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南北朝時期,文學開始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門類,往往在這種社會動蕩的時刻,人們的思想精神得到自由,於是多元化的文學創作觀開始興起,其中最為重要的便是以鍾榮《詩品》為首的對於文學創作觀進行分類分析的文學書籍,這些書籍的產生使南北朝時期的文學發展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也使這個時期的文學成為了歷史上的一顆明珠,滋味說,三義說等等都給予了文學創作不一樣的靈感方向,促進了文學思想的百花齊放。
一、《定是》和《時序》裡的文學觀
《定勢》這一部分集中討論了在文學創作時風格與文體之間存在的關係,這裡的體指文章的體制,勢指對風格要求的趨勢,是制約風格的一種無形力量,所謂"因情立體,即體成勢"是說根據作者的思想感情即內容的需要來確定文章的體制,根據體制的情況和要求形成文章風格。指出不同文體對風格有不同要求。劉在這裡認為某一類文體只能有一種標準風格如"賦頌歌詩"只能是清麗,這與曹丕陸機的講法一樣,確乎有嫌機械,但他在文體論部分還是承認同一種文體可以有不同的風格,其分析得細緻精詳是劉超越前人之處。
《定勢》節選
《時序》講的是文學發展與時代的關係,講解了文學發展與時代的關係,指出各個時期文學面貌與時代背景有密切聯繫,他在這方面總的看法是:"歌謠文理,與世推移,文變染乎世情,興衰系乎時序。"他認為文學創作其實是隨著時代的推移而發展而產生變化的,歷代文學當中展現的風貌和特色,都向人們反映了時代發展的狀況,而這一觀點也體現了當時的樸素唯物主義精神。
《時序》節選
二、風骨論,文學的形式美
風骨這一部分是劉勰對於文學作品在進行創作時最為重要的美學要求。《文心雕龍》專論風骨一篇,置於《神思》《體性》之後,絕非偶然。文學創作構思成熟,形成了特定的文學風格之後,最重要的便是其中風骨之美,猶如那些遒勁的書法,筆筆之間都展現出了字的風骨,也猶如有些人的性格,剛烈而又重情。也有人將此間風骨理解為"風即文意,骨即文辭。"他認為其中的風當是一種鮮明的思想感情的體現;而骨則是其中一種精要的語言表達。 在這裡就正好對應了劉勰提出的"風清骨峻"的畫面感。
風骨論節選
"風"和"骨"之間是相輔相成的,不會存在有風卻沒有骨的情況,它們之間是斷不可能單獨存在的。風骨,從字面上看,它是如風一樣勁烈,又有著骨的支架,也就是在骨的支架裡填充有風的文字,這樣說來它其實也是一種文學作品中展示出來的精神風貌美,風側重於作家主觀上的氣質特徵的體現;故側重於指作品客觀內容所表現的一種思想力量。而這種力量也正是支撐它的框架。" 風骨"說對後世的文學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後代創作家和文論家無不標榜以精簡的"風骨"來反對那些柔靡繁縟的創作文風。
三、《詩品》中的文學發展理論
《詩品》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對於詩歌創作進行討論的文學專著,它與《文心雕龍》就文章的立論上就有很大的不同,這本文學古籍專就五言詩進行立論並討論,鍾嶸本人認為五言詩在創作上進行了指事造形,對於景物,感情寫得,最為詳切,《詩品》全書分為了總論和正文兩個部分。《詩品序》就是這本書的總論,他在這裡討論了詩最純真的本質特徵、還有五言詩的發展歷史、以及品詩的標準和方法等,並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文學創作理論。正文則以"品"為經,以每種詩歌的風格類別為 "緯",經緯相交,從而形成了一個較為完善的文學創作理論構造框架。
《詩品》節選
《詩品》這本書把創作五言詩的那些詩人劃分成為了三品,一品即為一個類別,各類中再以詩歌風格之間的不同進行細類劃分,正好形成了它"三品論詩"的文本結構。 他又把三大類別中的詩歌文學風格進行了總結,分為了"國風"、"楚辭"和"小雅"。"國風"類的詩歌富於文採的變化,整首詩讀上去猶如清風拂面,有一種怡然自得之感,"楚辭"這類則注重個性情感的抒發和對於自身苦悶的表達,這一類以李陵為代表。"小雅"類將個人的思想情感上升到哲學思考的高度,有較強的憂患意識,此派獨獨只有阮籍一人。
四、物感說的發展趨勢
物感說認為認為自然和社會生活的變化發展共同使詩人觸動並進行感發。自然界的春風春鳥, 夏蟲冬雪,小溪河流等等都是物感的來源,物感說的發展.充分說明了在現實生活的經歷對於詩人會有多麼強烈的情感衝擊,詩人的創作衝動也是在關於自然界的外物和體驗自己辛酸的人生的之後產生的,在文學創作的人生經歷中,鍾嶸尤其強調了物感說中的"怨"。
《物色》節選
這其中的怨是從孔子的"興觀群怨"說發展產生的,但孔子之"怨"含有一定政治教化色彩,和國家相關,或者說更大一部分是憂國憂民產生的怨,而鍾嶸書中的"怨",則完全是一種個體的精神發展而來的怨,具體來說,其本質是一種"離怨".鍾嶸舉了屈原流放、徵夫戌邊、閨婦傷別等特例,用來說明這一種離怨的表現形式,是必須以放聲歌唱才能抒洩出來的地怨,詩歌因而可以使人安於窮賤,煩悶的人消除苦悶。
五、三義說和滋味說的表現形式
《詩品序》裡面有說到:"古詩有三義焉:一曰興,二曰比,三曰賦。"而對於如何運用三義,其中有講到,興位在"三義"之首,可以突出詩歌藝術的思維特徵 其次,鍾嶸認為興、比、賦必須要綜合運用,互相發展,相互制衡,否則就會產生不同的缺陷,這也正是詩歌創作中的藝術規律; 另外,他還認為"三義"之外,還必須加以"風力"當作創作主幹,用"丹彩"來進行整體的潤飾,這樣才能寫出使人聞之動心,能品味的作品,即有"滋味"產生的作品。"滋味"因而作為衡量作品吸引度的重要尺度,也使之成為古代文論發展中的最為基本的審美範疇.進而使五言也居為文詞的重要地位。
鍾嶸滋味說裡的"味"有著兩層重要的含義:一是品味,在文學中其實也就是鑑賞,就是品讀;二是滋味,在文學裡面也就引申為了作品的韻味.滋味說裡面品讀和韻味是一體的,合二為一,主體的品讀加上客體的韻味便也是滋味說的形式特徵了,,所以滋味說裡面動詞的味是主觀的,重在進行文學感悟,也就使它發展成為了中國的印象式文學批評。而滋味說對於文學創作的影響是很大的,鍾嶸其實是中國古代文論家中最早用"滋味"來進行論詩的文藝創作理論的批評家,其"滋味"說對於後世中的興趣說等等都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總結:文學的發展其實和整個歷史息息相關,文學最本初的目的也只是進行心靈的寄託,所見,所感,所聞,以筆記之,便也是留下來的一筆寶貴財富,後世的人便也可以通過文學中的創作方式來了解哪個朝代的故事,或者說那個人的故事,文學創作的這些方式不單單是方式,更為重要的是用這些方式將文學展現得更美,更實在,或者說是以物共情,以紙呈景,文學將歷史記錄,又將歷史推向了更高層次的發展。