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時期的文學創作觀:文學創作史上的時代明珠

2021-01-18 騰訊網

導語:南北朝時期,文學開始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門類,往往在這種社會動蕩的時刻,人們的思想精神得到自由,於是多元化的文學創作觀開始興起,其中最為重要的便是以鍾榮《詩品》為首的對於文學創作觀進行分類分析的文學書籍,這些書籍的產生使南北朝時期的文學發展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也使這個時期的文學成為了歷史上的一顆明珠,滋味說,三義說等等都給予了文學創作不一樣的靈感方向,促進了文學思想的百花齊放。

一、《定是》和《時序》裡的文學觀

《定勢》這一部分集中討論了在文學創作時風格與文體之間存在的關係,這裡的體指文章的體制,勢指對風格要求的趨勢,是制約風格的一種無形力量,所謂"因情立體,即體成勢"是說根據作者的思想感情即內容的需要來確定文章的體制,根據體制的情況和要求形成文章風格。指出不同文體對風格有不同要求。劉在這裡認為某一類文體只能有一種標準風格如"賦頌歌詩"只能是清麗,這與曹丕陸機的講法一樣,確乎有嫌機械,但他在文體論部分還是承認同一種文體可以有不同的風格,其分析得細緻精詳是劉超越前人之處。

《定勢》節選

《時序》講的是文學發展與時代的關係,講解了文學發展與時代的關係,指出各個時期文學面貌與時代背景有密切聯繫,他在這方面總的看法是:"歌謠文理,與世推移,文變染乎世情,興衰系乎時序。"他認為文學創作其實是隨著時代的推移而發展而產生變化的,歷代文學當中展現的風貌和特色,都向人們反映了時代發展的狀況,而這一觀點也體現了當時的樸素唯物主義精神。

《時序》節選

二、風骨論,文學的形式美

風骨這一部分是劉勰對於文學作品在進行創作時最為重要的美學要求。《文心雕龍》專論風骨一篇,置於《神思》《體性》之後,絕非偶然。文學創作構思成熟,形成了特定的文學風格之後,最重要的便是其中風骨之美,猶如那些遒勁的書法,筆筆之間都展現出了字的風骨,也猶如有些人的性格,剛烈而又重情。也有人將此間風骨理解為"風即文意,骨即文辭。"他認為其中的風當是一種鮮明的思想感情的體現;而骨則是其中一種精要的語言表達。 在這裡就正好對應了劉勰提出的"風清骨峻"的畫面感。

風骨論節選

"風"和"骨"之間是相輔相成的,不會存在有風卻沒有骨的情況,它們之間是斷不可能單獨存在的。風骨,從字面上看,它是如風一樣勁烈,又有著骨的支架,也就是在骨的支架裡填充有風的文字,這樣說來它其實也是一種文學作品中展示出來的精神風貌美,風側重於作家主觀上的氣質特徵的體現;故側重於指作品客觀內容所表現的一種思想力量。而這種力量也正是支撐它的框架。" 風骨"說對後世的文學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後代創作家和文論家無不標榜以精簡的"風骨"來反對那些柔靡繁縟的創作文風。

三、《詩品》中的文學發展理論

《詩品》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對於詩歌創作進行討論的文學專著,它與《文心雕龍》就文章的立論上就有很大的不同,這本文學古籍專就五言詩進行立論並討論,鍾嶸本人認為五言詩在創作上進行了指事造形,對於景物,感情寫得,最為詳切,《詩品》全書分為了總論和正文兩個部分。《詩品序》就是這本書的總論,他在這裡討論了詩最純真的本質特徵、還有五言詩的發展歷史、以及品詩的標準和方法等,並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文學創作理論。正文則以"品"為經,以每種詩歌的風格類別為 "緯",經緯相交,從而形成了一個較為完善的文學創作理論構造框架。

《詩品》節選

《詩品》這本書把創作五言詩的那些詩人劃分成為了三品,一品即為一個類別,各類中再以詩歌風格之間的不同進行細類劃分,正好形成了它"三品論詩"的文本結構。 他又把三大類別中的詩歌文學風格進行了總結,分為了"國風"、"楚辭"和"小雅"。"國風"類的詩歌富於文採的變化,整首詩讀上去猶如清風拂面,有一種怡然自得之感,"楚辭"這類則注重個性情感的抒發和對於自身苦悶的表達,這一類以李陵為代表。"小雅"類將個人的思想情感上升到哲學思考的高度,有較強的憂患意識,此派獨獨只有阮籍一人。

