、劉浩良五位文學巨擘。
  • 劉震云:從高不可及的神壇跌落到千夫所指的深淵,需要多長時間?
    到這裡,好像事情已經有了眉目,但具體如何,還得看事情發展!劉震雲和李碧華這兩位作者大概是娛樂圈中最受大導演青睞的作者,這兩位作者在所有的作家中熱搜是比較多的!原因自然是因為他們的作品一次次被馮小剛等大導演改編。劉震雲的作品多被馮小剛相中,買下版權改編電影。比較有名的有《一九四二》和《我不是潘金蓮》等。 在馮小剛不斷的改編電影中,可以看出兩者的關係極為要好。
  • 全國十佳電影編劇提名,《霸王別姬》《活著》上榜,15人不分伯仲
    導語:好的電影讓精神活著,精彩的編劇讓電影活著,編劇在電影行業中的重要性到底有多深?現階段,人們對電影的要求越來越高,然而一部好口碑電影,其幕後最大的功臣當然屬於編劇了。只要電影賦予了充足的靈魂和精髓,那編劇們的思想就會在這裡綻放無限的光芒,讓電影本身的內涵有血有肉有力量。
  • 劉震雲:總有那麼一句話,一語點醒夢中人
    劉震雲演講實錄——這個音樂很幽默,昨天晚上我喝大了,現在還有點暈,這個喝酒跟任何事情一樣,分三種情況,一種能力強,膽子大,能幹個大事,能力強,膽子小能幹個中等事,能力差,膽子大就會壞事,我喝酒屬於第三種。
  • 劉震雲嘲諷莫言,恭維王朔險鬧翻,馬未都:劉王都不是「正經人」
    憑藉文學作品改編成電影而一炮而紅的除了「京圈朔爺」魯迅」,在畢業後,他成為了一名作家,後來結識了馮小剛,他又成了一名編劇,好友王朔曾經這樣評價劉震云:「我很善於自省,所以活得比較辛苦。我不像劉震雲老師,他總是讓別人辛苦。」在好友馮小剛的鬼斧神工下,劉震雲多部作品被改編成電影,其中《一地雞毛》、《手機》、《一九四二》最為成功,劉震雲身價也水漲船高,如今的劉震雲,已經是上市公司的股東,可謂是文商「兩開花」。
  • 薦讀 | 那個惹惱了崔永元的劉震云為什麼不說話?
    姥姥笑傲麥場的人生經驗影響了劉震雲,讓他在守望文學麥田的時候不顯山不露水地平步青雲,勢不可擋。姥姥生於1900年,逝於1995年,活了95歲。1995年,劉震雲跟馮小剛合作,將小說《一地雞毛》改編成了電視劇,開始了他人生的下半場。
  • 劉震雲等五位導師亮相「大師之光」青年編劇高級研習班
    新京報訊(記者 周慧曉婉)9月5日,由中國電影基金會吳天明青年電影專項基金舉辦的第五期「大師之光」青年編劇高級研習班正式宣布將於9月21日正式開班。今年的導師陣容也首次正式對外公布:劉震雲、述平、陳文貴、汪海林、劉浩良將在吳天明導演的祖籍濟南市萊蕪區和200位中國青年創作者匯聚一堂,共同進行為期一周的專業編劇公益課程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