四、物感說的發展趨勢

物感說認為認為自然和社會生活的變化發展共同使詩人觸動並進行感發。自然界的春風春鳥, 夏蟲冬雪,小溪河流等等都是物感的來源,物感說的發展.充分說明了在現實生活的經歷對於詩人會有多麼強烈的情感衝擊,詩人的創作衝動也是在關於自然界的外物和體驗自己辛酸的人生的之後產生的,在文學創作的人生經歷中,鍾嶸尤其強調了物感說中的"怨"。

《物色》節選

這其中的怨是從孔子的"興觀群怨"說發展產生的,但孔子之"怨"含有一定政治教化色彩,和國家相關,或者說更大一部分是憂國憂民產生的怨,而鍾嶸書中的"怨",則完全是一種個體的精神發展而來的怨,具體來說,其本質是一種"離怨".鍾嶸舉了屈原流放、徵夫戌邊、閨婦傷別等特例,用來說明這一種離怨的表現形式,是必須以放聲歌唱才能抒洩出來的地怨,詩歌因而可以使人安於窮賤,煩悶的人消除苦悶。

五、三義說和滋味說的表現形式

《詩品序》裡面有說到:"古詩有三義焉:一曰興,二曰比,三曰賦。"而對於如何運用三義,其中有講到,興位在"三義"之首,可以突出詩歌藝術的思維特徵 其次,鍾嶸認為興、比、賦必須要綜合運用,互相發展,相互制衡,否則就會產生不同的缺陷,這也正是詩歌創作中的藝術規律; 另外,他還認為"三義"之外,還必須加以"風力"當作創作主幹,用"丹彩"來進行整體的潤飾,這樣才能寫出使人聞之動心,能品味的作品,即有"滋味"產生的作品。"滋味"因而作為衡量作品吸引度的重要尺度,也使之成為古代文論發展中的最為基本的審美範疇.進而使五言也居為文詞的重要地位。

鍾嶸滋味說裡的"味"有著兩層重要的含義:一是品味,在文學中其實也就是鑑賞,就是品讀;二是滋味,在文學裡面也就引申為了作品的韻味.滋味說裡面品讀和韻味是一體的,合二為一,主體的品讀加上客體的韻味便也是滋味說的形式特徵了,,所以滋味說裡面動詞的味是主觀的,重在進行文學感悟,也就使它發展成為了中國的印象式文學批評。而滋味說對於文學創作的影響是很大的,鍾嶸其實是中國古代文論家中最早用"滋味"來進行論詩的文藝創作理論的批評家,其"滋味"說對於後世中的興趣說等等都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總結:文學的發展其實和整個歷史息息相關,文學最本初的目的也只是進行心靈的寄託,所見,所感,所聞,以筆記之,便也是留下來的一筆寶貴財富,後世的人便也可以通過文學中的創作方式來了解哪個朝代的故事,或者說那個人的故事,文學創作的這些方式不單單是方式,更為重要的是用這些方式將文學展現得更美,更實在,或者說是以物共情,以紙呈景,文學將歷史記錄,又將歷史推向了更高層次的發展。

相關焦點

  • 以《傲慢與偏見》為例,淺議英國女作家簡·奧斯汀的文學創作觀
    《傲慢與偏見》第一版01 每個人都值得擁有「最好」的結局對人物命運的處理,最直接地體現了奧斯汀的文學創作觀。但是,作為一個引申的角度,還是可以試著從奧斯汀身處的年代,來探究一下時代精神,對奧斯汀文學創作可能產生的影響。《傲慢與偏見》的創作年代是1796-1797之間。在此之前的幾十年,歐洲產生的重要思想包括:盧梭和伏爾泰的「天賦人權」,斯密的自由市場經濟和人性論,康德的以人性眼光看待人等等。
  • 古代文學理論專著、文學創作寶典,劉勰著《文心雕龍》
    有文學創作,當然就要有指導創作的理論著作,早在南北朝時期就出現了一部文學理論專著《文心雕龍》。這部書的作者叫劉勰,他出身寒門。南北朝時期很講究出身,門閥子弟無論優劣都能擁有優渥的生活,接受良好的教育。寒門子弟缺少機會,努力也未必能夠有好的前途。
  • 明清小說流行,其淵源卻能追溯到魏晉,不同時代下的文學大有不同
    明清之前,小說已經發展到高潮 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其實有著悠久的歷史,甚至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時期,由此可以看出,古人其實對於文學的創作和追求,還是充滿熱情的。
  • 文學評論家李敬澤:對新時期以來的文學,汪曾祺同樣是一個重要的在...
    這是來自南北朝時期陶弘景的《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汪曾祺對該詩嘆賞有加,常將友人贈刻之「嶺上多白雲」和「只可自怡悅」兩方閒章鈐於畫作之上。他說:「一個人一輩子留下這四句詩,也就可以不朽了。我的畫,也只是白雲一片而已。」12月23日,「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紀念汪曾祺誕辰百年書畫展」在中國現代文學館開幕。
  • 《世界文學發展史》中國魏晉南北朝文學之三:曹植
    -01-11 09:13:29 來源: 麟劍的人類史 舉報   中國魏晉南北朝文學之三
  • 南北朝,一個真實存在卻勝似架空的時代
    、英雄美人輪番登場、各大勢力各民族群雄逐鹿,混亂的歷史脈絡,滋生神秘的色彩與充分的創作空間。淝水之戰,是從魏晉時代進入南北朝時代的轉折點。東晉統治集團的矛盾逐漸激化,王謝世家遠離中央,龍亢桓氏叛變篡晉,後被劉裕剿滅,劉裕趁勢建立宋朝。
  • 外國文學史上最完整版筆記
    (三)古希臘文學發展的三個時期:1、第一時期(公元前12世紀-前8世紀)(由氏族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時期)史稱「荷馬時代」(英雄時代):主要成就:神話、荷馬史詩代表作家:赫西俄德代表作:(1)教諭詩《工作與時日》(又譯《田功農時》:這是古希臘流傳下來的最早一部以現實生活為題材的詩作。
  • 3分鐘讀懂南北朝:真實勝似架空的時代
    民國軍閥混戰時代又是審查敏感的災區,加之民國受外辱之劇烈,也不是古裝題材,無法令人有時代斷層的抽離感,並非大眾可直面的慘痛。魏晉南北朝成為了其中的最優解,國家興亡、英雄美人輪番登場、各大勢力各民族群雄逐鹿,混亂的歷史脈絡,滋生神秘的色彩與充分的創作空間。
  • 西漢文學:辭賦詩歌,風採各異
    辭賦本來是戰國時代南方楚國興起的一種文學形式,漢朝統一後,這種文學形式在全國範圍內逐漸被廣泛採用,因而漢代早期的辭賦受楚辭的影響,在形式上還保留著「騷體」,內容上也多是抒發政治見解和身世感慨之作。枚乘所作的《七發》在辭賦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既奠定了典型漢大賦的基礎,又是「七體」的開首之作,並為後世所沿習。到了漢武帝時期,西漢王朝發展到鼎盛階段,再加上漢武帝也極為喜愛辭賦,因而漢賦也開始進入全盛時期,出現了像司馬相如一代漢賦名家。
  • 傳統文學和非傳統文學,創作之路的生命之花開放!首發
    文學,它也是一樣的道理,在發展的道路上,由於各種因素和條件的限制,導致文學停待不前!傳統文學,它在創作過程中,遵守規則和押韻等古板和固執發展軌道,脫離了基層民心所向和自然軌道!這種問題的根源,就是在於條件太苛刻,包括文學創作之路上的作家匯聚和力量的限制!
  • 南京:「世界文學之都」打造時代戲劇名片
    第三個是文學批評的獨立,在歷史上,南京出現了鍾嶸的《詩品》、劉勰的《文心雕龍》等文學批評著作。第四個是聲律和宮體的創立。所以,胡小石先生提出的四點恰恰是南京能成為文學之都的四個創造,都具備自由和創新的精神。  ● 高 峰(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教授):  南京作為「世界文學之都」在中國戲劇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元朝戲曲家白樸曾長期生活在南京,創作《牆頭馬上》。
  • 袁傑偉點燃大學非虛構文學創作夢想
    1963年3月,《人民日報》和中國作協聯合舉辦了中國首次報告文學座談會。六、新時期報告文學1978年第1期《人民文學》發表徐遲的《歌德巴赫赫猜想》,率先報告了新時期文藝春天的信息,激勵了無數的中國知識分子。成為新時期報告文學的發韌之作。
  • 網絡時代,「文學青年」是一個貶義詞嗎?
    「文學青年」,曾是李少紅身上的一個標籤,也代表了一個時代的人的故事。在字節跳動和人民文學出版社「書房計劃」的發布會上,導演李少紅、作家李洱、作家郝景芳,和主持人駱新作為嘉賓出席,他們一起聊了聊有關文學與創作的話題,也從創作者的視角關照著這個飛速變化的時代。
  • 第二屆中國"網絡文學+"大會 "+"出網絡文學新時代
    原標題:第二屆中國「網絡文學+」大會搭建優質融合平臺——「+」出網絡文學新時代 根據CNNIC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6月,中國網絡文學用戶規模達到4.06億。在網絡文學1.0時代,讀者、作者、作品實現了全面爆發。 在這種背景下,網絡文學急需邁向一個新的發展高峰。這不僅要求新時代下網絡文學要捋順產業鏈條,以更加融合的姿態來推動產業發展,也要求網絡文學立足當下,多出反映時代脈搏的精品力作。
  • 「文學評論」黑土地上盛開的文學之花
    「九·一八事變」後,一群文學青年從東北流亡到關內,他們在左翼文學運動推動下自發地開始文學創作,東北文學自此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抽枝發芽。他們遭遇了家園淪落和人生坎坷,因此,他們的筆觸往往能夠深入到廣袤的黑土地裡,用深沉的力量、濃鬱的鄉情和愛國主義情懷,刻畫出「北方人民的對於生的堅強和掙扎的力氣」。其中傑出的代表,就是蕭紅和蕭軍。
  • 阿古拉泰:跨越世紀的天籟彩虹——草原音樂文學創作的回首與展望
    草原音樂創作起始,便與祖國的命運血脈相連,與時代的脈搏同頻共振。草原音樂文學的成長與成功,始終與祖國、人民、時代的哺育息息相關。我們的草原音樂文學走過了一條漫長而又光輝的道路,這條長路及所折射的藝術經驗,依然自覺地光照並指引著當今時代和遙遠的未來。
  • 繽紛斑斕的文學景觀——2020年文學創作成就一瞥
    在文學的時空裡探尋人性深處的秘密2020年小說創作方面的收穫不輸往年。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後推出首部小說集《晚熟的人》,根植鄉土歷史與現實,聆聽八方風雨,描繪鄉親音容,用12個故事描摹獲諾獎後的人情世態,亦莊亦諧,令人深思。
  • 文學創作經驗談:文學創作中如何給人物起名字?
    涉及到文學創作(包括影視劇本創作),給其中虛構的人物起名字,平均來講文化素養比「普通」年輕父母略高些的廣大筆者,就各種盡情發揮了。可是,有時候發揮得有點兒太那啥,弄得不咋「好看」。作為寫作者,並不多的讀者中,所幸還有若干「鐵粉」、「擁躉」。
  • 碎片化閱讀時代,百花文學獎緣何長青?
    中新網天津11月17日電 題:碎片化閱讀時代,百花文學獎緣何長青?  中新網記者 張道正  隨著移動網際網路興起的碎片化閱讀,文學不再是唯一精神的產品,有評論家認為,文學作為社會文化中心的時代已經過去。
  • 賞文學 丨 文學賞析:威廉 · 莎士比亞​《哈姆雷特》(節選)
    1591年,創作的戲劇《亨利六世中篇》《亨利六世下篇》首演。1592年,創作的戲劇《查理三世》首演。1595年,創作的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仲夏夜之夢》首演。1596年,創作的戲劇《威尼斯商人》首演。1601年,創作的戲劇《哈姆雷特》首演,引起文壇關注。1603年,創作的戲劇《奧賽羅》首演。1605年,創作的戲劇《李爾王》首演。1606年,創作的戲劇《麥克白》首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